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改革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与制约。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异同。(1)不同点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高度集权,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政治方面:苏联模式政治体制的核心内容是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规制、软弱低效的监督机制、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 经济方面:过度集中的全民所有制的国家所有制;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过分强调行政手段的经济管理方法;过分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思想文化方面:文化团体国家化,领袖言论神圣化,公共舆论一律化; 对外关系方面:对外封闭、与资本主义国家冷战
2、对峙、立足于领导世界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是: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必须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将解放生产 力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位置,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 准,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必须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在马克思主义 的指导下,加强以共同理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允许和提倡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的多样性发展,承认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多层次性,鼓励世界各国人民 之间的文化交流,从而纠正了传统社会主义过分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识形态因素,过 分拔高人民的道德水平和思想觉悟
3、的“左”的做法。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民 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衡量 标准,大胆探索,不断创新,从而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从书本上来谈论社会主 义的错误。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从本国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构造社会主义的基 本经济制度,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两个为主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其他经济成分和 分配形式的存在和发展,从而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超阶段冒进和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纯 洁性的错误。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微观经济 和有效的宏观调控相结
4、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从根本上纠正了传统社会主义排斥商品和市场,单纯依靠指令性计划组织生产的产品 经济的错误。 第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对外开放,坚持加强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你们和交流 ,广泛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有益经验和做法,改变了传统社 会主义关起门来进行封闭式建设的狭隘做法。 第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注重国家政治生活和管 理工作的民主化和法治化,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不健全,个人专断和人治现 象严重的缺陷。 第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现阶段 的奋斗目
5、标,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注重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强调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长期忽视政治 建设和人的发展的错误。(2)相同点1)首先都是社会主义,,只不过是为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不同方式的探索罢了。2)其次两者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这一点上, 两者也是相同的, 只是二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同。3)再次两者在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方面是相同的, 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坚持的是一党制, 排除其他政党。4)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都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在中国又是人民
6、民主专政。5)最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社会主义都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起的意义。(一)克服了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获得了新的发展。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中。社会主义改革最早应归于伯恩斯坦和列宁等(二)结束了空想社会主义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干扰。(三)结束了封建因素对国家制度建设的影响。结束了干部制度饿终身制。强调财富的作用,削弱了身份的作用。(四)对人类文明有了客观而科学的认识。5、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渐进改革道路的特点。(1)中国的改革起源于以速度为主要目标到以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为主要目标等发展
7、战略的调整。(2)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为第一动力,改革从农村向城市逐步推进。(3)以对外开放带动对内改革,改革从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4)以公有制为主体,大力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改革从体制外向体制内逐步推进。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从总体来说,不是靠伤害国有经济,而是靠发展非国有企业带动的。(5)先试验,后推广,从点和局部做起,逐渐推开。中国的改革把目标放在首位。这个目标不是激进改革的那种缺乏足够信息而制定的详尽的改革蓝图,而是完全有足够信息可以判断的基本要求,即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6)民主取向的政治体制改革与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相配合。6、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应对经济全
8、球化提供的启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思想(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决定性力量(二)世界历史的形成是生产力普遍发展的基础上的各民族相互交往(三)资本主义实现了人类社会是从各民族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四)世界历史的最终发展方向和归宿是共产主义启示:(一)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二)积极参与贸易自由化,并主动扩大与世界的交往,实现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三)善于驾驭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积极推进世界共产主义向前发展。(四)从理论层面看, 我们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中关于全球化的思想。(五)从技术层面来看, 必须优先发展生产
9、力。(六)从发展层面来看, 我们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为可持续发展服务。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理论。1、邓小平最先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第一,阐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第二,明确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对象和范围。第三,提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和步骤。第四,确立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2、江泽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提升到一个新高度首先,提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思路。其次,提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再次,提出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新课题。3、胡锦涛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的新思路和新理念第一,提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要求。第二,提出了“互利共赢”的
10、开放战略。第三,提出了“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开放目标。第四,提出了“安全高效”的开放理念。8、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理论及其现实意义。邓小平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在中国发展的理论成果,是一个具有极强现实性特征的理论体系,是反对在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左”右倾错误的有力思想武器。它不但是过去20多年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指导,而且对我国现在的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整个改革事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理论回答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体系,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第一,全面地说明了中国政治体制改
11、革的必要性。第二,明确地指出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第三,合理地规划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第四,明确地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守的原则。第五,科学地评价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地位。此外,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衡量标准、基本性质等重要问题也都做出了理论说明。总之,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论述,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邓小平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是一个完全正确的科学理论。现实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出现了许多新的历史任务,对于完成这些新任务的社会实践,邓小平政治
12、体制改革理论仍然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价值和启迪意义。邓小平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现实意义必将在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得到体现。面对当前各项重大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要坚持邓小平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一方面,坚持进行政治体制本身的改革,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坚决革除那些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阻碍和谐社会建立的旧体制。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建立的良好的政治体制,为各项工作的完成奠定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将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理论中所体现出来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运用到完成各项任务的重大社会实践中去,直接解决实践中的重大问题。第四部分:问题
13、讨论:1、落后就要挨打提出时间: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轰炸后历史背景:斯大林“如果没有实力往往不能战胜敌人”(1)在历史上,该命题存在很多例外,即挨打的不一定是落后的,如满清入关,蒙古南下。即使历史上都是“落后就要挨打”,也不能保证今后也是。不具有一贯性。(2)在逻辑上,“落后”是相对的,不是挨打的唯一原因。大使馆被炸时,比中国落后的国家很多,为什么只有中国被炸了?(3)给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提供了口实既然“落后就要挨打”,那么先进国家对外侵略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挨打也就是活该了。而中国为什么要成为先进国家,其目的就应该是要侵略别国了,这与我国和平发展的外交策略是不相符的。(4)“落后”的含义不明
14、。我国意识形态中“落后”主要指经济实力,不可能说我国的政治制度落后。这样找到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不好好学习,农民不好好工作(不太同意这种观点,因为找落后的原因是有好处的,而且落后还包括客观原因,主观上也不会这么简单)(虽然这种口号提出的目的是为了让国人意识到自己的落后,但是它通过的是一个不一定发生的恶劣后果来说明,这会引起我国和其他国家间的不信任,很可能会把原因归为别人太先进和强大,不利于真正找到落后的原因。)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38.6.,马克思主义具体化;六届六中全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45年,毛最后一次使用。(1)马克思主义既然是科学,就应该是具有普遍性的。只能用它指导特殊,而不
15、能把它变成特殊。(2)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科学,在理解时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比如在编写有关书籍时对原文进行删改,使这种引用的客观性打折扣。排除主观影响才能认识客观世界,应该按照原意而不能主观臆断。(3)社会科学在中国还停留在意识形态和宣传领域,而没有成为科学,这种说法有一定责任。它为挂羊头卖狗肉打开了方便之门,有可能通过“中国化”而任意歪曲原作的含义。(4)中国化后的马克思主义,是否还具有普遍意义,其他国家是否能用它来指导。(5)逻辑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它们是否需要中国化。3、邓小平同志“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1)判断标准:毛泽东,要看所制定和推行的路线是否符
16、合国情、从实际出发。离开社会实践,不是站在社会车轮的前头充任向导,只知道跟在车子后面怨恨走得太快,企图把它向后拉、开倒车,就是右;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这就是“左”。(2)思想很“左”的人反对:文化大革命空前“左”;之后出现右改革开放、搞市场经济,是背离马克思主义,搞修正主义,是和平演变,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易帜,右倾之风席卷整个世界,而中国的主要倾向也是右。(3)反驳“每当反左就陷入另一个极端,出现右”:建党初期,连续出现瞿秋白、李立三、王明三次“左”倾错误。1959年庐山会议本意反“左”,更加“左”。反驳“每当国际共产主义出现低潮时,各国党内就出现右”:三年困
17、难时期形势不好,党内没有出现右,反而大抓阶级斗争:“四清”、“文化大革命”,越来越“左”。十月革命胜利后,反动势力反扑,很难说共产主义运动处于高潮;可是欧洲各国工人运动中“左”倾思潮出现,并发展到严重地步,使得列宁写共产主义运动的“左派”幼稚病来斗争。4、中国近代社会性质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1)肯定毛泽东同志在当时得到这样的论断,已经很了不起了。它抓住了社会现实中两个最根本的东西,是我们能实事求是地正确地确定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对象、性质和任务,达到了效果。但是作为科学论断,还是值得探讨的。(2)半殖民地不是说明社会性质的概念和范畴。香港、澳门曾经是殖民地,但它们是资本主义性质;古印度、南北美洲
18、曾经是殖民地,但它们是奴隶社会。(3)半殖民地是说明国家主权和地位的范畴,和它对应的范畴是“半独立”。毛最早,1925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说“半殖民地”是因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帝国主义的附属,而它们是中国社会的统治阶级,因此整个国家不可能不附属于帝国主义。这显然是在国与国关系,或国家地位上说的。即使后来毛把两者连起来使用说是国家性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可是实际上也是从国家地位上说的。(4)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主要是封建社会,而存在力量微弱的资本主义。(5)指导意义:既然我国的地位是半殖民地,那么就要争取国家主权,让半独立吃掉半殖民地。从这个意义上帝国主义是我们的敌人;既然我
19、国的社会性质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而资本主义是比封建主义更先进的社会,就要让半资本主义吃掉半封建。从这个意义上,帝国主义是我们的老师。封建社会在我国已经存在两千多年,没有意识到反对它的任务具有的艰巨性,使我们虽然在经济和政治上摧毁了封建主义,但是在思想上还没能肃清封建残余的影响。“儒表法里”的封建思想和实用主义的民族思维特征,严重制约我国制度、文化和科技的发展。长期“左”的偏差,就是因为没有认清这个现实,而进行跳跃式发展的结果。因此要重新探讨这个问题。5、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内容(1)价值目标:消灭剥削压迫,实现人人平等,发展科学技术,主权淡化。理性工具: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
20、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度设计:无产阶级专政,消灭剥削、商品。(2)当我们提到马克思主义时,往往忽略了,而强调了。的提出,与当时资本主义剥削日益加重有关。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那是将来才能实现的;这点提出后可操作性较差,理论本身也不完善。而现实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两极分化并没有马克思当时想的那么严重,属于橄榄型,而不是哑铃型。(3)历史上的失误往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解和使用上的失误,而不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错误。马克思主义提出:利用资本主义,学习它的长处。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避免二次战争。立场始终站在劳动者而不是资本家的一边。应该注意资源、环境等发展资本主
21、义会产生的问题。6、“富国强兵”口号的弊端(1)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家经济发展受阻,政治走弯路。(2)不能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人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3)国家与政府不加以区分,官本位主义蔓延,腐败滋生。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可能趋势1、改革的实质、性质、道路、特点和可能结果(1)实质:把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的一部分变成私有财产。1变革生产关系,使其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最大限度调度劳动者的积极性。建国初期,对生产关系进行主观的调整,希望能带动生产力快速发展,却事与愿违。在人的觉悟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农业改成合作社,实行“一大二公”,平均分配,打击农民积极性;工业对民族资本主义采用没
22、收、改造和赎买政策,消灭了独立的市场主体,从而消灭了市场。2改革开放后,要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的两个条件:经营主体、所有制主体。有市场就必然有交换,拥有财产的主体不一样才能交换;而劳动者过去创造的价值大部分用于国家积累了,自身的工资很低,私有财产很少,也就不能成为市场主体,这就要求必须分配部分公有财产。关键在怎么分配。(2)道路(私有化的三种模式):匈牙利:退回到革命前的状况,原没收财产及由此扩大的部分归还拥有者的继承人,矿山等公共资源公有。东德、俄罗斯:改革顺序为思想、政治、经济。休克疗法,给每个公民发私有化券,可以买资产,也可以换现金,买资产的往往一夜暴富。中国:顺序为经
23、济、政治、思想。在不改革政治体制的情况下,原来公有的财富成了官僚资本和与权力有关的人的财富,钱权交易和腐败现象蔓延。富人暴富的途径:a双轨制,利用内部价和市场价的价格差;b利率差,有关系的人可以获得银行低利率贷款,然后转贷;c炒股票,单位领导带头买原始股;d房地产,审批权市长说了算,市场价实际上是市长价,世界房地产平均利润5,中国34;e公开的钱权交易;f精简机构,全民所有制变为单位所有制,再到领导所有制;g海外投资,把黑钱转移海外。(3)性质:监守自盗、非法(4)特点:按这样的道路改革,只能继续腐败畸形消费资金是金融型,而非生产型,只用于倒买倒卖,不利于扩大生产黑钱不能用于再生产明明是私有化
24、,还说不是,具有虚伪性和欺骗性对公有财产的野蛮掠夺巨款转移国外,不利于国家发展(5)可能结果:如果大部分人受益,只有数量多少的不显著差异,则社会不会出现大动乱;但是如果大部分人不能受益,只有当权者受益,那他们只有加强控制,产生很大的社会隐患。利益受损的大部分人重新联合,要求再分配社会财富。(政权存在的条件: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自由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2、计划经济体制及其确立过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1)过程:建国初期,“前八年照搬苏联”,而苏联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1956年,论十大关系,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使经济结构失衡,重新排了农轻重的顺序;后来实践,反而强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1958
25、,大炼钢铁。(2)原因:中国领导人长期忙于战争,没时间研究经济问题;中国本来贫困,在连年战争后,生产力又受到严重破坏,解放后必须加强积累;国际形势所迫:美国、国民党战争威胁,帝国主义封锁;重工业有自我服务、自我循环的特征,加快经济积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说,社会主义要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3)发展重工业的条件:重工业规模大,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需要高科技和人才;需要大力机器设备和管理人才。(4)国情:长期自然经济,加上战争破坏,资金极度紧缺;知识分子本来就少,还有很多跑到台湾,缺人才;科技落后,能出口商品极少,外汇稀缺;开发少,资源相对丰富;大量廉价劳动力。(5)结果:低利率,国
26、家管死财政;低汇率,影响外国投资;长期压低能源、原材料价格和工人工资,造成资源浪费和职工支付能力难以提高;农业收入低,还要维持,则要靠人民公社;轻工业利润高却要压制,则要把私人企业改造成国有企业。因此必须全面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要求人素质高,而且信息绝对通畅,这在目前是做不到的。因此,人员积极性低,缺乏创新精神,中国越来越落后。3、军长的儿子牺牲了,农妇说“中国有救了”高官儿子死了有希望,农妇儿子死了不能有希望(1)歌颂领导,歌颂干部队伍(2)结果不能大于原因,不能超出前提。一个军长好,不代表所有高官都好,因此不能推出国家有希望。(3)明明荒谬的结论却被普遍接受,说明改革开放后,老百姓对腐败
27、横行的现象已经十分悲观,甚至麻木。号召群众反腐败,通过明显站不住脚的结论说明深意。(4)老百姓认为军长了不起,自己是草根,人与人之间不平等(也没有平等的观念)。(5)“人治”观念,靠领导治理国家,盼望清官(靠个别人自觉,而不是制度来维持一个平等、公正的政治环境)。(6)老太太把自己当成道德存在,而不是政治存在。能因为忠于祖国而捐躯,而没有参政议政的观念。(7)老百姓没有“人人平等,天赋人权”的观念,即公民意识,更不知道权力是靠斗争来的。(8)缺乏“百家争鸣”的宽松政治环境。(9)社会科学水平落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治还是很腐败的。邓小平与当代中国革命与变革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28、准”(1)这一观点的提出,首先是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阐述往往这种引用以偏概全,选择性失明,态度本身就不够严肃、认真和科学。(2)实践结果,而不是实践过程本身,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实践过程是带有主观性的。然而,某一结果本身是受到历史条件限制的,只有全部实践结果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3)经典作家并不同意“唯一”标准的说法。列宁认为,加上“唯一”就是“实用主义”、“仅仅宣扬经验”、经验主义;反对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是否是真理的标准绝对化。(4)经典作家实际上的看法是: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是真理的手段、途径和方法,人类全部实践的结果才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最终结果。2、“猫论”以成败论英雄,是实用主义的说法。实用主义者也承认他们把自己的“经验”作为哲学的中心概念。这样会导致只要实践结果符合自己要达到的目的就可以了,只获得纯感性的认识,而缺乏对实践过程的理论探讨。这否定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但实际上,行动需要由科学来事先预测,事后也必须靠理论来解释现象,找出问题。列宁:“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3、“摸着石头过河”它是对简单、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