1、从国外的情况看,伦敦、巴黎、东京以及莫斯科等城市,由于修建地铁的年代十分久远, 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没有条件进行合理规模的论证,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也正是这些先行者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线网规模和布局论证是十分必要的。伦敦和巴黎最初的地铁网覆盖范围较小,线网密度偏大,站间距过密, 运行效益低下。尽管随着城市的发展,都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巴黎和伦敦后期扩展的线路既照顾了必要的覆盖面,又适当调整了线网密度,使线网总体规模与城市规模的匹配合宜程度有了改善。巴黎为了适应城市规模扩展,在不过分扩大线网规模的前提下,选当增开地区快轨交通线,即RER)。诚然, 线网规模大小与城市空间形态及与此相关的
2、地铁覆盖范围和线网密度要求不无关系,但笔者认为,线网合理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由城市土地使用所决定的出行总量、出行距离分布以及出行方式结构。与前者相比,后者对线网规模的确定更为关键。“线网密度”和“吸引(服务)半径”不应该成为决定线网规模的主要指标。在按上述研究路线确定了线网合理规模取值范围之后“, 线网密度”和“吸引(服务)半径”是可以在布置线网构架时, 因地制宜地予以解决的。实际上,线网密度和服务半径主要体现在车站的密度上。为了保证有较高的运营速度, 同时又不过分增加线网总里程,可以采取图1的布置方式。此外, 许多城市为了争取更大的线网覆盖范围,而又不过多地增大线网规模,采取了开辟支线和敷
3、设局部小网络的方法。这种布置方式加上合理的交路设计,还可以使线路负荷均衡性得到改善。地铁线网合理规模的确定应当满足以下几条要求。(1)线网要有与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相适配的覆盖面。(2)线网客流负荷有较好的均衡性。各线的单向最大断面负荷水平差异不宜超过一倍,且最低不少于3万人次/小时;对每条线路来说,末端最小负荷断面与最大负荷断面的负荷差异不宜超过70。(3)每公里线路负荷强度不宜小于3万人次/日。上述条件是基于线网运营经济合理性要求提出来的,可视作线网规模研究的基本制约条件。在满足上述条件下,依据城市出行总量的预测值及城市客运系统结构(出行方式分担比例)的要求,计算出地铁(轨道)交通系统的总体负
4、荷量,尔后便可确定线网运营总里程(即线网规模)的合理取值范围。随着轻轨(Light Rail)客运方式的出现,使得中低运量的公共客运系统更为充实,也更具吸引力。就建设成本而言,地面快速公交系统更具优越性,同等运量的快速公交走廊(公交专用道系统)建设费用只相当于轨道交通线的1020左右。此外, 就城市交通方式与城市布局形态之间的互动作用关系而言,无疑地面常规公交方式会更有利于城市紧凑发展。追求良好可达性目标的“紧凑城市”(CompactCity)布局观念已经成为现代发展中国家愈来愈普遍接受的新观念,也非常符合我国的国情。2.2 线网空间形态与构架问题研究在研究制订地铁线网规划时, 我们总是首先试
5、图寻求一种通用的“合理”的线网形态模式( 例如: 方格网、环线加放射线) ,而且往往以目前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伦敦、巴黎、莫斯科及东京等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地铁线网为样板。不可否认,这些城市经过几十年,甚至百年以上的地铁建设与运营,有十分宝贵的经验可资借鉴。问题在于学习和借鉴不是简单地照搬,而是要从这些城市的规模、布局形态、社会经济特征以及发展地铁的历史背景去研究其线网形成的过程,对照分析其实际运营状况以及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从上述几个城市的情况来看, 最初建造地铁时,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总体布局构想,现在形成的线网格局是在地铁发展与城市土地使用布局演变的互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
6、共生共存的。最初的网络都是为满足中心区的公共客运需求而修建的, 尔后, 随着城市的扩展, 逐渐向外延展, 形成放射状格局。为了解决各放射线之间的联系(换乘),多采用修建环线的办法。伦敦、巴黎和莫斯科是这种发展格局的典型代表。东京由于市区东南部临海, 因此地铁线网向西部和北部放射,除藉助于市郊铁路沟通各条放射线之外,也加了一条U字型半环线。北京的地铁是采用浅埋形式,敷设于城市道路下方, 因此其线网格局与地面道路网毫无二致,均为标准的方格网。如上所述, 这些城市的地铁线网不论是方格网形式,还是环线加放射线形式,都未必是可以普遍推广的最佳形式。实际上这些城市当初没有条件以城市出行的源流强度定量分析为
7、依据,事先对地铁线网整个布局与运营状况作出全面评价分析, 尔后一次完成最终布局的。实践证明,在线网格局相似,密度相近的情况下,它们的实际运行效果却有很大的差异。由现有的各种线网布局实例对比分析,应该对线网形态及构架格局有如下的认识。(1)地铁或其它形式的快速轨道交通线网空间形态与城市形态有密切相关性, 二者之间相互制约, 相互依存, 最终形成吻合。(2)线网的构架要与城市高强度客运走廊的空间分布形成良好的吻合关系。(3)线网构架形式的差异一定会造成线网运行质量(效率与服务水平)的差异。线网的布置方案。要充分考虑各线路自身以及整个线网负荷的均衡性以及换乘的方便性,还要考虑乘客的一次直达率(即最大
8、限度地降低换乘率)及与其它交通方式的合理衔接关系。香港的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形态与构架格局对上述三点是满足得较好的实例。就网络系统上的换乘点布置方式而言, 方格网或者三角形网络布局的方式可能要比环线加放射线方式更好些。东京和莫斯科同样都意识到环线位置与放射扩展扇区的大小不成比例, 原有的环线已经无法满足换乘需要。这一点, 莫斯科的线网表现得尤为突出,除了既有环线以内的30余km2范围换乘还算方便,其余近800km2的范围内线路之间换乘十分不便。因此,后来又规划了一条约65km的外环线。即便如此, 也难以彻底改善线网的整体服务水平。此外, 这种线网布置方式还导致向心负荷的增强。2.3 关于地铁线网与
9、城市其它交通方式的衔接在编制地铁线网规划时, 应当充分考虑与地面其它客运交通方式的衔接关系,尤其是主要的人流集散点。这就要求根据城市土地使用布局及出行源流分布规律,制订出城市客运枢纽系统布局规划。地铁线网规划中, 不仅线路布置要与地面其它交通网络协调配合,而且主要换乘站的安排也要与城市客运枢纽的布局相吻合。这当中要特别注意的几个衔接因素。(1)地铁线路及车站的布置要满足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性质要求。对于城市对外交通的出入口枢纽(火车站、航空港、水运港、公路客运主枢纽等) , 其主要功能是对外交通与市内交通的接驳, 因此, 要根据接驳量及可能安排的接驳方式来确定是否需要有地铁站,地铁站可承担的
10、接驳换乘量,以及接驳通道的布置等。对于市区公交换乘枢纽则要视区位条件及集散量确定是否要由地铁线路(一条或数条)接入。(2)客流换乘条件及集散方式。地铁与其它地面交通方式在客运枢纽的衔接仅仅是一种方式, 并非所有的换乘衔接点都要集中在几个点上。根据客流及其它公交客运方式运营状况的调查,可以掌握市区内不同地区的客流集散状况, 在此基础上运用网络运行模拟手段(例如TRIPS模型)可以作出不同的地铁线网布置方案与地面交通衔接的效果分析,以全方式总体出行时间最短为优化目标,寻求最佳配置方案,同时获得每条线路沿途换乘量,作为日后地铁站或地面换乘设施(如公交站、社会停车场等)的设计依据。不仅如此,这些数据也
11、将成为地铁线网布局优化的依据(地面换乘条件及集散方式往往受土地使用等客观因素制约)。第三章 地铁站站址规划地铁站站址的选择,出了受上文中的因素影响外,还受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因素的限制。地铁车站按开挖方法分类,主要分明挖车站、全暗挖车站和局部暗挖(明暗结合)车站两种方法。在各国地下铁道工程的发展初期,因明挖法具有简单快速、经济、安全的特点,而成为众多国家修建地铁车站的首选方法。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市区中的商贸经济繁华区、政治和文化中心越来越多,这些地区的建筑物高大密集、人口拥挤、车流量大、公交线路多,因而在繁华市区内设置明挖车站所受到的限制日益增多,加之明挖法对周围环境干扰大、影响地面正常交通,其
12、应用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于是,浅埋暗挖法应运而生,并且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城市地铁建设中,不断体现出对于现代城市环境的较强适应性。3.1车站开挖对地标建筑物的影响地下隧道在施工时会对一定范围内的地层造成扰动,使该范围内的地层出现应力重分布并产生变形。关于车站开挖引起的地表变形规律,往往根据所选用的开挖工法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采用明挖法时,地层变形规律通常与两个因素有关: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变形曲线、基坑周边土体的最大沉降;而采用暗挖法时,地层变形规律通常也与两个因素有关:地表沉降槽曲线、地表最大沉降值。由于地表变形必然会对处在该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产生不利影响,因而对于临近城市高层建筑物修建的地下隧道
13、,除了需要关注基坑或隧道自身的强度和稳定外,还需要保证地表变形在可控范围内及周边地面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尤其对于地面高大建筑物和居住、医疗、文教、科研等敏感建筑物更应重视。而地面建筑物的稳定性判别又与地表的变形规律以及建筑物的类型密切相关。3.2车站开挖对地下建筑物的影响本节讨论的地下构筑物暂不包括地下管线。由于部分市区的发展先于地下轨道交通,地铁线路途径的地区多是繁华商业和居住区、交通枢纽区、工业区以及重要政治中心等发展成熟的区域,这些区域地上密布有各种高大建筑物,地下存在大量构筑物,地下空间十分局促。因而在这些区域修建地铁车站,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地下构筑物。地铁车站附近常见的地下构筑物有:
14、地面建筑物基础、桥梁基础、既有地铁隧道、盖板河、防爆层等。设计地铁车站时,一般会避让既有地下构筑物,但当无法避让(即车站主体结构与地下构筑物近接)时,则需要考虑车站开挖对地下构筑物的影响,进而确的开挖方法。地铁车站与地下构筑物的位置关系包括并列(地铁车站在地下构筑物左侧或右侧)和立交(地铁车站在地下构筑物上方或下方),这两种位置关系统称为近接。为了更加详细的描述地铁车站与地下构筑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将地下空间做如下划分:从地下构筑物横断面的中央水平线向上、下方各引一条450线,于是以地下构筑物为参照,空间被分为上、下、左、右四个区域。当车站位于地下构筑物左方或右方区域时,两者关系为并列;车站位于
15、地下构筑物上方或下方区域时,两者关系为立交。明挖法开挖车站时,会使得近接地下构筑物周围的荷载产生局部松弛或解除,进而产生变形(多为向车站主体结构开挖方向的变形)。明挖法仅当车站与地下构筑物为并列关系、或车站位于地下构筑物上方(间距有限制)时可以使用。暗挖法可适用于车站与地下构筑物的位置关系为并列关系或立交关系,适用范围广于明挖法。3.3车站开挖对地下管线的影响根据地下管线的不同刚度及接头是否允许转动,可将管线分为刚性管线与柔性管线两种。采用焊接接头连接的煤气管道、给排水管道、燃气以及由预制钢筋混凝土管道保护的重要通讯电缆、光缆等,均具备一定刚度,因而一般可以被认为是刚性管线,刚性管线的直径通常
16、较大。这类管线在土体位移不大的情况下,可以正常使用,但如若土体的位移幅度超过一定极限值,则会发生断裂破坏。柔性管线包括普通通讯电缆、普通光缆等,一般来说直径较小,其刚度也远小于刚性管线;对于设有接头管道的柔性管道,一般情况下其接头构造中均设有可以适应一定接缝张开度的接缝填料。所以柔性管线对地表变形的适应性强于刚性管线。地下管线会影响地铁车站的设置,具体表现在地下管线在一定程度上会控制车站的站位、埋深及施工方法。设计地铁车站时,若能有其他合适的设置空间,则对与地下管线一般采取避让措施。但在有些情况下,地下管线通常存在改移量大、改移路由困难、改移费用较高的实际问题,因而这些管线往往会成为控制车站站
17、位、埋深和施工方法的重要因素。同时,地铁车站的不同开挖方法又会对管线带来不同影响。当车站采用明挖法开挖时,通常对车站主体正上方的管线采取悬吊保护、临时改易、永久改易、临时拆除和永久拆除等处理措施。而对于位于基坑两侧的管线,明挖施工也会使其发生沉降和水平位移。基坑开挖施工对基坑两侧地下管线的影响是通过管线周围的土体发生的传递,最终以法向土压力与切向摩阻力等荷载形式作用在地下管线上,地下管线反过来又阻碍了土体变形的进一步发展,这就构成了基坑周围地下管线与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基坑开挖施工中引起地下管线产生了附加变形与附加应力,这将影响到管线的正常运行。当地铁车站的设置方式为暗挖车站,即采用浅埋暗
18、挖法开挖地铁车站主体结构时,地层扰动会直接影响到管线,地下管线的沉降变化规律与车站隧道周围土体的沉降变化规律相近,大致可分为三个主要变化阶段:(l)初期缓慢变化期;(2)车站隧道掌子面通过管道正下方时的急剧变化期;(3)车站隧道掌子面通过后的稳定期。在车站隧道掌子面逐步接近的阶段,管道的沉降缓慢增加。但是通常管线沉降小于地表沉降,这是由于管线的刚度大,抗变形能力强。3.4车站开挖对地面交通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一般而言,地铁车站多位于城市的大中型商贸中心、大中型交通枢纽、大中影地铁车站开挖方法选择的因素及暗挖地铁车站设置原则分析型集会场、大中型工业区及位置重要的政治中心地区,且多布设于交叉路口或城市
19、主干道下方,地面人流、车流密度大,交通十分繁忙。地面交通直接影响明、暗挖地铁车站主体结构的设置。3.5地铁车站开挖方法受多因素影响时的选择当存在多种因素影响地铁车站的开挖方法选择时,对于地铁车站来说,这些因素之间的比较很难用完全定量的方式描述,因而需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将这些半定性、半定量的影响因素转化为定量计算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本文选用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法对影响暗挖地铁车站的设置因素进行综合分析。3.6小结综上所述,在地铁车站开挖时,要综合考虑开挖方法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地质环境对开挖方法的限制。尽量做到,少扰动,易稳定,少冲突,安全合理的开挖方法。这也是在地铁站点设置时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之一。第四章 发展与展望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城市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单一功能的单体公共建筑,己不能完全适应城市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变化,因而逐渐向综合化、人性化发展。本文从地铁选线、站台选择、出入口设置等几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地铁在规划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多个因素。上述因素对地铁的规划设计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各因素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影响。所以,在地铁规划时需要对上述因素综合考虑,详细分析。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