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教师指出刻度线、O刻度、长度单位 “厘米”并明确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2认识1厘米。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我们发现了什么师: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
2、图钉的长度。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3认识几厘米。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4教学例3(量一量)。(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教师边讲解边示范:(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3完成教材“练习
3、一”的第2题。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生回答生按要求比一比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学生自由发言生1:5拃。生2:5拃半。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刻度1)学生活动(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4、。)(很短。(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积极发言。学生自主学习。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通过师生用各自的一拃量课桌的长度,体会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测量同一长度所得的结果也就不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解决这种冲突中体会掌握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强化练习,加深1厘米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
5、识厘米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教学反思: 2、课题:认识米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建立1米的表象。理解1米=100厘米。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一、复习引入三.积累运用1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2引入。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这么长的布料,如
6、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1认识米尺。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1米)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7、2观察刻度。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1米100厘米)3量出长绳。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注意: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4估量。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教师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
8、长1米?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3操作性练习。(l)认识卷尺和皮尺。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为什么?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生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生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
9、的长度。(不合适。(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生来量。(让学生说。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10个10 厘米。让学生数并作答。(100个)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在复习厘米的基础上,提出让学生感受用厘米量较长的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认识米。通过对米尺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米尺一共是100厘米,就得出1米=100厘米。这时再进行一些简单的米和厘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加深对米和厘米之间关系的理解。练习通过不断引导学生参与看、指、比划、量、找等大量的操作,促进他们
10、对米的认识,并培养良好的数感。 认识米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1米100厘米3、课题:认识线段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线段的特征。线段表象的建立。弯曲的两根毛线(不同长度)。学生尺。一、情境导入二、互动新授三、巩固新知3、总结同学们,消防员叔叔他们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争分夺秒。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11、,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1教学例6(认识线段)。(l)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谁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度?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为什么要拉直以后一头对齐再比呢?教师演示: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2)教师指出: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3)认识线段是直的。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我把它放松,它是线段吗? 拉直,现在呢?(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是线段吗?怎么判断?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3)找线段。请你找一找,我们身
12、边有没有线段?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可进行爱护书本的教育:如果把书搞坏了,边变成弯弯曲曲的或是角翘起来了,就不是线段了,因此同学们一定要爱护书本。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黑板边、直尺边、书本边、铅笔边、桌子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4)量线段。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打开教材第5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把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教学例7(画线段)。(1)学画线段。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你能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吗?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从刻度O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设疑:如果
13、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画出长3厘米的线段吗?怎么画?(2)做一做。教材第6页也有一条线段,现在请你画一条和它同样长的线段,说说怎样才能和它同样长?(先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二样长的线段。教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1题。指名说说哪些是线段。(强调线段的特征,说出原因。2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说说画出的是什么图形。3巩固应用。(l)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出示图形
14、,先估计,再用尺量。量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对边相等。量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四条边相等。(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7题。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比较快。引导学生观察说出:铁管是直的,而楼梯是弯弯曲曲的。(不是。(一下子看不出长短。(学生拉直毛线。(不是,弯弯的不是线段。是线段。(学生在作业纸上画。(学生演示。引导学生操作:从刻度2开始,画到刻度5的地方,也可以从刻度5开始,画到刻度8的地方。学生练习画,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从而体现数学的现实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用手把线拉着,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对线段的直
15、观认识,再组织学生观察比较,突出线段“直”的特点,接着动手量出线段的长度,巩固长度单位的知识。使学生的探索活动空间变大。创设“尺子坏了怎么量”的环节,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和想象力。 认识线段4、课题:确定长度单位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常规学具。一、复习旧知三.练习拓展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
16、长度吗?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1教学例8。教师谈话: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引导:方法一:排除法。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
17、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2巩固新知。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指名汇报,说说理由。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3做一做。(l)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60米是多大?我们的
18、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2)选择合适的单位。我们的教室长6( ) 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高90( )1辨析题。(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8题)(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9题)圈出合适的答案。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3谁说得对?(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0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4量一量。(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1题)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学生用手比划。(让学生猜
19、测。指名回答,说想法。(学生交流。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学生提问题,再解答。复习厘米和米,用手进行比划,为后面估测、推算长度作好铺垫。创设情境,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分析、交流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课件的演示为学生提供充分观察思考的思维空间,教师再适当指导,并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在交流中感受数学的思维和方法。练习题形式多样,通过合作推理、空间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 确定长度单位旗杆的高度是13米。第二单元课题一: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教学内容:P12 P13例1、例2。知识与技能1、在具
20、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计算。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过程与方法经历去博物馆参观的过程,从中提出相应的问题,体会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由来与其计算方法。1、理解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2、掌握笔算的法则,并能熟练地计算。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对位”问题。 小木棒教师引导教学意图一、提供参加博物馆场景,引入课题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二(1)班学生和本
21、班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列出式子后有没特别的方法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学生思考并讨论,各说出不同的方法与见解。通过观察情境图,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情趣。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一、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例1问题的解答式子我们刚才已写出来了,你是怎么算的,尝试做做看。到底谁做得对呢?那我们用小木棒摆摆看。(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学生认真听)从摆小木棒的过程,你发现那个结果是正确的?是怎么算得?除了那种方法还有没别的方法呢?谁来说下。怎样列?能否把它算出来,等会并说说你的算法。从刚才的同学陈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在用竖式
22、计算加法时,应该要注意哪些问题?总结:1、个位和个位一定要对齐。2、个位和个位数字相加。完成P12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二、教学例2刚才问题我们已解决了,要是老师换一个问题,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怎样解决?谁来?能否能用竖式来计算?(请学生上黑板完成)写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计算又要注意什么问题呢?一般从哪位起呢?总体来说,在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应该怎样做?要注意什么问题?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起,相同数位相加。是否会自己做了呢?试试看(让几个学生上黑板完成)有学生用口算的方法算,有做对的,也有做不多的。有的可以马上用竖式计算,学生说想法及理由。学生回答用竖
23、式。学生回答是个位的5与2相加得到的。学生看见课本的竖式就会告诉你怎么列。并说出算法。学生边练边说自己计算方法。学生认真做,有部分同学上黑板做。学生回答怎样列竖式。学生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起,相同数位相加。让学生学会总结做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自己独立思考与语言表达等能力。用小木棒摆,方便学生列竖式并计算。了解学生刚才知识的理解并运用能力。再次巩固学生独立列竖式和竖式计算的能力。三、巩固练习P13第1、2题巩固知识三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说: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起,相同数位相加。例1、 例2、十 个 十 个 3 5 3 5+ 2 + 3 2 3 7 6 7 注意:1、相同
24、数位对齐。课题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材页1、 知识与技能: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2、 过程与方法:在摆一摆、算一算的数学活动中,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用多种方法计算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小木棒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出示第11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合乘一辆车,这辆车一共有多少
25、名学生呢?怎样列竖式计算?当个位数字相加满十时,怎么办?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学生回答怎样列竖式,而且说出要注意什么问题。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教学例3两位数加两位数怎样加?我们先看老师在黑板摆的小木棒,观察应该怎样算?(教师在黑板摆出像教材一样的小木棒让学生观察图思考)当个位两个数字加后满十怎么办?应该怎样算?从刚才的计算中,我们知道做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要注意哪些问题?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是否会做了?一起试试看。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5根小木棒+7根小木棒=12根小木棒,12根小木棒有一个十和2学生列出竖式并说出算法。学生说出:当个位两个数字加后满十应向十位进1.通过摆小木棒让学生更形象地观察出算法。教材14页做一做,练习二第1、2题(让学生说出整个计算过程,当,满十时怎么做?学生一一回答充分巩固刚才学习的知识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