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是笔者主要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些看法, 而笔者打算就福克纳作品中的家庭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 众所周知家庭是社会的中心, 一个家庭的家庭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个人乃至社会的发展, 因此笔者对其家庭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下面笔者将从国外和国内两个大的方面来介绍对福克纳的研究状况。一、国外研究总况1正如很多作家在本土受不到应有的评价一样,福克纳亦是如此。当美国的批评家还拿不准应该如何估价福克纳的时候, 早在三十年代法国的萨特与马尔洛就著文推崇过福克纳。在英国,老作家里查德休斯为喧嚣与骚动英国版作序,对该书的写作技巧做了高度的评价。在意大利,二战以后,福克纳成为一些新兴作
2、家模仿的榜样。五十年代福克纳的日本讲学之行,使日本对福克纳的介绍与研究掀起热潮。六十年代,苏联、东欧也开始加强了对福克纳作品的翻译与评论 HB 巴里耶夫斯基的福克纳的现实主义道路评价福克纳的独特性有独创性称他重新创造出了现实主义,并在现实主义的再生与发展中取得重大成就。在美国本土,马尔科姆考利编著的袖珍本福克纳文集 (1946)无疑成为了指引人们直接进入福克纳的想象之乡的一副导游图。乔治马里恩 奥唐奈的福克纳的神话( 1939),探讨了福克纳小说中的 “象征”,他认为“沙多里思”传统价值代表和“斯诺普斯”反传统价值代表之间的斗争即是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斗争, 但他试图用这此来解释福克纳的每一部
3、小说,过分强调了“象征” 。而康拉德艾肯的论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形式 (1939)则认为福克纳在创作小说的时候采纳了奇异的 , 让人难以琢磨的文体 , 甚至有时候让人感觉十分别扭 .但他所采用的时间的交换和观察点的变换相互交替的赋格曲式却很成功 .沃伦贝克在威廉福克纳的文体中( 1941)中从词、长句结构和口语文体方面探讨了福克纳的文体创作。罗伯特潘沃抡的威廉福克纳 (1946)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指出“福克纳所写的不仅是南方的传奇, 而且也是我们大家的苦难和问题的传奇” 他从自然、幽默、穷白人、黑人、创作技巧、象征和形象等方面进一步评论研究了福克纳的创作。迈克尔米尔盖特的福克纳和他的评论家 ( 1
4、963)则是总结了从 20 世纪 30年代到 50 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众多学者和评论家对福克纳的研究和评论 , 同时也发表了自己对于那些评论的看法。 这篇文章对后来的研究者研究福克纳是很有帮助的 ,最起码可以让后来者了解到当时对福克纳的评价。在福克纳 49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 文艺界,评论界更是掀起了对他研究的热潮。美国学者达维德敏特的圣殿中的情网 威廉福克纳传( 1991)2不是以评论福克纳的作品为主,而是侧重于勾勒福克纳的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而温斯坦选编的论文集威廉福克纳所选论文研究视角新颖,分别探讨了福克纳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工业的关系,比较了福克纳的创作与欧洲、拉美小说创
5、作的关系,分析了福克纳 3部代表作中所包含的种族冲突、两性关系等问题。托马斯 英奇在福克纳的影响研究方面曾做出过突出贡献。他编纂的威廉 福克纳:同代人的评论 1995年一经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就成为福克纳研究的必备之书。而他的论文 “南方铁路公司的火车 ”:作家们论福克纳及其影响 (北大 福克纳国际研讨会 1997)则回顾了过去 70年间美国以及别国作家评论福克纳的主要观点。埃斯特 美光张通过比较福克纳与欧洲现代主义作家对时间和主体意识的理解和表现上的异同,揭示了福克纳作为一个美国现代主义作家的特点与成就。 (北大福克纳国际研讨会 1997)。艾琳娜波特根据新兴的生态批评理论指出福克纳在熊和八
6、月之光中把自然写成一种永恒的、 女性化的神圣境界, 但他把自然拉入人类语言与叙述的势力范围的做法则又重复了那种令他哀伤的损害自然。也门共和国伊比比大学的教授阿尼尔 K卜拉萨德在论文“ Faulkner and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 : Semiotics of Culture , Nature and HumanNaturein The Bear ”中,从新兴的生态主义批评深刻剖析了福克纳的名作熊(第三届国际福克纳研讨会 2004 )。美国西宾斯伯格大学教授玛丽 C斯图尔特,从女性主义观点出发,重新审视了福克纳。而加拿大伦敦西安大略大学教授马丁克雷斯渥斯从弗罗伊德精
7、神分析学的角度,重新分析了福克纳作品中的多个人物形象的行为。但是相对于我国的对福克纳的研究来看, 国外的研究近些年正处于低潮。 因此,下面笔者将着重探讨国内对福克纳的研究。二、国内研究状况我国读者、专家学者、作家对福克纳都有浓厚的兴趣。福克纳的代表性作品已全部被译成中文,同时,福克纳对中国当代作家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下面,笔者将从福克纳作品译介出版,福克纳创作的总体研究,福克纳作品研究,比较研究等几个方3面分析福克纳作品在中国的研究状况。(一)福克纳作品的译介出版我国对福克纳的作品的翻译介绍开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根据福克纳研究专家陶洁教授的考证, 1934 年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推出了现
8、代美国文学专号刊登了江兼霞翻译的福克纳短篇小说 伊莱,这是福克纳的最早被译成汉语的小说。 1958年,译文四月号刊登 福克纳短篇小说胜利和拖死狗 。此后 20 年间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国没有人翻译福克纳的作品。直到 1979 年,杨岂深翻译的福克纳三个短篇小说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干旱的九月、马棚被刊登在外国文学第 6 期上。而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到现在,我国已经出版的福克纳主要作品的中译本有:喧哗与骚动(李文俊,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2),福克纳中短篇小说选(斯通贝克选,世界文学编辑部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5),我弥留之际(李文俊译,人民文学
9、出版社, 1989。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0),福克纳作品精粹(陶洁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0),去吧,摩西(李文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圣殿(陶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八月之光(蓝仁哲译,白花文艺出版社, 1998)掠夺者(王颖,杨菁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押沙龙!押沙龙!(李文俊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坟墓的闯入者(陶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村子(张明译,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福克纳短篇小说集 (陶洁编,译林出版社, 2001)与福克纳作品目录相对照,可以说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福克纳的二十部长篇, 八十多部短篇
10、小说中最主要的一半作品已经译成中文。而在 1991 年,美国学者达维德敏特的圣殿中的情网:福克纳传 (赵扬译,三联书店出版, 2000)这本专著侧重勾勒福克纳的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同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姚乃强翻译的美国学者弗雷里克霍夫曼的威廉福克纳。而这些译者都为中国学者研究福克纳及其作品提供了参考的依据。(二)福克纳的总体研究中国学术界以积极的姿态展开了与国外同行之间的交流与研讨, 20 世纪 90 年代期间福克纳研究进入繁荣阶段。 1992 年在北大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福克纳讨论会。 1997 又在北大召开了 “福克纳国际研讨会” 国内外 40 余名学者就福克纳的主要作品研究,福克纳与南
11、方的关系, 福克纳的成就与影响以及福克纳作品教学等七个专题在会上进4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而学术界对福克纳总体研究主要围绕着福克纳与美国南方历史文化, 福克纳与宗教,神话和哲学,福克纳的妇女观,创作技巧等几个方面展开。在总体性的研究著作中李文俊的福克纳评论集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收录了对福克纳创作的总倾向的较全面的研究与评论, 对福克纳几部重要作品的分析性论文,介绍福克纳的评论评价情况的文章以及福克纳自己谈生活艺术与创作的第一手资料。它无疑为中国学者研究福克纳提供了好的材料。肖明翰的威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则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福克纳的专著。对读者
12、阅读和理解福克纳的作品有许多启示。1、 福克纳的南方情结福克纳被公认为南方文学的代表者及美国南方文学复兴的支柱。 他的作品反映了深刻的南方情结。张淑梅的局外人的归宿论福克纳文学中的南方种族意识 (外国文学评论1988,3)通过分析福克纳几部代表作中黑人形象的描写揭示了福克纳谴责南方种族主义的立场。肖明翰在矛盾与困惑:福克纳对黑人形象的塑造 (外国文艺评论 1992,4)中指出虽然福克纳对南方种族主义持有明显的批评态度, 但他仍然将他的南方情结带入作品创作中。张慧仁则在威廉福克纳在传统中寻找永恒 (福州大学学报 2001, 2)文中认为福克纳不仅深入地描写南方而且为面临困境的现代人指明出路。刘涛
13、波的南方失落的世界:福克纳小说研究则着重研究南方旧制度的瓦解及南方传统道德准则的没落。2、福克纳与宗教、神话和哲学福克纳在作品中大量使用宗教神话典故, 但他并非基督教的布道者,他应用家喻户晓的宗教神话典故以深化作品主题,丰富文化底蕴并更好地刻画人类内心冲突。肖明翰针对一些外国学者持有的认为福克纳是最深刻的基督教作家之一的观点在福克纳与基督教文化传统 (国外文学 1994, 1)中用具体的例证说明福克纳运用基督教典故和传说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塑造人物。5刘建华在福克纳小说中的神话与历史 (外国文学研究 1997,10)中通过比较分析沙多里斯、喧哗与骚动、和押沙龙!指出福克纳以历史修改神话的能力在这
14、些作品中已经有所表现。刘道全的创造一个永恒的神话世界 (当代外国文学 1997,3)分析了福克纳主要作品中对神话原型的运用, 认为现代派的神话倾向, 南方特殊的文化背景和福克纳特殊的生活经历合力促成了福克纳创作中的神话倾向。李常磊的论文福克纳的时间哲学 (国外文学 2001,1)在考察时间概念的历史演变的基础上,指出福克纳的时间哲学属于过程哲学流派的“心理时间”范畴。他将“过去”,“现在”和“将来”融合在循环过程中,反映南方人复杂的情感沉积。3、 福克纳的妇女观福克纳笔下的妇女形象鲜明, 不仅反映了美国南方生活, 也展现了福克纳的思想。肖明翰的试论福克纳笔下的妇女形象 (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
15、研究 1993,11)认为福克纳笔下的女性大都以受害者的形象出现, 其目的在于批判和谴责违反人性的南方传统妇女观。朱振武的夏娃的毁灭: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女性范式 (外国文学研究 2003,4)认为福克纳作品中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大都表现出“被毁灭的女性范式”她们或者甘愿成为南方传统的殉葬品,或者彻底放弃传统被社会认定为堕落的人。此外刘加媚的扭曲的人性:评福克纳笔下的南方女性形象 (广西社会科学2002,4 ), 何文娟的福克纳小说中的南方妇女与南方妇女道德观 (宁夏大学学报2002,6)等都对此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4、福克纳的创作技巧福克纳成功运用意识流,多角度叙述,象征,时序颠倒等手法进行创作,
16、取得了绝妙的效果。肖明翰在威廉福克纳研究一书的第六章全面深入地评析了福克纳的创作手法和技巧,指出他是不断进行创作技巧的实施和创新的作家。同时肖明翰在福克纳主要创作手法探讨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1995,1) 中指出,福克纳在创作中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在作品中大量运用多角度叙述、并列对照、内心独白、蒙太奇、象征隐喻、 宗教典故等手法, 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多元社会,深化作品的意义。6董真探讨了福克纳小说的表现手法。 认为福克纳采用了以复合型意识流为主体的多元化表现手法。 包括意识流,现实主义,象征隐喻,多角度叙述和赋格曲的运用等。并在作品中起了不同的作用。 (湘潭大学学报 1996,6)。管建明
17、从“意识流技巧和时序倒错:叙事时间序列所处理” ,“多重叙事角度和多情节线索:并列对照中的空间形式” 等方面论述了福克纳叙事艺术中的时间和空间形式,认为这些手法大大拓展了现代生活表现的新领域及其复杂丰富的内涵, 对传统的性的叙事也构成了变革性的挑战。 ( 外语教学 2003,4) 。(三)福克纳作品的研究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今国内对福克纳几部代表作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1、喧嚣与骚动的研究喧嚣与骚动研究是国内学界关注的热点学术界对小说的主题,人物,艺术表现手法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李文俊认为: “ 喧嚣与骚动主题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通过康普生家的没落来展现美国南方社会的分崩离析。
18、二是通过昆丁等人的精神痛苦和迷茫表现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危机。傅俊在痴人说梦: ( 喧哗与骚动 ) 的意识流主题 ( 外国文学评论 1988,2)中提出了作品的“对位式结构” ,即结构上的主客观对位、主题上的爱与恨对位和手法上的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对位。杨金才在 “喧哗与骚动 的艺术整体感与意识流结构” (当代外国文学 1994,1) 中指出,福克纳运用意识流创作手法不仅真实再现了人的内心世界, 而且使作品叙述构架具有审美意蕴。肖明翰认为:“喧嚣与骚动远非个人悲剧,这是个家庭的悲剧,而这个家庭的悲剧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个南方的悲剧。 ”同时他还细致分析了凯蒂、班吉、昆丁、杰生的形象。许燕在论 文化叛
19、逆一文中说,昆丁“想以死来叛逆现实世界的文化传统,以死来挣脱令人窒息的旧传统文化网,由此可见,昆丁还是走上了叛逆的道路。”此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喧嚣与骚动进行了研究。刘晨锋论述了喧嚣与骚动变异时空的种种方法及变异时空的美学价值。 (外国文学评论,1991,1)陆道夫的从立体派绘画看 (广东民族学院学报 1996,73)李庆华的论 的叙述视觉(云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6,5)等文章都探讨了喧嚣与骚动的叙事艺术及美学价值。还有更多的别人学者从很多不同的方面研究和探讨了喧嚣与骚动 。这些文献都为我们学习和研究喧嚣与骚动提供了参考和借鉴。2、我弥留之际的研究它与喧嚣与骚动并称为福克纳
20、意识流的代表作。詹树魁在论 叙述手法(外国文学研究 1999, 2)中指出我弥留之际是同心圆式叙述结构,按心理叙述次序所组合的时间排列重叠和中断,以及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寓意。祖国颂的 之中 的话语意蕴(学术交流 2003,3)探讨了之中的圣经话语,指出这对深化主题的作用。冯季庆的二元对立形式与福克纳的 ( 我弥留之际 ) ( 外国文学评论 2002,3) 利用结构主义语义学理论, 探讨了语义学意义上的二元对立形式与叙事结构, 作家的道德倾向和意识形态倾向的关系。关于我弥留之际的主题,李文俊的 “他们在苦熬”关于我弥留之际 ( 世界文学 1988,5) 认为小说表现了人类忍受苦难的能力以及终将战胜
21、苦难的思想。3、八月之光和圣殿的研究研究者对这两部作品的研究不多。蓝仁哲先生从八月之光的创作过程:小说题目的涵义、小说的时空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福克纳的语言风格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评价,指出八月之光迄今仍是“一部远未读懂的小说” 。张春认为八月之光运用了割裂时间的技巧,多角度的叙述手法,象征隐喻,意识流与内心独白等创作方法。 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多元、复杂的人类心灵世界与人类现代文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5)安峰主要探讨八月之光的一个重要主题:现代社会中人格的分裂与模糊,他认为在八月之光中福克纳运用了分裂、悖论、两极化甚至“一等于二”的模式揭示作品
22、的人物形象的二重性格, 展示他们分歧的形象, 展现现代人的内心冲突与模糊,揭露时代的混乱与无序, 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灰暗现实世界的深刻认识与对人类生存的深切忧虑,对世界与永恒的追求。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3,增 1)8陶洁在圣殿福克纳研究的一点新变化 ( 当代外国文学 1996,3) 中主要介绍了国外对圣殿研究的一些变化。肖明翰的圣殿 里的善恶冲突 ( 国外文学 1999,2) ,认为:圣殿的主题就是善与恶的对立和冲突,最后以恶的胜利,善的失败而告终,这表现了福克纳对南方社会的批判。王屹的圣殿:时代的精神状况 ( 国外文学 1999,2) 把圣殿与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哲学著作时代
23、的精神状况进行了比较,认为两者都是展示了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困境。4、押沙龙!的研究肖明翰的押沙龙! 的多元性与小说的写作(外国文学评论 1992,2)通过对押沙龙!创作过程和作品中叙述者对塞特潘家族历史的叙述分析,指出了作品意义的多元性。蒋花的 神话原型及主题(四川师范学院学报)中主出福克纳从对圣经典故的运用上表达了他对种族主义的批判。而她的 的复调特征(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2003,1)则从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分析了该作品的复调小说的特征。5、中短篇小说的研究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是福克纳最有名的短篇小说, 国内学者对此高度重视,已发表的论文数量仅次喧哗与骚动 ,在福克纳作品研究论文中位居第二
24、。研究者兴趣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艾米丽的形象。二是作品的主题,三是小说的叙述技巧。肖明翰认为; 艾米丽的爱情悲剧是以清教为核心的旧传统造成的, 福克纳对待传统的变革的态度复杂而矛盾, 他既批判了南方清教传统, 又对传统美德的沦丧而遗憾曾传芳从叙事视角、 叙述方式、时序安排等三个方面探讨了这篇小说的话语策略及其艺术效果。郭国旗从小说的叙事审美效果与离奇的情节, 独特的特征, 迭起的悬念与哥特式氛围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艺术特征 ( 四川外语学报2002,2) 。张琪主要分析了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哥特式特征:认为小说的哥特式9特征,主要体现在主题与情节构造,人物形象、场景
25、与肖像描写、神秘性与幻觉四个方面 ( 乐山师院学报 2003,7) 。(四)比较研究国内学者同时也把福克纳的创作与中外许多作家进行了比较, 从比较文化、 比较文学的视角,阐释了福克纳的创作,拓宽了福克纳研究的视野。冯文成把陀耶夫斯基与福克纳的创作进行了比较, 认为两者都是综合艺术家, 他们的创作都体现了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综合。 指出陀耶夫斯基与福克纳都是时代精神敏感者,锐感知者,又表现人在精神上的不安和困惑。 ( 外国文学评论 1992,1)王昕把沈从文与福克纳进行了比较, 认为两人都是优秀的创作家, 他们都追求人类原始的人性,淳朴的人情,古朴的民风,对现代文明带来的罪恶极度不满,而又对传统
26、社会的痼疾大加挞伐,因而显示出相似的追求和相似的表现主题。 ( 周口师专学报 2002,3)另外黎明和徐庆华把福克纳与哈代进行了创作异同的比较探讨。李迎丰从故乡神话的构建与阐释的角度探讨了福克纳对莫言的影响。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1)毫无疑问 , 福克纳是美国 20世纪作家中被中国学者研究最多的一位 . 但是在这些繁华 , 热闹的背后 , 也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反思 . 一、对其作品的创作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中期创作上,而早期的创作则缺乏研究,后期的更是无人问津。二、对中期作品的研究中,也是十分的不平衡, 大都集中在喧哗与骚动、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等作品上。福克纳创造了“约克纳帕塌法
27、”世系小说,而这些作品几乎都是家庭小说,讲述的是南方大家族的没落。事实上他的众多作品中都有关家庭关系的体现 , 而笔者通过这些综述,发现对其主要作品如喧嚣与骚动 我弥留之际押沙龙!等作品对家庭关系的研究很少。 而这些作品中都有描写父母与子女对立而隔膜、 兄弟姊妹之间彼此嫉恨甚至冰炭不相容的关系等 . 因此笔者意在从喧嚣与骚动这部作品中分别就夫妻, 父母与子女, 兄弟姐妹等方面探讨一下其作品中的家庭关系以及造成家族没落的原因。10参考文献1 肖明翰 . 威廉福克纳研究 M. 北京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2 李文俊 . 福克纳评论集 M.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1980.3 高 岚. 福克纳,魅力长青 J. 国际学术动态 ,2005,(2).4 朱振武 . 夏娃的毁灭 . 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女性范式 J. 外国文学研究 ,2003,(4).5 刘道全 . 福克纳研究在中国 J. 许昌学院学报 ,2007,(1).6 陶洁 . 对我国福克纳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5,(3).7 甲鲁海 . 南方没落王朝的女性们 J.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2006,(3).8 廖白玲 . 国内福克纳研究综述 J. 零陵学院学报 ,20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