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扩张力极为强盛。立国后,先向西征伐欧洲,1453年攻陷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彻底灭亡了这个在罗马帝国崩溃后残存了近千年的老牌帝国,将巴尔干地区收入囊中,进入16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举兵东进南伐,掠得埃及、利比亚、叙利亚、阿拉伯半岛。在与萨非伊朗几番拉锯后,于1638年夺得巴格达,确立了对伊拉克的统治权。全盛时期的奥斯曼帝国疆域(1617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历史上出现的又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的统治对北非、东南欧和西亚地区的历史发展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奥斯曼帝国的常备军奥斯曼土耳其亲兵为步兵精锐,图中服装为礼服奥斯曼土耳其人的装束奥斯曼帝国最高统治者称苏丹,实
2、行军事封建统治,全国分为31个省、250个县,设省长(总督)、县长管理。地处欧洲、原拜占庭帝国的君士坦丁堡易名伊斯坦布尔, 充当首都。奥斯曼土耳其人早年随塞尔柱人皈依*教,因此,继承了阿拉伯帝国政教合一的传统,在全境推行*神权统治,保持和加强了*教的影响。 帝国推行封建土地所有制,全部耕地的60集中在封建主手中,农民收成的3040被封建主和国家拿走。政治统治专横冷酷,厉行种族压迫和宗教压迫, 置各非土耳其民族和非*教徒于政治不平等地位,把整个国家变成一座“民族大监狱”。土耳其统治下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非常迟缓,生机黯淡。一位英国历史 学家写道:“这个国家在走完了19世纪的时候,就像是跨进16世纪
3、一样野蛮、愚昧,他的物质生活标准丝毫不高于他的精神和性格的水平。”帝国利用地处 欧、亚、非交通要道的便利,对来往的商队征收高额的通行税,一度使欧洲市场上的香料价格飙升三倍,这从另一面刺激了欧洲各国寻找新航路的欲望,从而引发了 “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但是,以武力征服支撑起来的帝国基础是不稳固的。1516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萌生壮大,一种以商品、资本和武力的结合为手段、以超额利润为目的的全新征服力量,赫然崛起,锋芒直逼与其毗邻而居的奥斯曼土耳其。在帝国内部,陈旧落时的政治经济体制加速制造政治对立面,社会上下聚合起强大的反叛力量。内外双重的侵蚀和冲击,造成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日渐衰败,不可遏制的
4、走向分崩离析。1487 年,葡萄牙人巴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好望角,打开通往印度洋西太平洋的海上门户后,西方殖民势力便开始侵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葡萄牙人最 先到来,1515年占波斯湾口的忽鲁谟斯,不久,开抵巴士拉设立商行。英国人接踵而至,1622年与伊朗联手把葡萄牙人逐出波斯湾,1650年在巴士拉开 设东印度公司的商行。法国人不甘示弱,在西方国家中率先在巴士拉和巴格达设立了领事。众列强展开激烈竞争,英国人逐渐占得上风。18世纪,英国已控制了波 斯湾的绝大部分贸易,并与巴格达帕夏(总督)建立了亲善关系。1761年,在巴士拉设立领事,1802年又在巴格达设立了领事。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
5、 初,英国势力已深深渗入奥斯曼帝国疆域。但 是,英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影响受到德国的强有力挑战。德国在1870年普法战争中获胜实现统一,国力迅速增长,开始在全球范围与英、法等国争夺殖民地。其扩 张方向之一,便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872年,德国人获得巴尔干铁路的技术顾问一职。1888年铁路完工后又出资将其延伸到小亚细亚的安卡拉。1894 年,在巴格达设立领事,并谋划把巴尔干安卡拉铁路进一步延伸到巴格达。英国人对德国的渗透惊恐不安,极力反对巴格达铁路计划。英、德、土三方几经交 涉,最后于1914年达成协议,英国人虽也挤进了铁路的修筑与管理,但不得不同意德国人占有更多的权益。其时,在对土耳其帝国政府的
6、“求爱战”中,德国更 是争得主动,土耳其统治者出于对英国侵蚀地盘的嫉恨和对德国军事集权式体制的认同,对德国人抱有特殊的亲近感,期望借助德国的力量抗衡英法,振兴帝国。因 此,步步投向德国人的怀抱。1913年10月,德国将军利曼冯桑德斯率领一个庞大的军事顾问团来到土耳其编训土耳其陆军,利曼亲自担任了土耳其陆军的名义司令。土 耳其社会酝酿变革的标志之二是民族主义势力兴起。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土耳其帝国身陷全面危机,社会变革呼声日益高涨。在土耳其人统治下生活了数 百年的各非土耳其民族奋起抗争,要求实现民族自决和独立。1908年7月,由土耳其裔改革派组成的青年土耳其党武装起事夺得政权。该党上台后
7、对政治体制动 了一些小手术,将君主独裁制改成君主立宪制,但并未触及帝国统治的根基。该党改革的宗旨是挽救帝国而不是推翻帝国,它公开号召效忠帝国,继续奉行“大奥斯 曼主义”,实施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因此,帝国的民族问题不仅未能解决,反而愈演愈烈,非土耳其民族的反抗声势日大,这当中,阿拉伯民族的独立斗争占 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引人注目。19世纪下半叶,各阿拉伯行省的一批活跃开明、接受过西方近代教育的阿拉伯裔军官、官吏、学者、留学生相继成立团体,组建政党,发行报刊,联络民众,呼吁摆脱土耳其人统治,重振阿拉伯雄风。这一运动主要兴盛于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有很强的跨地域联合性。1904年到1910年
8、,阿拉伯行省出版的阿文或土文报纸骤然增多,种类增长了10倍,这正是阿拉伯民族自决意识觉醒的标志。1908 年,在青年土耳其党主持的第一届国会选举中,一批阿拉伯人士作为点缀当上了议员,他们深感势单力薄,在伊斯坦布尔联手成立了西亚地区的第一个阿拉伯政治团 体阿拉伯奥斯曼兄弟会(阿拉比)。他们的政治主张是要求改良帝国的民族政策,在效忠苏丹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平等,提高阿拉伯各省的福利。但青年土 耳其党政府对这个温和的团体也不能容忍,下令取缔。1909年,7名穆斯林留学生在法国巴黎成立“青年阿拉伯协会”(法塔特),主张实现阿拉伯民族自治, 它的主要成员是叙利亚人。1913年6月,协会将总部从巴黎迁到叙利
9、亚省的黎巴嫩,其成员扩大到2000人以上。迫 于阿拉伯民族自决运动的压力,1913年78月,青年土耳其党政府与阿拉伯人士举行谈判,满足了阿拉伯人的部分要求。如:中小学以阿拉伯文教学、大学 用土耳其文教学;在阿拉伯地区任职的官员说阿拉伯语;各地区除最高官职外,其他一切官职均由阿拉伯人担任;中央政府的3个大臣、5个总督、10个州长由阿 拉伯人充任,等等。但各地阿拉伯民族势力并不领情,他们认为这不过是一种敷衍应付之举。1914年初,年轻的阿 拉伯军官阿齐兹阿里米斯里成立了一个名叫“严肃同盟”(阿赫德)的军队秘密社团,它要求以武力推翻帝国。该社团几乎全由阿拉伯裔陆军军官组成,据说在 全土耳其发展了40
10、00多名会员。更多的民族主义俱乐部涌现而出,民族报刊上的言辞愈加尖锐,要求自治的电报从阿拉伯各省如雪片般飞向伊斯坦布尔。阿拉伯 民族自决运动声势日大,但从总体上看,尚处于发展组织、准备舆论阶段,未能对时局产生决定性影响。一战前夕,1914年8月,德国与土耳其政府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将其拉入同盟国集团,11月2日,又促使土耳其对协约国宣战。英、法乘机发兵中东,全面夺取土耳其帝国的地盘。英国进兵的主要方向就是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西亚地区,英军于11月22日占领巴士拉,1917年3月夺取巴格达,实现了对伊拉克省的军事占领。同时,英国还积极筹划战后巩固在西亚地区的影响。1916年5月,近东事务专员萨克斯与法国驻贝鲁特前总领事皮柯签署了瓜分西亚的萨克斯皮柯协定。1918年11月,历时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由于协约国战胜了同盟国,加入同盟国一 方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被彻底摧毁,其领土被肢解。为西方工业列强与这个老牌封建帝国之间的纠葛作了最终的了结。1920年8月10日,协约国在巴黎附近的 色佛尔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签订色佛尔和约,这一条约使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失去了4/5的领土,规定其新的版图缩小到小亚细亚半岛,帝国以往统治的中东地 区交英、法等国支配,埃及地区宣告重新独立。至此建国近600年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彻底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凯末尔建立的土耳其共和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