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丙丁注:“”表示有,“”表示无。请回答下列问题:(1)乙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为_,原因是_。(2)丙瓶比甲瓶有较多的有机物,原因是_。(3)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_,原因是(4)根据观测结果,得出结论:_;_。1在一个生态系统中a、b、c、d四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形成如下几种营养结构,其中最稳定的是()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则()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营养结构越复杂营养结构越简单生态平衡容易破坏生态平衡不易破坏A BC D3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共含有七条食物链,桉树、合欢树属于生产者B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C该
2、生态系统中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多D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蜜雀、知更鸟4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4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5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的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A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B缺少生产者C没有消费者 D分解者很少6下列有关生态
3、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便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7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图解,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前一营养级的生物,且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猫头鹰体重增加1 kg,至少需要消耗A()A100 kg B312.5 kg C25 kg D15 kg8在1957年,美国的生态学家H.T.Odum对佛罗里达州的银泉进行了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下表是调查结果。表
4、中的、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为分解者。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所固定的能量,NP表示生物体贮存着的能量(NPGP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单位:102千焦/m2/年GPNPR15.92.8113.23871.27369.69501.580.880.340.54141.2062.0779.13211.8519.26192.59A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B能量在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约为5.5%C若本生态系统维持现在的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能量会减少D营养级GP的去向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残留在粪便中题号12345678答案9如图所示为某生态
5、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在此食物网中,_属于初级消费者。(2)在此食物网中,占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营养级的生物有_。(3)如果鹰的体重增加1 kg,则至少需要草_ kg。(4)由于捕猎的原因使鹰的数量大量减少,则蛇的数量将会_。10甲、乙两个水池中各有一个由5个物种构成的食物网,如下图所示,且这两个水池的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均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请据图回答:(1)每个水池生态系统中有_条食物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_所固定的太阳能。(2)假如鲫鱼的1/4食物来自绿藻,1/2来自轮虫。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
6、为20%。如果鲫鱼种群增加的能量为200 kJ,那么其中来自绿藻和轮虫的能量分别为_ kJ和_ kJ。(3)为增加甲水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向池中引种了大量浮萍,一段时间后,水面长满了浮萍,水草、绿藻和轮虫相继死亡。水草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_。轮虫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_。此时该水池中食物链只剩下2条,请画出这2条食物链构成的食物网。(4)为促进生物量的增加,乙池中加入了较多的有机肥,一段时间后,池中绿藻爆发,其他4种生物陆续死亡,动物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中缺少_。不久,绿藻也大量死亡,水体发臭,导致水体发臭的生物因素是_。第20课时章末复习 答案规律方法应用1B 图1中,食草鸟为初级消费者;如果
7、昆虫突然减少,食草鸟被猫头鹰捕食增加,数目将会减少(昆虫减少对草的影响较小);图1中信息只体现出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而未体现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其中一条食物链应该为“草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中所指出的不完整;图2中,设黄雀增加体重X千克,则根据题意可列出代数式:(51/2X+551/2X)5=G,X=G/75千克。 规律总结(1)在某食物链中,若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其他生物都将减少。这是因为第一营养级生物是其他各营养级生物赖以生存的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第一营养级生物的减少必会引起连锁反应,致使以后各营养级生物数量依次减少。如图中a的数量减少会导致b、c、d、e、f、g的数量
8、都减少。(2)若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会因此而迅速增加,但这种增加并不是无限的,随着被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种群密度加大,种内斗争势必加剧,再加上没有了天敌的“压力”,被捕食者自身素质(如奔跑速度、警惕灵敏性等)必然会下降,导致流行病蔓延,老弱病残者增多,最终造成种群密度减小,直至相对稳定,即天敌减少,造成被捕食者先增后减,最后趋于稳定。(3)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另一种生物的变化情况应视具体食物链确定。如上图所示的食物网中,d突然减少,则以d为食的e减少,以e为食的f也减少,f减少则g就更多地以b和c为食,从而导致b和c减少。在这里必须明确f并非g的
9、惟一食物,所以f减少并不会造成g的减少,g可依靠其他食物来源维持其数量的相对稳定。2D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及其计算能力。根据题意,可以写出三条食物链:植食性昆虫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5 kg,消耗植食性昆虫为0.510%5 kg;植食性昆虫羊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25 kg,消耗的植食性昆虫为0.2510%10%25 kg;植食性昆虫植食动物小型肉食动物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25 kg,消耗的植食性昆虫为0.2510%250 kg。所以人要增重1 kg,共消耗植食性昆虫280 kg。规律总结(1)根据一条食物链进行相关能量计算如食物链:ABC。 如果已知A求
10、C,计算至少(至多)获得的能量,则C获得的能量=A的能量10%(20%)10%(20%);如果已知C求A,计算至少(至多)需要的能量,则所需A的能量=C的能量20%(10%)20%(10%)。(2)根据食物网进行相关能量计算如有食物网(如右图):如果不确定C的食物来源比例,已知G获得的能量,计算需要至少(至多)消耗A的能量,则按照最短(最长)的食物链和最高(最低)的传递效应计算。如果确定了C的食物来源比例,则按照比例对每条相关的食物链都进行计算,将每条食物链的计算数字相加即可。如:已知C的食物有1/5来自F,4/5来自B,则G增加1 kg体重,要至少消耗A多少kg?计算方法是:需要消耗的C至少
11、为120%=5 kg。 其中有1 kg依靠从F获得,另4 kg依靠从B获得。沿食物链ADEFC消耗A至少为120%20%=625 kg;沿食物链ABC需要消耗A至少为420%=100 kg,所以G要增加1 kg,至少需要消耗A=625+100=725 kg。3(1)下降缺乏光照情况下,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生长(2)缺乏泥沙,分解者数量太少(3)较少消费者较多,消耗较多的氧气(4)生态系统应该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太阳能)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分解者之间应保持适宜比例,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解析生态系统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如光照、水、温度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
12、解者组成。对于生态瓶乙来说,没有光照,该生态系统就没有能量来源,不能保持稳态。对于生态瓶丙来说,没有泥沙,该生态系统就缺乏分解者,有机物不能及时分解为无机物,就不能维持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不能保持稳态。对于生态瓶丁来说,消费者过多,生产者不能满足其对有机物和氧气的需要,该生态系统也不能保持稳态。因此,对于该生态系统来说,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光照是维持生态系统长期稳定的必要条件。规律总结小生态瓶稳定性的观察与分析(1)观察稳定性,可通过观察动、植食性昆虫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基质变化等判断生态瓶的稳定性。(2)小生态瓶中虽然成分齐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可以进
13、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但是由于生态瓶中的生态系统极为简单,自动调节能力极差,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极差,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极易被破坏。因此,生态瓶只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活性。(3)外界的非生物因素极易影响生态瓶中的生物。因此要注意生态瓶中的水温不能过高,以免藻类死亡,影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导致实验失败。课后作业1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其营养结构有关, 营养结构越复杂,食物链数目越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B中有三条食物链,b有三个食物来源,若其中一个来源消失,对b影响不大。C和D选项各有两条食物链,A只有一条,其中生物的食性单一,任何一种生物消失,对整个生态系统影响都很大。2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14、,其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平衡不容易破坏。3D此食物网中有十条食物链。叶状虫直接以植食性昆虫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该生态系统中含能量最多的是桉树和合欢树。由于能量沿食物链是逐级递减的,所以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少。4.D此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为丙甲乙丁,故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以乙为食物的丁也会增加;由于乙吃甲,故甲的数量会减少;丙的天敌减少,则丙会增加。5D人体尿液、粪便须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才能转变成植食性昆虫可利用的无机物。6C蜣螂以大象粪便为食,那么,大象同化的能量没有被蜣螂获得,因为粪便为食物残渣,是未被吸收同化的成分;狼捕食兔子则是能量从第二营养级流入到了第三营养级;光合
15、作用合成有机物的同时把非生物环境中的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而进入了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但不能循环利用。7A猫头鹰增加1 kg,则至少需要B、D各122.5 kg,2.5 kg B至少需要A、C各2.5 kg26.25 kg,2.5 kg D至少需要C为2.5 kg20%12.5 kg,则(12.56.25) kg C至少需要A为18.75 kg20%93.75 kg,则至少需要A6.25 kg93.75 kg100 kg。8DGP为同化作用已固定的能量,那么不管它是否被利用都不会残留在粪便中。9(1)兔、鼠、吃草籽的鸟、食草昆虫(2)食虫鸟、蟾蜍、蛇、鹰(3)25(4)增多解
16、析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为食物。每种生物的营养级不是固定的,可因食物链不同而不同。鹰的体重增加1 kg,则至少需要草的质量为120%25 (kg)。生态系统中因某种生物因素减少,引起其他生物数量的变化,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食物”减少:在食物链中,某一生物减少必然引起连锁反应,致使下一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依次减少。“天敌”减少,对被捕食者数量变动的影响是: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因为在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时,被捕食者数量会迅速增加,但随着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密度不断加大,种内斗争加剧,又由于没有“天敌”的压力,被捕食者自身素质(如奔跑速度等)也必会下降,可能导致疾病
17、的发生,最终使被捕食者种群密度下降,直到相对稳定。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其他生物的变化应视具体食物链而定。在较复杂的食物网中通常以最短的食物链为准。10(1)5绿藻和水草(2)500500(3)阳光食物(或绿藻)如右图(4)O2分解者(微生物)解析(1)绿藻和水草都为生产者,以绿藻为起点有3条食物链,以水草为起点有2条食物链,共有5条食物链。(2)鲫鱼增加能量的1/4为50 kJ,按10%计算,需要绿藻500 kJ;鲫鱼增加能量的1/2为100 kJ,按20%计算,需要轮虫的能量为500 kJ。(3)浮萍喜光线充足的环境,喜浅水或不流动的水域,适应能力极强,耐寒,也耐热,在竞争中易获胜
18、,长满水面后遮挡了阳光,导致原来的食物链中断甚至消失。(4)加入有机肥后,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绿藻大量繁殖,死亡后的遗体在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中,需要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使水体严重缺氧,导致动物死亡,并且引起恶臭。2019-2020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生物科学与环境第三节合理使用生物资源自我小测浙科版选修21造成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是()A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B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C环境污染D外来物种入侵2造成生物的多样性锐减、土地沙漠化、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的原因是()A人类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增加B人类向生物圈索取的物质增加C人类对生物的改善D人类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3下列关于生物资源
19、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资源是可再生资源B生殖与发育是生物资源可再生的基础C生物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D科技进步可使生物资源的生产得到提高4据统计表明,进入20世纪后,几乎每年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B动物病害C天敌过多D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5下列哪项不是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A森林的超量砍伐 B开垦草原C围湖造田 D有计划地放牧6保护森林资源必须()A大量植树造林 B有计划地合理砍伐C禁止砍伐 D禁止放牧7下列哪一项最有可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符()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产量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小
20、于消费者的能量C农田通过农作物输出的氮素多于补充的氮素D向农田施用的无机氮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8我国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在13世纪时曾是肥沃的森林草原带,而现在不少地区已成荒山秃岭、土地沙化,其主要原因是()A寒流长期侵袭B地震引起地壳运动C人类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D长期干旱,造成了生态平衡9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C增加木林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10近年我国在近海海域实行“伏季休渔”,其目的是 ()A控制捕鱼的大小和数量,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B检测渔船和捕鱼器械,节省燃料C防止“赤潮
21、”的出现和海水污染恶化D实施分区管理,避免渔事纠纷11阅读下列三个事例:事例一: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65年为25.7%,1964年为18.7%,1981年仅为8.53%,并且因遮蔽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有的珍贵药用植物已经绝迹。事例二:我国西北某县野生甘草的面积在1967年为4万多公顷,30年后已有一半被挖尽。我国的野马已经绝迹,野骆驼等野生动物也濒临灭绝。事例三: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在20世纪80年代侵入华南沿海地区,并且由于缺少天敌而迅速蔓延开来,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十三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依据上述事例,回答下列问题:(1)
22、事例一说明造成这些野生生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_。(2)事例二说明造成这些野生生物资源明显减少或绝迹的原因是_和_开发利用。(3)事例三说明:由于_入侵或引种到_的地区,使得这些地区的原有物种受到威胁。12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渔民,一般在六月下旬开始就不出海捕鱼了,实施两个多月的“封海”政策。请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说说实行这个措施的生物学原理。13造成我国野生生物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生存斗争的激烈化 B物种退化C自然条件的变化 D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14某地区对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加强对森林的资源管理。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A消灭森林病虫害 B刺激树木种子
23、萌发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 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15对生物资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可再生 B可无限度利用C要合理利用 D指来自生物界的资源16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被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种群增长率最大C种群数量最大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17我国西部因历史和气候的原因,生态环境较差。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考虑()A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以保持和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B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以减轻人类对环境的压力C治理严重的水污染,从而解决水资源
24、严重短缺问题D发展乡镇企业,增加收入,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18下图为某成熟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叶面积指数与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的总量、干物质量和呼吸量的关系示意图。(图中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地表面积上植物叶片的总面积数量。该数值越大,表示叶片交错覆盖的程度越大)判断a、b、c三条曲线依次代表的三种物质量及为保持林木最大的生产量应采取的措施分别应是 ()物质量:(1)干物质量(2)有机物的总量(3)呼吸量生产措施:(4)禁止砍伐林木(5)适量砍伐林木,使林木保持合适的密度A(2)(3)(1)、(5) B(1)(3)(2)、(4)C(1)(2)(3)、(5) D(2)(1)(3)、
25、(5)19根据下列提供的数据资料,回答问题:据统计,全世界森林每年减少1.9万2万公顷,世界森林面积从19世纪90年代初至20世纪末下降了20亿公顷左右;耕地表土流失量每年约230万吨;每年约有600万公顷具有生产力的土地变为沙漠,35%以上土地面积正处于沙漠化的威胁中温室气体增多、全球臭氧总量下降、酸雨普降;每年有数千种动、植物灭绝,至20世纪末,全球有10%20%的动植物(约50万100万种)已消失。(1)据上所述,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有_锐减、_扩展、_污染和水体污染、部分_灭绝、_流失。(2)(多选)森林面积减少将导致_。A气候变暖 B土壤沙化C水土流失 D“臭氧空洞”扩大(3)(多选)水土流失的恶果表现为_。A氮、磷、钾流失,土壤肥力下降B表土随流水搬运作用流失,并淤塞河道、港口、水库、湖泊C淤塞水库的表土会降低水库蓄水能力,加剧洪涝灾害D产生水污染(4)恩格斯曾说过“美索不达米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