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35.16KB ,
资源ID:2081313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081313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三章近代中国农业发展概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三章近代中国农业发展概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推行“重本抑末”。西汉时期,以法令形式打击商人,完全确立了重本抑末的政策,到南北朝时期逐步实行均田制,唐代中叶消亡,在此基础上实行了租庸调制。唐朝时在前期基础上,由于长期对人口管理的疏散,以人丁为核心的租庸调制无法正常运作,于是在780年时任宰相杨炎推行两税法。“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来,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其后国家侈费无节,而大盗起,兵兴,财用益屈,而租庸调法弊坏。自代宗时,始以亩定税,而敛以夏秋。至德宗相杨炎,遂作两税法。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置两税使以总之。量出制入。”唐朝中叶致宋,都继续沿用了两税法。随着时间的延长,积弊日深,要求变法者

2、日甚。在此条件下,北宋神宗年间,宰相王安石进行了变法。此次变法内容广泛,涉及到经济的如下一些:青苗法,即在新苗未熟时,凡是民户自愿请贷者,将所贷粮食折合为现钱贷付,归还时随税一起收取;均输法,即将四方各路税敛上供之物,视丰歉年成、有无多寡、路途远近等情况,平均输送而加以调剂,以流通货物,平低物价,避免富商大贾垄断,增加朝廷收入;市易法,即由政府拨出款项干预市场买卖,使富商大贾无法垄断居奇;免役法,即以钱代役,以募役代替差役与现役;方田均税法,即重新丈量田地,按田亩多少征收田赋;农田水利法,等等。此次改革遭到各方的反对而失败,恢复了早期的纳税方法。元朝以后,在宋基础上稍加变通。明朝时,改变不断,

3、影响最大者为“一条鞭法”,“一条编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清朝前期沿用明制,后来有了一些改制,重大变化的为康熙五十一年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政策,从而改变了长达几千的变化,出现了人丁与赋役不相连,人丁与田亩的数字逐步在统计中实际化。从上述农业税制的沿革,我们可以看出,大致有如下三个不同时期:秦朝以前,王权比较软弱,税制不够健全,财赋依靠农业;秦至宋元,王权得到加强,

4、税制趋于定型;(田租、口赋、力役)明清,王权空前强大,税制完备,财政更加依靠农业税。一点小常识“黄宗羲定理”:历史上每一次并税改制,就会催生出一次杂税派高潮。3土地关系封建土地关系一直在清代农村生产关系中占据支配地位。它主要包括地权分配关系和土地租佃关系两大内容。地主对自己占有的土地,除自己雇工经营之外,主要是将土地分成小块租给佃农耕种,以收取地租。地主收取地租数量又分为分租制和定租制两种。分租制(或称“分成制”)只规定土地收获物在地主与佃户之间分配的比例,地租数量随收获的多寡而年年变动,因而又称“活租制”;定租制按照租佃土地的面积预先规定地租数额,因其“丰年不加,歉年不减”,所以又称“死租”

5、、“呆租”等。分租制在中国古代社会实物地租中曾长期占主要地位, 到了清代其所占比重已逐渐减少。清代货币地租也有发展。货币地租中又分钱租和折租两种。折租是按实物地租折成货币交纳的,是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的过渡形态,随时可以根据地主的需要回复为实物地租。预先交纳的钱租又称“押租”,在清代主佃关系日益松弛情况下,地主需要以经济手段保卫自己的收租利益,押租制度得到广泛发展。清代农民耕种“一亩之田,耒耜有费、籽种有费、罱斛有费、雇募有费、祈赛有费、牛力有费,约而计之,率需钱千。一亩而需千钱,上农耕田二十亩,则口食之外,耗于田者二十千”,中等年景“一亩得米二石,还田主租息一石,是所存者,仅二十石”。农民

6、往往还要在春季谷贵时“借银籴谷,借谷种田,谷之息,借二还三”,秋收谷贱时“粜谷以偿银,转移之间,其失自倍”,受高利贷盘剥。广大贫苦农民为谋生,不得不进行家庭手工业生产,以作为对农业的一种补充。男耕女织这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经济结构,到了清前期更为坚固了。农民家庭手工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消费或缴纳赋税所需。他们偶尔将一部分产品投于市场,主要也是为换取自家不能制作的生产或生活用品。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自然经济结构在清前期仍然占据统治地位。4农业发展的不足从前面的论述看,传统农业发展速度缓慢,通过几千年的演进,农业亩产量才取得了细微的进步。如此状况,虽然有很多因素造成的,但与如下三点要素密切

7、相关: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结合,毕竟,受到各地资源分散不均,一个农户无法获得自己所需的所有生产、生活资料,不得不假借市场,以自己有余的去换取不足的部分,从而推动了市场的扩大,但在封闭的背景下,受到“父母在不远游”等思维影响,大多数家庭基本停留在村为核心的活动范围之内,尽量在家内满足自己的生产生活需求,从而进一步巩固了以自然经济为核心的社会经济秩序,致使商品经济发展不足,无法促成市场迅速扩大,直到近代尚未形成全国性市场,由此也进一步约束了商品性农业作物的发展;农耕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更加约束了市场功能的扩大,使市场仅仅起到了余缺调剂的作用;精耕细作与粗旷经营相结合,一方面部分缓和了人地关系紧张的

8、问题,在人口密集之处,出现人地结合的精耕细作,并部分的呈现国内移民之势,从而引发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另一方面又使中国农业发展陷入到边际土地生产率、边际劳动生产率呈现递减趋势,农业走上过密化道路;三大机制导致中国农业生产走上一条以地权为转移的社会政治周期发展中。一个问题传统社会中农业获得了很大发展,但一直到建国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地关系”都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为什么?总的来看,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有所发展,但一直对于人地之间的关系问题都没有解决,当时就有人形象地说:“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箐,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种植之法既精,糠核亦所吝惜,蔬果尽以助食,草木几

9、无孑遗,犹不足养,人事之权殚矣。”汪士铎:乙丙日记,转引自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发展思想,第3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如此现状,中国随时都有可能走向过密化,出现“马尔萨斯陷阱”。此时,中国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基本停留早期扩大耕地面积,后来逐渐在提高产量,走精耕细作的模式,以养活更多的人口,而没有采用国际移民以缩减人地之间的比例,实行规模化生产方式。中国早期有所推动的是实行国内移民,使国内经济得到了相对均衡的发展。而后来随着中国人地比例的不断增大,采取的解决方式基本是通过发展农田水利、救荒等措施,并用农业政策加以巩固,以维持社会的和谐发展。从长期来看,则通过革命性措施加以缓和社会的发展,使长

10、期以来的人地关系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到近代以后由于受到外来力量的约束,农业生产在前期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基本上是靠农业技术和边境土地的开垦的结果,现代技术的采用上仍存在很大缺陷,如投资少、化肥等改良不多。自然,中国农业生产基本是依靠“天”来吃饭的。这点,受到中国国土辽阔、环境变化大的影响特别明显,每年总有地方出现灾害(可参见章有义:近代中国农业史资料、李文海:中国灾荒史资料等的统计),为此,要维护全国的安定很大一部分都得靠政府的清明和政策的可行性,才能实现。一旦脱离政府的明智,就可能会出现受灾地区无法生存的现象,此时农民是最为辛苦、痛苦的。如明朝朱有墩的苦雨有感悯农制正宫一曲

11、有引的描述“看了这人生可悯惟农务,蚕麦相兼每岁须。养得蚕成箱内虚,种得粮多仓里无。冬暖儿号衣不敷,岁捻妻啼食不足。有一等游食清闲懒大夫,粉面妖娆泼妓徒,岂识人生衣食够,深巷重门乐有余。一任天时旱涝除,不理生涯无定居。博戏夸豪较胜输,弦管争妍日以娱。坐食农夫米麦菽,坐衣农夫绢布服。看了这渔夫说来的喻,他是那深叹息为农的最辛苦。面对各种灾难,农民是最没有抵抗能力的,此时他们面对的可能是一贫如洗。如冯惟敏的农家苦的描述“倒了房屋,堪怜生计蹙。冲了田园,难将双手杌。陆地水平铺,秋和风乱舞。水旱相仍,农家何日足?墙壁通连,穷年何处补?往常时不似今番苦,万事由天做。又无糊口粮,那有遮身布。几桩儿不由人不叫

12、苦。”农民无房、无食、无衣的痛苦惨状跃然纸上,此时,还仅仅是天灾,而人祸带来的灾难则更大。复见冯的词曲割麦有感的描述“八十岁老庄家,几曾见今年麦,又无颗粒又无柴。三百日旱灾,二千里放开。偏俺这卧牛城,四十里忒毒害。(其一)穿和吃不索愁,愁的是遭官棒。五月半间便开仓,里正哥过堂,花户每比粮。卖田宅无买的,典儿女陪不上。(其三)往常时收麦年,麦罢了是一俭。今年无麦又无钱,哭哀哀告天,那答儿叫冤?但撞着里正哥,一万声可怜见。(其四)”农民面对天灾,更不幸的是还要遭遇官府的压榨,使他们失去了生存的最后一点机会,如此的结局终于促使官逼民反的发生,并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周期的推动力。二、近代中国农业近代化的

13、发展一)发展的简况近代中国是一个特殊时期,处在外辱内乱,社会动荡不安,如此环境影响了农业的发展。纵观近代,中国农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并没有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过渡,其状况如下表:表一 19世纪80年代-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币值:1936年元)农业净产值(亿元)耕地(千公顷)就业人口(千人)1/2(元/公顷)1/3(元/人)1234519世纪80年代99876304715837623620世纪30年代1664193886177258302年增长率105080050023059通过表格,我们知道近代中国农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增长缓慢。由此从漫长历史上发展而来的人地之间关系

14、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此时农业的增长主要不是通过技术进步、规模化,而是在人口大量增加的条件下,走开发边疆、精耕细作的方式得以实现的。如此发展趋势,导致了中国农业的发展陷入过密化之中,出现土地、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的规模递减趋势,如下表:表二 1840-1957年中国大陆的农业生产、劳动、土地的边际生产率年份农业生产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土地的边际生产率数量(10亿卡)增长率18404522568013587185029426435135021860-1。4528472130161870-2。9929086129941880040284081336818905252895513364190023928

15、1641378319108732895713701192093128367140741930557289051406919577502627015194二)农业发展道路国际比较国际上农业发展道路,按照列宁的说法主要有普鲁士道路和美国式道路。前者是在很少触动封建领主利益的前提下,从变革领主农场制、实现农民的解放出发,逐步发展资本主义农业。其本质,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中世纪的土地占有关系不是一下子被消灭掉,而是慢慢地适应资本主义,因此资本主义长期保存着半封建的特点。普鲁士的地主土地占有制没有为资产阶级革命所粉碎,而是得到保全,并成为容克经济的基础。这种经济基本上是资本主义经济。但是它必然有Ge

16、sindeordnung(奴仆规约)这样一些农村居民对它的某种依附关系。因此容克的社会统治和政治统治在1848年革命以后又维持了数十年之久,而德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也慢得比美国无法相比。”普鲁士道路适合了传统农业的发展趋势,缓慢地过渡到现代农业,避免了社会大的波动和急剧摩擦;后者就是通常说的土地国有化后,农民通过解放运动,在占有土地基础上建立大量的小农场,由此导向农场主的资本主义经营发展之路,其特点是在缺乏地主经济的条件下,农民通过自由占地活动和国有土地私有化的形式,普遍建起小农经济,随后随自由竞争和分化,逐步发展起资本主义经营的大农场。除了上述两条道路外,还有几种土地改革方式。一是日本的农地改

17、革。前后分为两次才完成,一次在明治维新时期,此次主要是政府以发行公债或土地券的形式,从将军、幕府、大名、武士等人手中取得土地所有权,即国有化,然后以征收货币税的方式把土地租佃给农民,形成了佃农为核心的小农经济。在此过程中,国家以获得的货币展开兴办国有企业,等这些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以低价或近似于赠送的形式出售给私人,实现了日本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后一次发生在二战后,以美国占领军为主导推行的小土地制改革。二是俄国的1861年改革(1861年的自上而下改革,赎买农奴的自由身份和所耕种土地的一部分);三是英国的圈地运动。各国采用不同的方式,把农业的积累向工业转化,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农业也从传

18、统向现代转变:农业劳动力减少、生产率提高,从而实现了扩大国内市场、为工业提供大量廉价的雇佣劳动力,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活资源和生产资源。如下表:1913-1950年世界各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地区或国家农业劳动力(万人)人均产值(美元)19131950中国1350017500340405美国1150880610019650日本1450153013002125西欧3850325036255550苏联3500321010001560发达国家124001125024756536发展中国家3460054250440525表中明显显示出中国的农业没有实现近代化,仍然停留在传统与现代并存的二元结构之中,而广大

19、发达国家则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中多余的人口逐步转移到工业上,由此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了大幅上升,人均产值也有很大提高,与工业等产业的产值差距缩小。三)近代中国农业缓慢发展的因素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相比,中国农业的发展基本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但近代化农业有所发展,然而发展极其不充分。导致这种状况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一些:第一,政局的稳定与否。近代中国处在一个多灾多难的时期:1883年以前,全国多数地方受到农民起义的影响,生产力遭到很大打击,人们流离失所,农业缺乏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故此时农业产量出现一定的下降。1883-1936年之间,全国虽然时有战争、灾荒等因素影响,但从总的来

20、看,基本集中在局部地区,全局而言,农业的发展环境还是相对稳定,产量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参见上表),但此时,尤其是进入北洋政府时期以来,受到各地军阀割据等人为因素约束,农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出现了内地农村破产的趋势。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降,“三农”问题凸现出现,成为当时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为此农村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因素,如近代化农业开始得到了部分的发展,商品化有所扩大。可惜,时间不长,很快就被战争所打断。1937-1952年之间,全国基本处在战争之中,农业缺乏一个正常、稳定的发展环境,由此也导致农业产量的下降。第二,自然经济中耕织分离和某些地区商品性经济作物的发展。十九世

21、纪七十年代以后,随着中西时空差距的缩小、英国等工业革命的完成,引致了国外输华产品的价格下降,直接冲击了中国传统产品的销售和生产,在沿海开放口岸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开始接受洋货,动摇了自然经济中耕织结合的核心。第三、土地的集中,如下表:1912-1947其间22省农民的无地化趋势(%)时期合计自耕农半佃农佃农191210049232819314631193624301947422533资料来源:果鸿孝:中华近世通鉴-经济专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572页。第四、近代化发展迟缓,主要体现在对农业的投资上,如下表:1887-1936年每亩农田的投资(单位:元)投资额1887038193221

22、2190719919331771922206193415919272201935179215234第五、缺乏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式的冲击。三、建国后农业的发展1、农业的发展过程新中国在实行合作化以前和合作化初期(1958年以前)曾经是粮食和农产品的纯出口国。但从1961年以后,中国就开始吃进口粮,成为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进口国。改革开放到1996年,中国农业发展的轨迹,大致是每隔6年有一个特大丰收,上一个大的台阶。1978年粮食总产是6095亿斤,人均317公斤。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后,连年丰收,1984年粮食总产8146亿斤,第一次出现卖粮难。1985年取消统购,实行粮食合同定购,实际是降低粮价

23、,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当年粮食减产7,出现了新的徘徊。1986年后又调整政策,到1990年农业获得第二个特大丰收,粮食总产8925亿斤,接近9000亿斤。1991年减产,1992年、1993年略增,但自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各地经济建设掀起了新高潮,各地大搞开发区,农民工大量进城,城市居住人口增加,对粮食和农产品的需求增加,粮食和农产品市场价格从1993年秋后开始猛涨,有些已经取消了粮票的省区又开始重新使用,国家不得已从1994年又大规模进口粮食,同时又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1995年增产粮食430亿斤,农业形势已经开始回升,有关领导还怕靠不住,决定1996年再大幅度提高粮食收

24、购价格,并且预先发布了消息。由此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有些农民工返乡种田了,再加上风调兩顺,1996年取得农业的第三个特大丰收,当年粮食总产50454万吨,也就是突破1万亿斤。之后除了1998、1999两年超过1万亿斤以外,每年都在9000亿斤到9800亿斤之间徘徊,2003年有可能减到9000亿斤以下。之后,伴随工业化的初步完成,国家对农业等的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开始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逐步取消了行之二千多年的“皇粮国税”,并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直补等措施,农村经济有了很大改善。2、三次地权的变更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新中国建立之初,基本延续了革命战争期间的土地政策,在全国范围

25、内推行分田到户。之后很快受到“重工业发展战略”影响,为了在基本缺乏外援的条件下解决工业发展资金、原料、劳动力等问题,中央在农业合作社试点、初级社的基础上,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高级社,建立其农业集体化模式,之后又在此前提下推动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化,自然土地产权也由初期个人所有向集体所有转化。1978年之后,随着安徽凤阳花鼓的影响下,很快便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向了全国,由此引发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90年代末至今,则在全国农村地区展开了以“增收减负”和“维护农民权益”为特征的解放浪潮。2007年开始在某些地方推行“三不变”条件下的“土地流转”试点,力图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增加农业产量、提升农村收入水平。3、农业政策的变化新中国的农业政策是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政策基础上加以改造而成的。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我党按照阶级划分作为纳税的前提,以革命形势的变迁而加以调整:土地革命时期实行打击封建剥削、保护贫苦农民的税费政策,抗日战争时期实行阶级合理负担的农税政策,解放战争时期区分新旧解放区不同的合理负担政策。新中国建立后,就以此为基础,加以衍生和发展。在此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以农养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央与地方财政包干;中央与地方分税;逐步取消农业税:以工扶农、以城扶农,城乡统筹和谐发展。四、三农问题1、何为“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早就出现了。如班固在汉书中采用了李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