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钤有朱文“徵”、“明”两方单字印。小楷庄子南华经,笔画坚挺刚健,结构匀称端庄。整册作品近17000字,从头至尾,字字匀称端庄,无一笔苟且。其用笔干净果断,决无拖泥带水,点画坚挺刚健,如同硬笔书,极富力度;横瘦竖壮,如其横画,几乎都是露锋落笔,尖利无比;捺首纤细,布白疏朗,结体匀称,总体上显得神采奕奕,挺然秀出而有创意,阅读起来,令人有恬淡灵秀、心悦醒目的感受。而此时的文徵明已是八十六岁的高龄,况且手还患有风湿病,“臂指拘窘,不复向时便利”,尤能写出如此精美的小楷,真可谓人间之奇迹。由此可见其书法功力之精深。清代钱泳认为:“工书者不精小楷,不能称书家”。文徵明正是深谙其理,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用
2、于小楷,并且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在各类书体中,文徵明以小楷最著称,时有“小楷名动海内”之誉。他的小楷清劲秀雅,“深得智永笔法”。其子文嘉评云:“公少拙于书,刻意临学,亦规摹宋、元,既悟笔意,遂悉弃去,专法晋唐,其小楷虽自黄庭、乐毅中来,而温纯精绝,虞(世南)、褚(遂良)而下弗论也。隶书法锺繇,独步一世。”作为文徵明的次子,文嘉对其父学书过程是比较了解的,因而他的说法是真实可信的。乐毅论传为王羲之的著名小楷法帖,褚遂良谓其“笔势精妙,备尽楷则”。黄庭经也是著名小楷法帖,笔势雄秀,有大字气概。所以,文徵明将其作为法名贤、以求晋人风韵的范本。当时的明代书坛,比较盛行“台阁体”。“台阁体”,是明代科举
3、取士用于答考卷的统一字体,要求写得乌黑、方正、光洁,大小一律。在明代此种楷书叫“台阁体”。因当时台阁官署中的官僚,擅写这种字体,故名。后来把写得拘谨刻板的字,也贬为“台阁体”。为了彻底摆脱“台阁体”笼罩的明中叶所形成的时代积习,文徵明在总结自己小楷书法学习的经验中体悟到,从赵孟頫上溯晋唐法书仍然是他的学书之路。于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他于赵孟頫及晋唐小楷用力尤多,终于使其开阔了小楷书法学习和追求的视野。这与此前略似“台阁体”的小楷相比,虽端庄华丽的外貌相似,但精工之中饶有尖峭的笔意,所以显得活泼而有生气,使内在的精神于细微处得以展现。“法”的内涵已从单一的工整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在不失传统法
4、度的前提下,他所追求的是一种具有出乎规矩之外的意趣。这便使他的小楷,师法右军,温纯精绝,笔端多变而不失规矩,尽量完美凸显小楷的特点。在结体上,由内紧外松演变成外紧内松,从而展示了其小楷书法体势的重要转变,使其书法水平骤然跃上了一个更高的新台阶。进而,又使他脱去宋元藩篱,直逼晋唐。这又使他的小楷宽展舒和,大得黄庭、乐毅的章法,具有温和雅遒的丰神,从根本上改变了前期的板滞、紧密峻峭的书风,充分体现出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一改“台阁体”所形成的沉糜板滞的风气,笔力劲健,笔法秀雅和劲,结字自然洒脱而超逸,形体端正方整,呈现出自己的独家风格。例如,文徵明的传世墨迹中,小楷上吴愈尺牍(现藏北京故宫
5、博物院),作于弘治十二年己未(1499年),年30岁,是他早期的楷书代表作。该作笔法精谨,略带欧体,款署“壁”字。其俊秀的外表与“台阁体”确有几分相似。而小楷书前后赤壁赋卷(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书于嘉靖二十六年丁未(1547年),年78岁。小楷真赏斋铭(附画作真赏斋图卷后。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于嘉靖三十六年丁巳(1557年)作,年88岁。这两件小楷,法度谨严,笔锋劲峭,体态端庄,风格清和俊雅,都是晚年精心杰作。在这里,再也看不到“台阁体”的踪影,所能感受到的只有笔法苍厚的文氏风格。 文徵明为什么以小楷最著称呢?因素应是多方面的,与他出生的家庭、所受的教育及人生的阅历有很重要的关系,而且在相
6、当的程度上也取决于他个人的品性,但更主要还是由他个人的兴趣和在艺术上的认识与追求所决定的。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改字徵仲,祖籍湖南衡山,故自号衡山。他出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一个官宦之家,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居住在苏州。在明史本传中,说他是文天祥的后代。其祖父文洪(字功大,号希素),成化年举人,担任过涞水县教谕。其父文林(字宗儒),成化年进士,曾一度任过温州太守,是当地有名的清官。其叔父文森,成化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文徵明就是在这种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中长大。祖辈、父辈们在传授经、史、诗文和书法的同时,更注重对他进行立身处世、道德思想方面的培养。受家庭的熏
7、陶,他不仅从小学文习书,并且养成了严格自律和勤奋习性。这种使他受益终身的家庭的熏陶,造就了他一生品行端正,为人表率,艺德双馨。据史所载,文徵明儿时天资平钝,八九岁时连话都说不清,“既长,就外塾,颖异挺发,日记数百千言”。这说明他并非生下来就是一个天才,他的成功完全是后天的努力。因他出生于官宦之家,青少年时代有优裕的生活学习条件,曾拜当时一些很有名望的文人、画家学习诗文、绘画和书法。如他先从吴门画派的领袖沈周学画,后从博学好古的书法家李应祯学书,再又从学识渊博的名宦重臣吴宽学文。这三位老师,既才学好,又品行高洁、性情刚正、待人仁厚,对文徵明的影响是全面的。如书法老师李应祯,书宗欧阳询,字体平正婉
8、和,清润端方,虽非书法大师,却是一位书法教育家。他是祝枝山的岳父,又是文徵明的启蒙老师。他除了把学书心得悉数传授给文徵明外,还鼓励他突破传统,自创新格。有一天,李应祯在批阅文徵明的书法作品时,看到有摹仿苏体字的笔法,对他说:“破却工夫,何至随人脚踵?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业师的从严要求和教导,使文徵明受益极深,这对他日后逐步理解楷书的本质规律、创造自家书法风貌至关重要。由于其父辈的关系,文徵明的老师们都在当时的书画文学界极负盛名。所以,他那时期的学业和名声与日俱增。他早年十分注重功名,希望能在仕途上大有作为,“交游数人,并以义气相得,以志业相高,以功名相激昂”。然而,自其26岁起,至
9、53岁止,先后九次赴应天府乡试,皆屡试不第。人之将老,壮志未酬,这对文徵明精神上的打击无疑是沉重的。然而,因当时考试所流行的是类似楷书的“台阁体”,这近三十年的“台阁体”书法磨砺,在某种意义上又成就了文徵明的小楷书法。此时的文徵明尽管在科举试场方面不顺利,但在诗、文、书、画方面声望与日俱增,故五十四岁(1523年)那年,受工部尚书李充嗣(克诚)的推荐到了京城朝廷,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的职位,参与修武宗实录,侍经筵。因他的书画为时人所称道,当时求其书画作品的人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他深感党争丑陋、仕途险恶,再加上身在宫中,要受朝廷礼仪的约束,这更使他心中悒悒不乐
10、,自到京第二年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三年中打了3次辞职报告才获批准,57岁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尽管在此次赴京任期,人微言轻,又时常遭人算计,终日烦闷压抑,但总算还是踏入了仕途,圆了多年的“晋京入朝”梦,了却一生中的一个重要心愿。这与当时文人士大夫倡导的风尚,即在朝为官,衣锦还乡,才能光宗耀祖是密切相关的。至此致力于其倾心的诗文书画创作,不再谋求仕晋,以戏墨弄翰自遣,鬻画卖字,过着平淡而充实的生活。文徵明曾作诗马上口占谢诸送客道:“功名原不到书生”、“一出都门百念休”,正是他当时心态的真实写照。有了这段经历,便促成他在以后的生活和艺术创作中,能经常保持平和的心态。而这种平和的心态,与晋
11、唐小楷的那种字体严谨、章法舒展的体例相宜,便使之在书法方面,对晋唐小楷书法的追求更加执着,乃至痴迷。据记载,文徵明90岁时还为他人作墓志铭,书未竟,而“置笔端坐而逝”。可见其对小楷的追求,是多么的诚挚,令人肃然起敬。 文氏自辞官以后,从事着他倾心的诗、文、书、画艺术创作,并以此为生,成为了一位职业书画家。在诗文上,他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被誉为“吴中四才子”;书法上,精擅各体,尤以小楷见长,与祝允明、王宠号称“吴中三大家”;绘画上,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以诗、书、画专长而论,祝允明之书、唐寅之画、徐祯卿之诗似均在文徵明之上,而文徵明则三者均兼长。所以王世贞在文先生传中曾这样评价
12、:“吴中人于诗述徐祯卿,书述祝允明,画则唐寅伯虎。彼自以专技精诣哉,则皆文先生友也文先生盖兼之也。”文徵明所追求的不仅仅是艺术的完美,更注重自身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弘治十二年己未(1499年),文徵明三十岁时,其父文林正在滁州做官,得了重病。待文徵明得知消息后请医生一同赶去时,文林已去世三天。据史料所载,他还是一位比较清廉的官,以致他去世时,家人连像样的葬礼都办不起。当地的官吏士绅因文林生前为官清廉,自发地凑了一笔可观的钱给文徵明作为赙金,被其坚决地谢绝。当地人都很敬佩他的人格,称赞道:“廉官则吾见之矣,未有为公子而廉者也。”文氏无论对自己,还是弟子,要求都是极其严格的,不仅强调书品,而且
13、十分看重人品和人格。他的入室弟子陈淳(14831544年),字道复,号白阳山人,明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官宦之家,精通经学诗词,颇有文才。早年从文氏学书画,自其父去世后,性格大变,开始厌弃尘俗,焚香度日,读书玩古,狎妓嗜酒,放荡不羁。陈淳所作所为,从而在性格和伦理道德上与严格自律的文徵明不合,当然也是文氏所不能容忍的。故两人情谊渐疏,后陈淳自立门户。但陈淳始终与文氏后人及其弟子保持着深厚的友谊。正是陈淳在生活上的放纵,才造成他们师生的感情破裂。至于陈淳虽出于文氏,却不为师囿,也许正是性格上的放任,中年后书风为之一变,使他在书法与绘画都自创新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画家,是文氏弟子中最有成就的
14、一位,就另当别论。 在人品方面,文徵明堪称时代楷模。他认为书家要心正才能笔正。他的书画在当时(从京城回苏州之后)的市场,比沈周在世时还要好。但他自戒书画“生平三不肯应,宗藩、中贵、外国也”。虽说他以鬻画卖字为生,却是有一定原则的。唐王曾以重金求文徵明的画,文徵明坚拒不纳,就连严嵩这样的高官拜访他,也不回拜。外国贡使途经苏州,都以得不到其书画而愤恨无奈。这一方面是他崇尚气节、为人耿介刚直的个性的体现,表明他对藩王皇族、达官显贵和不怀善意的外国人的鄙视;另一方面又说明书画出售的主要对象除一般在野的文人士大夫之外,更多的可能还是各类附庸风雅的商人。但他的作品,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都绝无迎合时人喜好的
15、习气,从其传世作品来看,品位都很高,可见当时人所崇尚的正是他那种气节高尚的人品和格调儒雅的作品。文氏就因人品高、学问深、书艺精加上寿命长,追随者甚众,致使文家笔法风靡江南,书法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祝允明等同辈大家,大有笼罩一时之势。在众书体中,文徵明对楷书情有独钟,所下的功夫也最深。楷书形体方正,笔法平直,可作楷模,故名。这正好与文氏性情相符,这大概是文氏喜好楷书的原因之一吧。当然,更主要的还是他认为楷书是书法的“本”。他在评论祝允明的赤壁赋中说:“昔人评张长史(张旭)书回眸而壁无金粉,挥笔而气有余兴,盖极其狂怪怒张之态也。然郎官壁记则楷正方严,略无纵诞。今世观希哲书,往往赏其草圣之妙,而余独爱其
16、行楷精绝。盖楷法既工,则稿草自然合作。若不工楷法,而纵以草圣名世,所谓无本之学也。”正因如此,文氏在书法中的用笔结体,都严守法度。但这种“法”并非刻板的法,而是既讲规则又充满活力的法。他正是在这种法度之下,集晋唐宋元诸家小楷之长,创作出一种具有自己独特风格和新意韵的小楷体。尤其是其书法作品中重视人品与书品的统一,主张“心正笔正”,使之作品格调高雅,意韵纯正,不论是当世还是后世,都能为人敬仰。庄子南华经就是这类小楷,其清劲秀雅,温纯精绝,笔势多变而不失法度,尽量完美呈现小楷的特征。由庄子南华经这类精心之作,可见文徵明晚年的小楷笔画劲健,起笔不忌露锋;结构质朴端谨,以典雅自然之姿独树一帜,严守前贤法度而风神独运。尤其是晚年,在体弱多病且“风湿交攻,臂指拘窘”的情况下,尚能做到笔笔精工,字字有神,格调高雅,神理超妙,浑然天成,实属世所罕见,真不愧为一代书坛巨擘。从其人品到书品,我们方能真正感悟其小楷书法的深邃内涵。无怪清代朱和羹称“明楷以文衡山第一”。注释:清钱泳履园丛话。朱谋续书史会要。文嘉先君行略,见文徵明集附录。明王世贞文先生传,见文徵明集附录。(作者:刘 刚)选自2009年第1期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