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 ,大小:133.90KB ,
资源ID:208031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08031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媒体融合老套路和新探索.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媒体融合老套路和新探索.docx

1、媒体融合老套路和新探索媒体融合:老套路和新探索媒体融合:老套路和新探索 “媒体融合”或“媒介融合”,是当今学界热烈讨论的一个课题。有不少人认为,传统媒体通过进行“媒体融合”,可以挽回互联网等新媒体冲击造成的被动局势。那么,到底什么是“媒体融合”?它与多媒体运用有何区别?它是“物理作用”还是“化学反应”?互联网本身就是融合媒体还是需要我们人为地再造一个融合媒体?一、“媒体融合”概念及其演变媒体(Media)即传播信息的载体,包括书籍、报纸、广播、电视等。Media Convergence,可以译为“媒体融合(媒介融合)”,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

2、最先提出了这一概念。1983年,他在其著作自由的科技(Technologies of Freedom)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The Convergence of Modes),用以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他还指出,这是一种正在“模糊媒介间界线”的过程,甚至涉及点对点通信和大众传播。西方学者对“媒体融合”进行了多元视角的研究。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纳齐森(Andrew 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李奇高登(Rich Gordon)根据不同的传播语境,拓展了“媒介融合

3、”的具体形态,将其分为所有权融合、策略性媒体间无法融合,互联网与传统媒体亦不能融合,但可以整合。未来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边疆和跨界的成果”,比如报纸可以拥有自己的网站提供音频和视频,广播也可以有自己的广播网。但它们不会在形态上相互融合,而是保留自己的特色;也不会出现融合一切的“超级媒介”。一个融合了各种形式的通用媒介不太可能把每种功能都表现好,就像“万能运载器”不会成功一样,因为人们不会需要一个劣等车、劣等飞机和劣等船。11三、寻找融合媒体的特质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融合媒体”,“融合”作为它的一个特性存在其中。业界所谈的“媒体融合”,如果意指将互联网“融合”进传统媒体,恐怕是对互联网还缺乏充分

4、的认识,这样的“媒体融合”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目前传统媒体要解决的难题,不是人工再去融合,而是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去开发、利用互联网这一新的融合媒体固有的技术优势。开发利用“新”媒体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回首过去,报纸、广播和电视刚诞生时并非现今的形态,它们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探索过程。中国报纸刚产生时,就是把中国传统文体搬上报纸版面,新闻写作五花八门,传统文体有多少样式,报纸上新闻就有多少种写法,甚至用汉赋形式写新闻。广播刚发明时,只是少数无线电爱好者热衷的“玩意儿”,节目也是自编自播。随着一战后广播在西方成为一项社会事业,广播新闻出现,但最初也仅仅是模仿报纸新闻的写法,导语还使用着复杂

5、的倒装句。12直到后来,广播才逐渐摸索到自身特点,开始采用适合广播新闻的手法播报。60年前国内的电视又是什么样子呢?电视新闻就是报纸+广播+纪录片,荧屏上打文字,再配以图像,还有一位出镜的播报员。影视作品无非是“打开电视看电影”而已。中国电视制作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醒悟过来,提出“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13开始探索独特的电视新闻与电视作品。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新生的互联网也同样面临当年的困境。如今业界不少人用办报纸的思维办报纸网站,称之为“报网互动”;用办电台、电视台的方法办网站,称之为“台网互动”;不少媒体人还要努力实现“无缝对接”。那么,“对接”的结果是报纸更像网站,还是网站更像报

6、纸?如果“对接”就是趋同,“融合”真的有必要吗?顶着媒体融合这顶大帽子,业界名正言顺地形成了“一鸡三吃(或四吃)”的懒人模式:一条文字新闻+一段视频+一段音频+一些图片,所谓的“全媒体”新闻、全能记者(super reporter)也顺势而生。整个新闻生产的流程走完,形式五花八门、光鲜绚丽,但新闻的核心信息量并没有增加。“1+1+1+1=1”,目前做到的只是叠加新闻,而非融合新闻。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互联网,和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蓬勃发展的、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极大地改变了社会信息传播的基本格局。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国内业界并没有找到适合互联网技术的新的新闻表现形式,多是直接把传统媒体

7、的表现形态与内容搬到了互联网上,一如60年前处于青春期的中国电视。归根结底是因为还未醒悟:媒体融合是互联网的固有属性,而非人为的多媒体协作。为此,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再花精力和时间去人工完成新的所谓“融合媒体”,而是探索适合互联网的新的表达形式。四、发展作为融合媒体的互联网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达5.2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3.4%。14另一方面,传媒业市场格局自2012年起发生巨大变革,2013年网络广告市场突破千亿大关,15超越平媒成为仅次于广电的第二大广告市场。可以说,互联网将人们的生活带入新的阶段,传媒业的基本格局也正被改变。报纸、

8、广播、电视、互联网这四大媒体具有各自的物理性能,不需要也不应该把大量的精力、财力、人才投入到人工合成的“媒体融合”上。应充分利用四大媒体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个性鲜明地发挥应有作用。具体来说,就是报纸要办得像报纸,回归精英,走“深度”之路,深入调查呈现事件真相,深度解读探究事件原因,深刻评论求解事件本质;广播要办得像广播,细分受众,明确需求,“短平快”依然是电台生存之道;电视要办得像电视,除了新闻,应多办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进一步加强高品质节目的制作。但发挥所长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传播媒介的现存形态必须针对新型的媒介作出改变”16,否则它们将会面临死亡。同样,媒体形态的存活也不意味着每一

9、个媒体企业都能生存。传统媒体在面对新媒体时,应找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传播形态和经营方式上进行转型。20世纪30年代起,西方广播事业正值黄金期,抢占了同期报刊的广告市场,使报刊收入相比高峰期下降了45%。而电视刚出现时更引起了一场“大地震”,沉重打击了电影业和广播业,许多杂志和报纸也纷纷破产。17但今天,报纸、广播、电影仍未退出历史舞台。20世纪90年代,国内广播业面临边缘化危机,市场份额严重下滑,但广播业抓住有车族这一新兴受众,重新定位转型,实现了自我救赎。21世纪初,在面对电视的强力冲击与互联网的异军突起,中国乃至全球电影市场却奇迹般地快速复苏,再现繁荣。这并不是什么回光返照,而是广播

10、、电影无法被取代的自然的市场反应。要相信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一样,拥有顽强的生命力,不会被互联网“融化”,更不会轻易消失。传统媒体试图“融合”互联网的探索是有价值的,但也只能作为过渡时期,绝非利用互联网的最终形态。要在认清互联网本身是融合媒体的前提下,探索它新的表现形式。五、融合的理念:美国的深度数字化经验2014年3月,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了第十一次新闻媒体报告,对2013年美国新闻业的发展进行了全景式总结,其中数字化、社会化与流动性是其显著特征。18报告显示,过去一年美国数字新闻机构与数字报道迅猛发展,大批业外投资纷纷涌入数字机构,美国最大的30家数字机构都在进行海外业务扩张;数字订阅

11、收入持续增长,受众贡献的营收占到了所有收入的四分之一,是仅次于广告的第二大收入来源;移动与社交渠道改变了新闻内容的生产与传播方式,用户生产的信息,包括拍摄的视频、转发的信息、评论等是社交媒体上最火热的内容;传统新闻机构人才大批流向数字媒体,具有深厚调查报道根底的传统媒体记者依然大受欢迎,而与此同时,他们还需要学习新的讲故事的技能,包括数据新闻报道和信息可视化。而一些数字媒体的编辑坦言,他们越来越倾向于招聘年轻人,因为他们的数字直觉与技巧更好。从今年的报告来看,美国的新闻业已经进入到“深度数字化”的进程中。反观我国,深度数字化也已具备了开展的可能性。虽然传统纸质阅读方式仍为主流阅读方式,但数字化阅读已逐渐崛起,并极有可能成长为未来主流阅读方式。根据我国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光盘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首次超过半数;且92.6%的读者为18至49岁的中青年群体。19中国现在讨论的媒介融合,不能将目光停留在如何把传统媒体上的内容照搬、转移到互联网上,这仅仅是浅层次的数字化;而是要探索数字科技对于新闻业整个生产流程、营收模式以及在传受关系上的突破,以形成数字化思维,进行数字化蜕变。当前数字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媒介发展的大趋势,数字科技自有其本身的逻辑,现在不抓紧时机调整转型,一旦错失,又要走更多的弯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