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5 ,大小:1.83MB ,
资源ID:2076824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076824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docx

1、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中共芜湖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 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主要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手段,也是编制实施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制定相关政策的主要依据。规划纲要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发展基础与环境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十一五”以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

2、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紧紧围绕“2215”发展目标,大力实施自主创新、工业强市、三产兴市、创业富民、统筹城乡和东向发展六大战略,凝心聚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勇争先,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 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108.6 亿元,较上年增长 18.2%,五年平均增长 16.3%,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二 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7294 美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220.10 亿元,五年累计投资 3458.74 亿元,年均增长 40. 7%。实现工业销售收入2291.09亿元,增长35%,年均增长29%。实现

3、财政收入200.69亿元,增长 35.8%,年均增长 24.3%。三次产业比重由 2005 年的7.553.539 调整到4.465.230.4。工业化率提高到 58.2%,五年提高11.7 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到 68%,五年提高 13.7个百分点。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的五年,是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的五年,是改革开放成果丰硕的五年,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经过五年的努力奋斗,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新起点

4、,迈入了快车道,为“十二五”发展立足更高目标,实现更大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表 1:“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第二章 “十二五”发展的阶段特征未来五年,是我市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机遇期。 经济发展进入更快增长期。经过多年发展,我市经济总量跨上千亿元台阶,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进一步夯实,进入厚积薄发、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国家批准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我们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内外产业发展分工创造条件。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5、的建设,为我们创新体制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提供支撑。发展方式进入加速转变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是“十二五”的主要任务。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十分迫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能源消耗的任务非常艰巨。 和谐社会进入加快构建期。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人口等社会领域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亟待大幅度提升,社会管理要求更加规范,党群、政群关系将更加和谐。

6、区域发展进入快速提升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相互促进,城市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人口加快集聚,组团式发展格局开始形成。泛长三角经济区的加快融入,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分工,芜马同城化发展加快,跨江联动发展,与江北集中区的合作共建,大开放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区域中心地位进一步增强,现代化大城市初具规模。第三章 发展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既承担加快发展与全面转型的双重压力,又肩负着做大经济总量和提升发展质量的双重使命;既面临诸多重大机遇,也面对许多严峻挑战。 第一节 发展机遇 在世界经济逐步复苏、我国经济结构全面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市加快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迎来了率先崛起的黄金发展期。

7、政策叠加效应日益显现。国务院批准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明确了我市在皖江城市带“一轴双核两翼”战略布局中的核心地位,有利于我市在示范区建设中先行先试,提升城市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载体建设,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承接产业转移,在区域竞争中占据新的制高点。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进一步加快,我市作为中心城市,可以更好地利用政策优势,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发展活力和动力不断增强。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社保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有利于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使各种资源得到有

8、效整合和集约利用,进一步增强我市持续发展的动力。交通和产业基础日趋完善。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市产业基础更加坚实,集聚能力明显增强;综合交通枢纽初步形成,城市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区域中心地位不断提升,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第二节 面临挑战 “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宏观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许多事关芜湖长远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 世界经济复杂多变。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欧盟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面临深度调整,世界主要经济体将会加大对国内企业的保护力度,技术壁垒、绿色壁垒、贸易摩擦和冲突,给我市对外贸易和产品出口

9、带来不利影响。区域竞争更加激烈。国家密集出台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多极化发展,长三角、珠三角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中强化了自身,天津滨海、广西北部湾、福建海西等经济区进入了国家发展战略,区域间竞相发展的态势将深刻改变区域经济的现有格局。省内合肥、马鞍山、铜陵等城市发展势头强劲,城市间竞争压力日趋激烈。 资源环境约束加强。土地资源日趋紧张,节能减排压力不断加大,人力资源制约开始显现,体制机制创新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竞争力提升,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日益繁重。 转型发展任重道远。经济规模偏小、产业结构不优、综合竞争力不强的市情依然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

10、任务十分艰巨,既要做大经济总量,跨越发展新台阶,又要提升质量、优化结构,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社会矛盾进入凸显期,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综合判断,未来五年,宏观发展环境总体有利,前景看好,机遇大于挑战,是大有作为、大有可为的五年,全市上下要坚定信心,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埋头苦干,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第二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四章 指导思想、战略定位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率先崛起、富民强市为主线,全面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强市、统筹城乡、开放合作、和谐发展五

11、大发展战略,着力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促进产业高端化、城市现代化、环境生态化,建设创新芜湖、优美芜湖、和谐芜湖、幸福芜湖,立足全省次中心城市定位,把芜湖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中心、创新型城市和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大城市。 第二节 战略定位 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辐射带动力强的高端产业体系,发展壮大一批产业规模大、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的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基本建成国内领先、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综合交

12、通枢纽。加快铁路、公路、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构建方便快捷的客货运体系,重点提升东向运输能力,建成衔接顺畅、贯通南北、连接东西、辐射全国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快发展公路、铁路、水运多式联运和江海联运,积极推进江海直达运输,推进现代物流基地、现代物流园区建设,支持现代物流全面发展,打造皖江物流中心。全国重要的创新型城市。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在科技支撑、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服务体系、创新机制环境取得突破,在中部地区率先建成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国家级创新型城市。 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大城市。坚

13、持现代化大城市规划理念,提高城市发展品位,加快功能片区建设,彰显生态宜居功能,体现滨江山水特色,构建组团式发展格局。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分工合作,推进芜马同城化进程,加快跨江联动发展,强化与江北集中区基础设施对接和产业协作,努力打造成为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大城市,在安徽加速崛起中发挥脊梁和中坚作用。 第五章 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第一节 发展战略“十二五”期间,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组织实施五大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构建创新平台,完善创新机制,培育驰名、著名商标和知名品牌,增强企

14、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创新文化,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加快促进产业高端化。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传统服务业水平,提高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实施统筹城乡战略,着力推进城市现代化

15、。坚持城乡一体、组团发展,高水平规划,大手笔建设,快速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加快城市化进程,努力建设空间布局合理、区域功能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大城市。实施开放合作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深化区域合作,推进芜马同城化、跨江联动发展,全面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 实施和谐发展战略,努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创业富民,更加注重加强和完善社会建设和管理,更加注重

16、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第二节 奋斗目标 综合考虑我市发展趋势和条件,按照全面转型、率先崛起、富民强市的要求,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努力实现“12861”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万亿元;到 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2800 亿元;工业销售收入突破 6000 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 万元。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推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力争到 2015 年,努力打造汽车、材料、光电、家电 4 个销售收入千亿元产业,奇瑞、

17、海螺 2 个千亿元企业,新兴铸管、美的集团、三安光电等一批过百亿元企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达到 35%,销售收入 100 亿元服务业企业 8 家以上。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 的比重达3%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达到 33%以上。商标品牌建设成效显著,驰名商标拥有量达到 12 件以上,著名商标拥有量达到120 件以上。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加速推进铁路、高速公路、航道建设,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基本确立。推进道路、桥梁、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市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 180 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 75%

18、。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绿化覆盖率达 41%,森林覆盖率达 23%。 城乡居民收入更快增长。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保持价格总体水平基本稳定,确保到 2015 年城乡居民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7万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5 万元以上。 社会建设显著加强。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突破口,实现城乡居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5%以

19、内。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对内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经济外向度和承接产业转移水平显著提高,区域开放合作显著增强。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0 亿美元,实际利用省外资金 8000 亿元。到 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在 201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居于全国前列,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实现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成为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 第三篇 主要任务第六章

20、 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支柱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新型化发展,加快产业集聚步伐,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把芜湖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突破 4500 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 6000 亿元以上。 第一节 发展壮大支柱产业 集中力量发展壮大汽车及零部件、材料、家用电器三大支柱产业,加速集群化发展,鼓励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引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170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3500亿元以上。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 全力支持奇瑞公司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技术、资本、市场合作,提高自

21、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乘用车、中重型卡车、商务车,突出发展新能源汽车,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引进世界知名零部件配套商和国内汽车零部件生产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发动机、变速器、转向系统、传动系统、悬挂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构建完善的汽车产业配套体系,提升汽车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产品研发能力、集群创新能力,成为全国重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和出口基地。“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90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以上。材料产业。着力调整优化材料工业结构,大力发展复合、纳米

22、、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提升高性能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等特种材料研发水平,构筑新材料工业制造体系。发挥海螺集团、中建材等企业的资源、技术优势,发展高标号水泥、PVC 型材、超白玻璃、碳纤维、玻璃纤维、纳米材料、纤维复合材料、非晶软磁、新型轻质保温墙体材料,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围绕鑫科材料、精诚铜业等企业的铜基材料的精深加工,重点发展管材、线材、铜箔等高端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打造有色金属材料产业集群。依托新兴铸管、富鑫钢铁等企业,加大投入,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重点发展精品铸管、机械用钢、大型铸锻件等高附加值产品,形成产业发展优势。“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 600亿元,2015 年实现销

23、售收入达到 1000 亿元。 家用电器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电器生产企业和配套企业,发展绿色环保、高效节能、信息智能和个性化家电产品,积极建设家电制造基地、研发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重点承接发展家电关键配套产品,提升主机配套零部件本地化率。依托产业配套基础,积极引进研发机构,继续做大做强美的电器、格力电器、欧宝机电、德尔小家电等骨干企业,把芜湖建设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家电生产基地。“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 200 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达到 1000亿元。第二节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瞄准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依托产业基础和优势骨干企业,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培育和发展技术含

24、量高、引领带动作用强、发展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形成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 1200 亿元,2015 年实现销售收入 1950 亿元以上。 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及系统,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和节能环保服务,大力发展具有增长潜力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三安光电、德豪润达等 LED 项目建设,形成 LED外延片、芯片、封装、应用产业链,努力建设全国最大、全球一流的光电产业基地,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引进玻璃钢化处理、太阳能电池组件

25、、太阳能应用、光伏控制系统等相关企业,发展光伏产业。规划建设芜湖节能产业工业园,重点发展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成套设备、冶金行业余热锅炉、垃圾焚烧锅炉、电站锅炉、节能电机等节能环保装备,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优势明显的节能装备制造业基地。“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 500 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 1000亿元以上。 装备制造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精密加工设备生产企业,以数字化、柔性化、智能化为重点,着力发展大型、高速、精密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全面提高数字化精密加工装备制造水平。大力发展智能电网、高压输变电设备,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推进支线飞机零配件产业园建设,打造全国支线飞机零配件产

26、业基地。围绕芜湖的优势产业和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发展汽车制造和检验检测设备、轨道交通设备、水泥成套和机电设备、矿山机械和煤炭综合开采设备、起重运输设备、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高效小功率电、农机具机械等装备制造,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30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 电子信息产业。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汽车电子、船舶电子、光电子、通讯、电子元器件等产业发展步伐。 推动芜湖国家级汽车电子产业园建设,打造汽车电子研发中心、信息平台、试验和测试平台、技术孵化平台,提升汽车电子产业的整体规模和配套水平。加速信息家电产品升级,

27、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加快配套业发展,将芜湖打造为国内重要的信息家电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支持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台达电子、长信科技等企业加快发展,加大雷达装备及配套、光电子、微电子、特种光纤光缆等领域技术研发力度,加快显示技术产业化步伐。依托中国科技大学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技术优势和安徽问天量子科技的产业优势,加快量子技术产业化,建设全国最大的量子技术产业化基地。“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 250亿元,2015 年实现销售收入 300亿元以上。 生物医药产业。推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的联系和协作,积极引进各类研究成果,着力引进制药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中成药、化学合成

28、药、生物制药、生物萃取、医疗器械,加快中国(芜湖)生命健康城建设,打造生物药业和健康产业基地。 “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 15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 150亿元以上。第三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按照高端引领、低碳环保、集群集聚的发展思路,依靠科技进步,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突破 1600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 1300亿元以上。 能源产业。加快在建项目建设,推进项目前期工作,促进传统能源产业升级,提高能源保障水平。围绕世界新能源发展重点,积极寻求与国内外新能源企业合作,开工建设芜湖核电站,加快发展

29、光伏发电、垃圾焚烧发电、污泥生物质混合焚烧发电等清洁能源。加强城乡电网建设,推进电网智能化改造,提高供电保障水平。“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 900 亿元,2015 年实现销售收入150 亿元。化工产业。高起点规划建设循环经济园,积极引进国内外石油化工骨干企业和精细化工生产企业,重点承接石油化工、大型氯碱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等产业,打造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化工产业集群。“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 400亿元,2015 年实现销售收入 400亿元以上。 船舶制造产业。支持新联、江东等船舶制造企业发展,重点发展汽车滚装船、集装箱运输船、化学品运输船、成品油运输船、工程船、游艇

30、等特种船舶,形成 250 万载重吨年造船能力。积极引进国内外船舶配套生产企业,发展船用柴油机、船用发电设备、甲板机械等核心装备和关键零部件,形成船舶产业集群,全面提升船舶工业整体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把芜湖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船舶工业基地。“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 50 亿元, 2015 年实现销售收入 150亿元以上。 纺织服装产业。承接发展高档精梳纱线、丝光纱线、色纺纱线,积极发展交织织物、装饰用布、产业用布制造等产业。推广高效短流程、无水或少水印染技术,提升印染及后整理能力。提高纺织服装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能力,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名牌产品。“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 50 亿元,2015年实

31、现销售收入 100亿元以上。 烟草食品工业。实施卷烟生产线技术改造工程,重点发展中高档烤烟和混合型卷烟,把芜湖卷烟厂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中烟高档卷烟和辅材研发生产基地。推进双汇食品、同福碗粥、林锦记食品等项目建设,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 200 亿元,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 500 亿元以上。第七章 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策扶持、项目支撑,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传统服务业,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服务业集聚区,不断推进第三产业规模扩张、结构优化和竞争力提升,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到 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32、比重达到 35%。 第一节 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优先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文化创意和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构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金融服务业。以建设服务皖江、辐射周边的区域金融中心为目标,加快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建成金融服务区,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银行、证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支持设立租赁公司、财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着力发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支持设立村镇银行,支持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典当等融资性机构。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形成业绩优、管理规范的上市公司“芜湖板块”。依托安徽长江产权交易所,发展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市场。大力发展创业投资、产业投资、风险投资机构,加快皖江物流产业投资基金、新兴产业发展基金、铁路建设基金发展,组建皖江金融控股集团,提高金融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