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2 ,大小:57.42KB ,
资源ID:2058901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058901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Word文件下载.docx

1、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在办学指导思想上轻视德育的倾向比较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薄弱管理松弛,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程度不同地受到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侵蚀。在事业发展方面教育结构不够合理。基础教育薄弱,职业技术教育不发达;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待遇偏低,办学条件较差;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程度不同地脱离实际,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不高;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工作中的失误和存在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发展和改革中,加以纠正和解决。(3)四十年来,我国教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坚持

2、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的发展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又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在处理教育同经济建设的关系时应该遵循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并适当超前的原则。即使在经济遇到暂时困难的情况下,也要确保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为此,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投资结构,宁肯在其他方面忍耐一点,也要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使社会主义建设依靠教育的方针落在实处。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教育青少年。实践证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相当激烈。国际反社会主义势力总是运用各种手段进行渗透,推行“和平演变”的政策

3、。而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是国内外反社会主义势力进行渗透的重要场所。四项基本原则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对立,争夺青少年代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同时,发展商品经济和实行对外开放,既为形成积极进取的思想观念创造有利条件,也会滋生诱发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某些消极社会现象。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教育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正在逐步深入,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教育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只有改革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才能克服脱离实际等弊端,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改革是社会主义教

4、育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在改革中,应该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博采各国之长,但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教育改革要遵循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要与其他方面的改革配套进行。凡届教育改革的重大措施,应先经过试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方针。在贯彻这一方针的过程中,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全面实施。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

5、必须依靠广大教师,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必须坚定不移地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发展和改革教育。我国人口众多,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在教育发展的速度,对人才需求规格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为了使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不同的需要,在工作指导上,必须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实行分区规划,避免一刀切。教育结构、教材、教学内容等,也应具备各地的特色。发展教育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调动各级政府、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办教育,办好教育为人民,不仅可以使教育获得更多财力、物力的支持,而且能够使教育更好地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大增强教育对广大学

6、生、家长和社会的吸引力,推动教育事业生机勃勃地向前发展。(4)党中央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确定把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目前,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严重不相适应。仅从文化程度看,据国家统计局1987年人口抽样调查,各行业人员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占1.19,高中文化程度占10.11,初中文化程度占29.5,小学文化程度占36.3,文盲、半文盲占22.9。我国企业经济效益 低、产品缺乏竞争能力的状况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改变,农业科学技术之所以得不到普及,宝贵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之所以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和保护,

7、人口增长之所以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之所以屡禁不止,原因固然很多,劳动者素质不高,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而提高劳动者素质,就必须发展教育。当今世界正处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时代,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必须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眼光,高瞻远瞩,及早筹划我国教育事业的大计,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各级政府、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应当对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具有紧迫感,下决心改变我

8、国教育的落后状况。要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实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指导方针,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开创教育事业的新局面。二、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 (5)到本世纪末,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要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达到:全国城乡扎扎实实地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杜绝新文盲的产生;全国城镇和中等以上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多数大中城市基本满足幼儿接受教育的要求,有条件的农村发展学前一年教育;大中城市的多数残疾和弱智儿童受到不同程度的初等教育。城乡职业技术教育有较大

9、发展,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的人数超过升入普通高级中学的人数,城镇新增劳动力普遍受到各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农村大多数新增劳动力接受从业所必须的实用技术培训。高等教育布局基本合理,结构趋向优化,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有较大提高,全国高级专门人才的拥有量大体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国家需要,高等学校的一批重点学科在学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博士生的培养基本上立足于国内。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通过建立各种制度和政策措施,努力使广大社会从业人员,根据所在岗位要求分别接受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城乡劳动者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6)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国教育事业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

10、前提下,选择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办学效益,调整教育结构,坚持协调发展,增加教育投入,优化教师队伍,实行分区规划,加强社会参与的发展战略。在结构选择上,应当以九年制义务教育为基础,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在职岗位培训,把提高劳动靳素质,培养初、中级人才摆到突出的位置;同时,有计划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在地区发展格局上,应当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出发,区别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各民族之间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区域性教育发展战略。要鼓励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率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八十年代末的教育发展水平。在实施步骤上,要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采取分阶段推进的方针。在治理整顿期间,高等教育

11、的规模要稳定,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要适当加以控制,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调整内部结构,提高教育质量方面来着眼于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7)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各级政府要以积极进取的精神,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把有步骤地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保证教育质量作为重点,切实加强基础教育。我国地区之间差异很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根据积极创造条件、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保证质量的原则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定实施规划,确定实施步骤,首先要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已经普及小学教育的地方,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充实、提高;尚未普及的地方要创造条件加以发展。初中教

12、育首先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合理布局;在把现有初中办好的前提下,稳步发展。政府、社会、家长要通力合作,采取法律、行政和思想教育等措施,制止学生的辍学。对雇佣童工者要坚决依法制裁。普通高中现有的总规模原则上稳定下来,重点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已经普及初中教育的大城市普通高中规模偏小的可适当发展;普通高中办得过多和经济落后的地区,应当适当调减规模。发展基础教育必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保证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要积极进行学制、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的改革,加强教育同当地生产、生活的联系,鼓励学校办出各自的特色,改变“千校一面,万人一书”的局面。(8)

13、职业和技术教育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是把智力优势转比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各级政府要根据积极发展、按需施教、灵活多样、注重实效的方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逐步形成全社会兴办职业技术教育的局面。 对青少年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可以通过系统的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和开展短期职业技术培训等多种途径进行,并以企业、事业和其他单位承担的形式多样的短期职业技术培训为主。多数地区应当以发展初中后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有的地区可以发展初中阶段的职业技术学校或对不能升入初中的小学毕业生实行初级职业技术培训;城乡都应当重视高中后的职业技术培训。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和技工学校要加强同企业、事业单位和业务部

14、门的联合,有条件的走产教结合、企校合一的路子。每个县和中心城市的各个行业都应当办好一、两所示范性骨干学校或培训中心,同大量形式多样的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逐步构建职业技术培训网络。国家教委、中央有关部委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指定若干所高等学校,从师资、技术、设备、教材等方面帮助办好一批职业技术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使从业者在上岗前受到必要的职业技术培训。有些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岗位,应当获得技术等级证书后再上岗。要明确企业、事业单位职业技术培训的责任,凡有条件的单位,都要单独或联合建立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企业在生产发展基金中应有一定比例,用于本企业的职业技术教育

15、,企业改造和技术引进项目也必须列有专项的培训经费;企业如果没有能力进行培训,则应将这笔费用上缴,由当地政府统筹,用于职业技术教育。(9)高等教育要把重点放在优化结构、提高水平上。在九十年代前期要稳定规模,调整整顿,在后期根据需要有重点地适度发展。在层次结构上,要基本稳定研究生教育规模和本科教育规模,适当发展专科教育。在学科结构上,适当调减基础学科的规模,逐步发展社会需求量较多的应用学科。在专业结构上,要进一步拓宽;专业业务范围,减少专业种类,增强适应性。在办学形式上要多样化。现有高等学校中,没有达到设置标准的,要下决心进行必要的充实、调整和整顿。学校、专业重复设置和单科性学校过多的地区,应当本

16、着合理布局、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原则,有计划地进行联合或调整。国家制订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和水平。高等学校都要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力培养多种规格、侧重应用的人才。少数高等学校要逐步办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注意培养适当数量的从事研究和教学的人才。国务院拟确定若干所学校,在财力、人力、物力上给予重点支持,使之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等学校要根据不同条件,面向社会需要,大力开展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和咨询服务;发展与地方、产业部门、研究机构的横向联系,建立各种形式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挖掘潜力,创办或

17、合办技工贸结合的科技产业,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要组织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研究,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发展高技术任务。在基础较好的学校中,要在国家统一规划和支持下,建设好一批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要紧密联系中国的实际,反映时代特点,为研究和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作出贡献。(10)成人教育要本着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原则,把大力开展岗位培训作为重点并逐步做到规范化、制度化。要对成人学历教育进行必要的整顿,切实保证规格、质量,提高效益。利用治理整顿、产业

18、结构调整的时机,对在岗人员和转换工作岗位的人员大力开展培训。国务院责成劳动部、人水部会同国家教委组织各部门各地区,抓紧制订岗位规范和培训规划。发展成人教育,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行多种途径、多种力量、多种形式办学。要坚持以业余学习为主,鼓励自学,进一步完善自学考试制度。加强成人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横向联系与协作,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充分利用现有学校的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发挥多功能作用。抓紧扫除青壮年文盲。扫盲工作的重点在农村和民族地区。各级地方政府要坚持标准,讲求实效,统筹规划扫盲工作和小学阶段义务教育以及扫盲后的教育,把文化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为了加强对扫盲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

19、要成立扫除文盲工作指导小组,并划拨专项补助费。(11)国家要重视、扶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国家安排的少数民族地区补助费、边境建设事业补助费、资源发展基金以及其他扶贫资金,各地应当安排一部分用于发展民族教育。要充分考虑民族的特点和需要,本着既要发扬各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又要有利于各民族间相互交流的精神,采取适当的办学形式,贯彻双语文教学政策。牧区、人口稀少地区要继续办好寄宿制、半寄宿制民族中、小学。鼓励各民族学生同校学习,促进民族团结。要注意发挥民族知名人士和宗教界爱国人士在发展教育方面的积极性。(12)要十分重视利用广播、电视等远距离教学手段发展教育。广播电视教育要与各种教育形式相结合

20、,与学校电化教学相沟通。各级政府要抓好教育卫星电视接收和播放网点的建设,争取到本世纪末基本建成全国电教网络,逐步覆盖大多数乡镇和工矿企业。要采取统一规划、分工协作、择优推广的办法,加强声像教材的建设。(13)要进一步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要重视对国外教育的研究,积极参加国际教育学术活动,有计划地引进空白和重点学科的专家,妥善安排来华留学生。要根据按需派遣、保证质量、学用一致的原则,在公派留学人员中,增加选派政治和业务优秀的访问学者的比例;在学科结构上,要以应用学科为主。对自费出国留学要加强引导和管理。要积极为学有专长的回国留学人员创造必要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三、教育体制改革 (14)中共中

21、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蓝图,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在各方面逐步展开。在今后一段时向内,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要采取综合配套、分步推进的方针,逐步改革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中等以上专业教育的运行机制,在加强中央宏观管理的前提下,加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决策权和统筹权,以及中心城市和县对于中等以下教育的统筹管理权,充分发挥社会参与作用,让学校在国家法规范围内享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从而建立起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建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的教育体制。(15)改变政府对教育事业包揽过多的状况,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的社会各界共同办学体制,是满足社会对教育日益

22、增长的需求的必要途径。这种办学体制大体设想为:学前教育以社会各界办学为主,中小学教育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除部分骨干学校由政府办学外,在当地政府统筹、支持下,城市主要由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各方面联合办学,农村由多方集资办学;高等教育以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国家根据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和公民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办学,欢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按照政府有关法规捐资助学。国家将制定有关法令,建立考试机构,扶植社会力量办学,保证教育质量;并将各种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引导到发展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上来。(16)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

23、总方向是进一步地方化。继续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在农村,县、乡两级政府要把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分级统筹管理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统筹规划经济、科技、教育的发展,尽量使“燎原计划”与“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结合起来,更好地为当地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同时,要探索符合城市特点的中等以下教育体制改革的路子。为了适应教育管理体制地方化的趋势,要相应地加强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中小学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依靠全体教职员工,办好学校。要制定督导条例,加快各级教育督导机构和督导队伍的建设,以切实担负起监督、评估和指导的任务。支持和鼓励中

24、小学同附近的企业事业单位、街道和村民委员会建立社区教育机构,吸引社会各界支持学校建设,参与学校管理,摸索出符合中小学特点的教育与社会结合的形式。(17)改革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通过立法,确定高等学校的地位和任务、权利和义务、利益和责任。学校在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和计划的前提下,享有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自主权,人事调配权,经费、物资的占有和使用权开展国内外教育与学术的交流、合作权。政府通过法规、计划、拨款、组织评估等手段和人才劳务市场的调节作用,引导学校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在相当长时间内,高等学校原则上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已经进行校长负责制试点的学校,凡效果好的,可继续进行试验

25、。国家教委要制定有关条例,明确学校党委和校长的职责。各高等学校都要建立和健全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机构,使校长的责任和师生员工的民主管理、监督及社会的参与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有民主党派组织的高等学校,中共党组织应经常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民主党派的意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要发展各种形式的横向联合。通过多种途径,发展学校与业务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的联合办学,推动多层次的校际联合。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要简政放权,实行分级管理,加强地方管理职能。在隶属关系不变、拨款渠道不变的前提下,加强省、自治区、直辖市对中央部委主管的高等学校的统筹协调作用。中央部委要支持所属学校面向社会,开展联合办学。在教育

26、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关系上,逐步克服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的弊病,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部门作为综合部门的职能,负责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提供服务。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其他业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的规划和决策,提出本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教育改革的建议,对直接管理的学校负责领导和监督,对于联合办学的学校参与咨询和指导。中央和地方教育部门,要逐步建立有教育和社会各界专家参加的咨询、审议、评估等机构,对高等教育方针政策、发展战略与规划,以及高等学校的设置等问题捉出建议,促进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18)改革高等教育的计划体制。今后计划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在加强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宏观控制的前提下

27、,适当缩小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的国家任务计划范围,扩大调节性计划范围。国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规定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的总规模,并确定学校设置,控制专业布点。在招生总量范围内,国家任务计划主要包括: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国防建设、基础教育、基础学科和高技术、边远地区和某些艰苦行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不论是国家任务计划,还是调节性计划,都要有步骤地试行合同制,明确用人部门和学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逐步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在近期内,让更多的学校在国家分配方案范围内,对毕业生的就业采取供需见面的方法。在条件成熟以后,除对部分专业的学生按国家任务计划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外,其他专业按调节性计划,实行

28、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择优录用。在改革毕业生分配制度的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考核录用人员的制度。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利用社会需求的凋节作用,促进学校面向社会,推动和深化教育各个方面的改革。(19)改革拨款制度。为了充分发挥教育拨款的宏观调节作用,对国家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建投资。逐步实行财政、计划单列,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计划、财政部门协商后,统筹安排。国务院责成国家教委和国家计委、财政部制定具体办法,从一九九一年起实施。对学校逐步实行经费预算总额包干。学校可以面向社会,多渠道吸收资金,并可组成包括投资单位在内的董事会或资金管理委员会,商定学校发展建设的某些重大事宜,监督

29、经费的使用。(20)中等专业教育、技工教育和成人教育,应当参照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精神进行改革。要逐步改革中专、技校毕业生分配制度,做到和职业高中学生平等就业。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发展方针、有关政策和培养目标,由国家教育委员会会同有关业务部门统一制定,地方政府负责统筹规划和指导。(21)为了办好各级各类学校,应当从多方面创造条件,使校长成为社会主义教育家。要完善校长的遴选、任用、考评、监督等项制度。建立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和其他管理干部的进修制度,充实和加强中央教育行政学院和地方的进修网络。(22)教育体制改革必须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相互衔接,配套进行。建立和完善毕业生的考核录用和服务期制度,实行优才优用,推行学历文凭、学位与专业证书、技术等级证书并重的制度,扭转升学、文凭、职称对于教育运行的片面导向作用。国务院责成劳动部、人事部、国家教委,会同有关业务部门建立劳动岗位资格考核机构,统一管理和逐步推行各种岗位的资格考试和资格证书制度。为了适应人员流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