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言 生态 危机 与 方言 写作 36【咬文 嚼字】41 刘 志基:请 别 再 开“美發 店”41 邢 福义:“救 火”和“救 人”42 王 恩惠:小议“不 晚于以前”43【新闻 热点】44 周 和平:湖南 师大 一 专家 提议 2月 20 日 设 为“语言节”44 秦 宁:广电 总局 屏蔽 NBA 等 缩略词 令 人 费解 45 周 兆军:国家 语委 回应 屏蔽 英文 缩略词 46 周 和平:专家 称 长沙 方言 不会 消失,将 进化 为 塑料 普通话 46【动态 信息】47 陈 洁,季 凡:研究生 学习 动态 47 陈 旺,马 茜:不同 的 角色,一样 的 精彩(采访 彭 泽润 教授)48
2、【征稿 启事】52【主编 后记】52【彭 泽润 点评】53 【语言【语言 时评】时评】邢邢 福义:要福义:要 努力努力 形成形成 自己自己 的的 学术学术 风貌风貌 张 邱林“方-普”语法 现象 与 句法 机制 的 管控(中国 社会 科学 出版社 2009年 6月 第 1 版)这 本 书,用 工笔画 的 手法,从 不同 侧面 描摹 刻绘 了 语法 现象,反映 了 作者 问题 探究 的 努力 轨辙。翻阅 了 这 部 书,我 想 说说 以下 三 点 突出 感觉。1 在 发掘 语言 事实 上 狠 下功夫 作者 讲求 务实,对 语言 事实 的 观察,可以 用“透视”来 形容。比如,第 7 章 关于 动
3、词“以为”的 讨论,很 能 说明 这 一点。这 章 第 1节,从 语义 上 辨析“以为 1”和“以为 2”,指出:“以为 1”语义 关系 很 单纯,直接 陈述 说话 的 意思,表示 确定 的 判断。“以为 2”语义 关系 多样:有时 表示 判断 P,预设 的 判断 是“事实 上 非 P”;有时 表示 彼时 的 判断 P,预设 的 判断 是“此时 非 P”;有时 表示 他人 的 判断 P,预设“说话人 的 判断 非 P”。第 2节,从 形式 差异 考察“以为”与 人称、“以为”与 谦辞、“以为”与 主语、“以为”与 宾语、“以为”与 修饰语、“以为”与 感叹 格式 等 问题。第 3 节,研究“以
4、为”的 语用 价值,指出:“以为 1”可以 突出 郑重、严谨 的 口气;“以为 1”还 可以 表示 委婉、谦和 的 语气;“以为 2”则 适应 中性 语体 和 书面 语体 的 需要。第 4 节,讨论“以为”的 方言 表现,涉及 了 河南 陕县 方言、河南 南阳 方言 和 湖北 武汉 方言。作者 对“以为”的 分析,给予“细致入微”的 评语,绝不 过分。对于 语法 研究 的 深化 来说,双脚 牢牢 地 站 在 事实 上面,讲 实据,求 实证,至关重要。任何 人,自己 个人 脑海 中 存放 的 语言 信息 总是 有 局限 的,讨论 某一 问题 时,不 可能 方方 面面 都 能 想到,林林总总 全
5、能 顾及,因此,尽可能 穷尽 地 勘察 客观 语言 运用 的 实际 情况,以便 准确 地 揭示 规律,这是 需要 特别 突出 地 关注 的 话题。2 在 理论 方法 的 运用 上 有 明确 的 追求 一 方面,作者 重视 方法论。全书 共 14 章,除 了 开头 1章 和 末尾 1章 分别 是 导论 和 理论 思考,12 章 的 标题 分别 是:陕县 方言 面指 背指 语法 现象 与 句法 机制 的 管控;陕县 方言 形容词 语法 现象 与 句法 机制 的 管控;陕县 方言 语气 助词 语法 现象 与 句法 机制 的 管控;陕县 方言 选择 问句 语法 现象 与 句法 机制 的 管控;汉语 方
6、言 副词 语法 现象 与 句法 机制 的 管控;普通话 动词“以为”与 句法 机制 的 管控;普通话 形容词“重”“沉”与 句法 机制 的 管控;普通话 名词“说法”与 句法 机制 的 管控;普通话 时间词“刚刚”与 句法 机制 的 管控;普通话 状位 NA 主谓 短语 与 句法 机制 的 管控;普通话“尚且”句 与 句法 机制 的 管控;汉语 教学 语法 现象 与 句法 机制 的 管控。句法 机制 的 管控 是 作者 研究 问题 的 总纲。由于 讨论 的 现象 有所 不同,在 阐明 句法 机制 的 管控 时,作者 又 灵活 地 使用 了“两个 三角”的 研究 思路 与 方法。或者 是“表里值
7、”小 三角,或者 是“普方古”大 三角,或者 是 同时 兼顾 大小 三角,因题施用,随机应变。除了 就 汉语 本身 来说 的“两个 三角”,有的 时候 作者 还 把 视线 射向 民族 语言。比如,关于 面指 背指 的 来源 以及 阿尔泰语、藏缅语 里 的 相关 现象。另外 一 方面,作者 重视 研究 心得 的 理论 总结。第 1 章 中,作者 用 一个 部分 介绍 了“本书 的 理论 背景 和 基本 方法”。第 14 章,即 最后 1章,题为“理论 思考”,分 两节 总结 理论 感悟。第 1 节 为“方-普语法 现象 研究 的 理论 启示”,提出 了 格式 对 语义 的 反 规约 具有 普遍
8、意义、要 用 系统 的 眼光 看待 语法 现象、参照点 对于 说明 语言 使用 现象 有 重要 价值、语言 使用 受 认知 影响 等 重要 判断;第 2 节 为“推进 汉语 方言 语法 研究 的 理论 思考”,提出 了 单点 研究 与 类型 比较 相辅 相成、紧紧 抓住 句法 机制 这个 纲 等 重要 论断。理论 开拓 和 事实 发掘,对于 研究 工作 来说,就 像 人 的 双脚,一只 脚 站稳 了,另 一只 脚 才能 自如 地 迈 出去。二者 能否 良性 配合,决定 了 研究 工作 能否 取得 理想 的 成果,决定 了 研究 成果 是否 具有 厚度。3 在 问题 的 探究 上 肯 花 时间
9、长期 追踪。作者 形成 了 一个 习惯:咬住 了 一个 问题 之后,尽 可能 地 细细 咀嚼,细细 品评,不会 浅尝辄止,不会 半途而废,也 不会 知难而退。有的 问题,比如 关于“刚刚1”和“刚刚 2”,1986年 开始 钻研,一直 延展 到 今天,时间 跨越 了 20年。有的 问题,比如 关于“儿化 形容词”,2003 年 在语言 研究第 3期 发表陕县 方言 的 儿化 形容词,从 形式、意义 和 语值 三个 角度 描写 了 河南 陕县 方言 的 儿化 形容词 现象;2007年 4 月 出席 在 杭州 举行 的“全国 汉语 方言 学会 第十四 届 年会 暨 汉语 方言 国际 学术 研讨会”
10、,宣读 论文儿化 形容词 的 类型学 考察,从“度量 形容词”和“儿化”两个 角度 进一步 从 语言 类型学 角度 讨论 了 有关 事实。所花 时间,5年 有余。作者 关于“面指”和“背指”的 探索,更 需要 特别 提到。1985 年,他 发现 问题 并 开始 研究,后来,连续 写出 了陕县 方言 的 面指 代词 和 背指 代词(1988)、陕县 方言 远指 代词 的 面指 和 背指(1989)陕县 方言 远指 代词 的 面指 和 背指(1992)陕县 方言 的“统”与 普通话 的“很”(1999)与 面指 背指 有关 的 句法 语义 语用 问题(2003)等 文章,并且 还 写出 了 由 面
11、指 背指 引发 的 关于 指示 参照点 的 文章,每篇 文章 都 在 他 的 时间表 上 留下 了 一个 醒目 的 句号。本书 第 2 章,包括 第 1 节“面指 背指 的 指代词 使用”和 第 2 节“背指 程度 副词统的 使用”,比较 集中 地 反映 了 他 20余 年 研究 的 所得。今后,他 打算 围绕 面指 背指,对 相关 现象 继续 研究 下去。像 这样 重视 问题 的 长期 追踪,由此及彼,进行 连串性 研究,表现 了 韧性 与 磨劲,很 值得 赞许。一个 学者,应该 通过 研究 工作 的 实践,不断 地 认识 自己,塑造 自己。邱林1986 年 考取 我 的 硕士 研究生,19
12、89 年 获得 硕士 学位 以后 留校 任教;2002年,又 考取 我 的 博士 研究生,2005年 6月 获得 博士 学位。算 起来,我们 已经 相处 了 23个 年头 了。任何 人,都 有 各自 的 长处 与 短处、优点 与 缺点,不同 的 条件 决定 了 各自 生存 与 发展 的 走向。然而,有所 成就 的 人 必须 具有 一个 共同点,这 就是:脚踏实地,勤奋 多思,懂得 扬长避短,以优 补缺。唐人 刘 禹锡:“山 积 而 高,泽 积 而 长。”这 是 至理名言。读 了 邱林 这 本 书,我 很 高兴。因为,我 感到,邱林 一直 在 一步 一个 脚印 地 往前 跨越,他 以 自己 的
13、研究 轨辙,证明 着 自己 在 努力 形成 自己 的 学术 风貌。文章 来源:语言 教学 与 研究2010年第 2 期 彭彭 泽润:对泽润:对 汉语汉语“字字”和和“文字文字 改革改革”的的 误解误解评论评论 潘潘 文国文国“字本位字本位”观点观点 中中 的的 错误错误 认识认识 1 误解 国家 语言 政策 的 作用 和 调整 潘 文国(2002:7)认为“20 世纪 中国 社会 改革,居然 是 从 语言 革命 开始 的!”民主“对 汉语 研究 带来 的 积极 影响 是 使 人 眼睛 向下,注意 民众 的 需要”,消极 影响 是 使 汉语 研究,“特别 是 其中 的 汉字 改革 问题 带上 了
14、 过强 的 政治 色彩汉语 拼音化 运动,成为 政府 行为。”最高 目标 甚至 是 废除 汉字,走 世界 文字“共同 的 拼音化 道路”。直到 世纪 末期,“这 认识 才 得以 纠正,但是 还 带有 不少 后遗症”。潘 文国 意识到 1919 年 社会 变革 运动 中 语言 生活 变革 面向 民众 需求 的 积极性 无疑 是 正确 的。但是 他 对 汉字 改革 似乎 痛恨 不已。他 说 的“汉语 拼音化”严格 说来 是 不 准确 的,应该 叫做“汉字 拼音化”,因为 汉语 本身 是 没有 改变 的,改变 的 是 汉语 生活 习惯:我们 推广 一种 共同 的 口头 汉语,并且 按照 这种 口头
15、汉语 来 形成 书面 汉语,是 汉语 生活 紧跟 世代 现实,书面 和 口语 保持 一致,提高 汉语 使用 效率。汉语 使用 过 世界 上 所有 文字 类型:古代 汉字 是 词 文字,现代 汉字 是 语素 文字,湖南 江永 的 方言 汉语 使用 音节 文字(利用 和 改变 简单 汉字 后者 部件 形体 创造),中亚 的 西北 方言 汉语(东干语)使用 音素 文字(采用 斯拉夫 字母)。因此 汉语 文字 表音化 不是 神话,何况 曾经 使用 汉字 记录 自己 语言 的 越南、朝鲜、日本 都 全部 或者 部份 放弃 汉字,采用 了 表音 文字。全世界 的 现代 文字 几乎 都 是 拼音 文字,因此
16、 世界 文字“共同 的 拼音化 道路”本来 是 客观 存在 的。汉字 拼音化 是 符合 这个 大 方向 的。但是 文字 改革,尤其 是 中国 这个 历史 悠久、地域 广大、汉字 记录 的 文化 遗产 丰富 的 国家 不能 一蹴而就。从 文字 演变 或者 改革 规律 来看,文字 改革 不是 短期 可以 成功 的,不能 急于求成,也 不能 急于 否定。1949 年 中华 人民 共和国 成立 以来 的 60 年,广义 的“汉字 改革”(包括 汉语 生活 改革)已经 成绩 巨大,取得 了 3 大 成果:第一,普通话 在 全国 普及 了 大约 一半;第二,简化 汉字 几乎 全部 普及;第三,汉语 拼音
17、在 年轻人 中 几乎 全部 普及,在 中年 人 中 也 普及 多半。反对 汉语 生活 和 汉字 改革 的 人 一直 存在。同时 急于 改革 汉字 的 人 也 有。在 20 世纪 后期,鉴于 国家 要 集中 精力 搞 经济 建设,人们 盼望 文字 工具 稳定,加上 汉字 改革 继续 急于 推进 也 不 具备 精神 和 物质 准备 条件,于是 国家 在 1986 年 召开 全国 语言 文字 工作 会议,国家 管理 语言 的 机构 也 从“中国 文字 改革 委员会”改名 成“国家 语言 文字 工作 委员会”。这个 名称 的 变换 就是 为了 适应 社会 发展 需要,而且 是 管理 内容 更加 名副其
18、实,因为 原来 用“文字”包含“语言”是 颠倒 了 关系。虽然 1949 年 中国 面临 的 语言 问题 在 文字 方面 突出,但是 文字 毕竟 从属 语言,只是 书面语 的 形式,所以 不能 继续 沿用“文字 改革”这个 名称。1986 年 会议 确定 的 国家 语言 工作 方针 政策 中 明确 提出:“继续 推动 文字 改革”。因此,潘 文国 跟 很多 人 一样,误解 了 这次 会议 的 精神,以为 是“纠正”过去 的 方针 政策。其实 这次 会议 除了 名正言顺 地 提出“语言 文字 工作”的 任务 以外,特别 重视 这个 改革 开放 时代 迫切 需要 的 通用 交际 中 的 语言 问题
19、 和 电脑 信息 处理 中 的 语言 问题。文字 改革 成果 需要 稳定 和 稳妥 推进,并不是 要 否定 过去 的 成果。这种 误解 现在 似乎 有 扩大 的 趋势,以致 10 多 年 后 的 2009年 有 全国 政协 委员 居然 提出 要 逐步 废除 简化字,恢复 繁体字。2 误解 书面语 和 口语 的 科学 关系 潘 文国(2002:3033)认为 索绪尔 提出“声音 是 语言 的 符号,而 文字 则 是 符号 的 符号”的 理论 只 适合 拼音 文字,并不 适合 汉字。“如果 像 那些 鼓吹 口语 绝对 至上 的 人 那样,完全 不 需要 文字 和 书面 形式”“口语 当然 是 第一
20、性 的在 人们 的 实际 语言 活动 中,书面语 的 地位 远 比 口语 要 高真 要 像 某些 理论家 说 的 书面语 如何 如何 不如 口语,那 学校 就 干脆 别 办 了”。潘 文国(2002:7071)认为“字 和 词 不同,是 汉语 特有 的。”并且 引用 赵 元任 的 观点 证明:“在 说 英语 的 人 谈到 word 的 大多数 场合,说 汉语 的 人 说到 的 是 字。这样 说 绝不 意味着 字 的 结构 特性 与 英语 的 word 相同,甚至 连 近乎 相似 也 谈不上。为什么 非 要 在 汉语 里 找出 其他 语言 中 存在 的 实体 呢?”潘 文国 完全 误解 了 语言
21、学 中 强调“口语 具有 第一性,书面 具有 第二性”的 规律。索绪尔 强调 的 是:声音 是 口语 的 符号 形式,文字 是 书面语 的 符号 形式,因此 书面语 是 口语 符号 的 符号。我们 可以 这样 来 理解:口语 是 思想 的 符号 代码,书面语 是 口语 的 符号 代码。但是 这 绝对 不是 要 强调 书面语 不 重要。既然 书面语 都 是 口语 的 符号,它 怎么 会 不 重要 呢?关键 是 当 口语 和 书面语 发生 矛盾 的 时候,我们 应该 尊重 口语。废除 文言文 不是 废除 优秀 文化,只是 废除 记录 这种 文化 的 脱离 口语 的 工具。西方 废除 拉丁文 也 是
22、 同样 的 道理。我们 这个 时代 的 口语 也 在 不断 发生 变化。尽管 网络 词汇 的 日新月异 遭到 不少 人 埋怨 和 反感,但是 我们 谁 又 能够 阻挡 口语 的 发展 呢?语言 在 发展 中 是 杂质 和 精华 并存 的,因此 我们 不能 在 语言 规范 中 不加 选择 吸收 杂质,也 不能 拒绝 吸收 其中 的 精华。潘 文国 误解 别人 的 观点,以为 有人 要 轻视 书面语,甚至 废除 书面语,所以 他 赌气 地 说:“那 学校 干脆 别 办 了”。学校 怎么 能够 废除 呢?学校 应该 使用 跟 口语 保持 一致 的 现代 书面语 传播 科学 知识,学校 还 应该 有
23、业余 爱好 或者 专业 爱好 的 人 去 学习 古代 书面语,直接 接触 和 传播 古代 优秀 文化,但是 不能 提倡 大家 用 古代 书面语 来 表达 现代 人 的 思想。潘 文国 认为“字”是 汉语 特有 的,是 看不到 文字 的 共性。赵 元任 说:”这个 说法 非常 正确,但是 赵 元任 没有 指出 消除 这种 错觉 的 办法。潘 文国 不仅 没有 进一步 解决 问题,反而 把 这个 错觉 当做“字”的 独特性 的 证据。其实 啊,“word”当然 不是 跟“字”,我们 已经 让 它 跟“词”对应 了。我们 为什么 会 分成 汉语“字”和 英语书面“词(word)”的 对应 错觉 呢?
24、汉语 书面语 中 只有 字距(用 代替)一种 空间 距离 帮助 识别 语言 单位 的 界限,例如“我学习汉语”,对应 的 英语 有 字距 和 词距(用 代替)两种 距离 帮助,例如“I study Chinese”。由于 词距 更加 醒目,所以,我们 很 容易 错误 地 把 汉语 唯一 的 字距()对应 英语 的 词距(),如同 电路 把 火线 接到 了 零线 上,发生 思维 短路。假如 按照 汉语 拼音 正词法 基本 规则 拼写 汉语,这种 错觉 就 可以 避免:“我学习汉语”。从 这样 的 词式 书写 格式 就 可以 明确 发现 上面 例子 中 汉语 和 英语 其实 都 是 3 个 词,只
25、是 记录 词 用 的 字 有 不同 情况。相同 的 是:“我”和“I”都是 用 1 个 字 记录 的 词,其他 词 都是 用 字组 记录 的 词。不同 的 是:“study”比 对应 的“学习”使用 的 字 多。这 是 符号 系统 中 反比例 规律 决定 的:符号 形式 的 总 数量 越 少,代替 特定 对象 需要 的 符号 形式 的 数量 就 越 多。既然,我们 经过 梳理 以后 找到 了 大家 最 熟悉 的 英语 的“词(word)”跟 汉语 对应 的 单位,那么 我们 就 可以 反过来 找到 大家 最 熟悉 的 汉语 的“字”跟 英语 对应 的 单位,就是 被 隔离 的“letter(字
26、母)”。“lette”就是 表音 文字 特别 是 音素 文字 中 的 字,被 汉语 翻译 成“字母”就 是 一个 误会。因为 英语 的 书面词 被 错误 地 跟 汉语 的 字 对应 了,翻译者 只好 被迫 推进 这个 错误 系列,以为“lette”是 比“字”更加 小 的 对应 汉字 部件 或者 笔画 的 东西 了。其实,“字母”也 是 由 笔画 构成 的,例如“t”有 2 笔。因为“字母”总数 少,所以 不 需要 部件 这个 中间 结构 单位。“字母”就是“字”。我们 必须 澄清 这个 误会。“字母”是 表音 文字 中 的 字,数量 相对 非常 少;“字”就是 表意 文字 中 的 字,数量
27、相对 非常 多。在 现代 世界 文字 中,做为 国家 通用 语言 的 文字 除了 汉字 几乎 都 用 表音 文字。为什么?表音 文字 从 音节 特别 是 音素 角度 设计 文字,由于 一种 语言 的 音节 特别 是 音素 的 数量 是 最 少 的,所以 表音 文字 需要 的 字 就 最 少,当然 就 最 受到 欢迎,类似 汉字 的 古老 文字 都 纷纷 让位 给 表音 文字。参考 文献:1 潘 文国字本位 与 汉语 研究M华东 师范 大学 出版社,2002 2 彭 泽润词 和 词式 书写 研究中国 语言 规划 新 前景M长沙:湖南 人民 出版社,2008 3 彭 泽润词 和 字 研究中国 语言
28、 规划 的 语言 共性 和 汉语 个性(第 2 版)M北京:中国 文史 出版社,2007 4 曾 宝芬,彭 泽润不能 回到 汉语“字”的 蒙昧 认识 中评论 潘 文国“字本位”观点 中 的 错误 认识J北华 大学 学报,2009,(4)文章 来源:作者 投稿【语言【语言 规划】规划】王王 达三:请达三:请 中央中央 电视台电视台 更换更换 CCTV 台标台标 我 写 了 一篇 题目 是 汉字 书法 申遗 折射 出 汉语 汉字 危机的 小 文章,提出 汉语 身陷 困境,需要 引起 我们 重视。邓 聿文 先生 针对 我 的 观点,写 了 汉语 正 处在 百年 来 最好 发展时期,认为 目前 汉语
29、的 处境 还 不错,指出 拯救 汉语 的 途径 是 提升 中国 的 经济力、制度力、文化力 而 不是 关起门 来 搞 纯洁英语 之所以 很 强势,就是 因为 美国 背后 的 政治、经济、文化 在 起 作用。我 的 担心 或许 有些 过度,但是 邓 先生 的 乐观 则 未免 有些 盲目。在 历史 上,日、韩、越 等“儒家 文化圈”的 国家,知识 分子 如果 不会 说 汉语,就 像 现在 的 中国 知识 分子 不会 说 英语 一样 无地自容;它们 的 文字 不但 直接 使用 大量 汉字,即使 独创 文字 也 有 明显 的 汉字 痕迹。近代 为了 降低 中国 的 衰弱 导致 的 弊端,上述 国家 纷
30、纷“去 中国化”,所以 禁说 汉语 和 尽力 清除 本国 文字 中 的 汉字 痕迹,使 汉语 仅仅 蜷缩 在 中国 和 海外 华人 之中。要 说 汉语 最好 的 时期,恐怕 还是 在 历史 上 吧。当然,伴随 着 中国 的 崛起,世界 开始 瞩目 中国,开始“再 中国化”,“汉语热”就是 集中 体现。然而,目前 世界 上 学 汉语 的 外国人 仅有 4千万,其中 半数 还是 华人 华裔;而 学 英文的 人 则 有 近 20亿,仅 中国 就有 3 亿 多。“汉语热”恐怕 离“英语热”还 差 十万 八千 里 呢!英语 的 强势 确实 得益于 美国 的 强大也 请 不要 回避 英国 早期 海外 移民 和 海外 殖民 的“功劳”,但是 强大 的 经济力、制度力、文化力 未必 就 能 确保 语言 文字 无虞 或者 强大。日本 和 德国 的 经济 实力 分居 世界 二、三位,但是 日语 和 德语 的 世界性 影响 却 很 有限。拿出 经济力、制度力、文化力 的 强弱 来 说 语言 文字 的 兴衰,难免 使人 想起“丛林 法则”。根据 这个 法则,强大 的 物种 必然 胜出,而 弱小 的 物种 必然 被 淘汰。同样,根据 这个 法则,小国、穷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