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三、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系列二: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论这一部分内容涉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中基本原理性知识,从世界观的引入到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探讨,带领我
2、们从哲学的角度认识周围的世界。在这部分内容中,对于世界物质第一性的确认是整个辩证唯物论的基石,由此扩展开的物质观内容考察多见于选择题。要求我们在理解的层面进行把握。对于实践和意识领域的内容需要我们做出强调性识记应用,综合历年的考研真题,联系历年的时事政治对意识能动作用以及实践性知识的考察还是占了一定的比重的。因此,本部分内容的重点在于,在进行识记知识点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灵活应用。具体来说,此知识点包含五方面的内容:物质观、实践观、意识观、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一、 物质观物质与运动的含义、关系、意义物质是指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物质
3、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固有属性或根本属性,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简要的说运动就是指变化。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坚持物质和运动相统一的观点,要反对否认物质是运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和反对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的唯心主义的观点。 运动与静止的含义、关系、意义静止是指相对某一参照系,事物没有发生特定的变化或事物的根本性质不变。运动与静止密不可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坚持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反对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也反对把静止绝对化
4、(不变不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含义、关系、意义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是一维的、不可逆的,空间是指运动物质的广延性,是三维的。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是不可分的。物质运动在时间空间中存在,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坚持物质运动与时空不可分割,在理论上反对否认时空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否认物质运动与时空相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坚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二、 实践观实践的含义: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或者说主观见诸于客观的行动。这是人特有的对象化活动、物质性活动。实践的意义: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性活动,
5、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践。实践的结构:主体、客体、中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的根本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分化和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三、 意识观意识的起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响。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意识的作用:意识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具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
6、其表现有: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与计划性、高度创造性、对生理活动的控制性、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性。四、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是客观存在,意识是主观存在;物质是根源,意识是派生;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可以变成意识,意识可以变成物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五、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系列三:唯物辩证法这一章在内容上以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以及事物发展的三大规律为重点内容。
7、复习过程中需要以练习选择和分析题并重。唯物辩证法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内容,在明确了整个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后,这一章带领我们具体考察整个世界的运转与发展,从世界上的物质如何存在到事物存在的具体形式。以一种科学的方式给我们的世界展开不断变化发展的视野。这一章在内容上以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以及事物发展的三大规律为重点内容。一方面,通过选择题的大量练习达到自己对相关或相似知识点的甄别。另一方面,要参考以往的复习资料对相关的论述题进行一定程度的练手,争取形成对相关知识点的熟练把握。从历年的考研真题设置来看,这一章涉及的选择和论述都比较普遍,需要大家在把握基本原理的同时,掌握相应的方法论意义,
8、以便在分析作答时做到心中有数。具体来说,此知识点包含四方面的内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五对范畴、思维方法一、 唯特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和永恒发展) 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永恒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二、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1)、矛盾是
9、指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2)、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3)、斗争性是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享的性质和趋势。(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2、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有重要作用。(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第一,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第二,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双方
10、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3)、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表现在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中: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量的变化,通过双方力量的消长,为质变作准备;在质变过程中,斗争性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完成质变。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当中,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4、 矛盾分析法根本认识方法:包含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
11、握对立的方法,指着与继承下统一的方法等。 质量互变规律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量娈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3)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4)辩证
12、的否定是“扬弃”。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它的积极因素。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道路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三、 五对范畴 原因和结果(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引起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2)、判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系,其根本标志是看它们是不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3)、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如果把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加以考察,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如果把它们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那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则
13、是不确定的。同一个现象是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之亦然。(4)、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表现在: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3)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
14、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现象和本质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是提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四、 四种思维方法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及其关系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关系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系列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这一章中认识和实践的相关知识尤为重要。在联系前面我们学到的实践观,基本上就构成了哲学部分分析题中涉
15、及“怎么做”相关设问的答题范围。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可以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中的具体应用部分,在奠定了科学的物质世界观后,认识了整个物质世界的变化与发展,需要我们人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合理的改造世界。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章就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落脚点。因此,在这一章中认识和实践的相关知识尤为重要。所以综合这部分的内容特点,需要我们将这部分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部分(以及最后两者的统一)和物质观综合复习。对于认识的发展规律和真理价值部分知识点的掌握则需要我们的识记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各个击破。认识的发生、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发展规律、真理与价值、
16、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一、 认识的发生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以及相互关系实践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它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明确实践活动的方向。根据正确的认识、理论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过程,使实践获得成功。二、 认识的本质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
17、义先验论的对立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即唯物主义反映论一条是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即唯心主义先验论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论与直观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相同点: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维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区 别: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的反映。第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不懂认识的辩证法,否定认识的辩证过程,
18、认为认识是一次完成的。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三、 认识的发展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理性认识是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反映。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9、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只承认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只承认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认识过程中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在认识活动中起指导、解释和预见的作用。非理性因素(人的情感、意志等)在认识活动中则起到动力、引导和诱发的作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反复性: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无限性: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
20、的,人的认识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辩证的认识运动,充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四、 真理与价值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期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相互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和谬误相互区别(含义不同),相互联系(相对立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
21、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至,符合,所以只有把主观和客观相联系的东西,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和客观相联系,所以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与价值真理和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二者既区别又统一。五、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考研政治知识点归纳系列五:历史唯物主义这部分知识点多见诸于选择题中,分析题中一般附属于其它大题并以一个设问出现,因为这部分内容与毛邓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联系相当紧密。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创造,它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应用到具
22、体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为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分析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一般而言,这部分知识点多见诸于选择题中,分析题中一般附属于其它大题并以一个设问出现,因为这部分内容与毛邓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联系相当紧密。在内容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物质观中物质与意识相关原理在历史观中的重现。而最后的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党的性质与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有着指导性意义,所以这两部分尤其要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具体来说,此知识点包含六方面的内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更替、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
23、的作用一、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社会存在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
24、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意识具有本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有发展形式和规律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劳动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料所有制形式(最基本的,决定性的)、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产生、性质、
25、水平和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状况(发展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迟早要变化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就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认识的发展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中,贯穿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条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普遍的客观规律,是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
26、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个基本部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产生、性质和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化发展及其方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四、 社会形态更替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挂起原语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全面的,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历史选择性的统一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五、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科技革命是推动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