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2 ,大小:99.19KB ,
资源ID:2059457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059457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我的总结传播理论与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我的总结传播理论与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

1、群体性,变动性 2、杂:个体差异性 3、散:分布广泛 4、匿:隐匿性)(1)由具有共同经验的个人组成,但由于社会环境、社会角色、文化背景等不同,在传播活动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2)受众作为群体中的个人,受人际传播与社会联系的影响,并按照现实和自身习惯有意识的选择信息;(3)受众成分复杂,且不断变化,不同的受众对传播内容有明显的选择倾向;(4)由于传受双方的时空间隔,传者对受众了解间接而笼统。(5)受众虽然处在大众传播的终点,是信息的受体,但他们的信息接受活动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自愿、主动、积极的。3、动机: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一种受众行为理论,“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

2、个人,把他们的传媒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1)获取信息,认识外部世界;(2)娱乐消遣,满足精神、情感需求;(3)获取知识,拓宽视野;(4)迎合一种已经养成的接触媒介的习惯。此外还有满足特殊心理需要,如增加共同语言,寻找认同感等。【如何理解受众?】(1)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是在不断变化中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受众。即便是对某种传播媒介而言,也是如此。(2)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是各不相同的,但那些有共同经历、受共同社会关系影响的受众对相同传播内容的反应类似。他们选择性地接受、解释和记忆大体相同地内容。一定社会关系中受众的相互影响,将会引起一系列思想、

3、观念、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3)大众媒介的传播内容会对受众造成一定影响,会加强现有的社会文化规范并创造一些新的社会风气,还有可能促使社会“一体化”。(4)受众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大众传播的参与者。受众希望能够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希望能与传播者共同分享信息。4、类型受众的分类(1)根据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和内容的范围,可以分为一般受众和专门受众。(2)根据接触媒介方式的差异,可以分为读者、听众、观众,以及网络的浏览者。(3)依据日常接收某一媒介内容的习惯和程度,分为基本受众和潜在受众。二、受众观的变迁:(1)从被动到主动20世纪早期:原子化,无区别,中弹的“靶子”受

4、众是一种被动的社会存在;1948年:拉斯韦尔“5W”模式,受众本位地位回归受众是拥有自主意识和自我判断能力的权力主体;mass people 被动的受众:靶子论 顽固的受众:1964鲍尔 主动的受众:1979布卢姆勒1、个人差异论 2、社会分化论 3、社会关系论 4、文化规范论 5、社会参与论(2)从大众到分众现代社会:大众分众,反馈的增强受众的细分是与媒体专业化的进程相一致的。例:美国的有线电视频道(3)受众观念的基本结论 1、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是在不断变化中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受众。 2、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是各不相同的,但那些有共同经历、受共同社会关系影响的受众对相同传播内容的反应类似。 3、大

5、众媒介的传播内容会对受众造成一定影响,会加强现有的社会文化规范并创造一些新的社会风气,还有可能促使社会“一体化”。4、受众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大众传播的参与者。在大众传播研究的早期,受众被认为是原子化的无区别的“大众”,只能被动地接受媒介的操纵(“枪弹论”)。后来的研究越来越证明受众是拥有自主意识和自我判断能力的权力主体,受众对媒体的接触和使用是带有一定目的的、主动的过程。这样,受众的概念就从早期的庞大的、无区别的集合体转化为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的个人。在进入了“分众化”的“窄播”时代,受众的选择余地更大,主动性更强。三、受众的分化:以不同的内容来满足分化的受众需求广播窄播互联网的出现

6、,加剧受众的分化受众分化原因:受众本体意识的回归、传播科技的发展、受众不同个性表现的需要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出现了分化,社会越来越走向多样化、多极化、多元化,人与人之间、阶层与阶层之间的社会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态度、消费能力等都产生了巨大差异。媒介的丰富和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受众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他们已可以根据自己对信息的“特殊需求”来选择媒介和媒介内容。受众分化是媒介必须面对的一种发展趋势,媒介必须用不同的内容来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四、“受众商品论”、“免费午餐”:广告:实现大众传播的“二次售卖”广告时间是媒介机构出售的商品 VS 受众的注意力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产品 “受众商品论”不同

7、时段、版面广告价位区别:受众多寡有针对性投放广告,吸引目标受众问题:1.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方”的关系;2.这种观点更多地着眼于受众的购买能力与消费特点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属性,而不能反映受众内部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3.这种观点容易把“商品销售量”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的位置上;4.把受众视为“市场”的观点只能是传媒一方的观点,只能使人从传媒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有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泰斗达拉斯斯密赛(Dallas Smythe)提出。认为广告时段或版面价值是传播产生的间接效果,

8、媒介生产的节目、信息、娱乐等不是其主要商品,它们只不过是为吸引受众而提供的“免费午餐”,受众才是媒介的真正产品。媒介根据受众数量的多少和质量(年龄、性别、收入等)的高低(即购买力的强弱)向广告客户收取费用。受众商品论极具启发性,根据该理论,任何大众媒介,只要拥有了受众,就拥有了市场。而作为商品的受众资源也应该由市场来进行分配。在收视率高的时段投放广告不一定就会取得最好的效果,只有有针对性地选择广告时段,吸引广告的目标受众才能更好地达到目的。在受众需求细分、市场细分的今天,各种商品都有自己较明确的目标销售群体。媒介所起的作用,就是通过自己的节目安排,把庞大的受众群体分为具有不同特征的广告适用人群

9、,然后分别投放广告。在这个过程中,传播者的劳动凝结在了细分后的各种收视群体中了,也是我们称之为“受众商品”的根本原因。五、受众的选择性行为和解读方式(一)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环境、社会地位、文化背景(二)心理因素:1、选择性心理:(1)选择性注意受众一般选择自己习以为常和喜爱的媒介,以及能支持其信念和价值观的信息。接受同自己已有观念或立场一致的内容,对自己和所属群体有利的信息,排斥不一致的内容,回避有害或不利的内容。受众会选择性注意哪些传播内容?1、信息本身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或娱乐价值。2、信息具有易得性。3、传播内容的形式能引起受众注意。4、受众有自己的选择。(2)选择性理解指具有不同心理特征

10、、文化倾向和社会成员关系的受众会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媒介内容。(受众对信息的理解过程,也是一个对信息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受众往往会在解码过程中加入主观因素而造成理解的差异。)“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1976年,戴维森等:1、习惯性2、求得心理和谐一致3、功利性4、可得性(3)选择性记忆指受众只记忆对自己有利,符合自己意见或兴趣的内容。受众选择信息的三个程序就像保护受众的三个防卫圈,由选择性注意依次向里,对那些可能包含反面信息的刊物或节目,人们会避开;如果不能避开,则在解释信息时进行选择性理解;如果也做不到,就进行选择性记忆,简单地忘掉反面信息。这种选择过程也是受众应对信息超载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11、传播者要控制和引导传播内容,尽量消除和减少造成受众理解偏差的可能,信息编码清晰准确,并尽量减少有人曲解信息后再作二次传播的可能。1958年,科勒与琼斯 对种族隔离政策赞成与否的研究2、逆反心理是受众对外来的威胁到自己态度体系的信息产生的一种抑制心理。五种表现:(1)不予理睬;(2)驳斥;(3)歪曲或从反面理解;(4)贬损信息来源;(5)寻求社会支持。3、从众心理(群体压力):(1)指受众在传播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压力而在行为和观点上发生与群体中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变化。(2)形成从众心理的根本原因是群体压力。群体为保持其共同活动顺利进行和关系状态的稳定,有着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违反者

12、会受到孤立甚至驱逐,于是人们在保护自己的同时要屈从于团体利益。(3)群体意见对个体所形成的压力过程为四个阶段:合理辩论-好言相劝-围攻抨击-隔离排挤(4)传播者应采取以下措施:控制群体规模;增加群体合力;提供群体信息的权威性;考虑个人心理因素的作用。六、受众的权利1948年10月世界人权宣言明确提出受众的知晓权、表达权、隐私权。(1、知情权2、参与权3、讨论权4、隐私权5、监督权;补偿权)-传播权-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1、知情权:受众享有获悉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真实信息的权利。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与权利 。“三权说”:认为知情权包括知政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信息知情权。2、参与、讨论权:公众享有借助媒

13、介表达意见、展示作品、传递信息的权利。(公民参政议政的条件,是受众真正享有社会民主权利的体现;还可以保证集体行为的一致性;影响权威人士和决策机构的决定,对于保持社会稳定、提高社会政治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3、监督权:受众享有对大众传播媒介的运作和传播者的传播行为进行监察和督促的权利。4、隐私权:受众享有对个人和公众利益无关的私生活进行保密、不受新闻媒介打扰和干涉的权利。5、在受到新闻侵害时有要求补偿的权利七、关于受众的各种理论早期:无视受众的主体性。“刺激反应”理论( “S-R”模式)、“皮下注射” 理论(枪弹论)1964年,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雷蒙德鲍尔,顽固的受众: “刺激个体生理、心理反

14、应”(“S-O-R”模式)强调了受众的主观个性差异德弗勒大众传播理论,将受众理论归纳为个人差异论、社会分化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巴伦,1967年,社会参与论、适用与满足理论、游戏理论(1)个人差异论:个人差异论霍夫兰首先提出,德弗勒作修正后形成,以“刺激-反应”理论为基础。该理论认为相同的大众传播内容之所以会在不同受传者之间产生不同效果,是由于受众的个人条件、社会关系及社会范畴不同,因此在接受信息时所注意和理解的东西就不一样,进而产生的态度和行为也不一样。理论贡献:个人差异论最大的发现在于“选择性注意”与“选择性理解”。启示:要求传播者要尊重受传者并善于了解、利用其经验、态度、立场等。(

15、2)社会分化论:社会类别论、社会范畴论。是对个人差异论的扩展与修正,由赖利夫妇首先提出,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强调个人的社会群体差异。从社会学出发,强调人的社会群体性差异。认为受众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在行动时必然受到群体规范和压力的影响。揭示了基本群体在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同一群体的受众往往具有相似的性格、心理结构、价值观以及行为,不同社会类型的受众趋向于选择不同的媒介内容,并以不同方式去解释同一讯息,并采取不同的行动。对个人产生作用的群体是基本群体和参照群体。基本群体是长期持续的、亲密的、面对面接触的群体,如家庭。参照群体是个人在其帮助下可以确定自己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的群体。大众媒介应考

16、虑到不同群体对信息接收的差异。大众媒介应考虑不同群体的受众对信息接受的影响,有针对性地选择信息、安排内容。(3)社会关系论最早来源于拉扎斯费尔德的伊利县调查。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卡茨强调群体关系在传播活动中的作用。认为受众所属团体的压力对于受众接受信息时的态度及行为产生很大影响,媒介通常难以改变人们固有的信念。强调受众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人际网络、群体规范、意见领袖等。受众作为个体均有不同的生活圈,受其约束影响,很多受众接受的信息都是经过此生活圈解释和过滤了的,人们接受那些与本团体意向相符的信息,并以本类型人典型的方式来接受之。当有信息攻击该团体观点时,成员就会对不同意见进行修正,削弱传播

17、效果,或排斥这一传媒。如果团体中有少数人与团体意见向左,也不敢公然去接受那些与团体意见相背的信息。群体对受众接受信息产生重要影响,可以使受众态度定型。了解某人所属或认可的团体,可以帮助预测这个人的行为。传播媒介必须认识到,受众不会接受媒介的操纵,只是下哦那个传播媒介那里取己所需,并为己所用。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提供了结合点社会关系。1940年,伊里研究 两级传播理论1944年人民的选择:“舆论领袖”(4)文化规范论:与议程设置和麦克卢汉的理论相关。认为传播内容可以促使对象发生改变,如果大众传播经常报道或强调某事物,就会在受众中造成某事物是社会文化规范的印象,从而促使受众去模仿,结果就形成了间接

18、影响。受众可以从传媒中获得新见解以加强或改变其原有看法,媒介为社会树立了文化规范。人们看待事物时,会受到这种新的文化规范的影响。文化规范论肯定了大众传播对受众所造成的影响,并认为如果此影响增强,会造成社会“一体化”(即社会所有的个人、集团乃至国家都从大众传播中获取不同的信息,从而相互了解他人的生活条件、观点与愿望等)。强调大众传播间接和长期的效果。传播媒介树立文化规范,形成社会观、价值观。以上四种理论概括起来就是:每个受众对传播的内容反应不相同,但具有共同经验和相同社会关系的受传者有相似的反应。(5)社会参与论:(受众介入论或受众互动论)由美国学者巴伦最早提出。认为为了维护受众的表现自由,必须

19、承认公民对传播媒介的参与权。受众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积极的大众传播参与者。因此,大众传播媒介应该尊重受众,在形式上尽可能地考虑到受众这种积极参与的愿望和权利。1,大众传媒应是公共讲坛;2,大众的自我表现欲处于增长中;3,让受众参与传播正式为了让其接受传播;4,参与传播也是受众表达权、讨论权的表现。(6)“使用与满足”理论 又叫满足需要论美国社会学家卡茨首先提出。把受众看作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它们接触媒介的活动看成是基于特定需求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以“满足”的过程。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

20、方面的效用。强调受众的“能动性”,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的先河。根据这一理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活动时,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和需要的媒介内容和讯息,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媒介讯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并达到不同的目的。因此,不是媒介操纵受众,而受众使用媒介,传播活动的主动权不在媒介而在受众。意义:它特别强调受众在传播活动的作用,突出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枪弹论”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也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对于纠正“有限效果论”也有积极作用。不足: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因素,忽视了社会条件和社会结构的作用;脱离传播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

21、地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不能全面地揭示受众与媒介的社会关系;仅反映出受众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接触”,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它假定受众都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知道如何使用媒介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但这在现实中往往不能成立;它的理论前提是受众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讯息,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和需求对讯息进行取舍,但从整个社会背景和媒介环境来看,受众并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从受众的需要和接受信息的原因出发研究。受众接触媒介的活动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从而使自己的特定需求得到满足。受众通过使用媒介获得的满足来自三方面:媒介内容、媒介接触本身以及接触不同媒介时的情境。1974年,卡茨的“使用与满足

22、”模式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评价:1)“使用与满足”研究使传播学者的关注点从传播者向受众的主动传播转移到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主动使用上来,开创了传播研究的新阶段。正如施拉姆说,使用与满足研究还远远不是一种理论,但指明了形成理论可能采取的某些方向。2)研究者们深入探讨了受众使用大众媒介的各种心理动机,对于了解受众的根本需求非常有帮助。但是,研究者们对受众所受到的更广泛社会影响缺乏充分的考察。3)此外,仅仅强调受众的能动作用而忽略媒介的生产过程不能完整解释整个传播过程。受众对大众媒体的压力是有限的,他们的选择只能是在媒体提供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十二、传播效果(上)一、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含义指传播者发出的

23、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以及对社会及文化造成的影响。(一)它指的是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衡量,传播效果指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二)不管传播者有没有传播意图,他们所从事的传播活动总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结果。从这个角度衡量,传播效果指受传者受到了传播活动的影响,在什么方向、多大程度上加强或改变了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传播效果的内涵和层面(麦奎尔)从外在形态来看:(1)媒介的“效果”(media effects),指大众传播产生的直接后果,无论其是否符合传者的期望;(2)媒介的“效能”(medi

24、a effectiveness),指大众媒介有关预期目标的功效;(3)媒介的“效力”(meida power),指媒介在给定的条件下,可能发挥的潜在的影响,或可能产生的间接效应。从性质来看:心理效果;政治效果;文化效果;经济效果等。从时间来看:即时性效果;延时性效果等。有意图的短期效果;无意图的短期效果;无意图的长期效果;有意图的长期效果。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最新观点:二、早期重要的传播效果研究(一)枪弹论(bullet theory)(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又称皮下注射论(伯罗1950)(hypodermic needle theory),或“刺激反应”论(德弗勒1970 ),S-R论,

25、传送带理论(transmission belt theory),是盛行于20世纪2040年代的一种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形成的基础是“刺激-反映”机制以及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理论等。1、认为受众像靶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一样,对大众传媒的力量无法抗拒。受众消极被动的等待和接受媒介传播的信息,并会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2、理论不足: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忽视了时空、环境等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忽视了受众的个体差异,以及在选择和接受信息时的能动性,未考虑受众所处群体的规范和压力作用,也未考虑到媒介本体特征对效果差异的作用3、1964年,雷蒙德.鲍尔的顽固的受众为枪弹论唱了最后的挽歌。代表性研究:宣传研究1)

26、 拉斯韦尔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宣传研究;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利用大众传媒展开心理战,对战争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拉斯韦尔在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书中肯定了宣传在战争中的作用和效果。 “就广义而言,宣传是通过操纵表述以期影响人类行为的技巧。这些表述可以采用语言、文字、图画或音乐的形式进行。”一般而言,只有当行为对信源而不是对接收者有益的时候,才被称为宣传。宣传的四个目标: 1、激起对敌人的仇恨 2、与盟军保持友好关系 3、与中立者保持友好关系,并尽可能达成合作 4、瓦解敌人的斗志2)潘恩基金委员会关于电影对儿童的影响的研究;1928年,美国电影研究评议会在民间慈善

27、机构潘恩基金会的协助下,邀请了一批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共同研究电影对儿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电影对儿童有巨大影响,可以直接改变其态度和行为。这些研究虽然不足以解释现代媒介的影响,但它却是实证传播研究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3)美国广播剧星球大战引起全国恐慌。1938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根据科幻小说星球大战改编读广播剧播出,在全美引起了大恐慌,几百万听众相信确有其事而纷纷出逃。事后,普林斯顿大学广播研究中心对这一事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讯息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某一类特定受众会有很强的影响。4)李和李:宣传的完美艺术 1、辱骂法 “恐怖主义”、“流氓国家”给某思想或某事物

28、贴上一个不好的标签,使我们不经过检查就拒绝和谴责它。 2、光辉泛化法 “新政”把某事物和好字眼联系在一起,使我们不经证实就接受或赞同它。 3、转移法 名人广告(1)将某种令人尊敬的事物的权威、影响力、声望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使后者更容易被接受。 4、证词法 名人广告(2)通过某些令人尊敬或使人讨厌的人评论某种观念、规划、产品或人,影响公众的态度。 5、平民百姓法 克林顿“只是普通人”讲话者称自己及其观念是“人民的”或“普通老百姓的”以受到更广泛的信任。 6、洗牌作弊法 东京湾事件选择使用事实或谎言、例证或不相关的材料、合理或不合理的陈述,对某种观念、规划、人或产品作尽可能好或尽可能坏的说明。 7、乐队花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