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36.27KB ,
资源ID:2046865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04686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诗经专题研究报告小结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诗经专题研究报告小结Word下载.docx

1、与这些被历史所遗忘的同类诗作相比, 成为“经”的三百篇自然是幸运的, 而他的幸运正来自于“经”的定位, 而非“诗”的本质。然而, 在“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思潮之下, 作为古史辨派领袖的顾颉刚先生无暇细究其中的错综关系, “给求真的欲望所逼迫, 希望洗刷出诗经的真相”。径直标出“要使古书只成为古史, 而不成为现代的伦理教条, 要使古书只成为古书而不成为现代的皇皇法典”的学术理念, 其核心指向在颠覆“诗三百”的圣经地位, 具体思路则是“复古”, 还原“诗三百”原始歌谣的本质属性。明确承认, “这固是一个大破坏, 但非有此破坏, 我们的民族不能得到一条生路”。急切的破坏口号中, 既有“士志于道”、“

2、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智识传统, 更有晚清以降, 在亡国灭学危机中生发出的救亡意识。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学术的基本生态是长达百年的屈辱与抗争、汹涌西潮中的挑战与回应, 在“救亡图强”的“经世”思潮中, 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的一再败北使得“经”无法保持往日的宗主地位, 随同传统文化一道在社会转型中承受着时代的洗礼、激进的批判。诗之为“经”自是首当其冲的“厄运”, 当然招致不遗余力、不容声辩的批判抨击, 屈辱抗争、救亡图强的历史课题直至新中国的成立方才结束, 而这颠覆经学的“大破坏”自然也便成为了诗经研究六十年的逻辑起点。一无法回避的胡适之言及“五四”, 胡适自然是绕不开的人物。首举义旗的新文化导

3、师, 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时, 不管以前的课业, 重编讲义, 丢开唐、虞、夏、商, 径从周宣王以后讲起, 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截断众流, 石破天惊, 荡涤着一般人充满着三皇五帝的脑筋, 其中便包括着顾颉刚、傅斯年等未来的新文化猛将。如顾颉刚即明言, 自己古史辨的指导思想, 受了胡适的启发和帮助。对于诗经, 胡适是极具感情的, 留学日记中有着他因研读诗经而推辞交际应酬的记录, 而他初涉古典文学研究的文章也是关于诗经的诗三百篇言字解。“整理国故”是胡适极为重视的一生事业, 这一文化任务既是“研究问题、输入学理”的重要落足处与实践平台, 更是“再造文明”, 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现实起点。诗经自然是“

4、国故”, 当然也得用批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精密的方法, 去做一番整理的工夫, 考出古文化的真相, “把三百篇还给西周东周之间的无名诗人”。此外, 胡适还特意为诗经研究的系统整理勾勒出了“结账”的纲目, 包括:(一) 异文的校勘:总结王应麟以来直到陈乔枞、李富孙等校勘异文的账。 (二) 古韵的考究:总结吴棫、朱熹、陈第、顾炎武以来考证古音的账。 (三) 训诂:总结毛公郑玄以来直到胡承珙、马瑞辰、陈奂二千多年训诂的账。 (四) 见解 (序说) :总结诗序、诗辨妄、诗集传、伪诗传、姚际恒、崔述、龚橙、方玉润等二千年猜谜的账。胡适称:“有了这本总账, 然后可以使大多数学子容易踏进诗经研究之门:这是普

5、及。入门之后, 方才可以希望他们之中有些人出来继续研究那总账里未曾解决的悬账:这是提高”。并言:“诗经如此, 一切古书古学都是如此”。在他看来, 如清代墨子闲诂、荀子集解、庄子集释便是一类流传最广的结账式的书。“整理国故”是旧学传统与新学范式的历史接榫, 对于传统文化的科学清理与历史批判, 是近代学界一项无法回避的时代重任。胡适身先士卒地大力提倡、积极实践所体现的正是这位新文化统帅深刻的历史自觉与学术远见。他曾身体力行, 极有兴致地讨论过诗经的古音问题, 也做过关于诗经文字、文法的整理归纳, 还进行过周南新解的注释尝试。然而, “二千年诗经研究的烂账”年代漫长且聚讼交错, 数量庞大且真伪驳杂,

6、 “但开风气”的新学盟主未能也无暇细细结清, 给诗经结账这一意义非凡的浩大工程自然也便成为胡适所欠的又一笔学术账单了。然而, 与留心“旧传统”的“结账”相比, 关注“新知识”的“输入学理”无疑是五四思潮中更为引人入胜的一端。胡适关于诗经的“结账”工程显然不及他在谈谈诗经中所开辟出的“研究新路”更具现实效力。胡适的诗经新学理大抵有两层内容:一是“定位”:“诗经并不是一部圣经, 确实是一部古代歌谣的总集, 可以做社会史的材料, 可以做政治史的材料, 可以做文化史的材料。”一是“方法”:“你要懂得诗经的文字和文法, 必须要用归纳比较的方法。你要懂得三百篇中每一首的题旨, 必须撇开一切毛传、郑笺、朱注

7、等等, 自己去细细涵泳原文。但你必须多备一些参考比较的材料, 你必须多研究民俗学、社会学、文学、史学。诗经被明确定位为可以做史料利用的古代歌谣总集, 正是“把三百篇还给西周东周之间的无名诗人”的具体实践, 明白无疑的文学定位彻底颠覆了“三百篇”的经学地位, 还以“诗”的本色, 而此正即新、旧诗经研究的分水岭, 更成为了新中国诗经研究六十年的基本立场。顾颉刚关于诗经“厄运”与“幸运”的实际关注就在于对“经学”权威的重新审视, 而任继愈先生在学习中国哲学史的三十年中也称:“胡适打破了封建学者不敢触及的禁区, 即经学敢于打破封建时代沿袭下来的不准议论古代圣贤的禁例”。胡适的“经学”突破成为诗经研究新

8、范式 (paradigm) 的奠基思想, 相应的新观念、新问题、新路径、新方法、新尝试都由此生发。从五四时期关于诗经具体篇章的训释争论, 再到唯物史观下的文学观照, 乃至极左思潮下对诗经阶级性、人民性的特别鼓吹, 再到解禁之后诗经多视角、全方位的多元研究取向, 无不发端于视诗经为文学的基本认识。对于诗经研究的具体路径, 胡适归纳为训诂、解题两条, 更指出了综合民俗学、社会学、文学、史学的跨学科贯通思路。留美博士对于传统经典独特理解和诠释方法凭借青年导师的名头, 在尊崇科学的时代精神、反传统的社会思潮、向西方学习的一般观念等所构结的学术生态中迸发出耀眼的光芒与不朽的力量。尽管胡适关于诗经的部分篇

9、章的解释在当时已经遭到周作人等的质疑批评, 但其新方法在关雎等篇中的成功运用已然呈现出了巨大的学术潜力。随着经学观念的逐渐廓清, 新方法的学术张力日渐凸显, 诗经研究的新面貌终归要靠具体诗篇的重新解读来实现, 在诗经是文学的普遍观念下, 新方法的运用自是最为显著的标签。此后的闻一多无疑是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考释研究且最具创获的典范, 然而, 他的诗经研究却是曾亲得胡适指引的。郑振铎也曾将人类学、人种志、民俗学等看作可于传统经学外“开辟门户”, 异于考辨的“另一条更近于真理的路” (按:依照当时的学科观念以及胡适的知识背景, 其所云的社会学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甚至包括人类学等) 。从某种程度说,

10、新中国的前三十年的诗经研究大致可以称之为“史”的研究, 无论是史料的运用, 还是文学史的写作, 都可列入“史”的一脉;后三十年的研究或可理解为以文学为核心的多元研究, “新解”、“新论”、“新说”则是这一时期诗经研究的一个显著特色, 就方法论的角度来看, 在成绩斐然的诗经研究新貌中, 胡适当年大刀阔斧开出的诠释路径清晰可见, 不容回避。二从古史的材料到文学史的纲目当挟着枪炮威慑的西方文化在危机四伏的中国社会全面扩张时, 接连败北的传统文化不断受到西学的冲击和时人的批判, 作为中学主流的“经”的地位日趋陵替, 每况愈下。救亡图强的思潮通常和急功近利相伴出现, 在撞击中失败的传统文化无疑宣告了经学

11、在救亡中的无用, 与作为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经学不同, 史学通常以一种原察始终的民族智慧存在于民族心理之中, 在危机压力下, 放弃显然过时的经学而求助于史学几乎是必然的选择。过去的辉煌者与统治者在破坏期总会遭到启蒙者着意的攻击, 救亡者通常把落后的原因归于曾经的主宰, 经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受批判的对象, 这样, 史学在救亡的潮流中凭借自身的特性取代了经学。经书由不变的典则变为研究历史上某一时代的资料文献, 载道之论息声不闻, 经、史被一视同仁地看作是治学的材料。章太炎在经学略说中即称, “经之训常, 乃后起之义。韩非内外储首冠经名, 其意殆如后之目录, 并无常义。今人书册用纸, 贯之以线。古代无

12、纸, 以青丝绳贯竹简为之。用绳贯穿, 故谓经。经者, 今所谓线装书矣。”从语义层面对“经”做出新的解释。更将“六经皆史”誉为是拨云雾见青天的话, 称:“诗经是记王朝列国的政捐, 大半部是为国事而作, 自然是史”。尽管“退经于史”, 清学殿军章太炎毕竟还多是以“治史的法子治经”, 所倡国学之中依然有着“经部”的标目。而胡适的“整理国故”则已是“扩充国学的领域, 包括上下三四千年的过去文化, 打破一切的门户成见, 拿历史的眼光来整统一切”。历史眼光成为新的学术范式, 统摄一切。在经学体系瓦解, 新学科草创的转型时期, 积淀最深、最具批判力的史学自然成为研究传统文化的第一学科门类, 也成为整个20世

13、纪中对诗经研究最具影响力的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说, 走出经学的诗经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在史学领域中演进的, 其所扮演的角色便是“一堆极有价值的历史材料”。“经历了二千余年, 到今日, 历史观念发达了, 圣道的压迫衰微了, 我们方始可以抬起头来, 把诗经平视”。这个平视自然是历史的平视, 是历史视野中的史料平等。五四学者于诗经关注切入、研究思路多在史料的整理、辨析与运用, 作为民间古歌谣诗经的史料关注要远远大于诗经的文学观照。尽管他们承认“诗经是世界最古的有价值的文学的一部”, “它的文学的价值有些顶超越的质素”, 但真正肯下力气欣赏这部古老歌谣集的文辞, 做一些文学审美研究的, 却为数不多

14、。胡适的白话文学史虽称:“诗经里的许多民歌也都是当时白话的文学”。却因“诗经到了汉朝已成了古文学了”, 故而“只好把他撇开”。而“宇宙古今之至美的古文学是一种僵死了的残骸, 不值得我们迷恋”。特殊文化生态下的潮流指向实已汰去了诗经大半的文学价值, 三百篇所以引入注意, 多因其是一种可贵的、应用颇广的古史材料, 一种科学眼光、历史观念中的文化遗产它的文学生命则是早已僵化、死亡的。直至1951年, 顾颉刚仍然声称:“董仲舒时代之治经, 为开创经学, 我辈生于今日, 其任务则为结束经学。故至我辈之后, 经学自变为史学。惟如何必使经学消灭, 如何必使经学之材料转变为史学之材料, 则其中必有一段工作,

15、在此工作中我辈之责任实重”。可见, 由经学而史学的这一转变历程由晚清一直延续至五十年代尚未完成, 仍然是责任重大的工作, 与之相伴的则是诗经由经学材料向史学材料的历史过渡。诗经不再是“经”, 但“诗”的特色又未能充分发挥, 古史的材料成为诗经在“五四”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的基本定位, 而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观照则来自于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其中, 最具典范意义的开创之作则是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极具诗人气质的天才学者运用当时的前沿理论考察观照从殷周末期到东周初年的社会变迁, 从生产方式到阶级关系, 从家庭生活到战争纠纷, 在广阔的全息视角中, 诗经以原始文献的论据身份被贯穿、被阐释, 尽管中国

16、古代社会研究中的诗经仍然是古史的材料, 然系统地组织罗列以及唯物史观的始终贯穿都已表现出了对旧式经学传统的深刻改造, 因而有着不可回避的范式意义。其后,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理论支持在社会各领域产生广泛影响。1949年之后, 唯物史观逐渐以基本意识形态与绝对真理的姿态凌驾于学术之上, 成为笼罩一切的普遍思想。权威政治理论的现成套用成为诗经研究在前三十年中普遍模式, 作为古史材料的诗经成为阶级斗争、生产与剥削的历史证据, 反映古代生产水平、社会生活的重要材料, 在唯物史观的观照下呈现出了巨大的历史价值, 在前三十年的许多中国通史著作中, 作为史料的诗经更是屡屡出现, 至于

17、诗经自身的文学价值却还需要文学自身的历史来论证。“中国文学史”的编撰大致可以从历朝的艺文志、文苑传以及四库全书总目中寻得最初的痕迹, 但作为“经”的“诗三百”多是独立其外的;林传甲在京师大学堂编写的讲义中国文学史算是较早的滥觞之作, 其中所涉及诗经内容不过是“群经文体”标目之下的“诗序之体”、“三百篇兼备后世古体近体”、“淫诗辨正”三则。“五四”洗礼后的诗三百已不再具有“经”的特性, 在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中“周之建国及春秋前之文学”、“孔子与五经”等章节中已可以看到诗经作为文学史料的历史存在。再近些的二三十年代, 文学史日渐成为独立的学科, 而科学则是最为显著的标签, 文学史要求“采用已公认的

18、文学原理与文学批评的有力言论来研究中国文学的源流与发展”, “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前人为开发的园地”。文学史“以文学为记载之对象, 如动物学家之记载动物, 植物学家之记载植物, 理化学家之记载理化自然现象”, 是属于“科学之范畴也”。文学史研究对象的明确具体使得诗经以更为纯粹的文学属性进入文学史视野, 成为科学观念限定下一份需要“批判地继承”的“文学遗产”。儒家的经典蜕变为古老的诗歌总集, 当之无愧的“文学渊薮”为其赢得了文学史中相当的比重, 关于诗经的基本情况、主要内容、艺术特点、地位和影响等成为六十年来各种文学史的必备纲目。从最初满纸的“阶级”、“剥削”到多元视野下的文学归复, 与之相关的文

19、学史术语亦不断裁汰更新, 其所承载的文学史观各有轩轾, 但基本的纲目却大体相仿。经师儒生聚讼千年的诸种公案大多在诗经概况的介绍中几笔掠过, 最为浓墨重彩的总是诗三百的内容与艺术两大板块。前者是诗经对当时社会的文学反映, 后者则是作为“诗”的诗经所具有的文学属性, 隐于其后的正是贯穿整个二十世纪的文学观念。文学史不仅意味着绵亘千年的文学遗产, 更意味着文学史编纂者们对这些文学遗产的重组和认识。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 当然要有其鲜明的文学表征, 诗三百之“文学”本质的着力凸现便成为六十年来文学史的基本特征。文学史对文学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广泛影响, 所有高校的中文院系中, 中国文学史都是重中之重的必修

20、科目。外行请教入门书目, 必答曰:中国文学史, 而硕士、博士的入学考试科目也大多赫然标着“中国文学史”的字样。六十年来, 诗经接受的最为主要渠道便是作为通行教材的各类文学史, 一般受众对于诗经的基本认识大多来自于此。从作为教材的实用思路而言, 依赖当时的文学观念与逻辑思路所关联的几大知识板块自然无可厚非, 明晰的纲目结构无疑为知识接受者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掌握途径, 尤应注意的是, 由于文学史的重新阐释, 使得诗三百由“古史的材料”变为了“古老的诗歌总集”, 诗经研究也理所当然地从历史领域回到了文学的主阵地。三现代学科机制下的成就与局限当诗经毫无疑问地纳入现代文学学科的研究范畴之后, 这份古老的文

21、学遗产所必须面对的便是新学科机制下的研究范式。传统的经学体系因“经”的颠覆而瓦解, 新的研究范式则随“文学的独立”而日渐呈现出巨大的学科优势与机制张力。作为现代科学的古代文学研究, 并非晚清以降的经学退潮, 却是五四运动的科学后浪, 其所衔接的核心精神并非修齐治平的古典传统, 而是分科研究的知识理性。六十年来的诗经研究无疑有着迥异于旧式经学的新鲜面貌, 而最为鲜明的外在标识正是现代学科机制下的分科专业化。“中国传统知识系统要完全纳入近代西方分科式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系统中, 必须采用近代分科原则及知识分类系统, 按照近代科学方法对中国学术体系进行重新整合, 对中国四部名目下的古代典籍进行重新类分,

22、 对中国旧学作出新的阐释。”传统学术仿效近代西学分科的类分规划与阐释实践早在晚清便已开始。1892年, 郑观应便对西学的“穷究各学, 分门别类, 无一不赅”大加赞赏。之后的康有为亦宣称, “夫学至于专门止矣, 其所谓大学者, 不过合各专门之高等学多数为之, 大聚天下之书图仪器, 以博其见闻;广延各国之鸿博硕学专门名家, 以得其指导;而群一国之学者, 优游渐渍, 讲求激励, 而自得之。”而梁启超亦在变法通议中称:“专门之业不分, 治精无自也”。随着分科观念的深入人心, 按照近代西学分科观念设定办学原则、改革学校课程的各种尝试亦在探索中展开, 无论传统书院, 还是西式学堂, 分斋立学, 分科讲授,

23、 蔚然成风。1901年, 张之洞在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中, 参酌中西学制, 分为七专门:经学、史学、格致学、政治学、兵学、农学、工学。1902年, 张百熙仿日本例所拟定的大学分科则以政治、文学、格致、农业、工艺、商务、医术七科分立。其后, 张之洞会同容庆、张百熙等“博考外国各项学堂课程名目, 参酌变通”制定奏定大学堂章程, 分为经学、政法、文学、医科、格致、农、工、商八科。张之洞特设的经学科招致梁启超、王国维等的反对, 梁启超仿照日本学制, 提出七科分学, 不设经学科。王国维则将经学科合并入文学科中, 成为其中的经学门, 与史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地位平等。而其设定的经学科目虽有经学之名

24、, 实具西学哲学科之实。1913年, 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大学令, 取消经学科, 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大学文科分哲学、文学、历史学、地理学四门。四部之中的至尊经学被现代学科机制彻底消解, 被纳入近代西学体系中的传统学术成为西学分类下的一般知识, 导自于晚清的学术分科成为诗经研究现代化的体制滥觞, 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热情推动中走向新的人文视野与学术范式。五四学人及其后续者们以民主的眼光、科学的精神将权威正统的“经”从三百篇中完全剔出, 在他们的讨论与关注中, 往往有“诗”无“经”;在他们筚路蓝缕的草创研究中, 生气勃勃, 新意十足。而在胡适开辟的风气之下, 更有着郑振铎、俞平伯、

25、闻一多、陈子展、陆侃如等新辈诗经名家, 值得注意的是, 这一代人物并不以诗经研究为专职, 涉猎范围也不在先秦之限, 或治唐诗, 或辩红学, 旧学痕迹中每每有个性流露, “古代文学研究专家”的面目还不清晰。五六十年代, 新一批的研究者们以革命的热情、崭新的面貌更为积极地改造着、实践着对于古代文学这一丰厚遗产的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照搬套用的研究模式在特定的政治大局中被极端放大。诗经中伐檀、硕鼠、七月成为最具批判精神、最能反映剥削历史的优秀诗篇, 被高度赞美, 广泛宣传, 甚至被选入各种教材, 而三百篇的多数之作, 尤其是雅颂部分, 则被贴上贵族的标签打入冷宫, 先前的生气勃勃逐渐变为

26、了众口一词的价值评判。与之同时, 新中国教育事业也在苏联经验的影响下逐渐发展, 各类学校的招生、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研究生的招收以及对于知识分子的各种政策, 为现代学科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以及人力资源的支持。此外, 还有各级图书馆的建立、发展, 以及更为重要的学术发表系统的逐渐形成。当然, 最为核心的发展依然是基本观念、思维模式的根本转化:诗经是文学, 不是经学。如果说, “五四后”三十年的学者们尚且有些旧经学的痕迹的话, “解放后”三十年的学者则开始用现代学科的观念思维、研究模式、写作套路来关注诗三百了。而这批学者对于古代文学学科的建设与拓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贯穿起五四后一代学问很

27、大, 成绩不很大的师友”和身后学问不很大, 但成绩很大的门墙生徒”, 是“极其重要的传承环节”。现代学科的研究优势在“文革”之后的近三十年中得以充分凸显, 据笔者初步统计, 在二十世纪的百年诗学中, 共有相关论著约5700余种, 其中包括论文5300余篇, 专著380余部, 而在1978年至2000年间, 共发表论文约4300余篇, 且有约180部专著问世, 短短23年, 还不及百年诗学的四分之一, 而研究成果已达总数的79%。而20012009年间的关于的诗经各类论文亦在3000篇左右, 单凭这沉甸甸的数字, 繁荣二字已是当之无愧, 成绩确实惊人。日益加大的科研经费投入、日见规模的各类学术机

28、构, 频繁便捷的学术交流, 设施完善的现代图书馆, 本科、硕士、博士的不断扩招保证着后续研究队伍的人马充足, 不断壮大、完善的学术刊物、出版体系提供了学术发表、收藏、交流的最佳平台, 以及各类考核、评估机制所提供的学术监督与激励。现代学科以分门别类、操作性极强的理论模型、研究框架以及保障体制等在最近的三十年中造就了惊人的成绩与迥异于经学研究的新范式。诗经由抡才取士的科考之目沦为中国古代文学之先秦部分中的一个子项;经师通儒的传统角色转换为现代学科下的古代文学研究专家甚至是诗经研究专家。在惊人的数量中, 前人设计的不少文学功课大多已被完成。六十年来的诗经研究, 秉承现代科学精神, 日趋严密的逻辑论

29、证, 视角多元的研究取向使之全面展开, 研究领域不断拓宽, 在横向研究上取得了成功, 而学科建设的理性和眼光则从梯队培养、机构设置、资料准备、学术史的整理等方面加深了诗经研究的纵向深度。二者相互促进, 推动了诗经研究的全面发展, 成绩斐然。就表面而言, 构建于民主与自由之上的现代意识使得那“一种统一的价值评价和意义知识的治权已经不复存在”。在现代学科体制之中, 有着统治意义的经学范式虽已不复存在, 但科学主义思潮却是控制整个文学研究领域的新霸权。科学与否成为古代文学研究评价体系的统一标准与基本意义。源自西方的“赛先生”早在五四时, 便以摧枯拉朽的新生力量将旧式经学打翻在地, 全新的研究范式始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