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有相对稳定、丰富的教育内容 我国在奴隶社会,教育的内容有礼、乐、射、御、书、数等方面;而在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的经典着作“四书”和“五经”及相关的伦理知识。从总体上来看,封建社会的教育在内容上比奴隶社会更加丰富一些。(3)教育同生产劳动严重脱离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崇尚书本知识,轻视生产劳动,排斥科学技术教育;重视教育的社会职能,轻视教育的生产职能。学校教育方法注重死记硬背,主要采取个别教育的方式。(4)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教育的阶级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上,而且还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选择与运用等方面。与统治阶级的教育相对立,也同时存在着被统治阶
2、级的教育,即在自己的劳动和生活过程中,用大量的事实教育自己的子女明确在本阶级内部团结互助的重要性以及对统治阶级的仇恨。从此,教育的阶级性是一切阶级社会教育的重要属性。3、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教育。它是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世界产业革命浪潮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类型,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与这种剧烈变化的社会相适应,现代教育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一些全新的特征。(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现代学校最早出现在18世纪,是应现代大工业生产的要求而产生的。从类型上说,现代学校既包括一些专门传递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为现代工业训练劳动力的实科
3、学校、职业技术学校,也包括现代大学;从途径上说,现代学校的产生基本上是通过三条途径:一是新建;二是逐步地改造传统的学校,增加一些现代课程;三是由政府出资购买或接管一批教会学校。与古代教育的学校相比,现代学校在体系上更完备、类型上更多样、层次上更清晰、性质上也更世俗化。就教学组织形式而言,现代学校普遍实行了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形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2)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之所以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根本原因在于科学技术在当今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广泛运用,它要求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和谐一致,保证教育能够培养出适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包括教育
4、与就业、教育与劳动力培养等关系,经常指的是教育与劳动界、教育与劳动生活、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环境、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3)超前性 超前性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显着特征,主要是指教育的发展要超前于经济的发展,既要培养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还要兼顾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教育发展的战略规划时必须面向未来,使教育的各个方面,如教育经费、教育规模、教育内容、教育目的等,都具有超前性。(4)普及性和多样性 现代教育的对象不再是某一阶层的人,而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现代社会和现代生产要求每一个劳动者都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掌握一定的技术和技能。现代教育除了具有普及性外
5、还具有多样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教育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和领域,形成了一个复杂、庞大、开放的大系统。它既包括制度化的教育,也包括非制度化的教育;既包括基础教育,也包括半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函授教育等等。(5)教育改革成为主旋律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国普遍开始对各自的传统教育进行改革。教育改革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浪潮。4、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学校教育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2)教育的个性化 教育个性化也是为了克服目前教育中存在的划一性、僵化和封闭性,树立尊重个人、发展个性、培养自我责任意识的需要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未来就是一个高科技的社会,是激烈竞争的社会,无论是科技发展
6、还是社会竞争都需要创造性人才。(3)教育的开放性 把教育同整个社会的发展充分协调一致起来,在制定教育发展的战略规划时,把它与社会的其它领域如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紧密结合起来。三、教育学的学科特征(1)教育学的理论性特征(2)教育学的实践性特征(3)教育学的艺术性特征第二节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历史阶段:一、萌芽时期 这是人类对教育最初进行理性认识的时期。中国古代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点: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因材施教”等;墨子对教育与环
7、境作用的论述,对生产劳动教育的重视;孟子强调“思则得之”、“专心有恒”;荀子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学以致用、身体力行等。在西方,古代希腊与古代罗马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也都为教育学的萌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斯多德的和谐发展思想和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和重视儿童思维与道德的培养等,也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但是,萌芽时期的教育学还称不上是什么“学”。因为它还不具备自身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学科体系。它仅仅是一些教育的主张和思想观点,又多是些片断的、个别的结论,且多孕育在古代哲学的母体之中。代表萌芽时期的教育着作,是中国古代的学记。但学
8、记仍然是一些经验的概括和片断的、个别的结论,还没形成自身的逻辑体系。二、形成独立学科时期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近代形成的。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问世,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奠立了基础。夸美纽斯(15921670)在他的着名着作大教学论中,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划分了儿童的年龄分期,确立了各年龄阶段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建立了班级授课制度,对教育的作用和教师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贯穿于他全部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自然适应性”原则。大教学论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形成独立学科的阶段。继夸美纽斯之后英国洛克的绅士教育、法国卢梭的自然教育
9、、瑞士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英国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教育,以及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等都在理论上丰富着教育学的内容,推动着教育学科的科学化和深入发展。把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裴斯泰洛齐首先提出,并由赫尔巴特进一步奠定的。赫尔巴特(17761841)他深受裴斯泰洛齐探索教育心理学化的启发,提出观念与统觉的理论,试图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阐明教育目的和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和手段。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使教育学学科的科学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三、教育学的发展期(1)多元化发展时期:梅伊曼与拉伊的实验教育学、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学。(2)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杨贤江新教育
10、大纲、凯洛夫教育学。(3)教育学的分化。第二章教育的构成1、 识记教师角色2、 掌握教师成长的含义及它主要包括的内容。3、 了解学生的本质、特点及学生发展的含义。4、 了解教育影响的几个构成部分。5、 掌握教育诸因素之间的关系。6学时讲授法讨论法第一节 教师一、 教师职业角色的定位1、社会义务,从教师的社会义务来讲,教师是文化的传承者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者。2、教学与管理(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2)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合作参与者(3)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拓展者。(4)教师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3、心理定向,从心理定向这个角度而言,教师是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维护者。4、自我实现,从
11、自我实现的层面来看,教师是自我成长的研究者和设计者。二、教师成长的实现1、教师成长的含义教师成长是指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以及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作为人的教师”的成长,强调教师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二是“作为教师的人”的成长,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2、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知识的发展:a、条件性知识,这是指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学科教学论的知识;b、本体性知识: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包括本学科的专业理论基础、专业发展史、专业研究方法论等,这是教师知识体系中的主体部分;教师专业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人文地理知识、文
12、学和美学的修养、时代性便是知识等,这有助于开拓教师的视野,激发教师的教学创造性;c、实践性知识。(2)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本领。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的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设计教学的能力b、表达能力c、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d、教育教学交往能力e、教育教学机智即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的能力f、反思评价的能力即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状况正确评价的能力。g、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即教师对学生、对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进行探索,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的能力。h、创新能力,如教学
13、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的能力。(3)专业情意的发展,它是教师对教育、教学专业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教师专业化的成熟境界意味着专业情意的健全。它具体体现为:a、专业理想。b、专业情操。c、专业性向。教师的专业性向是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具备的人格特征。d、专业自我。教师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在职业生活中对自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的心理倾向。3、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1)社会环境(2)学校文化(3)个人经历(4)自我更新4、教师成长的途径(1)专业学习(2)专家引领(3)同伴互助(4)个人反思a、教育事件反思b、教学过程反思c、教学风格反思d、心智模式反思第二节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和特点1、
14、学生怕本质(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2)学生是一个完整的(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2、学生的特点:(1)主动性(2)未完成性(3)开放性(4)独特性5、创造性二、学生的发展1、学生发展的含义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随着年龄的递增而发展的个体身体和心理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身体发展包括机体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长。心理发展包括认识能力的发展和心理倾向的发展。2、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第三节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教育内容:是教师和学生作用的对象和客体,它是经过课程设置和编制而具体化了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是教师活动、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15、,是学生活动所作用的全部对象。它的特点;(1)教育内容是一种特定的、具有教育性的人类文化成果;(2)教育内容是人类文化再生产的结果;(3)教育内容具有简洁性和高度概括性的特征;(4)教育内容是师生活动共同的客体。二、教育方法:它是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它是指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有效完成一定的任务而采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法,是教师行为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组合。(1)教育方法是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2)教育方法的选择和组合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三、教育技术;它的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所应用的教学媒体的硬件和软件。它分为物化形态和智能形态两大类。四、教育情境
16、:教育情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情境可以理解为教学活动的场景,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狭义的教育情境是指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是教学中的认知逻辑、情感、行为、社会和发展历程等方面背景的综合体,具有文化属性第四节教育诸因素间的关系分析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教师中心论(二)学生中心认论(三)“主导主体”说;主导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强调教师在教学认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领导地位,突出强调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教学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主体是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的独特性和完整性以及在学习活动中的不可替代性。(四)“主体间
17、性”说,教师与学生同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之间是“我与你”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平等对话(2)互相尊重(3)共同分离(4)彼此评判二、教师、学生与知识的关系教师学生教师学生(主体)(主体)(主导)(主动)知识知识(客体)(中介)第三章教育功能1、 识记教育功能的含义。2、 掌握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3、 掌握教育的社会功能。4学时第一节 教育功能概述一、 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指的是教育在与人及周围环境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它往往指向教育的活动已经产生或者将会产生的结果,尤其是指教育活动所引起的变化、产生的作用。二、教育功能理论的历史演进1、古代教育的政治伦理观:具有浓烈的政治
18、伦理色彩,维护“君权神授”。2、近代教育的发展个体功能观:斯宾塞教育论(1)深入批判了传统教育只重虚饰而且有重实用的弊端;(2)明确主张教育目的应切合实际需要,从多方面为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作准备认为个体完满生活作准备是教育应有的功能与应尽的职责。(3)从实利主义的道德观、人性观出发,明确提出知识教学就是进行”自然后果“的教育,重视儿童的身体健康成长。3、现代教育的改造社会功能观:现代教育功能重心指向改造社会。杜威学校与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主要观点:(1)儿童个体发展应该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由此把教育功能从发展个体扩展为作用社会。(2)明确提出学校教育是改造社会、推进社会的重要手段。(3)从着眼于
19、改造社会出发,杜威把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从未来引向现实,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沟通起来,并提出了一系列鲺传统教育截然不同的性质学校教育的目标和方案。4、当代教育的功能主义:(1)结构决定功能(2)功能的整合(3)稳定与和谐的重要。三、教育功能的基本分类(1)筛选功能与协调功能(2)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3)基本功能与派生功能(4)正功能与负功能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一、个体的发展的一般概念 个体的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经衰老至死亡的身心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具体指人作为生命个体从出生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增加而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过程。生理方面,包
20、括人的各种组织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及其机能的成熟;心理方面,它包括各种心理(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的发展,也包括个性的形成。二、个体的发展的基本规律 1、发展的统一性 人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身体的正常发展是心理发展的自然基础,特别是大脑及神经系统的发展,制约着心理发展的过程;人的心理的发展反过来也影响着身体的发展。2、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发展的过程和特点的出现具有一定的顺序。人的发展不但有顺序性,而且有明显的阶段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人的身心特点具有独特的年龄特征。发展心理学上一般
21、把儿童个体的身心发展分为如下六个阶段:(1)乳儿期(出生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7岁)。(4)童年期(6、711、12岁)。(5)少年期(11、1214、15岁)。(6)青年初期(14、1517、18岁)。3、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阶段、年龄特征和变化速度等大体相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发展的可变性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人的发展在某些方面是可以发生变化的。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是同一过程的不同侧面。稳定性和可变性就好像物种进化过程中的遗传和变异一样,共同构成了人的发展的基本过程。(四)发展的不均衡性和
22、差异性 发展的不均衡性是指人的发展虽然是有顺序的,但其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它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发展的同一方面上,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的速度不均衡。二是人的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均衡,显示出一定的关键年龄或最佳时期。发展的差异性,主要指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在发展上存在个别差异,包括身体素质、智力水平、个性倾向、性别差异等很多方面。三、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们发展教育时,必须在考虑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考虑如何适应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并使两者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将教育的发展建立在坚实的客观基础上。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年龄特征 年龄特征是指在
23、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儿童在同一年龄阶段所表现出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特征及发展趋势,包括身体特征和心理特征。教育只有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才有可能是有效的,不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教育不可能很好地被学生接受,也不会产生预期的效果。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由于人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的特点和规律,教育应该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注重人个性的培养,这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 四、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又称遗传素质,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方面的生物特点。它包括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结构与机能特征,运动器官、感觉器官、语言器官等方面的结构与机能,以及肌体结构、形态等方面的特征。遗传素
24、质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阶段 所谓生理成熟指的是个体受遗传素质制约的生理机能和构造的变化在一般的年龄阶段所达到的一般程度。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物和物质基础,它在人的一生中都会持续发挥作用。人之间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别的,表现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某些差异,感觉器官的结构和机能上的差别等。这些差别会对人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形成发展的个别差异性。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
25、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环境包括两种:一是社会环境;二是自然环境。(1)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人们所生活的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种。宏观环境如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社会精神文化等等。微观环境如家庭、邻里、亲友、娱乐场所、工作单位等等。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其影响是非常广泛的,大致可概括为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宏观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总的条件和背景,制约着人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宏观社会环境包括人所处的历史时代,社会制度、生产生活方式、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社会大背景,它在总体上制约着人的发展。这种制约表现在两个方面:社会环境使人从遗传素质所得到的发展可能性变成
26、了现实性。宏观社会环境制约着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和水平。第二,微观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微观环境比宏观环境对人的影响更为直接。人从出生开始,首先接触到的是对人的成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微观环境就是家庭教育,它包括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方法、父母的生活态度以及家庭条件等等。(2)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不依赖于人而存在,人与其它动物所共有的环境,是同人类生活和活动密切相关的、能够对人的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的种种自然条件的总称。自然环境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自然环境中、对人的影响最直接的是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主要是指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空间、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等环境因素。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
27、的作用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教育也属于社会环境范围,但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与遗传因素和自发的环境的影响相比,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代表社会对人的要求,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目的与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学校教育是在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的制约下进行的。它保证了教学的良好秩序,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
28、空间全部纳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保证了教学得以顺利、有节奏地进行。同时,学校教育又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既考虑了社会政治经济对人才规格的需要,又考虑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接受能力,从而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与高效率。(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进行的。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它有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又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把学习者按照一定的教育要求组织在专门的教育过程中进行教育和训练。(4)教育可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 教育环境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和组织起来的。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利用和调配各种社会资源。经过精心创设的校园环境和严密的学校管理制度可以限制和排除一切不良环境因素的干扰,充分利用和发展一切积极因素的作用,以确保个体发展的方向。(5)教育可以充分发挥个体的遗传优势,弥补其缺陷 事实证明,人的先天素质是不一样的。教育可以根据儿童的遗传素质,有意识地发挥他的长处,弥补其不足,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儿童成长的方向发展。特殊教育在超常儿童教育和残疾儿童教育方面所做的探索和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应该看到,教育的主导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