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204.27KB ,
资源ID:2098517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098517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北京市昌平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北京市昌平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1、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断提高。依托上级气象卫星、天气雷达、指导预报等业务指导产品,初步建成较完整的业务体系。以自动气象站为主的监测工程建设已初具规模,分布在全区的19个自动气象观测站每5分钟发回一次监测数据,有效提高了全区的气象灾害监测能力。近几年,我局在常规气象要素观测基础上,逐渐增加了1套大气成分监测站,1套闪电定位监测站,在2个特色农产品观测基地(百合、草莓)温室棚外各安装一套六要素自动站、棚内各安装一套九要素自动气象站及实景监控系统,2套土壤湿度自动观测站,1套天气现象自动观测站,1套酸雨观测站,1套花粉观测站以及风沙流、干沉降等观测项目,进一步加强了对我区环境、土壤墒情和气象灾害的监

2、测能力。建立了北京区域气象预报可视化会商系统、昌平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管理系统、多功能异步显示屏控制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技术逐步向信息自动化迈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与服务面不断拓宽。全区19个自动气象观测站分布在各个乡镇,基本实现了“镇镇都有自动站”的目标;122个气象为农服务示范点(气象综合信息服务站)覆盖6镇、108村、8个农合组织;预警信息显示屏覆盖全区32个镇街、行政村、学校和人员密集区;并深入109个行政村安装预警自动接收机和大喇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达全区面积的2/3以上。坚持公共气象服务向农村延伸,为农服务与防灾减灾两个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将网络、手机短信、电视、广播

3、、传真、气象电子显示屏、气象大喇叭接收机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广泛应用于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为区委、区政府防灾、抗灾、救灾等决策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撑;为各类重点工程、重大活动提供了气象服务和保障。 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初步建立。建立“区-镇-村”三级领导机制和各级灾害应急预案,并纳入地方考核体系,实现了“两个体系”建设“六有”:即有组织机构,有预案、有人员、有设备、有效益、有奖惩。提升我区应对气象灾害能力,从而为农村稳定、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好服务。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初具规模,各街道、办事处均配备一名信息员,负责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接收和分发,负责当地气象灾情的收集和上报。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社会化管理水平和

4、社会主动防灾意识明显提升。初步构建起气象灾害防御法规制度框架。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北京市灾害防御规划等法律法规,国务院有关文件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防雷减灾管理办法、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陆续颁布实施。气象科普宣传不断深入。加强局内科普基地、信息显示屏建设。已在我局门前加装7.1平方米的预警显示屏和科普长廊,内容涵盖实时气象数据、预报、科普宣传、预警信息等内容。选定真顺、麦庄、北流 3个村作为首批科普示范村,在人员密集区域设立科普宣传栏和气象信息大屏幕。此外,积极开展气象科普进农

5、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活动,利用世界气象日、科普宣传日、科技周、世界水日等重要时段,与科协、水务局等相关单位以悬挂横幅、发放气象科普书籍、宣传彩页等形式,宣传和讲解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全民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使公众掌握气象灾害的主要特点,普及气象灾害救护措施,增强公众避险、自救、互救能力。(二)薄弱环节目前昌平区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上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气象观测站网布局有待优化,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等气象敏感地带监测不足,对于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弱,交通、电力等专业监测站网不健全,预报时效和准确率仍不能满足各专业领域的气象灾

6、害防御需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覆盖面及气象信息传递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尚未完全覆盖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预警信息的针对性、及时性不够;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尚未建立。气象灾情信息匮乏,气象灾害对交通、电力等专业领域的影响评估不足,制约精细化灾害风险区划工作的进一步展开。社会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不够健全。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不够健全,部门联合防御气象灾害的机制不健全,部门间信息共享不充分,社区、乡村等基层单位防御气象灾害能力弱,缺乏必要的防灾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全社会综合防灾体系不完备。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力度仍需继续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组

7、织管理需要系统化;社会气象灾害防御知识与技能的科普工作仍需加强;气象灾害科普宣传教育方式亟待丰富;公众气象灾害防御意识、自救互救能力需要提高。(三)面临的形势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近年,全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象灾害强度增强、种类增多,给城市运行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昌平区的气候特点及大气环境的变化,导致暴雨(雪)、雷电、大风、冰雹、高温、低温冻害、雾霾等极端天气事件及由其引发的内涝、大气污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表现出频发、突发和多样化的特点。昌平区“建设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建设目标,对气象灾害防御提出更高要求。昌平区已经迎来了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关

8、键时期,迈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昌平区“建设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对气象灾害防御提出更高的要求,气象事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安全运行和人民安康福祉构成更加严重威胁。随着昌平区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改善,经济社会安全运行和人民安康福祉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需求增加。气象灾害对农林业、水利、交通、生态环境、电力等行业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随着经济发展,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及其伴生的资源短缺、大气环境质量变差等问题都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康福祉带来严重影响。二、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趋利避害、预防为主、防抗结合的科学减灾

9、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气象灾害防御工程为抓手,以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区划为基础,以多发、频发气象灾害地区的防御为重点,以监测、预警、预防为主要环节,以保障社会稳定,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最大限度减少社会经济损失为主要目的,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气象部门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以促进昌平区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基层组织、各企事业单位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提升昌平区气象应急服务能力,建设安全、和谐的新昌平。(二)目标到2015年,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密度更加合理,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进一步完善;形成政

10、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和应对机制;建成一批对昌平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性作用的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提高全民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应对能力。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达90%左右,预警时效达到 30 分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进一步增强,强化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改善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防雹保护面积由3002提高到4002,人工增雨相对增水率提高至15。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全区所有的镇(街道)具备兼职或专职的气象协理员或气象信息员。雷电灾害防护能力显著增强,按照防雷规范标准,城市新(改、扩)建建筑物防雷检测合格率达到90%以上。加强气象科普宣传系统化建设。气象灾害防御

11、水平位于同期北京市区县前列。到2020年,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先进的昌平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灾害评估和支持保障体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突发公共事件气象应急响应能力进一步提高,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管理体系和相应的机制进一步完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接近同期国内先进水平,为昌平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提供一流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三、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分布及防御重点(一)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分布冰雹灾害风险分布。冰雹是从发展强盛的积雨云中降落下来的冰球或冰块,持续时间短,一天内的降雹时间多在午后至傍晚之间。雹粒常砸毁庄稼、民房、路灯、汽车、窗户玻璃等,甚至砸

12、伤砸死人畜。春末至秋季伴随雷雨大风,冰雹时有发生,对局部地区造成严重灾害。从以往的冰雹发生的地区来看,冰雹袭击我区的路径主要有两股,一股从延庆海沱山南下进入昌平后可分成三条雹带。一条经八达岭、居庸关影响南口地区;一条经碓臼峪影响十三陵地区;一条经黑山寨影响东南方向的下庄、兴寿、上苑、崔村等地。另一股由门头沟的百花山往东北方向移动,影响我区的老峪沟、高口、流村、阳坊等地。根据冰雹出现次数统计、人口分布、经济情况、城市规模以及对冰雹承载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对昌平区冰雹风险等级进行划分。昌平区东南部紧邻城区的沙河镇、百善镇、回龙观镇、东小口镇、北七家镇为冰雹灾害风险最低区域;其他昌平大部地区均具有一

13、定冰雹灾害风险性。图1昌平区冰雹灾害风险等级区划图暴雨洪涝风险分布。暴雨是昌平区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常造成山洪暴发、洪水泛滥,冲毁堤坝,破坏工农业生产。昌平区季风气候明显,年降水量的75%集中在夏季,而夏季降水量的多少又常取决于几场暴雨。因此,暴雨的多少和旱涝有密切的联系。根据目前昌平区人口分布、经济情况、城市规模以及道路排水系统对暴雨承载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对昌平区暴雨风险等级进行划分。东小口镇部分地区为暴雨风险中级区域;昌平城区、南口镇部分地区以及马池口镇、沙河镇、回龙观镇、东小口镇、北七家镇、小汤山镇等南部地区存在一定暴雨灾害风险性。图2 昌平区暴雨灾害风险等级区划图大风灾害风险分布。气

14、象上把大于8级(17.1秒/米)以上的风称为大风。昌平区多年平均的大风日数为27.8天,最多为60天(1965年),瞬时极大风速为26米/秒。大风类型分为两种:一是冬半年强冷空气活动的偏北大风,主要出现在9月至来年4月,占全年大风日数的80;二是夏季伴随强对流天气发生的短时大风,持续时间短,破坏力强。从历史记录上看,昌平区大风日数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大风灾害发生次数相对较多,分布规律为北部多,南部少;长陵镇北部地区为大风灾害高风险区域;长陵镇南部地区和十三陵镇、崔村镇、兴寿镇的北部地区为大风灾害风险较高区域。图3 昌平区大风灾害等级风险区划图雷电灾害风险。昌平区的雷暴日数多年平均为34.6天,年

15、际差异较大,最多为51天(1985年),最少为22天(2009年)。昌平区年雷电日数近十年平均为31天。就时间分布而言,昌平区雷暴主要集中在68月;在一天中,高峰出现在1719时,2024时次之。空间分布规律是山区多于平原,城区的雷暴日数少于山区。山区虽属多雷暴区,但由于各种高层建筑、电子设备少于城区,且多荒山僻地,故对于雷电灾害的反映不如城区敏感,其成灾率也低于城区。雷击时的强大电流、炽热高温、强烈的电磁辐射等,常造成人员伤亡、火灾、引燃易燃易爆品、击毁电器设备、破坏通讯等。回龙观镇、东小口镇部分地区为雷电灾害高风险区;昌平城区及昌平南部大部地区为雷电灾害较高风险区。图4 昌平区雷电灾害等级

16、风险区划图泥石流灾害风险。山区沟谷中暴雨汇集形成洪水,夹带大量泥沙石块称为泥石流。泥石流具有暴发突发、来势迅猛、动量大的特点,并兼有洪水和滑坡的双重作用,其危害往往比单一的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昌平区流村镇、南口镇、长陵镇的西北部山区以及兴寿镇的部分区域为泥石流灾害风险较高区域;昌平区西部、北部等地区为泥石流灾害风险中级区域;昌平城区及昌平南部为泥石流风险低级区域。图5 昌平区泥石流灾害等级风险区划图大雾灾害风险。昌平辖区内京藏高速路、京新公路高速公路、立汤路、六环路、京承高速路、北京城市铁路等交通干道穿行其间,将昌平区与市区紧密联系起来,大雾的发生会给道路交通和城市运行带来较大影响

17、。昌平地区雾灾的高风险区域分布在高速公路、环城路等车辆流量大、车辆行驶速度较快的区域。此外,一般认为受烟尘堆积和辖区内河流等影响,区东南部地区大雾出现的频次及强度相对较高,是雾灾的较高风险区域。昌平城区、十三陵镇、马池口镇、沙河镇、百善镇、南邵镇、回龙观镇、东小口镇为大雾灾害高风险区。图6 昌平区大雾灾害等级风险区划图(二)气象灾害城乡防御重点及措施城市防御布局重点。昌平区南部紧邻市区,属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化进程也面临更多气象灾害风险,如城市特有的内涝、高温热浪、道路结冰、雾霾等灾害,常引发城市生命线系统损坏和瘫痪,凸显出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的新情况。受人类活动和城市发展方式影响,城市排放热量、

18、废气等难以扩散,出现城市特有的热岛效应和空气污染加重等情况,导致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防御城市气象灾害,需要大力开展城市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向相关部门提供相应的灾害防御气象参数,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以及研究制定相关基础设施防御标准提供依据;加强城市生命线工程抗灾能力建设;加强城市高风险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增强早期预警、提前防范能力。加强辖区流域气象灾害防御。重点防御局地流域洪涝、持续性干旱,调整流域防洪标准,实现工程性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结合,构建完善的流域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提高防御洪水、干旱能力;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流域洪涝干旱联防机制,合理布设流域气象、水文监测网,确保及时获取流域面雨

19、量信息,实现气象与水文信息共享;提高流域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农村防御布局重点。农村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地区,冰雹、大风、雷电、干旱、洪涝、低温、霜冻等灾害对粮食、经济作物、林业、渔业生产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对新农村建设和国家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然而农村接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不畅,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抗灾能力薄弱,农村防灾意识不强,防灾避灾技能不高,农村减灾工作亟待加强。防御农村气象灾害,需要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发布能力建设,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保障气象灾害信息能够到村入户;加强农村防灾科普宣传和农民防灾避灾技能培训。结合昌平区“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设立覆盖全区各镇

20、的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气象预警接收机和大喇叭,每个镇设立1名气象协理员,每个村有1名气象信息员,每年组织完成全区所有气象信息员的轮训;使农民能够近距离接触气象知识,掌握气象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农民利用气象信息指导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三)气象灾害行业防御重点及措施农林业、交通、生态环境、水利和电力等国民经济行业受气象灾害影响的敏感程度极高,一旦受气象灾害影响,后果严重,灾害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明显放大。农林业。农林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目前,昌平区形成了以苹果为主导,草莓、百合、柿子、板栗、桃为支撑,樱桃、京白梨等名特优果品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格局,其中苹果、百合、草莓

21、和磨盘柿是昌平区的特色产品,被称为“一花三果”。全区果树总面积18.9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22,从业农民1.5万户、6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30,果品产业在农民收入中占有重要比重。昌平区现有小汤山现代农业示范园、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博览园和北京天润园有机果蔬采摘园等设施农业,特色农林业、设施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等新兴农林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对农林业气象灾害防御提出更高的要求。农林业气象灾害防御重点是建立健全农林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加强防灾减灾业务服务,针对特色产业提出有针对性的专项服务。加强森林火险和林区生态气象环境监测,符合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需求。及时发布森林火险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实现重大

22、农林业气象灾害及时预警、跟踪服务和调查评估。增加气象科技对农林业的贡献率,显著减轻农林业气象灾害损失,建立常态化林火预防扑救联动机制,提高农林业抗雪灾、冰冻和干旱能力。交通。昌平辖区最南端距市中心区仅4公里,境内交通便捷,八达岭高速路、立汤路、六环路、京承高速路、北京城市铁路等交通干道穿行其间,将昌平区与市区紧密联系起来。交通运输是易受气象灾害影响的行业之一。暴雨、暴雪、大雾、大风等对公路沿线的影响尤为显著,道路结冰、低能见度以及立交桥积水造成交通瘫痪等严重后果的情况时有发生。气象和交通部门应加强合作联动,推动重要交通干线交通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建立设施共建、资料共享机制;发展专项气象灾害监测预

23、警技术和预警服务,开展重要交通沿线精细化预报服务;依法开展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加强大雾、雨雪等主要影响交通安全的气象灾害观测,根据天气影响程度,采取交通管制和疏导措施,减少因气象灾害引起的交通事故;提高管理水平,将气象灾害防御落实到突发交通事件应急管理中,建立预警、应急与快速恢复管理机制。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与气象条件密不可分,气象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的优劣,加强生态环境气象服务,对改善大气环境、人民生活环境有重要意义。加强生态环境气象服务,重点是发展生态环境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和预警服务,及时发布生态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实现绿化、环保等部门与气象部门间、行业间信息与资源共享以及

24、灾害联合防御;为改善大气环境提供合理化建议,推进城市环境气象观测和研究工作。水利。水利对气象条件十分敏感。昌平区经济快速发展,局地暴雨、极端强降水频繁发生,对水利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提出较高要求。加强水利与气象部门的联合,加强洪涝、干旱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并举。重点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防灾减灾方面的协调;建立水文气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高效会商切磋机制、应急联动机制。气象部门加强暴雨和干旱预报预警技术开发研究,提升突发性强降水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完善气象和水利等部门间的联动、联防机制。做好昌平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中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结合昌平区现有自动气

25、象站网布局,在山洪泥石流易发区增建6要素自动站和自动雨量站,提供雨量监测信息。电力。雨雪冰冻、浓雾和雷电灾害时常造成输电线路故障。冰雪灾害可能导致线路受损、线杆倒折等,给电力设施造成重大损失。浓雾含较多污染物,经常造成供电线路污闪和变电器故障,发生停电、断电事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雷电会形成强大的电流、炽热高温以及伴随的电磁辐射和压缩后空气产生的冲击波,破坏高压输电系统,干扰电信号,击毁电子产品、高大建筑,引发火灾等。防御重点是加强电力气象观测网建设。依托现有气象观测站网,在高温、高湿、大风、暴雨、雨雪冰冻、雷电等气象灾害易发区补充建设气象观测站,重点加强影响电网安全的电线积冰、大雾

26、和雷电等灾害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和防御。电力部门需重视输电线路网抗污强度标准,合理安排线网清扫周期和改善清扫方法,加强对雾滴附着瓷瓶的导电率研究及瓷瓶质量监测检查等,并且针对电线结冰、大雾等天气增加特殊巡视、及时清理凝结污物,防止电网污闪。电力部门与气象部门加强协作,开拓发展输电线路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建立输电线路气象灾害预警发布机制,依据不同气象灾害类型及不同预警级别,及时发布输电线路预警信息。(四)气象灾害分灾种防御措施防冰雹措施。合理规划公共避难设施,科学调配道路资源,确保灾害性天气来临时,各类公共设施可为车辆、人员避险留出时间和空间;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考虑冰雹因素,尽可能避免设立暴露的玻璃

27、灯光照明设施,排查并拆除各类私搭乱建的简易建筑物和易毁性户外广告牌等脆弱承灾体。冰雹灾害发生时电力、通讯部门要加强室外电力、通讯设施巡查,防止倒杆、断线、漏电等意外事故。根据昌平区域冰雹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在原有4个防雹炮站的基础上,新建防雹作业点,使防雹作业布局更加合理。完善全区人工防雹作业系统,增大保护范围,加强对全区、尤其是区特色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的防护力度。防暴雨积涝措施。利用最新雷达、卫星资料、指导预报等推算昌平地区暴雨强度,加强暴雨预报预警和防御。更新城市排水系统设计参数,加强城市排水系统改造,保证城市排水系统在暴雨袭击时可以正常运转。提高水利设施建设的防御标准,尤其要加强立交桥等

28、重点地段的排洪能力。加强昌平地区河湖治理,截污、清淤、疏浚,改善河湖淤积进而提高防洪能力。全面排查昌平城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区,加强与区防洪排涝部门的联合应急响应,提高全区洪水调蓄和积涝治理能力。完善交通、排水等高影响行业部门暴雨应急预案,在暴雨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做好脆弱地区应急工作。加强水、林、田、河、湖、库的综合治理,整修堤防,治理分、滞洪区,疏治农田渍涝。加强农田设施防护,做好大棚作物、观光农业和设施农业田间管理,遇暴雨灾害及时做好防御。防风措施。加强大风灾害防御。相关部门、乡镇、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公众应根据大风预报或预警信息及时科学地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大风灾害影响。加固棚架、临时搭

29、建物、广告牌,统一并规范路标和广告牌抗风设计标准,实施危旧房、临街近屋危枯树及悬挂物的整治工程;大风天气应避免高空、水上等户外作业,如必须进行户外作业需采取保护措施;气象部门要配合有关部门为上述工程的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加强防风设施建设。建筑或农业产业、农业设施应根据大风灾害风险区划进行规划建设。要规划建设好花卉苗木园、农业观光园等防风林带和防护设施。防雷措施。建立防雷管理机制。有关部门和街乡建立从设计、施工、验收到检测维护一整套完善的防雷管理机制。加强雷电监测与预警。按照“布局合理、信息共享、有效利用”的原则,规划和建设雷电监测网,提高雷电灾害预警和防御能力;及时发布、传播雷电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加强监督服务与检测。规范和加强防雷基础设施的建设。做好雷击风险评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