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订正: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是课后练习中的一道题,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而且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从文中不难看出“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那么,作者为什么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会不会喧宾夺主
2、从而对说明对象有所影响?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作者用大量篇幅说明岩石被破坏而渐成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生成打基础作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喧宾夺主,而且会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这是本文的难点之一,设计此题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物质运动的规律,从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之二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请结合课文回答。学生快速测览课文后回答,教师明确: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累达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
3、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它最初生成时,像书面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同一岩层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这是文章的又一难点,意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课文谈谈“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讨论后明确:“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或“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之一,意在提高学生对地质科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4、,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兴趣。四、欣赏品味作为一篇科普作品,本文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从形式到内容再到语言表达等方面尽量靠近读者,使读者愿意读、喜欢读。首先,从形式上看,拟人化的题目,别具一格的题记和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内容生动具体的正文,相互映衬,浑然一体。尤其是选择高土其的时间伯伯一诗作题记,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了下文,还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无论人类有史以来,还是史前无人之时。其次,从内容上看,说明具体、全面。如说到山野里的岩石可以记录时间时,顺便提及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介绍岩石生成过程中如何留下时间的踪迹,却先交代岩石的毁坏、分解过程等,不断开阔读者视野,使人获
5、得多方面的信息。再次,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地运用拟人化的写法,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把“岩石”的被动和无奈表现得令人同情。“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的排比、拟人手法加上极富特点的动词的巧妙运用,把“狂风”“洪水”“冰河”来的情状表现得惟妙惟肖。文中类似的句子随处可见,值得细细品味。五、课堂总结1总结两节课的教学内容。2总结学生的学习表现。3总结学习方法。(课堂总结便于学生对课文容的整体把握,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用已有的学习方法指导今后的学习。六、布置作业学完这篇课文,你是否对岩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试
6、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首小诗或散文,抒发一下你的感受。2.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之二教学目标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课文说明顺序。2.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课文说明顺序。2.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教学难点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教学方法:自读课文,自学,导学案及作业本的介入教学过程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屏幕显示)。我们看
7、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二、自学解读课文(一)自学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完成作业本练习。1.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引出话题,说明岩石“是记录时间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2.第二部分(第5至第29自然段)分层次地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这部分分二层。第一层(第5至第21自然段)说明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第二层(第22至第29自然段)岩石保存了许多历史的痕迹。3.第三部分(第30、31自然段)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
8、的时手意义,号召人们进一步去大自然找寻时间的踪影,去一步步走向地下的宝库。(二)自学2:再读课文,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1文章中的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起或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明确: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
9、展开。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三)自学3:三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顺序采用了逻辑顺序。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
10、顺序,从原因到结果(从结果到原因)、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从具体到概括、从个别到一般都属于逻辑顺序)三、小组合作:赏析语句一篇有艺术性的说明文,除了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还会注重语言的艺术性,本文语言十分具有艺术特色,请结合课文实例进行分析。(1)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2)三个并列短语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
11、的威力。(3)说“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也是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沙砾)或被动性(石块),生动有趣。(4)用“躺”字形容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新生的过程。小结: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感。说明文语言既可以是通俗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形象的,这要根据说明内容和读者对象来定。四、布置作业3.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之三1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2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
12、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教学过程:播放导入视频。如视频中所言,通过一撮沙子,就能得知地球的年龄。这看起来十分不可思议,岩石真的有如此强大的记录历史的力量吗?它是怎么记录那些已逝的时间的?让我们在时间的脚印一文中寻找答案。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1请同学们花三十秒迅速扫读课文,说说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不少单句成段。2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重点单句引导把握:结合对上述单句成段句子的综合分析,可将全文31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
13、方式之一。第二部分(529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第一层(521段)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第二层(2229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第三部分(3031段)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目标导学二:理解课文,发扬科学精神1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一开始并未说岩石是怎么记录时间的,而是描述岩石有生灭过程,这是为什么?点明岩石的生灭过程,也是为了说明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作者并不是以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岩石的变化,而是将岩石的变化纳入辩证唯物主义的宏观视野中,这是一种辩证的科学主义精神。2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
14、。3岩石这样顽强的东西竟然也被破坏,请同学们说说,导致岩石被破坏的因素有哪些?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破坏因素:阳光烘烤,霜雪冷冻,空气与水中的酸类腐蚀,风的吹拂,水流的冲刷,冰河的移动,生物破坏,人为破坏。形成过程: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4请以沉积岩为例,说说为什么根据岩石的形成过程,我们能知晓过去的年月。(展示沉积岩照片)“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5岩石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阅读第22到29段并分组讨论,说说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
15、,它对人类有着怎样的意义,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记录了地壳的活动;记录了气候的变化;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记录了自然界某些转瞬即逝的活动。意义与启示:对岩石的研究,不仅使我们增长了知识,对自然界与史前历史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也拥有了开发史前资源的可能性,为人类谋取幸福。我们要秉承这种辩证主义思想观念,发扬科学探索的精神,在人类前行的历史上,贡献出一份心力。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感受说明文艺术特色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如果去掉“大约
16、”,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2一篇有艺术性的说明文,除了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还会注重语言的艺术性,本文语言十分具有艺术特色,请结合课文实例进行分析。文章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语言生动有趣。教学反思:可取之处:结合地理视频导入,可引起学生的兴趣。从单句成段的句子入手,对全文进行整体性把握,加强对成段单句的关注。教学过程中认真品析说明文语言,感受文学性语言在说明文中的运用之妙。不足之处:由于
17、课时有限,不能充分引导学生关注与理解作者的科学辩证思维,学生无法真正做到用辩证观点看问题。4.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之四1.筛选信息,感知课文内容。2.寻找关键,理清文章思路。3.赏析妙点,探索表达之趣。1.感受表达之妙,是本文学习重点。2.理清文章层次探究章法之妙,是难点。教学创意本教学设计着眼于学法实践,在阅读中,通过“发现、赏析、创造”的方法进行语言探究式阅读。教学步骤一、导入今年春节档最热门的电影,当属科幻片流浪的地球,大家都看了吗?它讲述的是地球的未来,太阳即将毁灭,地球必须去寻找新的家园。今天,让我们循着时间的足迹,去探寻地球的过去,一起学习时间的脚印。板书课题。二、感知内容与层次说
18、发现的话这是一篇很有趣味的说明文。知识链接: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1.浏览,圈点勾画,本文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呢?说说你的发现。交流。结论:这些知识都是围绕着“岩石”进行的介绍。板书:岩石2.跳读,发现三句话,这三句话具有以下特征:独立成段;具有提示内容的作用;分别介绍了“岩石”的三个方面。交流,结论: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记录时间岩石的形成保存痕迹研究意义从课文内容的角度来看,本文内容丰富,结构清晰。这是从大处着眼的趣味。三、鉴赏语言与表达说赏析的话1.从
19、说明方法的角度赏析一个句子。每1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赏析:这里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里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里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朗读。读出其中的情味。注意读出轻重。1厘米岩层记载的时间长;岩石形成的过程漫长、不易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一个段落。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说说语段的生动性。这是一个以描写为主的语段。这一段描写了石头的变化过程。这一段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用词很生动:“带着、旅行”,表示一种目标,一个目的,一个方向,说明了这些泥沙身负
20、使命。很有情味。“冰河爬来了”,说明岩石的形成是一个很艰辛的过程,十分不易。3.从文段结构的角度赏析一个文段。2128段从局部看,是总分结构,都是先总说,再分说。请找出三处表示总说的句子,用下列两组关联词组成一个句子,保留关键信息,使句子顺畅。三处总说句: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运动。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第一组关联词:岩石不仅而且甚至可以第二组关联词:岩石一方面另一方面同时思考:哪一个句子与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最接近?递进关系:范围或程度上更进一步,强调岩石保留痕迹的神奇。并列关系:只有前后,没有主次之分。从语言表
21、达角度看,本文手法丰富,摇曳多姿。这是从小处着眼的趣味。四、阅读整理与评价说有创意的话从细处着眼,也很有趣味。让我们把眼光聚集到标题:时间的脚印仅仅五个字也会有无限趣味。请根据你对全文内容的把握,拟写一个副标题,作为你对课文标题的理解。时间的脚印就是_的印记预设:时间的脚印就是岩石里的印记;时间的脚印就是岩石在形成过程中留下的印记时间的脚印就是地壳变化留在岩石里的印记时间的脚印就是地球将发展的过程留在岩石里的印记时间的脚印就是时间流逝所留下的印记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写出了_时间的脚印写出了岩石的神奇时间的脚印写出了岩石的形成过程十分艰辛时间的脚印写出了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很奇特时间的脚印写出了
22、科学家对岩石的发现时间的脚印写出来岩石形成的趣味过程时间的脚印写出了研究岩石的意义五、结语时间总是匆匆,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要结束了。但我们所经过的,必将如岩石一样,在生命长河里留下印记,从而构成我们独特的人生。愿各位珍惜!教学反思语文活动,请给学生一个抓手语文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探索语言表达的规律,探索语言文字的魅力。探索的落脚点是学法实践。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说,学法实践的重要目的就是训练能力,学生在阅读训练中形成了能力,教师就给了学生终身受用的本领。训练什么呢?训练发现的能力、鉴赏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归根到底是训练运用语言的能力。基于以上目标,本课教学体现如下几个特点:一、充分的语言
23、训练本课的语言训练,着眼于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到几个段落构成的文段,欣赏用词之妙,表达之趣,结构之美,训练充分。一个“旅行”,体会出目的性,方向感,使命感,使冷冰冰的石头有了温度。一处对比,暗示岩石形成的过程十分漫长。最为有趣的,是对文段结构的赏析,用两组关联词分辨其中的逻辑顺序,让十分复杂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学生可见可感。二、扎实的学法指导本课的学法指导是有序的,有效的,因而也是扎实的。怎么筛选信息?跳读发现,精准指读。怎么赏析句子?从说明方法的角度,通过朗读的方式;怎么赏析段落?看修辞手法。怎么赏析结构特点?使用不同关系的关联词。每一个活动都指向一个学习方法。三、生动的语文活动从大的
24、角度看,本课的语文活动主要有三个,说发现的话,说赏析的话,说有创意的话。所谓的发现,就是筛选信息,明确结构;所谓赏析就是感受语言,学习语言,所谓创意,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出评价。结构清晰,活动充分。说明文作为传授知识的特殊文体,为了要把知识讲清楚说明白,作者苦心孤诣,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把复杂的知识讲明白,把枯燥的内容讲生动。学习表达,探究结构,是语文学习永远的任务和追求,说明文的学习,更是如此。5. 时间的脚印教学反思之一今天给学生上时间的脚印,这是一篇说明文,内容不难,我的教学目标锁定在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赏析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导入:时间是什么?学生对这个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