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而不会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远离别人的怨恨了。第五周“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种戒忌:年少的时候,血气尚未稳定,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旺盛刚烈,要戒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贪得无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第六周“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仲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会明白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第七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来行走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第八周“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思
3、念的是道德,小人想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着的是法制,小人想着的是恩惠。“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有知识就不会疑惑,有仁义就不会担忧,有勇气就不会恐惧。第九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有没有与其相类似的错误)。第十周“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充分的道理(理由)。“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三年(多年)没有改变父亲的合乎礼仪的规矩,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第十一周“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
4、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要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应该在说话时要谨慎,在行动时要敏捷。第十二周“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分配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第十三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第十四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工作,
5、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第十五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附:小古文伯牙绝弦 作者:吕不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6、。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译 :绝 :断绝 善 :擅长,善于。 鼓 :弹。 志在高山 :心里想到高山。 峨峨 :高 若 :像一样。哉 :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洋洋 :广大。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念 :心里所想的。必 :一定,必定。 之:他。 谓 :认为。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 :就。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复:再,又。【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7、!”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朗读停顿 注:“/”为停顿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六年级下册 论语名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中不觉得厌烦,教人中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
8、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军队的主帅可以被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被改变。第三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欲速则不达,见小
9、利则大事不成。“做事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快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的时候,说的话是善意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解释】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
10、而不得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要再教他了。“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严格要求自己,而小人则千方百计要求、苛求别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也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己所不欲
11、,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解释】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坦荡而不骄狂,小人骄狂而不坦荡。“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以道德原则治理
12、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
13、不咎。“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孟母三迁 两汉:刘向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注释】舍:家。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处子:安顿儿子。 乃:于是,就。嬉:游戏,玩耍。 贾(g)人:商贩。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徙:迁移。 徙居:搬家。及:等到。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揖:作揖。 遂:最后。 市:集市。居: 卒:最终,终于。 大儒:圣贤。【译文】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过去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