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暗示性3、 我们大家一起把眼睛闭起来,想象一下“木叶”给我们的暗示,(轻念)斑白的树干、枯黄欲落的树叶、冷风中瑟瑟飘零为什么“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现在你明白了么?因为“木”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三、第三个环节是分析品味:(一)首先我设计了一道关于填补“树或木”的一组诗歌。意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青青 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碧玉妆成一 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野旷天低 ,江清月近人。枯藤老 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 寒梅白玉条,迥离村树傍溪桥。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磨痕国破山河在,
2、城春草木深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唐?韩愈 晚春)枯木傍溪崖,由来岁月赊草木无情亦可嗟,重开明镜照无涯。(二)和学生一起就文中涉及的例句进行精到的理解。如第一处“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诗写屈原看到秋风中飘零的树叶感伤自己的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这个意象是一棵美好的树,自然而然让人想到一棵形态美好、仪态万千的树,这是屈原对自己高洁品格的暗示。这时教师尽量少数或不说,让学生自己品味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分析意象,准确把握意象表达的情意,这个环节意在通过练习咬文嚼字使学生感悟诗歌语言精妙的表达效果,
3、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鼓励学生谈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达到共鸣。四、第四个环节是课外拓展。只要一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绪。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稳定的感情色彩,这时引入梅和柳两个意象。比如说梅的意象,让学生说出它代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品质和情绪。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
4、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让学生看这几句咏梅的诗歌,对梅的意象进行分析讨论。第二个意象是柳,柳,又名杨柳,可种可插,极易成活。“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从这句俗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柳的生命力多么旺盛。柳树姿态优美、秀色可餐,深得文人墨客的喜爱。柳是春的使者。韩翃在寒食中写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
5、斜。”唐人贺知章有一首咏柳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歌问得新奇,答得有趣,精妙传神,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充满了对春的喜爱之情。清代高鼎的村居这样描绘春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歌前两句写草长莺飞、醉柳拂堤的景色,后两句写一群活泼儿童飞纸鸢的情景。短短四句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饶有趣味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图景。柳条藤蔓系离情。最早写柳的诗,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作者以轻柔优美的杨柳,反衬辞别家园的依恋伤感之情。从此,柳就与送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与“留”谐音,所以就有了折柳相送
6、的习俗。隋代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诗歌先写青青的杨柳,再写漫漫的飞絮,然后以折尽柳条来表达希望亲人早日归来的美好愿望。唐代山水诗人王维有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场雨过,轻尘不起,房舍青青,沐雨后的杨柳清新翠绿。后两句笔锋一转,以美酒劝慰友人,方把“送”意表露。这是一幅十分感人的送别情景。送别时要折柳相赠,所以柳便成了分别时的见证。离人看到柳,睹物思人,自然会勾起无穷无尽的思念。三首诗,每个组任选一首。让学生任选主要考虑学生可能愿意选简单熟悉的那一首诗,这时鼓励学
7、生知难而上,也是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五、最后布置作业。在课件中展示松、竹、月“乌(鸦)”“昏鸦”“寒鸦”“轻舟”“孤舟”“扁舟”等意象,让学生任选一个意象,课下搜集几首诗写成一意象 艺术特征木-空阔黄色树-饱满绿色梅-高洁坚贞柳-柔美依恋本课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首页以树叶的画面切入,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能够开启学生的想象力,可能会想到枯黄叶子表达什么情意。中间部分用了一组诗歌让学生思考,在拓展部分,用梅等图象,达到视觉上的美感,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索诗歌意象所表达的情意。李丹【篇二】说木叶教案设计说木叶教案设计贵州省思南中学张志敏教
8、材概述:本文是林庚先生的一篇文化随笔。文章内容表面上看是分析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诗人们用意象“木叶”而不用“树叶”的原因,其实质是来阐发古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文章分析深入浅出,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对古诗“木叶”这一意象的捕捉之中,对古代诗歌语言的无限表现力进行了透视。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即古代诗人为何喜用“木叶”而不用“树叶”这一意象。2、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3、了解古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明确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学会利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找到诗歌鉴赏的通道。4、激发学生
9、对古典诗词的热情,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从而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所引用诗文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教学难点:全文表面上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其实质是谈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方式:讲授与提问式相结合的教学法。第一课时课时目标:理清文章思路。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让学生背诵杜甫的登高,赏析其中的名句“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问:这两句诗所营造的意境是什么?2、从赏析中同学们知道“落木”则为在秋风作用下漫天飞舞的树叶。则问:杜甫写作此诗时为什么使用“落木”而不用“落叶”呢
10、?二、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把每段序号标出,把每段中的古诗句划出来。(教师提问式教学方法来理清思路)。(一)让学生齐读课文中的诗句。1、教师问:这些诗句中均有一个共同的意象是什么?(教师可对这些诗句进行适当点拔) 学生答:是“叶”。2、教师问:这些诗句中都是用“叶”吗?学生答:有的诗句用的是“木叶”,有的用“叶”,有的用的是“落木”,而有的用的是“树”)3、教师问:对于“树叶”这个物象,融入诗歌后称呼最多的是什么?“木”字(二)让学生齐读第46自然段4、教师问:古代诗歌中为什么用“木叶”而不用“树叶”?以课文中找出“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提问让学生在第4段中找出“寒风扫高木”和“高树多悲
11、风”的区别。教师补充“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秋月高木”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令人感觉到“空阔”的意味;“高树扬其波”则给人一种饱满感,使人感觉层层树叶的波动。从课文中比较出“树”与“木”的不同:特征:树,繁茂的枝叶,枝叶绿色,树干褐绿色木,枝叶疏朗,黄色,本质的干燥意味:树,饱满、飘零木,疏朗、干燥、空阔场合: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没有悲愁。木,秋风叶落,常跟离愁别绪联系起来,有悲愁。5、教师问:由此第四段中对“木”和“树”的比较,作者得出了“木”在形象上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是什么?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6、教师问:“木”,除了这个艺术特征外,
12、还有没有其它的艺术特征?在哪一段中体现出来? 学生答:第六段:“木叶”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7、教师问:第4段和高6段分别讲了“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那么第5段又讲了什么内容?用原文回答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这暗示性仿佛就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 (三)8、学生齐读第7段,然后教师总结。师讲:在诗歌艺术里,有很多意象在概念上相去无已,比如“树”和“木”,然则到了艺术形象领域,差别却是一字千里。三、教师总结:本文作者阐释了在古代诗歌中,很多诗人对“树叶”这个形象总是用“木叶”去替代原因,让我们明白了诗歌语言运用上的暗示性问题,更让我们知道,在诗
13、歌意象里,很多事物在概念上相去无已,其实到了艺术领域却常常是一字千里的道理,希望大家在以后的诗歌鉴赏中特别注意此点。第二课时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举出些古代诗歌的意象进行训练。一、教师导入上节课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我们知道了林庚先生的说“木叶”表面上是阐述古代诗人为何喜用“木叶”而不用“树叶”这一概念,分析了“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其实质上是来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其实,在我们学习的古代诗歌中,这种现象是不胜枚举的,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些诗歌中常用的意象。二、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些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让学生去找出学过的诗句。“月”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圆”。杜甫月夜忆舍弟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14、。张九龄望月怀远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酒”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言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4、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5、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之慢“雁”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2、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4、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
15、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柳”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2、相看指杨柳,别恨转依依。李治送韩揆之江西3、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教师问:这些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那么,大家思考,以上意象的特定意味。学生回答一定是众说纷纭。教师补充:“月”:望月远怀,思念亲人,暗含有月圆人不圆的愁情。“酒”:则是“愁”的象征。“雁”:则在很多诗歌中是传情物、常常成为寄托离愁别绪的载体“柳”:则常常与离情有关,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三、布置作业。其实,在有些诗歌中,同一意
16、象的内涵并不是绝对不变的。请同学们分析下面几首诗,看看此些诗中“柳”这一意象因内涵的不同,是如何导致主题的不同。(教师下发资料) 咏柳 柳贺知章 李商隐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垂柳 咏柳唐彦谦 曾巩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四、课堂小结:通过这些例子,再次让我们感受到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更是看到了诗歌语言独特的魅力,也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灿烂与博大精深,也为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所折服。 附
17、:板书设计说“木叶”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是: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是:它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张志敏【篇三】说木叶教案设计说木叶优秀教案参赛用说“ 木 叶 ”教案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2、筛选整合信息,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3、提高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比较、辨析、品读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达到预习字词、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的目的。2、利用探究-质疑、提问、比较优等方法,让学生掌握规律性的东西,并尝试将其运用到诗歌鉴赏中去。以此来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质疑的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
18、度。在阅读与写作中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习惯。2、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感受古代诗歌的语言美,提高审美情趣。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在阅读与写作中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习惯。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感受古代诗歌的语言美,提高审美情趣。二、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分析法、合作探究法三、 课堂类型 新授阅读六、 板书设计七、 课后反思【篇四】说木叶教案设计说木叶优秀教案说“木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比较“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在诗歌中不同的意
19、蕴。2.善于根据题目,关键性的字、词、句,去理清文章的大体思路,化繁为简。3.在诗歌鉴赏中,引导学生做一个敏感而有修养的鉴赏者。教学重难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学情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背诵杜甫登高 ,师:请想象其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不是说漫天的木头从天而降
20、呢?明确: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漫天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师:这样看来,“落木”就是飘落的树叶。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枯叶、落叶,而用落木呢?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给我们解答吧。二、整体感知,明确观点发现问题(1-3)“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分析问题(4-6) 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总结全文(7) 艺术领域:一字之差,一字千里。三、合作探究,品味“木”的丰富意蕴1.多媒体显示诗句,学生体味“木”与“树”的不同,得出“木”的第一个特征。“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比“树”显得更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说
21、木叶教案设计一个落叶的因素。 2.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了。3.辨析“树叶”与“木叶”“落木”的不同意味,概括“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表格见学生导学案)4.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诗歌语言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我们阅读诗歌的时候要深入理解诗歌的语言,才能把握诗人蕴含在诗歌里的情感,这是读诗歌的关键。四、学
22、以致用,鉴赏诗歌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他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情感。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三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种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述这首诗的时候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多媒体投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相看看指杨柳,别恨转依依。 (
23、李冶送韩揆之江西)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晏几道清平乐)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五、布置作业:六、小结:今天,林庚先生通过丰富的例子来告诉我们诗歌语言有暗示性,这就启示我们在诗歌鉴赏中要非常注重对意象的细细体会,学会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这样你就会找到一条从平常世界进入诗歌世界的通道。【篇五】说木叶教案设计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1)【教学目标】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2.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
24、诗歌的能力;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教学重难点分析】1、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教学方式】 朗读法、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
25、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讨论,明确:就是“树叶”。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