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扁圆形,居细胞基底部;除在核周的少量胞质嗜碱性外,大部分胞质几乎不着色,成泡沫或空泡状。电镜下基底部胞质中有一定的粗面内质网,核上区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极丰富的粗大黏原颗粒。12、黏原颗粒(mucinogen granule)含黏蛋白,PAS反应阳性。其中的黏蛋白可与水结合形成黏液。13、酶原颗粒(zymogen granule)由浆液性细胞分泌的,嗜碱性的分泌颗粒。14、浆半月(serous demilune)少量浆液性细胞组成的半月形结构。15、肌上皮细胞(myoepthelial cell)该细胞扁平有突起,位于腺细胞与基膜之间,胞质含肌动蛋白丝。其收缩可促进分泌物排入导管。见于汗腺
2、、乳腺、唾液腺等。16、微绒毛microvillus)亦称细绒毛、绒毛状突起。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质突起,被细胞膜所包围,电镜观察由细胞膜和细胞质形成的指状突起,中轴含有纵行微丝,微丝一端附着于微绒毛尖端,另一端伸到细胞顶部,附着与此部胞质中的终末网。功能是通过增大细胞表面,扩大吸收面积,参与细胞的吸收功能。17、纤毛(cilium):位于细胞游离面,较微绒毛粗而长,光镜下可见:根部有一个基体。电镜结构为细胞膜和细胞质组成,细胞质中有纵行排列的微管,每根微管都与细胞质中的基体连接,纤毛的功能是能定向摆动,排出上皮表面的尘埃和细菌等物,纤毛的摆动与微管的相互滑动有关。18、纹状缘(striat
3、ed border)由微绒毛整齐排列而成的结构。19、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 相邻两细胞间靠紧密蛋白颗粒重复形成的一排排的索将连接起来的一种方式,多见于胃肠道上皮细胞之间的连接部位。20、中间连接(intermediate junction)位于紧密连接下方,环绕上皮细胞顶部。相邻细胞之间有1520nm的间隙,内有中等电子密度的丝状物连接相邻细胞的膜,膜的胞质内面有薄层致密物质和微丝附着,微丝组成终末网。中间连接除有黏着作用外,还有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21、桥粒(desmosome)细胞间一种牢固的连接,在皮肤、食管等复层扁平上皮尤为发达。22、缝隙连接(ga
4、p junction)几乎存在于所有的动物细胞中。用超薄切片术可显示相邻两细胞的连接处的细胞质膜明暗相间七层结构,细胞间的缝隙约2纳米,其内有间隔的均匀排列的颗粒。用冰冻断裂电镜技术显示缝隙连接的颗粒区面积大小不等,且排列规则而密集。用X线衍射技术证明,每个颗粒由6个蛋白质亚单位构成,它们呈环行排列,中间有直径2纳米左右的小孔,被称为连接小体。23、基膜(basement membrane)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与结缔组织的膜状结构。具有支持连接作用,亦是物质通透的半透膜,由基板和网板构成。24质膜内褶(plasma membrane in folding):上皮细胞基部细胞膜折向胞质,内褶与细胞
5、基底面垂直,含有与其平行的长杆状线粒体。主要见于肾小管,扩大了细胞基底面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运转。25、半桥粒(hemidesmosomes) 在桥粒连接中如果跨膜糖蛋白的细胞外结构域同与细胞外基质相连,形态上类似半个桥粒, 这种连接称为半桥粒。主要位于上皮细胞的底面,作用是把上皮细胞与其下方的基膜连接在一起。第三章 结缔组织1、结缔组织(connective tissue)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细胞间质包括基质、细丝状的纤维和组织液,在体内广泛分布,具有连接、支持、营养、保护等多种功能。2、间充质(mesenchyme)由间充质细胞和细胞间基质组成,不含纤维。3、间充质细胞
6、(mesenchymal cell)是分化程度很低的细胞,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是各种结缔组织的共同祖先,分化和发育成血管的内皮及平滑肌等组织。在成年的动物的结缔组织中仍然可以看见一些具有发育潜力的间充质细胞。4、疏松结缔组织(loose connective tissue):细胞种类多,纤维数量少,排列稀疏,血管丰富的一种结缔组织。主要功能为支持、连接、防御、修复。5、趋化性(chemotaxis):巨噬细胞的聚集到细菌产物或炎症蛋白的运动。6、趋化因子(chemotactic factor)引起巨噬细胞聚集的化学物质。7、抗原提呈作用:指抗原被抗原提呈细胞摄取,加工后以免疫性肽的形式呈现于提呈
7、细胞表面,最终被免疫活性细胞识别的过程.8、溶菌酶(lysozyme):是一种能水解致病菌中黏多糖的碱性酶,主要通过破坏细胞壁中的不溶性黏多糖,导致细胞壁破裂内容物逸出而使细菌溶解。溶菌酶还可与带负电荷的病毒蛋白直接结合,使病毒失活。因此,该酶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等作用。9、补体(complement):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是由30余种可溶性蛋白、膜结合性蛋白和补体受体组成的多分子系统。可辅助和补充特异性抗体,介导免疫溶菌、溶血作用,故称为补体。10、肝素(heparin) 是一种酸性黏多糖,主要是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在肺、心、肝、肌
8、肉等组织中含量丰富,生理情况下血浆中含量甚微。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肝素的抗凝作用都很强,故临床把它作为抗凝剂广泛使用。11、 组胺(histamine):由组氨酸脱羧基而成,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中,以皮肤、支气管粘膜、肠粘膜和神经系统中含量较多。当机体过敏反应时,可引起这些细胞脱颗粒,导致组胺释放,它可使毛细血管扩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12、白三烯(leukotriene)在体内含量虽微,但却具有很高的生理活性,并且是某些变态反应、炎症以及心血管等疾病中的化学介质。可使毛细血管和微静脉通透性增加,造成局部水肿。13、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undifferentiated mesenc
9、hymal cell)分布在小血管,尤其是在毛细血管周围,是结缔组织内的干细胞,保留着多向分化的潜能。在炎症和创伤修复时大量增殖,可分化为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参与结缔组织和小血管的创伤修复。14、胶原纤维(collagenous fiber)在结缔组织中数量较多,新鲜时呈白色,故又名白纤维。在HE染色中嗜酸性,呈波浪形,有分支并交织成网。电镜下有明暗交替的周期性横纹。其韧性大,抗拉能力强。15、弹性纤维(elastic fiber)在结缔组织中数量较少,新鲜时呈黄色,故又名黄纤维。在HE染色中嗜酸性,较胶原纤维细。能被醛复红染成紫色。末端常卷曲,有分支并交织成网。电镜下无周期性横
10、纹。弹性好。16、网状纤维(reticular fiber):在疏松结缔组织中含量较少,纤维较细,有分支,彼此交织成网状。在HE染色中呈淡红色,较难分辨。用浸银法可将其染成黑色。主要存在于网状组织。17、组织液(tissue fluid):存在于组织间隙中的体液,为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滤过管壁而生成的,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大部分又透过管壁吸收回血液,小部分则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它是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8、致密结缔组织(dense connective tissue):细胞少,纤维多,排列紧密的一种结缔组织,主要功能为支持和连接。19、脂肪组织(adipo
11、se tissue):由大量脂肪细胞群集而成的组织,有维持体温、缓冲、保护和填充等作用。可分为黄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20、网状组织(reticular tissue):由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构成。在机体内不单独存在,而是构成造血组织和淋巴组织的支架,网孔内细胞和液体可以自由流动,为血细胞的发生和淋巴细胞的发育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第四章 血液1、血象:血细胞的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2、红细胞(red blood cell)胞体为双凹圆盘状,无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具有形态的可变性。功能是供给全身需要的氧气,带走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分布于血浆。3、中性粒细胞
12、(neutrophilic granulocyte)特点:是数量最多的白细胞;核深染,为弯曲杆状或分叶状,分叶核一般为2-5叶,叶间有纤细的狭窄部相连;胞质呈极浅的粉红色,含浅紫色的嗜天青颗粒和浅红色的特殊颗粒。分布:骨髓,血液,结缔组织功能: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和吞噬作用,其吞噬对象以细菌为主,也吞噬异物。5、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ic granulocyte)是数量最少的白细胞;核浅染,分叶,为S形或不规则形;胞质含有染成蓝紫色的嗜碱性颗粒,可将核掩盖。过敏反应6、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c granulocyte)核多为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的鲜红色的嗜酸性颗粒。骨髓、血液、
13、结缔组织(尤其是肠道结缔组织)抑制过敏反应,杀灭寄生虫7、单核细胞(monocyte)体积最大的白细胞;核浅染,呈肾形、马蹄形或折叠扭曲的不规则形;胞质丰富,弱嗜碱性,含淡紫色的嗜天青颗粒骨髓、血液、结缔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等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8、淋巴细胞(lymphocyte)特点:小淋巴细胞的胞体小;核圆,深染;胞质少,嗜碱性,在核周围成很薄的一圈,含嗜天青颗粒。中淋巴细胞胞体大;核浅染;胞质多,嗜碱性,含嗜天青颗粒。根据功能特点可分为T细胞、B细胞、NK细胞。小、中淋巴细胞分布于骨髓、血液、淋巴组织。大淋巴细胞分布于淋巴组织。功能:是主要的免疫细胞9、血小板(blood platelet)
14、是巨噬细胞脱落下来的胞质小块,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细胞。体小,形状不规则;无核;中央部有蓝紫色的血小板颗粒,称颗粒区,周边部呈均质浅蓝色,称透明区。电镜下,表面吸附有血浆蛋白,其中有多种凝血因子;透明区含有微丝和微管,参与血小板形态的维持和变形;颗粒区有特殊颗粒、致密颗粒和少量溶酶体。凝血和止血。它释放的5-羟色胺能促进血管收缩,血小板因子IV能对抗肝素的抗凝血作用,凝血酶敏感蛋白能促进血小板的聚集,PDGF刺激血管修复。只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10、血红蛋白(hemoglobin,Hb )由一分子的珠蛋白和四分子亚铁血红素组成,正是它使血液呈红色。它有结合与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11、 嗜天
15、青颗粒(azurophilic granule)HE染成浅紫色,实质上是一种溶酶体,含有酸性磷酸酶、髓过氧化物酶和多种酸性水解酶。12、特殊颗粒(specific granule)HE染成浅红色,实质上是一种分泌颗粒,含有溶菌酶、吞噬素。第五章 软骨和骨1、软骨组织(cartilage tissue)由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构成。软骨组织和周围的软骨膜构成软骨。软骨组织内无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而软骨膜内有血管,其中的营养物质可渗入软骨基质,营养软骨细胞。2、软骨细胞(chondrocyte)是软骨组织中唯一的细胞类型,包埋在软骨基质中。周边部的细胞胞体小,呈扁圆形,单个分布,实质是幼稚的软骨细胞;
16、靠近软骨中央的细胞胞体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成群分布,它们其实是由同一个幼稚软骨细胞分化而来的,称同源细胞群。产生软骨基质仅分布于软骨组织3、软骨基质(cartilage matrix)是软骨细胞产生的细胞外基质,由纤维和无定形的基质组成。4、软骨膜(perichondrium)软骨组织外面被覆的薄层致密结缔组织,分为两层,外层胶原纤维多,与周围结缔组织相连续,主要起保护作用;内层的细胞多,有骨祖细胞。软骨膜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可营养软骨组织。5、透明软骨(hyaline cartilage)新鲜时半透明,纤维成分为胶原纤维,有较强的抗压性,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但在外力作用下较其他纤维容易断。
17、分布于肋软骨、关节软骨、呼吸道软骨等。6、弹性软骨(elastic cartilage)新鲜时为黄色,纤维成分为弹性纤维,有较强的弹性。分布于耳廓、咽喉、会厌等。7、纤维软骨(fibrous cartilage)新鲜时乳白色,纤维成分为胶原纤维,有较强的韧性。分布于椎间盘、关节盘、耻骨联合等。8、骨组织(osseous tissue)由细胞和钙化的细胞外基质构成。9、骨基质(bone matrix)简称骨质,即骨组织中钙化的细胞外基质,包括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有机成分包括大量胶原纤维和少量无定形基质,无机成分又称骨盐,主要是羟基磷灰石结晶。10、骨板(bone lamella)指骨质的板层排列
18、,同一骨板内的纤维互相平行,相邻骨板的纤维互相垂直,这种结构形式有效地增强了骨的强度。11、穿通管(perforating canal)骨干中于骨干长轴几乎平行的管道,内含血管、神经和少量结缔组织。穿通管在骨外表面的开口为滋养孔。12、哈弗斯系统(harversian system)又称骨单位,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呈长筒状与长骨长轴平行,由420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组成。其中央有中央管,内有血管、神经纤维和少量结缔组织。它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第六章 肌组织1、肌组织(muscle tissue)由具有收缩功能的肌细胞和细胞间含血管、淋巴管、神经的结缔组织构成。2、肌细胞:又称肌
19、纤维,其细胞膜称肌膜,细胞质称肌浆。分为骨骼肌细胞、心肌细胞、平滑肌细胞。3、骨骼肌纤维(skeletal muscle)属横纹肌。肌细胞呈纤维状,不分支,有明显横纹,核很多,且都位于细胞膜下方。肌细胞内有许多沿细胞长轴平行排列的细丝状肌原纤维,每一肌原纤维都有相间排列的明带(带)及暗带(A带),明带染色较浅,而暗带染色较深,暗带中间有一条较明亮的线称H线,H线的中部有一条M线,明带中间,有一条较暗的线称为Z线。两个z线之间的区段,叫做一个肌节,相邻的各肌原纤维,明带均在一个平面上,暗带也在一个平面上,因而使肌纤维显出明暗相间的横纹。4、横小管(transverse tubule)是肌膜向肌浆
20、内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其走向与肌纤微垂直,位于明带与暗带交界处。同一平面上的横小管分支吻合,环绕每条肌纤微,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导至肌纤微内部。5、肌浆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是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纵行包饶每条肌原纤维周围,称纵小管;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储存钙离子。6、三联体(triad):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构成的结构,在此将兴奋从肌膜传到肌浆网膜。7、心肌纤维(cardiac muscle)不规则的短圆柱状,有横纹,有分支,分支连接成网;多为单核,居中;有闰盘(相邻细胞界限),呈着色较深的横形或阶梯状粗线。心脏及大血管的近心端9、平滑肌
21、纤维(smooth muscle)细胞呈长梭形;单核,为杆状或椭圆,常呈扭曲状;胞质嗜酸性。无肌原纤维,无横纹。一条肌纤维的粗部与另一条肌纤维的细部镶嵌排列。广泛分布于消化道、呼吸道、血管等的管壁内。第七章 神经组织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是神经系统中最主要的组织成分。神经细胞是神经组织中的主要成份,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也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神经胶质在神经组织中起着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由树突、胞体和轴突构成。具有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传导冲动的能力;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把接受的信息加以分析或贮存,并可传递给各种肌细胞、腺细胞等效应细胞,以
22、产生效应;也是意识、记忆、思维和行为调节的基础。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支持、保护、营养和绝缘等作用的一类细胞,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和周围神经系统的施万细胞和卫星细胞等。尼氏体:具强嗜碱性,均匀分布于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内,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合成结构蛋白、酶类和肽类的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神经元向其他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传递信息的化学载体,一般为小分子物质,主要在胞体合成后以小泡的形式贮存于神经元的轴突终末。神经调质:由神经元释放,一般为肽类,能增强或减弱神经元对神经递质的反应,起调节作用。神经原纤维:又神经丝和微管构成。在HE染色切
23、片无法分辨。在镀银染色切片中,呈棕黑色细丝,在神经元胞体内交错排列成网,并伸入树突和轴突,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神经丝:由神经丝蛋白构成的一种中间丝,与微管共同构成神经原纤维。树突:神经元胞体上树枝状的突起,主要功能为接受刺激,其分支程度与神经元接受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密切相关。树突棘:树突分支上大量短小的突起,扩展了神经元接受刺激的表面积,其数量与神经元接受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密切相关。轴突:每个神经元只发出一条的细长突起,有侧支呈直角分出,末端分支较多形成轴突终末,具有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轴突内无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不能合成蛋白质。轴膜:轴突表面的胞膜。轴质:轴突内含的胞质,神经丝、微管和微丝
24、通过横桥连接构成其网架,另含滑面内质网、线粒体和小泡。轴突运输:轴突内的物质运输。胞体内新形成的神经丝、微丝和微管缓慢地向轴突终末延伸,称为慢速轴突运输;轴膜更新所需的蛋白质、含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的小泡、线粒体等有胞体向轴突终末输送,称为快速顺向轴突运输;轴突终末内的代谢产物或由轴突终末摄取的物质(蛋白质、小分子物质或由邻近细胞产生的神经营养因子等)逆向运输到胞体,称为快速逆向轴突运输。多极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的神经元。双极神经元:有树突和轴突各一个的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从胞体发出一个突起,但在不远处呈T形分为中枢突和周围突,分别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和分布到周围的其他器官,分别具有轴突和
25、树突的功能。高尔基I型神经元:具有长轴突(可达1m以上)的大神经元。高尔基II型神经元:具有短轴突(仅数微米)的小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又称传入神经元,多为假单极神经元,可接受体内外的化学或物理性刺激,将信息传向中枢。运动神经元:又称传出神经元,一般为多极神经元,负责把神经冲动传递给肌细胞或腺细胞。中间神经元:主要为多极神经元,位于感觉、运动神经元之间,起信息加工和传递作用。动物越进化,其中间神经元越多。神经干细胞:神经组织中一种具有增殖分化潜能的细胞。在成人它们主要分布于大海马、脑和脊髓的室管膜周围区域。能表达一种特殊的中间丝蛋白巢蛋白,在特定环境下可以增值、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
26、质细胞,替换正常凋亡的细胞,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神经组织损伤后的修复。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细胞连接方式,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常见轴-树、轴-棘和轴-体突触。化学突触:以神经递质作为传递信息媒介的突触。电突触:实际是缝隙连接,以电流作为信息载体,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视网膜的同类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可促进神经元的同步活动。突触前成分(突触小体):一般是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呈球状膨大,在镀银染色的切片呈棕黑色的圆形颗粒。突触后成分:与突触前成分相对,有特异性的神经递质和调质的受体及离子通道,接受前一神经元传来的刺激。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宽1530n
27、m的间隙。星形胶质细胞:是最大的一种神经胶质细胞,胞体呈星形,核圆或卵圆形、较大、染色较浅。从胞体发出的突起伸展充填在神经元胞体及其突起之间,起支持和绝缘作用。在脑和脊髓损伤时,可增生形成胶质瘢痕填补缺损。胶质丝:星形胶质细胞胞质内的一种由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构成的中间丝,参与细胞骨架的组成。在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中丰富,在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中较少。胶质界膜:由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末端扩展成脚板,在脑和脊髓表面形成。神经胶质膜:由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末端扩展成脚板,贴附在毛细血管壁上形成。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类由神经所支配的组织和星形胶质细胞产生的且为神经元生长与存活所必需的蛋白质分子,对神经元的分化、
28、功能的维持以及创伤后神经元的可塑性变化有重要影响。少突胶质细胞:分布于神经元胞体附近及轴突周围,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胞体较星形胶质细胞小,核卵圆形,染色质致密。在镀银染色标本中突起较少。小胶质细胞:是最小的神经胶质细胞。其胞体细长或椭圆,发出细长有分支的突起,突起表面有许多棘突。核小、呈扁平或三角形,染色深。是血液单核细胞嵌入神经组织后演化而成,当神经系统损伤时,可转变为巨噬细胞,吞噬死亡细胞的碎屑。室管膜细胞:呈立方或柱形,游离面有许多微绒毛,少数细胞有纤毛,部分细胞的基底面有细长的突起伸向深部。室管膜细胞衬在脑室和脊髓中央管的腔面,形成单层上皮样的室管膜,纤毛的摆动有助脑脊液流动
29、,在脉络从的室管膜细胞可产生脑脊液。施万细胞:参与周围神经系统中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的构成的神经胶质细胞,在前者为长卷筒状,一个接一个地套在轴突外面,不完全连接,核位于外侧;在后者为不规则长柱状,衔接紧密,表面有数量不等、深浅不同的纵行凹沟,内有较细的轴突。施万细胞外表面有基膜,也能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促进受损伤的神经元存货及其轴突的再生。卫星细胞:是神经节内包裹神经元胞体的一层扁平或立方形细胞,核圆或卵圆形,染色质较浓密。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长突及包绕它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无髓神经纤维裸露),功能是传导神经冲动。髓鞘:实为神经胶质细胞的胞膜或胞膜及胞质,由施万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分别形成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用锇酸固定染色呈黑色,具有绝缘作用并提高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有髓神经纤维:被神经胶质细胞包绕形成髓鞘的神经纤维,在周围神经系统中外表面有基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