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27.53KB ,
资源ID:2097982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097982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docx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绪论本章教学目的:1、 使同学了解什么是传统。2、 什么是文化。3、 认识中国文化的源流、特点、精神,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信心。学时分配:3学时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 传统和文化释义传统是指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传着、流变着的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人类在实践交往中所建构的各种方式和成果的总体。狭义是指人们的观念或精神形态的总和。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和特点一、多样并包性结构。中国文化有五千多年历史,在漫长岁月中形成各具特色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

2、后由印度传入佛教各宗派。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和合体。其表现为:百家争鸣的形式;互相辩论的风气;兼容并包的政策。由此,中国文化到宋代,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典章制度都成为世界文明的高峰。二、开放互补性结构。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只是封闭的、保守的,它的主导方向是开放的,能不断吸收各种不同的文化思想和外来的思想,而转化为自己的文化,同时又不把自己已有的文化思想绝对化,而不断建构新的理论形态。其表现是:儒、释、道的综合与排斥;儒家与道家的互补与对立,正面与负面,形而上与形而下,入世与超世等。三、经世实用性结构。中国传统文化的旨趣所在,不在于虚空的玄想,而在于讲求

3、务实的精神和形而下的百姓日用之学。其表现为制民之产,知行合一。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生命一、整体精神。整体价值的内在深层蕴涵,是整体意识。个体价值融入整体价值之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二、人本精神。以人为中心原则,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人为邦本,仁者爱人,以民为贵、君为轻、社会稷次之的思想精神。三、和合生生精神。春秋时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如五行和合或阴阳和合化生万物,是多样性的异质、异性要素对待统一,便是和。生生是天地最基本的、最一般的德性。四、自强不息精神。周易乾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就是依赖此精神,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

4、化而成为世界文明古国;并延续到现代,而没有中断,这是与其他三大文明的不同之处。五、尊师重教精神。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一套从胎教、宗教到社会环境教育,从太学、州学、县学到大学、小学、书字、私熟等完整教育体系,保证了各级人材的培养和人的品质、道德水平的提高,为社会繁荣发展提供了人材。六、文化主体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中国知识分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思考题:1、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2、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参考书:张立文著: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哲学思想本章教学目的:1、 了解中国

5、哲学的基本特点。2、 把握中国哲学的基本发展脉络3、 知道主要的中国哲学家、哲学派别和哲学观点。学时分配:9学时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 引言中国哲学的特点一、 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集中的体现。二、 中国哲学的发展道路中国与西方社会、文化和哲学的异同。西方中心论与中国哲学的答辩思想、政治自由与哲学。天人合一与哲学。三、 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色1、 辩证思维传统整体性与系统观生生不息与无限可分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中庸与和合2、 哲学与社会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论道以邦,燮理阴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辩,成一家之言。正蒙与圣功。内圣与外王。格致诚正与修

6、齐治平。3、 宗法伦理道德对哲学的直接影响亲亲尊尊、爱有差等。三纲五常。4、 发现寓于解释注疏经典。汉注唐疏。代圣人立言。注重训诂与发挥微言大义。康有为的发现。温故而知新的一般哲学意义。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发展阶段和基本内容一、 先秦哲学1、中国哲学的产生中国哲学萌芽于远古时代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的原始人类。夏、商、周时期中国哲学思想的产生。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一般情况。主要的哲学流派和哲学思想。儒家:仁爱,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变易,上道下器。墨家:兼爱,爱无差等及其爱有差等的对立,三表法。道家:无为,道生万物,反者道之动,齐物,逍遥游。名家:合同异与离坚白。法家:一断于法,治世不一

7、道,计算之心。阴阳家:阴阳与五行结合。五德始终。二、 汉唐哲学1、 汉初哲学的走向经学的产生与神学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与王充的天道自然。偶然论与王充的智慧。2、 魏晋玄学的形成与发展魏晋玄学的基本阶段与内容。重玄与三玄。名教与自然之辩。名教出于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名教即自然。本末有无之辩。贵无,崇有,独化。言意之辩。言不尽意与言尽意。玄学与佛教的合流和玄学的消解。3、 道教与佛教(略。见大纲佛教和道教部分)4、 范缜对佛教神不灭论的批判神灭与神不灭的争论。刃利之喻及其对形神关系的解决。5、 儒家的元气论、天人观和历史观元气的统一性和物质性。对玄学和佛教无、空观念的解释。圣

8、人史观与生人(民)之意。理、势问题。三、 宋元明清哲学1、 宋明理学(新儒学)的兴起三教合一与儒学统治地位的最终确立。2、 理学与非理学宋明哲学的主流与非主流。非主流简介。宋明理学的主流与非主流。正统派与非正统派。3、 北宋五子与濂洛关闽濂学、洛学、关学、闽学。4、 理学的主要派别和基本理论理本论派(道学)。二程与朱熹。以理为本,理先气后,理主气从。性即理。心本论派(心学)。陆九渊与王守仁。以心为本,心理为一。心即理。气本论派(气学)。从张载到王夫之。以气为本,理在气中。天下唯器。5、 明末至清中叶对理学的总结批判理气论的总结。格物论、知行观的总结。心性论、理欲观的总结。以法杀人与以理杀人。第

9、三节 小结中国哲学与人的自由一、 自由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人是自由的产物,是自由与不自由的统一体。自由是人的最高向往和永恒的追求。二、 中国哲学的自由观中国哲学对自由的历史思考。中国哲学自由观的主要理论表现。儒家、道家和佛教对自由的追求。三、 自由与必然自由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自由与必然的永恒矛盾。解决必然与自由问题的相对性。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人类的文明史也就是自由史。思考题:1、 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 先秦百家争鸣的基本情况。3、 魏晋玄学讨论的基本问题。4、 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及其思想。5、 为什么说自由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参考书:中国哲学通史13卷,杨宪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10、社19871990年版。中华大家读中国文化的基本文献哲学卷,张岱年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大纲儒家文化本章教学目的:1、 了解儒家学派的形成过程和思想内涵。2、 掌握儒学发展的基本线索、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3、 认识儒家文化的历史地位、学术价值和现代意义。学时分配:9学时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 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一、儒学对古代中国以及周边国家的影响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主体位置。早在汉唐时期便超出中国范围,向东南亚和东北亚国辐射,形成儒教文化圈。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二、儒学的含义儒学的原初含义。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儒家

11、与先秦诸子学的关系。三、儒学的基本特征奉孔子为师。注重人伦教化,主张以礼协调人际关系,借以维系社会的安宁与群体的稳定。倡导仁义,主张实行德治仁政,宣扬内圣外王之道。尊重礼乐文化传统,有浓重的传统意识、文化意识和忧患意识。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经典(后来有四书五经之说),通常以注疏经书的方式阐发儒家学说。四、儒学文化的发展阶段先秦儒学。汉唐儒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第二节 儒学的源头:先秦儒学一、孔子的思想孔子的生平与著作。孔子在中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对礼乐文化进行反思,把有生命力的原则发掘出来,建构了儒家学说体系,是文化转轨过程中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礼是孔

12、子思想的出发点。礼的基本含义。从礼这一传统观念中引申出、提炼出仁这一崭新的观念。仁的基本含义。原始的人道主义思想。儒学即仁学或人学。仁与礼的关系。中庸思想。天道观。二、孟子的思想孟子的生平与著作。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丰富儒家的内圣之学。仁政学说。仁政主张贯穿着以民为本的原则。这种民本主义思想虽然没有达到民主主义或民权主义的高度,但在封建时代仍不失为高瞻远瞩的精致设计,对于保持政局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仁政主张以性善论为理论依据。性善论的基本含义。性善论的深刻之处在于强调人性首先应当是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肯定人生价值,鼓励人们追求完满的人生境界,带有强烈的理

13、想主义色彩,确立了儒家特有的价值取向。性善论的局限性。孟子从性善论出发看待天人关系,提出尽心、知性、知天的哲学思想,奠立了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基础。三、荀子的思想荀子的生平和著作。荀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丰富儒家的外王之学,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和理解礼乐文化,说明礼的起源,把礼义视为组织社会群体必不可少的准则。提出王霸杂用、礼法并重的政治学原理,把儒家礼学从理想层面落实到现实层面,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发生重大影响。礼法并重原理的理论基础是性恶论。以性恶论说明以礼仪规范人的行为的必要性,凸现儒家重教化的思想。强调性伪相分,把化性起伪视为成就理想人格的途径。性恶论的合理因素与局限性。重新审视人与

14、自然的关系,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等精辟论断。从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中发现人的文化特质,表明儒家对人自身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四、易传、大学、中庸的儒学思想易传对天道、地道、人道的综合研究。大学对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作了详尽的阐释,使之更加条理化和规范化。中庸以诚为中心范畴,贯通天人关系,系统地阐述儒家的中庸之道和心性修养理论。第四节 儒家的权威化:汉唐经学一、经学的出现及其理论特色儒学从汉代开始复兴,逐渐从一家之言跃升为意识形态。儒家经典的搜寻与整理。采取神化的方式、注疏的方式树立儒学的权威。借助封建政权的力量树立儒学的权威,使之意识形态化。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区别。二、今文经学及其代

15、表人物今文经学的由来。今文经学的学术风格。董仲舒的生平与著作。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任德而不任刑主张、性三品说和天人感应说。三、古文经学及其代表人物古文经学的由来。古文经学的学术风格。刘歆、许慎思想简介。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冲突与会通。四、汉唐经学的衰落。第五节 儒学的哲理化:宋明理学一、由经学到理学的转折从对经典的解释到对经典的理解。佛学和道家(及道教)的挑战。魏晋玄学简介。韩愈和李翱对儒学转向的推动。北宋五子奠立理学的基础。心学和理学的分疏。二、程朱理学(含张载王夫之气学)三、陆王心学第六节 儒学的再整理:清代朴学一、 朴学的兴起二、 吴派的学术思想三、 皖派的学术思想四、 朴学的局限与儒学

16、的终极思考题:1、 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有何影响?2、 儒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 怎样理解儒家的仁学思想?4、 怎样理解的民本思想?5、 你怎样看待儒学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佛教文化本章教学目的:1、 了解佛教文化发展的历史概况。2、 认识佛教文化的基本思想内涵。3、 把握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学时分配:9学时教学环节:课堂讲授主要内容:第一节 印度佛教发展略史一、 佛教的创立和历史背景社会背景思想背景二、 释伽牟尼的生平和创教活动释伽牟尼的生平释伽牟尼的创教活动三、 原始佛教的基本思想四谛十二因缘三法印第二节 部派佛教一、 佛教的根本分裂及部派的分化佛教根本分裂的原因佛教的主要

17、部派二、 部派佛教与原始佛教、大众部与上座部的主要分歧宗教实践方面宗教理想方面哲学理论方面三、 大乘佛教(一) 佛教大乘与小乘的分裂及其异同1、 大乘与小乘的分裂2、 大乘与小乘的主要分歧对佛的看法的分歧最高理想的分歧修持方法的分歧理论学说的分歧3、 大乘佛教对小乘佛教的批判继承(二) 大乘佛教的主要派别1、 大乘中观学派大乘中观学派的形成大乘中观学派的基本思想2、 大乘瑜伽行派大乘瑜伽行派的形成大乘瑜伽行派的基本思想四、 密教1、 密教的形成2、 密教的基本特点五、 印度佛教的向外传播1、 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2、 南传佛教第二节 中国佛教略史一、 佛教的传入1、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时代

18、2、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路线陆路海路3、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后的基本情形佛教与中国传统固有文化的冲突佛教与中国传统固有文化的依附二、 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一) 两晋之际的大乘般若学思潮1、 两晋之际的大乘般若学的兴起社会背景分析思想背景分析2、 六家七宗本无宗本无异宗心无宗识含宗幻化宗缘会宗即色宗3、 僧肇对六家七宗的批判总结(二) 晋宋之际的大乘涅pan学1、 从大乘般若学向大乘涅pan学的转向社会原因理论自身的逻辑发展大乘涅pan经的翻译2、 竺道生与涅pan学3、 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佛教学派涅pan师毗昙师成实师三论师地论师摄论师楞伽师三、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宗派的创立(一)从学

19、派到宗派1、 宗派与学派的异同2、中国佛教宗派形成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分析佛教寺院经济的独立与发达佛学思想的成熟与中国化(二)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1、 天台宗天台宗的创始人智yi。天台宗的基本思想2、 三论宗三论宗的创始人吉藏三论宗的基本思想3、 唯识宗唯识宗的创始人玄奘和窥基唯识宗的基本思想4、 华严宗华严宗的创始人法藏华严宗的基本思想5、 禅宗禅宗的创始人惠能禅宗的基本思想四、 隋唐以后中国佛教的衰微1、 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趋势佛教诸宗的融合佛教与儒家、道家(包括道教)的融合2、 佛教衰微的原因佛教衰微的原因佛教衰微的特征思考题:1、 简述佛教四谛说的主要内容。2、 解释佛教术语缘起。

20、3、 佛教的三法印是什么?4、 列举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及其创始人名称。道教文化教学目的:1、 了解道教文化发展的历史概貌。2、 把握道教文化的基本思想内涵。3、 认识道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学时分配:6学时教学环节:课堂讲授主要内容:第一节 道教史纲要一、 道教的起源1、 道教产生的社会背景2、 道教产生的思想背景道教与道家道教与神话传说道教与鬼神崇拜两汉之黄老道二、 道德的形成与早期道教1、 甘忠可与包元太平经2、 于吉与太平青领书之出现3、 张陵、张鲁与五斗米道4、 张角与太平道5、 魏伯阳与金丹道三、 魏晋南北朝道教的盛行与发展1、 曹魏政治与道教2、 葛洪以金丹道为中心的神仙理

21、论体系3、 孙恩长生人暴动4、 上清、灵宝、三皇经法的出现5、 楼观道与佛道斗争6、 寇谦之的道教改革与新天师道的形成7、 陆修静与南天师道8、 陶弘景与茅山宗四、 隋唐五代的道教1、 隋唐道教与皇权的结合2、 傅奕与赵归真之誉道毁佛3、 道教在义理化方面的发展4、 钟吕金丹道的崛起5、 道书及开元道藏五、 宋元新道派的兴起1、 宋真宗、徽宗之崇道2、 陈抟与张伯端对修丹理论的发展3、 净明道与忠孝神仙4、 河北新道派的出现与南北宗的分立5、 正一道之主领三山符箓6、 张君房编云笈七签及宋、金、元之重修道藏六、 明清道教之衰微1、 明代道教与政治2、 武当道与丹法东、西派的出现3、 王常月的龙

22、门心法与娄近垣的黄箓科仪4、 正统道藏及重要道书之编纂刊行5、 道教的衰微第二节 道教的教理教义及道术一、 道教的教理1、 神仙学原理道与德2、 至尊天神太上老君3、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4、 道教宗元三宝5、 天界、仙境、地府及五道6、 生道合一,长生久视7、 天道承负,因果报应二、 道教崇奉的神和仙1、 至尊三清及诸尊神2、 天地日月星辰等诸大神3、 灵官、太岁诸神及人身中之神4、 真人和仙人三、 道教之斋戒及醮仪1、 斋与斋法2、 戒律及清规3、 坛醮及其仪式4、 其他威仪四、 道教信行的道术1、 占卜、符箓诸术2、 外丹和内丹3、 内观、守静、存思、守一诸术4、 服气、行气、胎息、导引诸

23、术5、 辟谷、服饵、守庚申诸术五、 道教的五大道派1、 正一道2、 全真道3、 真大道教4、 太一道5、 净明道思考题:1、 简述寇谦之道教改革的主要内容。2、 解释道教名词三清。3、 什么是道教的外丹和内丹?4、 列举道教的五大道派及其创始人名称。伦理思想本章教学目的:1、 了解中国伦理思想的特点2、 掌握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范畴学时分配:9学时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 中国伦理思想的特点中国伦理思想的特点是由中国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的特点所决定的。中国伦理思想的特点有以下五个方面:一、 中国伦理思想强调天与人的合一,有着与自然相协调的特点中国文化是以农耕为基础的文

24、化,认识自然、认识天,与天时保持一致,对于人类的生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哲学与伦理学的领域中出现天人合一、天人协调、回归自然的观念,就不是偶然的。二、 中国伦理思想强调忠、孝、节、义,有着适应中国宗法等级制度的需要的特点。中国根深蒂固的宗法等级制度,极大地制约和决定了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和思想。三、 中国伦理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爱人的人本主义精神,注重人际关系的亲爱、和平与和谐自孔子始,中国伦理思想关注的不再是虚无飘渺的天或神,也不是人死后的鬼,而是把自己关注的焦点定位在人自身。四、 中国伦理思想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有着重视人的精神境界的特点。道德修养重在进德和提高人们的人生境界。这一点贯

25、彻到人生需要方面,就表现为重义轻利、重德轻位、重内求而轻外逐、重心安理得而轻身体之逸乐。五、 中国伦理思想强调民本和公平,有着一定的超越具体的时代和阶级伦理的特点。在中国伦理思想中,公私关系是受到充分注重的,提倡整体主义的伦理观念。第二节 中国伦理思想的两重性学习中国伦理思想,要在充分占有思想材料的基础上,对中国伦理思想有一个辩证的分析。中国伦理思想有八大两重性,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一、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既有学术形态的特性,又有政治意识形态的特性。二、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既具有阶级的特性,又具有一定的全民的特性。三、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内容,存在着正统与非正统之间的对立。四、 在中国正统伦理思

26、想体系中,具有家庭宗法伦理与国家政治伦理的对立性。五、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具有名与实相分裂、相冲突的特性。六、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既具有具体、特殊意义,也具有一般、抽象意义。七、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及其思想,具有精华与糟粕混杂并存的特性。八、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及其思想,从其社会作用上说,既具有积极性,也具有消极性。第三节 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范畴一、 天人论天人关系,既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伦理学问题。中国伦理思想就是在对天人关系的思考与调解中起步的。1、 尊天事鬼论这主要表现在殷商时代,处于鬼神崇拜、民神杂糅阶段。2、 以德配天论周王朝始,人们的天人观发生了由尊天向重人的转移。3、 远天重人论

27、这一主张肇始于春秋之际,后被儒家光大,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主导价值取向。4、 因顺自然论二、 人性论1、 人性善恶无定论2、 人性超善恶论3、 人性善论4、 人性恶论三、 义利论1、 以义制利论2、 贵义贱利论3、 超越义利论4、 公私论四、 人伦论1、 人伦规范论2、 人伦原理论五、 人我论1、 贵己论2、 爱人论3、 无我论六、 治世论1、 德治论2、 无为论3、 礼治论4、 法治论七、 观人论1、 卜相观人论2、 以态观人论3、 循礼观人论4、 志功合一论5、 以功观人论八、 修身论1、 为善去恶论2、 日损论3、 境界论九、 祸福论1、 福善祸淫论2、 命定祸福论3、 人定祸福论十、 生死论1、 贵生论2、 齐生死说3、 生死以义论思考题:1、 中国伦理思想的特点有哪些?2、 如何辩证分析中国伦理思想的双重性?参考书目:1、 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2、 罗国杰等主编:中国传统道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 焦国成著:中国伦理学通论美学艺术思想本章教学目的:使学生知道中国传统美学基本思想和传统艺术式样。主要为:1、 理解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的独特性。2、 理解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何以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它方式。3、 理解中国艺术的特点和特殊魅力。学时分配:6学时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 中国美学思想的发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