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506.83KB ,
资源ID:2096637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096637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必修3 生物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必修3 生物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 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热器官产热增加:骨骼肌、肝脏、立毛肌产热增加,另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散热器官散热减少: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汗液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散热器官散热增加: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产热器官产热减少:骨骼肌、肝脏、立毛肌产热减少(二)水盐调节1、调节方式:2、调节过程:(负反馈)补充: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考点4、血糖调节(B)1、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39-61mmol/L)2、

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3、调节血糖的激素: 胰岛素(降血糖):由胰岛B细胞分泌,能够: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变成脂肪等非糖物质。(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 胰高血糖素(升血糖):由胰岛A细胞分泌,能够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4、血糖平衡的调节: 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低(同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同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考点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B)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区别地位主辅结构基础(物质基础)反射弧主要是激素调节

3、方式反射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准确较缓慢作用范围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较长联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两个调节相互影响。考点6、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一)免疫系统组成及主要功能(A)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免疫分子:抗体、淋巴因子等。注: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在在骨髓中发育成B淋巴细胞(B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T淋巴细胞(T细胞)。2、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1)防卫功能非特异性免疫

4、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特异性免疫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2)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和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A) (原抗: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或病原体等)1、体液免疫:由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同样的抗原再次入侵时能迅速增殖分化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浆细胞)2、 细胞免疫:通过T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同样的抗原再次入侵时能迅速增殖分化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3、体液

5、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与联系: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作用对象抗原靶细胞作用方式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联系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既可独自发挥作用,又可互相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考点7、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一)艾滋病的全称、病原体及其存在部位(A) 1、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2、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3、病毒存在部位: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尿液和乳汁中。(二)艾滋病的发病机理、症状(A)1、发病机理: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遗传物质是RNA)。HIV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使患者免疫系统瘫痪。2、症状:初

6、期全身淋巴结肿大、持续发热等,此后出现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等,最终死亡。(三)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A)1、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2、预防措施:主要是切断传播途径。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一)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A)1、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 细胞体 树突:短而多,将兴奋传向细胞体。突起 轴突:长而少,将兴奋由细胞体传向外围。2、神经元的功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二)反射和反射弧(B)1、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2、反射弧:是

7、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入神经:将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传出神经:将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传至效应器。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考点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B)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2、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原因:K+外流)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原因:Na+内流)

8、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兴奋向两侧未兴奋部位传导。3、传导形式: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4、传导特点:向两侧双向传导。(二)突触的结构特点(A)1、结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类型: 轴突细胞体型 轴突树突型(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B)1、传递过程:神经冲动 轴突末梢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胞吐) 神经递质扩散通过突触间隙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2、传导形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3、单向传递的原因

9、: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只能是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考点3、人脑的高级功能(一)人脑的组成及各个部分的功能(A) 人脑是由大脑、小脑、脑干三大部分组成。1、大脑: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2、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3、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4、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等,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二)人的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A)1、位置(如图)2、功能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

10、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考点4、动物(人体)激素的调节(A)(一)激素调节:1、体液调节:激素,CO2,H+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体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其中又以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分泌部位激素名称主要作用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释放促性腺激素垂体生长激素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生长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释放甲状腺激素的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释放性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

11、进代谢活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性腺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发育、生殖细胞的成熟,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共同调节血糖平衡B细胞胰岛素3、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负反馈):调节过程(如右图)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二)激素调节特点:1、微量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三)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作用途径迅速准确、比较局限激素调节较广范2、联系(1)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受神经系统的支配。(2)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反过来可以影响神经系统。如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考点5、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B)(一)昆虫激素的

12、种类和作用种类作用内激素保幼激素使虫体保持幼虫状态蜕皮激素调节昆虫蜕皮脑激素调节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的分泌外激素在同种个体间传递化学信息。如性外激素等。(二)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1、催情激素提高鱼类受孕率:运用催情激素诱发鱼类的发情和产卵,提高鱼类的受孕率。2、人工合成昆虫激素防治害虫:可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引诱剂(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雌雄性昆虫间的正常交配。3、阉割猪等动物提高产量:对猪阉割,减少性激素含量,从而缩短生长周期,提高产量。4、人工合成昆虫内激素提高产量:喷洒保幼激素,延长幼虫期,提高蚕丝的产量和质量。 植物的激素调节考点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B)(一)达尔文的实验:1、实验材

13、料:金丝雀虉草。2、实验过程3、实验分析(1)实验与对照说明胚芽鞘尖端与生长有关。(2)实验、与对照说明胚芽鞘尖端具有感光作用。(3)达尔文推测:胚芽鞘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化学信号,并从顶端向下传送,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导致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不均匀,使植物弯向光源生长。(二)温特的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向下运输,促使胚芽鞘尖端以下某些部位的生长。因此被命名为生长素(简称IAA)(三)荷兰的郭葛等人:从植物中分离出这种化合物,经过鉴定,知道这种化合物是吲哚乙酸。【实验小结】(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2)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3)生

14、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四)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五)判断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看“生长素的有无和分布”,若无,则不生长;若有均匀分布直立生长,不均匀分布向生长素少的一侧弯曲生长。)考点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A)(一)产生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二)分布特点: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三)运输1、运输方向: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这种运输称为极性运输

15、。2、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考点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B)(一)作用特点: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促进植物生长,又能抑制植物生长。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二)生长素具有两重性的曲线分析1、器官:根、芽茎、敏感程度是为根芽茎。2、植物:双子叶植物一般比单子叶植物敏感。 所以可以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单子叶农作物田中的杂草。(应取图中D点生长素浓度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中的双子叶杂草。(三)两重性实例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考点4、生长素类似

16、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B)(一)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二)防止落花落果;(三)促进果实发育(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形成无子果实);(四)控制性别分化。考点5、【实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一)实验原理(B)较低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较高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能抑制扦插枝条生根。(二)实验方法(B)以萘乙酸(NAA)对山茶花扦插枝条生根作用实验为例取材:取山茶花植株生长良好的半木质枝条,剪成57cm,每段插条芽数相同。实验:1、将插条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如图1;2、将处理过的插条下端浸在清水中,注意保持温度(2530)。3、记录

17、:小组分工,根据实验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如图2。(三)结果分析(C)由此实验数据可推知,促进山茶花插条生根的NAA适宜浓度是300500mg/L。(四)问题分析(1)插条若没有生出不定根,其原因最可能是萘乙酸的浓度过高。(2)温度、处理时间、芽数等要一致,其原因是防止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3)每组都选取10根插条,其目的是减少实验偶然性带来的误差。考点6、其他植物激素(A)名称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诱导开花,促进果实生长。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延缓叶片衰老,诱导芽的分化。脱落酸促进芽和种子的休眠,促进叶片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促进果实成熟。种群和群落考点1、种群的特征(一)种群的

18、概念和基本特征(A)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2、种群的基本特征:(核心问题是种群的数量特征) 项目特征概 念作 用 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量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决定种群数量大小和种群密度迁入率合迁出率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迁入(迁出)的个体数量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的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幼年个体数多,老年个体数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越来越大各年龄段个体数目比例相当;出生率和

19、死亡率大致相等;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幼年个体数较少,老年个体数较多;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越来越小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A)1、样方法:(1)适合生物:植物。 (2)计数方法:求平均值。2、标记(志)重捕法动物。(2)计数方法:种群密度=标记个数重捕个数/重捕标记数注意:前提: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标记技术: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感染等;标记符号必须能维持一段时间,但又不能过分醒目。考点2、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数学模型(一) 种群增长的“J”型

20、曲线和“S”型曲线(B)曲线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形成条件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无生存斗争、无环境阻力。有限的环境中,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因有限的食物(养料)和空间而引起生存斗争加剧。增长曲线Nt= N0t增长率稳定不变先增大(K/2时最大),后减小,最终为0。K值无K值,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有K值(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数量)。(二)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A)1、在对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方面,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K/2左右,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也最多,而且又不影响资源再生。2、在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方面,采用相应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

21、区,改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K值。3、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方面,降低有害动物的环境容纳量(K值)是防治的根本。考点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一)计划的制订和实验方法(B)1、实验原理: 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用。 培养液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计划制定: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3、实验步骤:(B)(1)将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

22、。(2)将酵母菌菌种接入试管中的培养液内混合均匀。(3)将试管在28条件下连续培养7天。(4)每天定时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采用抽样检测方法。(5)分析所取得数值并用曲线图表示出来,分析图形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4、实验注意事项:(1)取样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2)培养后期的样液要稀释后再计数。(3)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4)清洁血球计数板的方法是浸泡和冲洗(注意:不能刷洗)(二)结果分析(C)1、结果(如右图)2、分析(1)开始时,空间、营养物质等环境条件充裕,酵母菌数量先增长(呈现“J”型曲线增长);(2)后来,随着酵母菌数量

23、增多,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变慢并达到稳定状态(即达到K值);(3)最后,随着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减少、有毒代谢废物增加等,酵母菌种群数量显著下降。考点4、群落的结构特征(A)(一)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二)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寄生概念指两个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相互得益。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妨碍作用的现象。一种生物取食另一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如肉食和植食行为等。一种生物(寄生物)以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利用的物质为营养并对宿主造成

24、危害的现象。数量坐标图举例地衣;大豆与根瘤菌等。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小草履虫等。羊与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等。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细菌。(三)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这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常呈镶嵌分布。考点5、群落的演替(一)群落演替的过程和主要类型(A)1、群落演替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2、群落演替主要类型和过程:类型内容初(原)生演替次

25、生演替起点原生裸地(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的裸地)次生裸地(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过程(以裸岩上的演替为例)地衣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以弃耕农田为例)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乔木林时间较短速度较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火山岩、冰川泥、沙丘上进行的演替。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A)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生态系统考点1、生态系统的结构(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A)1、生

26、态系统的概念: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生态系统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包括农业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和大气圈下层。(二)生态系统的结构(B)1、生态系统的成分: 非生物成分(非生物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也包括化能合成细菌。 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也包括寄生生物。 分解者:能把动植物的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主要是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2、生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