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4 ,大小:130.31KB ,
资源ID:20666515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06665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医师承医案临证医案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医师承医案临证医案Word下载.docx

1、目前精神尚可,服药平和,畏寒减轻,汗出减少,仍感乏力。舌尖红,苔厚腻微黄,脉弦细。以上方加黄芪30g,白术10g。三诊:1998年11月17日。病人畏寒症状已消失,体温正常,无不正常汗出,稍感乏力,纳食正常。舌质淡红,苔腻,脉弦细。体温36.5。为巩固治疗,中药照上方加防风10g。【按语】患者数十年来防御外感之力极差,脾肺气虚,稍感风寒即觉畏寒,夜间汗出,低热,常服一般治感冒药物,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伴乏力明显。既往治疗大多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品,致使太阳之邪内陷,少阳枢机不利,又有内陷太阴之势。伤寒论原文提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

2、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历代医家均认为该方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伤寒论中认为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所以少阳病多有兼证,“少阳病有阴证机转”,临床运用该方,当理解方义,灵活调整药物的用量。柴胡桂枝干姜汤系小柴胡汤化裁而成。外解少阳表邪,里温太阴寒湿。方中柴胡、黄芩合用,和解少阳,疏利肝胆;桂枝、干姜、甘草合使,能温化太阴水饮以益中;瓜蒌根、牡蛎合配,可生津润燥以止渴,逐饮消满以开结。共组成外解少阳、内温太阴、解表温里双治之法。从伤寒论六经辨证用药看,柴胡、黄芩为少阳和解之主药;干姜则是温化太阴里寒之佳品,今柴、

3、芩与干姜配伍,则成少、太双医之法。通过服用本剂,可早杜邪传太阴而化寒,为治少阳入太阴去路之良方。因为病情迁延,体虚不固,故合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二、发汗利湿、兼清里热法治疗感冒病例2:曹某,女,24岁。2009年7月26日初诊。全身酸困疼痛1周。1周前因受凉致全身酸困疼痛,经输液(用药不详),出现尿结晶,继而出现周身疼痛,头痛,嗜睡,腋下淋巴结肿痛,伴咽痛,乳头刺痛。经人介绍遂来诊。全身酸困疼痛,头痛,口干,右侧腋下淋巴结肿痛,伴咽痛,乳头刺痛,月经色暗,有少量血块。既往史:曾患骶髂关节炎,原有月经不调病史,近期检出卵巢囊肿。舌质暗,舌苔白,脉弦缓。感冒(太阳与少阴合病)

4、上呼吸道感染发汗利湿,温阳解表,清热利咽。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解毒利咽汤加减。炙麻黄6g,附子3g,细辛3g,桂枝12g,白芍24g,炙甘草10g,羌活20g,防风10g,玄参15g,牛蒡子15g,射干12g,山豆根10g,柴胡15g,黄芩10g,连翘20g,金银花30g,党参15g,苏叶12g,生姜30g。慎食辛辣凉食,畅情志,勿过劳。2009年7月28日。服上方乏力、全身酸困疼痛愈,咽痛止,现仍头痛,右腋下淋巴结肿大疼痛。舌质淡红,舌苔白,脉弦细数。炙麻黄6g,附子3g,细辛5g,桂枝12g,白芍24g,炙甘草10g,羌活20g,防风10g,玄参15g,柴胡15g,黄芩10g,连翘20g,金银

5、花30g,党参15g,苏叶12g,煅牡蛎20g,鳖甲15g,川芎30g,苍术10g,白芷6g,生姜30g。3剂,水煎服,每日1剂。2009年7月31日。服上方病愈,右腋下淋巴结肿大消失,疼痛消失,现每饮冷水则加重,足跟痛,大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脉弦数。炙麻黄6g,附子3g,细辛5g,桂枝12g,白芍24g,炙甘草10g,羌活20g,防风10g,玄参15g,柴胡15g,黄芩10g,连翘20g,金银花30g,党参15g,干姜12g,煅牡蛎20g,鳖甲15g,川芎30g,苍术10g,白芷6g,生姜30g。【按语】“感冒”一证多因正气不足又外感风寒湿邪等导致肺卫功能失调所致。患者全身酸困疼痛,为寒湿

6、侵袭人体而致,卫阳郁遏,寒邪伤营,血寒凝滞,不通则痛。营血虚滞,木郁化火,热木火刑金,毒炽盛,故口干、咽痛。治当发汗利湿,温阳解表,清热利咽。方中附子大辛大热,人少阴温里助阳;麻黄味辛性温走太阳发汗解表;配合细辛通彻表里,内散少阴之寒;外解太阳之表,使风寒湿得以外散,而又固护里阳,成为表里双治之法。合用九味羌活汤,外散风寒湿邪,兼清里热。其中加羌活辛苦性温,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为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防风辛甘性温,为风药中之润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金银花、连翘气味芳香,在透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了温热病邪易蕴结成毒及多夹秽浊之气的特点。另配高老自拟解毒利咽汤(牛蒡子、玄参、射

7、干、山豆根),可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加入鳖甲味咸性寒,滋阴清热,软坚散结。诸药合用,风寒湿邪外散,里热郁毒得清,营卫调和,血脉通畅而则诸症自愈。三、清解三阳、温补三阴法治疗感冒病例3:董某,女,35岁。2008年10月31日初诊。 主诉:头痛、发热1月余。患者因感受风寒,出现发热、头痛、咽痛。到某医院门诊求治。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西药治疗,热退但仍觉身热不扬,故又求治于中医。自觉发热,体温37,口干苦,渴喜饮,食欲不佳,精神不振,大便稀薄。舌质淡,舌苔黄,脉弦紧。患者原有慢性结肠炎病史。 中医辨证:感冒后遗症(六经合病)清解三阳,温补三阴。奔豚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柴胡18g,黄

8、芩12g,炙甘草10g,白芍15g,当归15g,川芎30g,生地15g,干姜15g,葛根30g,桑白皮15g,炙麻黄10g,附子6g,细辛4g,党参20g,苏叶12g,桂枝15g,白术6g,生姜30g。慎食辛辣凉物,避风寒,畅情志。2008年11月4日。服药后病情好转,发热减轻,后顶部头胀,现食欲可,二便可。舌质淡,舌苔黄。上方去生地,加麦冬10g。4剂,水煎服。2008年11月9日。精神好转,服药后仍自觉身热,头痛止,睡眠欠佳,食纳可,大便稍稀,每日23次,小便可。治上方加生龙牡各30g、夜交藤30g、竹茹15g。【按语】患者原有慢性结肠炎病史,说明患者素体脾阳虚损,气血虚弱。患者感受风寒1

9、月余未愈,为正气虚损,无力驱邪外出而为。低热、头痛、口苦、口渴欲饮为太阳、少阳、阳明(三阳)同病;食欲不振,大便稀薄为脾肾阳虚之证,即太阴、少阴虚寒;厥阴肝血虚滞则见发热、头痛等症。治以清解三阳,温补三阴。选用奔豚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奔豚汤出自金匮要略卷上,具有和血平肝,降逆平冲功效,主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高老认为:奔豚汤为治奔豚之主方,又为清解三阳之良方。方中黄芩清解少阳,葛根清解阳明,生姜、桑皮发散太阳;在清解三阳的同时,当归、白芍、川芎合用,调厥阴、疏肝木,缓急止痛;炙甘草、半夏温补太阴,和中健脾。本案中在奔豚汤的基础上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一则增强发散太阳之功,二则温散少阴之寒

10、;加柴胡以助黄芩清解少阳之热;加党参、干姜、白术合炙甘草为理中,温补太阴,健脾祛湿,补气扶正;加苏叶归脾肺经,宣发皮毛、疏散风寒;加生地甘寒滋阴,清肝凉血。三诊患者睡眠欠佳加生龙牡、夜交藤以养心安神。诸药合用,可使三阳热清,三阴得补,邪祛正复,诸症悉除。咳 嗽咳嗽是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息道,以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外感咳嗽病程较短,多伴有发热、头痛、恶寒等,起病较急;内伤咳嗽起病慢、病程长,一般无外感症状,常伴脏腑功能失调的证候。应注意辨痰的颜色、性质。痰少或干咳无痰者,多属肺金燥热、阴虚证;痰多者,属脾虚痰湿;痰白清稀者属虚寒证;痰白而稠

11、厚者属脾湿;痰黄而黏稠者属肺热。在脏腑辨证上紧扣脾肺,推崇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观点以及土不生金、木火刑金的理论。在临床上见到许多寒热错杂之顽症,常常寒热并用,自拟姜辛五味止咳汤加减治疗咳嗽疗效颇佳。一、益气养阴、宣肺止咳法治疗咳嗽郭某,女,51岁。2008年8月28日初诊。咳嗽10余年,伴大便稀。患者干咳,每至冬天发病,至春而愈。近半年加重,入秋即咳。到某西医医院就诊,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给予西药治疗,效果欠佳,故求治于中医。干咳无痰,咽痒,大便稀,纳可,小便可。舌质红,苔白,脉弦。既往有慢性阑尾炎病史。咳嗽(气阴两虚)慢性支气管炎益气养阴,宣肺止咳。姜辛五味止咳汤加减。党参3

12、0g,麦冬10g,五味子12g,干姜15g,细辛4g,柴胡15g,黄芩10g,炙麻黄6g,附子6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15剂,水煎服。2008年9月21日。咳嗽明显改善,现遇冷咽痒,咳嗽无痰,纳可,二便调。舌淡,苔白,脉弦。以上方加桔梗12g、半夏12g。2008年10月14日。咳嗽基本止,偶尔咳嗽,无痰,咽中犹如物阻,大便每日一次,便稀。上方去桔梗、半夏,加黄芪30g。10剂,水煎服。四诊:2008年10月24日。服上方,咳嗽明显改善,每天偶咳两声。自觉咽有物阻,大便稀,每日1次。舌质淡舌尖红苔白,脉弦。上方加白术10g、茯苓20g、陈皮15g、苏叶12g、桔梗12g。【

13、按语】内伤“咳嗽”一证,多因感冒迁延日久,脾肺气虚,肝阴血虚,致使土不生金,木火刑金,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作。本案辨治应该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患者患病日久,气阴耗伤。二是遇冷而发咽痒,为风邪犯肺之象。三是大便稀,为脾肾阳虚,清阳下陷之证;舌质红,脉弦,为木郁化热所致。故在益气养阴的基础上,加入疏风(肝)宣肺、温补脾阳之品。方选姜辛五味止咳汤(干姜、细辛、五味子、茯苓、紫菀、冬花、白前、炙甘草)加减。方中党参大补脾肺之气,麦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党参、麦冬合用,则益气养阴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温,敛肺止咳,养阴生津。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使气复津生;配伍大辛大热之干姜,温脾肺以化痰饮,

14、助党参培土生金;更配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肾散寒、宣肺透表,与五味子相伍,一温一散一敛,使散不伤正,敛不留邪,且能调节肺司开合之职;桂枝、白芍补肝疏肝,以疏脾土之壅滞;柴胡、黄芩清肝疏肝,以制木火刑金;炙甘草补中调药;加陈皮、桔梗理肺化痰,宣肺利咽。是以咳嗽之治,需详审病情,辨析症因,方能切中病机,准确施治。二、温化寒饮、解表宣肺法治疗咳嗽喘证杜某,男,18岁。1998年11月24日初诊。间断性咳嗽、胸闷4年,再发并加重1周。病人4年前因感冒后引起咳嗽、吐痰、胸闷,寒冷天气加重,服用感冒清、克咳敏、复方甘草片可减轻,但缠绵难愈,每到冬天即反复发作,多次中西药治疗效果欠佳。1周前,因感寒再次出现咳嗽

15、、吐痰量多黏稠色白,夜间加重,咳甚则胸腹疼痛,胸闷气喘,纳差乏力,口干烦躁。静脉点滴青霉素3天无明显效果,多种止咳药服之无效。舌淡稍暗,苔薄白根部稍厚,脉浮紧。听诊两肺可闻及痰鸣音。X线透视:两肺纹理增粗,支气管炎。咳嗽(内寒外热)支气管炎温化寒饮,解表宣肺。苓甘五味姜辛汤合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加减。茯苓30g,炙甘草10g,五味子10g,干姜10g,细辛3g,生石膏30g,炙麻黄3g,杏仁10g,陈皮20g,枳实10g,厚朴20g,桂枝15g,白芍15g,罂粟壳3g,生姜10g,大枣3个。日1剂,连服4天。1998年12月8日。病人服上方4剂,咳喘、胸闷等症状已消失,随之停药。近2天因受寒后上

16、述症状复发,但症状轻微,又咳喘、胸闷,无初诊时严重,吐痰黏腻不爽,食欲、大便正常,小便色黄,常有黏稠鼻涕,舌淡红稍暗,苔薄黄,脉缓。治以温化寒饮,疏风宣肺。拟方苓甘五味姜辛汤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减。茯苓30g,炙甘草10g,五味子10g,干姜10g,细辛3g,半夏15g,桂枝10g,白芍10g,杏仁10g,厚朴10g,荆芥10g,紫菀30g,陈皮20g,竹茹15g。1998年12月11日。病人服上方3剂,咳喘、胸闷减轻明显,咳痰减少,鼻涕黏稠仍有鼻塞,病人自述病已去其八成,要求巩固治本,舌淡红稍暗,苔薄黄,脉缓。上方去陈皮、竹茹,加柴胡15g、黄芩10g。水煎服,日1剂,连服3天。【按语】感冒

17、后引起咳嗽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类疾病,可分为风寒、风热、燥热、痰湿等。病人病史达4年,因感冒后引起咳嗽、吐痰、胸闷,寒冷天气加重,缠绵难愈,每到冬天即反复发作,多处中西药治疗效果欠佳。是因寒饮内停,积宿久留,外感寒邪,郁而化热,形成本寒标热之证。苓甘五味姜辛汤为治寒痰的常用方剂,以咳嗽痰稀色白、舌苔白滑、脉浮紧为证治要点。金匮要略原文曰:“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本案病人外邪(风邪)与宿疾(寒痰)相合,胶着不去,故见咳嗽、吐痰量多黏稠色白,夜间加重,口干烦躁气喘为肺经郁热之征,故以苓甘五味姜辛汤合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进行加减治疗。从六经辩证分析,

18、本案涉及太阳、少阳、太阴同病,故用麻黄汤、桂枝汤发散太阳,干姜、茯苓、陈皮、枳实、厚朴、甘草调补太阴,柴胡、黄芩清解少阳,各归其所,各司其职。三、肺脾肾肝同调治疗咳嗽喘证梁某,男,47岁。2009年1月2日初诊。气喘10年余,加重2年。患者于10年前出现咳嗽、气喘症状,晨起吸烟后症状加重,伴咳嗽、吐白痰,未予治疗。近2年症状日渐加重,遂来诊。阵发性咳嗽、气喘,吐白痰,鼻塞,活动后气喘加剧,心慌、胸闷,饮食尚可,便溏,一日34次。舌质暗,舌苔黄腻,脉细数。过敏原:橡胶、冷空气。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03次/分;侧壁及下壁缺血,T波改变。胸片提示:支气管炎性改变(肺纹理增粗,模糊,肺中下

19、野点状阴影)。咳嗽;喘证(太阳太阴合病)外散风寒,内温化饮。小青龙汤合生脉散加味炙麻黄6g,桂枝15g,炙甘草10g,干姜12g,细辛3g,五味子10g,白芍15g,党参30g,麦冬10g,陈皮20g,杏仁10g,附子6g,茯苓30g,厚朴20g,白芥子12g,苏子15g,莱菔子15g,柴胡15g,黄芩12g,生姜30g。6剂,水煎服。2009年1月9日。咳喘明显减轻,活动后仍有气喘,大便稀薄,1日23次。舌质红,舌苔腻,脉细数。上方炙麻黄9g、干姜18g、附子9g、黄芩10g,加入白僵蚕15g、白术10g。2009年1月13日。偶的轻微咳吐白痰,活动后稍有气喘,大便稀薄,1日23次。舌质红,

20、舌苔黄腻,脉弦数。上方干姜25g、细辛5g、附子12g、白芥子15g,加入地龙15g、石菖蒲15g,肉桂6g。【按语】本案为气阴两虚之咳嗽、喘证。患者先天不足,肺脾气虚,脾阳不足,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肺气失宣,气津失布,痰浊更盛,上阻肺气,肃降失常,发为喘促。久咳肺虚,久病及肾,肾不纳气,则喘促亦甚。肺卫气虚,无力御邪,遇冷风及烟雾刺激则咳嗽、气喘、鼻塞;气阴两虚,心失血养,则活动后气喘加重、心慌、胸闷;脾虚湿盛,则大便溏薄。治疗上以宣肺散邪,温补脾肾,止咳平喘。方选小青龙汤合生脉散加味。方中小青龙汤为太阳与太阴并治之剂,但总以太阳为主。从伤寒论六经辨证用药看,方中之麻黄、桂枝为太阳经发表药物

21、;干姜则是太阴经的温中药物,两经药物合用,故为太阳太阴合剂。本证有咳痰清稀,符合太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论。由于太阳药物居多,故知是以太阳为主。合生脉散之党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加附子温补肾阳;茯苓、陈皮、厚朴健脾行气;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柴胡、黄芩清疏肝木,以防木火刑金。如此标本兼顾,肺脾肾肝同调,则喘证自消。四、宣肺止咳,健脾和胃法治疗咳嗽病例4:金某,男,14岁。2008年10月26日初诊。咳嗽半月余。因感受风寒引起,发热、恶寒、咳嗽。到某西医院,给予常规治疗,其他症状缓解,咳嗽未愈,遂来诊。饮食生冷或不节则胃痛,恶心。咳嗽,咽痒,时胃痛,恶心。舌质红,舌苔白,脉缓。咳嗽

22、(脾肺气虚)。急性支气管炎。宣肺止咳,健脾和胃。姜辛五味止咳汤合柴胡桂枝鳖甲汤加减。党参25g,麦冬10g,五味子12g,干姜15g,细辛4g,桑叶12g,杏仁10g,柴胡15g,黄芩12g,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5g,茯苓30g,鳖甲12g,黄连10g,吴茱萸3g,木香15g,砂仁10g。慎食生冷食物,避风寒,调情志。2008年11月2日。服药后咳嗽明显减轻,晨起偶咳两声。胃痛止,恶心消失,食纳可,二便正常,精神可。舌质淡,尖红,舌苔白厚,脉沉缓。疏风清肺,润燥止咳,加入温阳解表之剂以清余邪。党参25g,麦冬10g,五味子12g,干姜15g,细辛5g,炙麻黄5g,附子3g,柴胡15

23、g,黄芩12g,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5g,桑叶12g,杏仁10g,桔梗12g,白僵蚕12g。【按语】患者食欲不振,遇生冷则胃痛,为脾阳虚损之征。土不生金,加之土不培木,木火刑金,致肺气失宣。咽痒、咳嗽无痰,为燥邪犯肺,耗津灼液,肺失清肃。证属脾肺气虚。治当宣肺止咳,健脾和胃。方选姜辛五味止咳汤合柴胡桂枝鳖甲汤加减。方中姜辛五味止咳汤(干姜、细辛、五味子、茯苓、紫菀、冬花、白前、炙甘草)温补脾肺,止咳化痰;加桑叶、杏仁清宣润肺,止咳化痰。柴胡、黄芩、桂枝、白芍、鳖甲入清利肝胆,疏木达郁;茯苓、甘草入脾胃渗湿培土;加吴茱萸、干姜温中散寒,和胃止呕;砂仁、木香行气健脾止痛。二诊加入麻黄附

24、子细辛汤以温阳解表。如此表邪得解,肺金得养,肝胆疏达,脾胃调和则诸症自除。五、清利肝胆、宣肺化痰止咳法治疗咳嗽病例5:王某,男,32岁。1997年8月1日初诊。咳嗽、吐痰黄稠1月余。1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咽痒、咳嗽,吐黄稠痰,咳甚则胸痛,善太息,无发热,服用西药螺旋霉素及中成药急支糖浆等效果欠佳,且咳嗽日益加重伴干哕,口渴。WBC6.8109/L,N0.68,L 0.32。X光透视:肺纹理增粗。咳嗽频繁,吐黄稠痰,咽痒,咳甚则胸痛,善太息,口渴,形体消瘦,咽喉无红肿。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咳嗽(肝肺郁热)清利肝胆,宣肺化痰。姜辛五味止咳汤合止嗽散加减。干姜10g,细辛5g,五味子10g,

25、紫菀30g,白前15g,炙甘草15g,荆芥10g,百部12g,陈皮20g,桔梗10g,罂粟壳3g,柴胡15g,黄芩10g,川贝母10g,生地15g。避风寒。1997年8月4日。咳嗽明显减轻,痰量减少,色白,咽痒亦随之减轻,口干,余无不适。治以清利肝胆,清热养阴,宣肺化痰止咳。以上方加生石膏20g,知母10g。1997年8月8日。咳嗽止,精神尚可,咽喉清利,痰量明显减少,口微渴。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患者病情进一步减轻,药证相符,继服原方6剂以巩固疗效。【按语】本病病机为外感风邪,太阳不解,邪犯少阳,累及太阴。太阳营卫郁滞,少阳枢机不利,太阴脾肺气虚,化生湿痰,肝胆郁滞,木郁而化热,木火刑金,

26、肺失清肃,而致咳嗽。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方中首选“姜辛五味止咳汤”(干姜、细辛、五味子、茯苓、紫菀、冬花、白前、炙甘草)温补脾肺、止咳化痰;止嗽散中之荆芥性温,归经肝肺,疏风解表,发散皮毛,能疏能宣,通彻内外;百部、紫菀润肺止嗽,白前、陈皮、桔梗合用,利气化痰止咳;甘草、桔梗合用,既能调和诸药,又能引药上行宣肺利咽;加配柴胡、黄芩清肝利胆,百部、生地黄、五味子清热养阴。二诊后咳嗽及其他症状均减轻,自觉口干,故加生石膏、知母以清热生津。诸药合用,可使外邪透散得解,肝胆疏畅条达,脾土健运,肺金得养,宣降正常,则咳嗽自愈。六、清宣肺金、调补三阴法治疗咳嗽病例6:姚某,女,25岁。20

27、08年11月18日初诊。干咳、咽痒1月余。患者1个月前因鼻炎复发,后出现咳嗽,门诊给予消炎、抗感冒治疗,效果不佳,咳嗽依旧,遂来诊。干咳,咽中如有异物,无痰,口干渴苦,饮食尚可,眠可,时有腹痛,腰部困痛。闻诊时有咳嗽,咳声气促音低。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缓。2008年4月患过敏性鼻炎。咳嗽(肺脾气虚)。呼吸道感染。清宣肺金,调补三阴。姜辛五味止咳汤合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加减。党参30g,麦冬10g,五味子15g,干姜15g,细辛5g,炙麻黄6g,附子5g,柴胡15g,黄芩15g,杏仁10g,生石膏20g,炙甘草10g,地龙20g,玄参15g,生地黄15g,桔梗12g,桂枝15g,白芍15g

28、。饮食宜清淡,少食寒凉,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二诊:2008年11月23日。咳嗽、腰部困痛减轻,口苦、口干、咽痛减轻,鼻炎好转,仍时有咳嗽,咽痒,口干渴,晨起口苦。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细滑。党参30g,麦冬10g,五味子15g,桑叶10g,杏仁10g,桂枝12g,炙甘草10g,干姜15g,细辛5g,炙麻黄6g,附子6g,玄参15g,生地黄15g,赤白芍各15g,薄荷6g,牡丹皮15g,桂枝15g,地龙20g。2008年12月2日。咳嗽基本消失,仅下午45点偶有咳嗽,咽痒,气短。舌尖红,舌苔白腻,脉弦细。上方桑叶12g、干姜18g,去赤芍、牡丹皮、薄荷,加入茯苓30g、白僵蚕15g。【按语】本案为肺脾气虚、肺失宣肃之咳嗽。患者素体肺脾气虚,卫外不固,风寒乘袭,鼻渊时作。脾土虚寒,土不制水,寒水侮土,土不培木,肝郁化火,一则土不生金,二则木火刑金,终致气阴两虚,肺失清肃,三阴同病,咳嗽迁延不愈而伴杂症丛生。故本案之咳嗽病位在肺,但与肝脾肾相关。诸病源候论久咳逆候云:“久咳嗽者,是肺极虚故也。”故治以益气养阴,清宣肺金,温补脾肾,兼以疏肝清热。方中以姜辛五味止咳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