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年,经过广泛的社会调研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多次论证,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为主线,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了本专业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2016年,随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深化,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省建设点的特色专业,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三循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于工作岗位任务的课程体系。2017年,进一步落实了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按照学生的职业趣向和企业用人需求,将课程体系中的职业核心技能分为“运输管理方向”和“仓储与配送方向”两个专门化方向。学生可以依据个人职业趣向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学习,使
2、专业课程设置更有岗位针对性,更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2根据社会需求与职业岗位新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岗位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分析该岗位所需的技能和知识,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技能进行有效衔接;教学内容尽可能及时反映物流行业的最新发展,如在配送管理实务、仓储管理实务等课程教学中,吸纳了行业新标准、新技术、新设备等相关内容,同时通过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内容改革,吸收了在实际工作中起关键作用的经验知识和技巧;注重人文与专业技术的结合,将通识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岗位迁移能力,满足行业多岗位的转换。3以项目导向教学方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
3、灵活运用对于实践结合紧密的专业课,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法。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按工作流程划分项目 (项目的划分以与职业岗位能力对应为原则),用几个项目囊括整个课程内容,然后将与项目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融汇在项目中。每个项目按照项目分析、项目所需知识、项目所需技能、项目小结、知识与技能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编排。在所需知识、技能讲解时,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法、示范法、角色体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教学中,设计了大量的角色体验学习项目,通过校内仿真实训室、生产型实训基地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等职业场景,让学生
4、动手操作、轮岗实训,亲身体验学习的内容,产生直接的、直观的感受,同时通过企业骨干的言传身教,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进行了有机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4课程建设成效明显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及精品课程的建设,带动专业整体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根据专业建设需要,组织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成立精品课程建设小组,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目前物流基础和两门课程被确定为院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根据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融合相关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合作,制定了物流管理专业所有课程的课程标准,共32门,并以课程标准指导课程内容的构建、教学过程的实施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确保教学质量
5、。(三)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加强实训条件及教材建设1实训条件建设根据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遵循“保持先进性,突出实用性,软硬件配套、仿真与企业实战环境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政策保障、优先投资的方式,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条件。目前,校内建4个专业实训室,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积极与知名企业联合,建立了能满足学生轮岗实训、顶岗实习等要求的8个较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1)新建和改善校内实训环境,保障实验实训及综合性实践教学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加强校内仿真实训室建设,目前建有物流综合实训室、仓储实训室、ERP信息化实训室等3个校内仿真实训室,使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实训环境保持一定的先
6、进性。在建设过程中,注重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物流企业用人需求,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实训项目。(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校企深度融合,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加大了校外实习基地开发和建设工作力度,进一步拓展了校外实习基地的数量,完善机制,强化管理,使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得以持续稳定并良性运行。目前,物流管理专业与苏宁易购、申通快递、京东商城等8个企业协议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并聘请了企业技术骨干为专业的技能型指导老师,较好地满足了学生认识实习、轮岗实习及顶岗实训的要求,同时也能满足教师顶岗实践培训、横向课题及专业技能研发、教学案例收集
7、的需要,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构建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2教材建设本着“突出职业应用能力”原则,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获奖的高职高专教材,其中,82。6%为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60%为体现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等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教材;鼓励教师积极参加高职高专教材编写,主编公开出版现代物流基础、物流信息技术、等高职高专教材3本。(四)构建了专兼结合的 “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7名,兼职教师5名。专任教师有多名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具有双师素质的比例达46.3%。兼职教师中中级职称2人,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3人。专业教学团队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受到学生
8、的普遍好评。多名教师参加学院、集团课程教学竞赛获教学质量二、三等奖。近三年,专业教学团队教师主持或参与省部级学术研究课题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五)进一步深化教学管理,提高规范化建设水平通过建设,教学管理实现了全程监控,原始记录完整,教学保障体系制度健全,运行良好;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制订了专业指导委员会章程,每年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不定期召开研讨会共同研讨专业建设的重大问题;能按学院规定,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社会需求调研与毕业生质量跟踪调研,根据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1加强教学督导与检查,规范日常教学管理系分别成立了教学督导组,开展日
9、常教学督导和检查工作。在课程安排、教材征订、教学计划实施、成绩管理、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教师调停课和教学原始资料收集整理等方面,严格按照院系二级管理的各项教学规章制度要求开展工作;同时,系部督导组定期定人进行教学督导工作,并对督导工作情况进行记录。通过督导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课程建设问题、教师教学问题和学生学习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以保证常态下的教学质量。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建设计划、进度、质量和分工负责等方面的要求,扎扎实实、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加大检查、督导力度,定期对专业建设和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强化教学常规管理。2严格与细化管理措施一是健全教学保障制度。严格的教学管
10、理制度是执行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质量和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关键,为此,学院为维护教学计划严肃性,实现教学环节规范化,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严肃考风考纪,改进考试办法,先后出台了教学管理暂行规定、教学计划制订与管理规定、课程建设管理办法、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教研室工作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物流管理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和行业要求,制定了实施“三循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管理制度,如工商管理系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和工商管理系学生顶岗实训手册等。这些规定的制定与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三循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二是人才需求调研制度化。通过制度化的社会调研,保证专业培养目标、课
11、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以提高教学质量。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进行社会调研,了解社会岗位变化、人才需求和岗位技能要求等情况,并经常性地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了解物流行业发展动态,适时调整和改造现有专业或专业培养方向,从而使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形成动态反应机制,与社会需求同步或超前。三是毕业生质量跟踪与反馈制度化。通过经常性的企业调研,采用调查表、座谈会等形式,直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感受以及对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相关要求;通过直接与就业单位的负责人、一线管理人员进行交谈,了解对就业学生在专业能力、职业道德、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并征求对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课程内
12、容等方面的建议。根据调研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以提高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四是建立了项目化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为适应教学改革需要,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构建了综合性全程考核的新模式。通过全面丰富的考试内容,全程性、多形式的考核方式,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在考核内容上注重对学生应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在考试形式上采用开卷考试、课程论文、实际操作、小组答辩、调查、综合考察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在成绩评定上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3专业指
13、导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和指导在物流专业开办初期,就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并制订了物流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章程。每年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审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物流行业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及其岗位(群)所需的能力和知识;不定期举行研讨会,研究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指导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协助组建校外实训基地,逐步实现专业建设与产学研相结合;为本专业教师和学生举行有关行业新动态、新技术讲座,开阔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视野,使本专业的建设工作始终健康、有效地进行。(六)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并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强化
14、专业技能训练,努力打造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推进高职教学改革,加强学生管理,拓展学生活动空间,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不断提高。根据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表的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总体评价称职率达99%,优良率达到90%以上。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适应快、效率高,专业技能表现较好,在职业道德方面对自己要求严格,工作中具有团队精神,协调能力好,深受同事和领导的好评。三专项经费投入及使用情况立项建设以来,根据专业建设规划,近三年省财政厅投入100万元,集团投入100万元,累计投入
15、了近200万元,用于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其中为加快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条件建设,投入了近 万元,主要用于物流综合实训室、仓储实训室、ERP信息化实训室和电子商务实训室建设,添置、更新了物流仿真技术软件、办公设施等教学设备,极大地改善了专业实验实训条件;投入 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教学改革能力和产学研能力,以及外聘教师教学水平的培训和提高。建设期内,引进研究生2名,培养骨干教师3名。1名专业带头人和1名骨干教师分别参加教育部高教司举办的双师素质骨干教师培训;投入 万元用于课程及教材建设,积极开展精品课程、网络课程、校本教材的建设及各类教改项目的研
16、究。五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物流管理专业在三年的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校企合作领域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合作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三循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为充分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效应,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增强专业建设的整体实力,将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采取以下措施:1.实行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继续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新路子,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完善“三循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各种运行机制;积极跟踪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对人才
17、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认真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2.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进一步明确专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基础上,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构建以物流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物流工作流程为主线,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特色的项目化课程体系;积极培植特色课程、校企合作课程,以特色课程、校企合作课程彰显专业特色;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开展考试方法改革;推广现代教育技术,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3.加强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技能结构、双师结构等角度入手,结合专业建设需要,适时、适度地招聘、引进优秀人才,逐年增加教师培养专项经费投入,加快专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教师职业教育能力的培养;结合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需要,多渠道、多形式聘任校外行业专家、高校知名学者,努力形成一支专兼结合、校企合一,具有明确发展目标、良好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的特色专业团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