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事轰动了全国,与以前政府“不抵抗”政策不同,这一次日寇的行动遭到了驻京军民的强烈抗击。由此,宛平城闻名全国乃至全世界。宛平城太小,是我见过的县城中最小的,小到什么地步呢?我从东面进瓮城,过“顺治门”,就很清淅地看见了对面“永昌门”的城楼,一条笔直且宽阔的大街贯穿全城,全城的东西长度只有640米,宽度是它的一半320米。宛平城尽管小,却是目前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卫城。城墙很高,并修建有瓮城和很雄伟壮观的城楼。可能因为小的缘故,便于维护与修缮。宛平城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八月,是明王朝为了保卫京师、防止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进京而修建的,初名“拱北城”,清代改名为“拱极城”,1928年民国时
2、改为“宛平城”。它是古代北京西南的门户,是守卫京师的重镇。宛平城为什么小?因为修建时是为军事目的而设置的,因此在形制结构上与普通县城有很大区别,城内没有横七竖八的大街小巷,也没有市民的四合院 、熙熙攘攘的市场及钟楼庙宇之类。现在的大街上铺就青石板,街两边的房舍都是新修建的,这些新式“古建筑”是为游客服务的,几乎都是奇石馆与饭店客舍。众多的黄河石馆、灵壁石馆、太湖石馆及和田玉石馆,悠闲的游人出出进进,只是没有见到长白山地区的松花石馆,未免有些遗憾。在清代,卢沟桥是北京进入蒙古高原和南下中原的唯一通道,近在咫尺的宛平城,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南来北往商旅的必经之地,永定河两岸的商户也逐渐迁入城内
3、,因此,城里有了酒肆、商铺、驿站等等设施。“七七事变”爆发以后,宛平城名声大振,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至今在城墙上,还留有大量日寇炮击宛平城的弹痕。1964年国务院将其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国家又拨款对城墙、城楼进行了修缮。2、民族教育基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我在阶级教育展览馆工作过十几年,工作就是布置展览,在此期间,曾去过全国很多博物馆、纪念馆。可能与此有关,每到一地,我对城市中的博物馆、展览馆、名人故居、历史遗迹等格外感兴趣,找机会总要去看一看。早听说国家在宛平城内建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于是才有了这次到宛平的行动,看看国家馆是用什么样的展览形式来再现这段历史的。宛平城
4、的中心位置就是颇具规模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其面积占了这袖珍城的半壁江山。可以说,从展览的规模到展览设计的精良都不愧是全国唯一的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纪念馆的正前方是面积8600平方米的抗战广场,正中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雄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着“七七事变”。广场北侧汉白玉基座上,竖立着14米高的旗杆,象征着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红艳艳的五星红旗在阳光下猎猎作响。展览馆坐北朝南,覆以乳白色的大理石外墙,与镶嵌着独立自由勋章图案的锻铜大门,在色彩上十分协调,门楣上面大理石墙面上是邓小平手书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十一个金光闪闪的大
5、字。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设计使纪念馆尤为肃穆、庄严。这天因为是“九一八”八十周年纪念日,前来参观的人很多。上午10时,广场上一片静穆,张学良将军的侄子张允冲等抗战将领家属代表和八路军、新四军、远征军的老战士代表以及首都各界群众上千人一起向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和遇难同胞默哀,以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步入展厅,正面是一组军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气势宏大的雕塑,壮烈的氛围使人情绪激昂、精神振奋。展览的内容共分八大部分:1.民族危急、救亡兴起;2.国共合作、共赴国难;3.抗战灯塔、中流砥柱;4.日军暴行、惨绝人寰;5.浴血疆场、民族壮歌;6.得道多助,国际支援;7.历史胜利、巨大贡献;8.以史为鉴、面向未
6、来。展览以历史图片和实物为主,辅以景观、油画、雕塑、幻影成像、影视等展览手段,突出表现了在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展览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从1931年到1945年的抗战历程,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突出表现了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和作出的卓越贡献,深刻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3、历史的见证:日本侵华罪证展日本侵华罪证展是9月18日这一天开的幕,因为我以前在阶级教育展览馆工作过的缘故,对展览中的有些图片、实物并不陌生。这个展览中的600多件文物和130多张照片都是日本侵
7、略者的自身产物,有些照片即使在日本也是不许公开展示的,上面标明“不许可写真”字样。这个展览的主办单位是中国人民抗日纪念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北京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会。展出的地点就在抗战纪念馆西侧的专题展厅。展览的前言写的简洁明晰,文字也不多,我把它抄录在这里:今年是九一 八事变八十周年,我们特举办日本侵华罪证展。本次展览遴选了侵华日军自行拍摄的照片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收藏的未曾展出过的日本各类侵华物证。拂去岁月的尘埃,具有正义感和良知的人们不难发现,侵略者当年拍摄的照片、发行的书刊报纸、制作的宣传纪念品、日伪统治下的种种遗物,都留下了日本军国主义深深的侵略烙印
8、。这一件件遗留至今珍贵物证,不仅记录着中国人民深重的苦难,也是侵略者不打自招的供词。牢记历史、不忘过去,是为了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历史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不能被遗忘,更不能被篡改。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日两国必须走和平、友好、合作之路,这是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中日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有些照片过目不忘,如活埋抗日志士、屠杀老人小孩、南京大屠杀、飞机轰炸重庆、炮轰宛平城等照片。日军杀人如麻、惨不忍睹。这些照片出自他们自己之手,真实地记录了他们的法西斯本性。展厅中还展出了大量的画报、写真集、纪念章、枪械实物等等。展览布置得很独特,
9、展厅基调为黑灰色调,和展览厅的内容协调。展览中用中、英、日三国文字说明。海报设计也意味深长,黑色底子上一只白色的,象征和平的鸽子嘴御橄榄枝,以往设计都是用日军凶杀场面构成,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参与过打倒复活的日本军国主义大型展览的复制工作,与此不同,那个展览是以揭露日寇法西斯本性,警惕军国主义复活为目的的,而这个展览则是希望中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4、千年古渡:出了宛平城的西门“永昌门”,就能看到卢沟桥东侧的石碑,相距也就是百余米,因“九一八事变”八十周年的原故,这天到卢沟桥参观的人极多,大都是五、六十岁的人,还有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在年轻人陪同下来到这里,追忆逝去的岁月。卢沟桥修建的历史要比宛
10、平城时间长久得多,民间就有“先有卢沟桥,后有宛平城”的传说。卢沟桥始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二者相差近500年。卢沟桥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北京地区现存的最古老、最雄伟的一座联拱石桥。800多年过去,卢沟桥饱经风霜,备受天灾人祸的折磨,金代的中都古城早已荡然无存,唯独当年与中都古城共存的卢沟桥依然横跨在永定河上,成为封建社会留给北京的最古老的建筑文物珍品。卢沟桥堪称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典范,其独特的建筑结构,精美的雕刻艺术名扬世界。与宛平城一样,卢沟桥是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9.3米,共11孔。从金代起,经元、明、清、民国,至今仍
11、固若金汤。由于桥的设计与修建的结构坚固,据载,明清两代共修缮十三次,只是更换了桥面石板和损坏的部分石雕,并没有大的变化。1975年,国家有关部门做过试验,400多吨的超平板车安全通过,所取得的300多个数据证明全桥11孔,受力弹性状态工作正常。他被我国现代著名桥梁专家称为“今世人们从未见过的奇迹。”卢沟桥石栏杆上雕刻的花纹、石狮布置奇巧,装饰雄丽,既坚固又典雅,融实用与艺术为一体。更让人们感兴趣又称奇的是那些栏杆上的石狮子,雕刻的非常生动活泼,坐卧起伏,姿态各异。有的挺胸昂首,仰望云天;有的双目凝神、注观桥面;有的转身侧面、两两相对;有的抚育狮儿,母爱尽显。有的柱头刻一只,有的刻四五只,三三两
12、两,大小不一,有的在大狮子的头上,有的在怀里,千姿百态,活灵活现。卢沟桥上的装饰物是狮子,栏杆上、栏板上、柱头上都是狮子,太多了。早就传说“卢沟桥上的狮子数不清”,确实难数。民间有趣闻,明代某县官不信,认为是大话,派去若干人去数,一遍一个数,前后都不一样。元代人说有上千,“阅残浮世千狮子”。清代有人说是368只,有人说是627只,数相差太大。解放后,1962年文物局统计是485只,1992年有关部门重数石狮子是498只,最新统计的数字501只。难怪人们说卢沟桥上的狮子数不清了。除了数不清的狮子外,卢沟桥还有很多值得来看的东西,桥头的华表,有4根,分立桥的两头,高度近5米,与天安门的华表一模一样
13、。桥头东西两侧,还有康熙重修卢沟桥碑、康熙咏卢沟桥诗碑、乾隆“卢沟晓月”碑、乾隆重茸卢沟桥碑,四块汉白玉碑高大宏伟,具有皇家气魄。卢沟桥虽然历史悠久,石狮子雕刻艺术又独具匠心,但使它名扬天下的还是1937年的“七七事变”。在桥头北侧卢沟桥文管所举办的展览厅里,使我了解了事变的全过程,如“九一八事变”一样,日寇寻找借口挑起事端罢了,因近代史书上叙述“七七事变”过程太多的缘故,在此我就不阐述了。“七七事变”为八年全面抗战拉开了序幕,卢沟桥的枪炮声惊醒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赴国难,共同抗击侵略者,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5、惨痛的记忆:石鼓园石鼓是唐时出土的东汉时期的文物。汉白玉质、鼓形,
14、出土时十个,现在还能看到九个,上有文字环刻,用大篆记述了东汉时皇帝狩猎的事,上世纪末我曾在首都博物馆见过。近代书画大师吴昌硕是善写石鼓文的大师,他从中吸取营养,所书的书法苍劲老辣,雄浑古朴,影响了后世几代书法家。宛平石鼓园的设计者是以石鼓为媒介,艺术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是一个功力不凡的创意。与导演张艺谋在北京奥运会上用“缶”来表达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手法同出一辙。石鼓园座落在占地20公顷的抗战雕塑园内,堪称园中之园,这些黑黝黝的青铜石鼓放置于青松翠柏之下,有的七八个一组,有的十数个为伍,直径大都在一米上下,中间是镂空的,重约百斤,如果用鼓锤敲击,还会发出如擂鼓一样的“嗡嗡”声。每面石鼓上的文字
15、内容如日记一样,书写了日寇在1931年1945年间侵华时期所犯的滔天罪行,字字血、声声泪,记述了日寇烧杀抢掠的重大事件。每一面石鼓的文字请一位全国闻名的书法家书写,或用篆书、或用隶书、或用草书、或用行书、或用楷书,书体不一。为了便于参观者了解辩认文字的内容,又用中文及几种外文刻于青铜板上,放置于石鼓的右下方。这些数不清的石鼓与37组雕塑放于一起,相互陪衬呼应,真是再完美不过。6、宏观巨制的抗战雕塑园还是在十几年前,我从美术杂志上看到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师生为抗战雕塑园创作的几组雕塑,由于杂志上印刷的图片太小,也没有看出多少门道,只是感觉制作手法吸取了中国民间雕塑的风格,具有很强的“土腥味”,待我
16、亲自进入雕塑园,目睹这些群雕,感觉可就大不一样了,它给人们一种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强烈的精神震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雕塑园座落在宛平城南,紧挨着城墙,在设计上,雕塑园可谓匠心独具,中间的地面为下沉式,营造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以此表示对地下抗日英灵和遇难同胞的敬意,座北朝南矗立着巨大的花岗岩石碑,高15米,宽8米,厚6.6米,石碑以花岗石压碎侵略者的战争机器残骸为主题,组成了石头与青铜的交响,象征着正义必胜。碑正面是江泽民的题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中国的雕塑不同于欧洲古希腊、古罗马雕塑,西方雕塑讲究科学性,讲究人体骨骼的准确,中国的雕塑更讲究写意性,讲究意境与神韵。围绕纪念碑的是37组群雕
17、,占地22500平方米,每组雕塑直径2米多,高4米余,重6吨,形式为柱形青铜环雕。因震撼而喜爱,因喜爱而使我反复的看了几遍,对每组人物的造型比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在观看时更下了一番功夫。37组雕塑分为四个主题来体现:第一部分主题为“日寇侵凌”,由九组雕塑构成:1、惨绝人寰:2、家破人亡:3、三光罪孽:4、虐杀劳工(煤矿井下):5、山河破碎;6、血雨腥风;7、“731”魔窟;8、狂轰滥炸;9、南京大屠杀。第二部分主题为“奋起救亡”,由七组雕塑构成:1、钢铁洪流;2、生产支前;3、送郎参军;4、赤子报国;5、义演义捐;6、万众一心;7、中华怒吼。第三部分主题为:“抗日烽火”,由十组雕塑构成:1、血战到
18、底;2、寸土不让;3、血色童年;4、巾帼赞曲;5、军民情深;6、大刀雄风;7、复仇怒火;8、战地救护;9、铁流激荡;10、同仇敌忾。第四部分主题为“正义必胜”,由十一组雕塑构成:1、欢呼胜利;2、运筹帷幄;3、战马嘶鸣;4、南国劲旅;5、铜墙铁壁;6、破袭风云;7、雪地英雄(抗联);8、虎振神威;9、中流砥柱;10、;芦荡雁翎;11、地道奇袭;我记录的37组巨型雕塑的顺序不一定确切,但它们气势恢宏,给我无比的震撼,这是正义的怒吼,表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斗争中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从雕塑园里走出来,我向一个年轻人打听回北京城里在哪儿坐公交车?他用奇怪的眼神望着我,仿佛在说,这儿不就是北京城里吗?我问的是有毛病,从北京西客站到这里坐公共汽车不用换车,十分方便,也就是半个小时的路程。北京可去游览的地方太多,当你去过长城、故宫、十三陵、颐和园、天坛等等地方后,不妨再加上卢沟桥,这里古代与现代场景交融,在欣赏古代劳动人民艺术创造的同时,也受到了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的教育,这一切,将会使你不虚此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