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45.70KB ,
资源ID:20418411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041841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环境因子及其分类1环境因子环境因子是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环境因子及其分类1环境因子环境因子是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Word下载.docx

1、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后,一部分被反射到宇宙空间,一部分被大气层吸收,其余部分投射地球表面。投射到地球表面上的太阳辐射称为总辐射,其中包括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约为太阳全部辐射的47,其中直接辐射平均为24,散射辐射为23。光质在空间变化总的趋势是随纬度增加而减弱,随海拔升高而增加;一年中夏季光照最强,冬季光照最弱,一天中以中午最强,早晚最弱。2.光强度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光照强度在地球表面有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规律。空间变化包括纬度、海拔高度、地形、坡向;时间变化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纬度变化:光照强度在赤道最大;随着纬度的增加,太阳高度变低,光照强度相应减弱。海拔变化:光照强度随着

2、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强,因为海拔高度越高,空气密度越稀薄。坡向和坡度变化:在北半球温带地区太阳的位置偏南,因此,南坡所接受的光照要比平地多;反之,北坡就比较少。时间变化:在一年中以夏天光照最强,冬季最弱;就一天而言,中午光照最强,早晚最弱。光照强度与植物的关系光照强度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作用,它对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重量的增加都有重要影响;光照强度促进组织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例如,在植物完成光周期诱导和花芽开始分化的基础上,光照时间越长,强度越大,形成的有机物越多,越有利于花的发育。光强还有利于果实的成熟,对果实

3、的品质也有良好作用。而黄化现象就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最典型的例子,它是植物对黑暗环境等特殊适应。不同植物对光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根据光强不同,可分成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性植物;阳性植物对光要求比较迫切,只有在足够光照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其光饱和点、光补偿点都较高。阴性植物对光的需求远较阳性植物低,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都较低。呼吸作用、蒸腾作用都较弱,抗高温和干旱能力较低;耐阴性植物对光照具有较广的适应能力,对光的需要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但最适在完全的光照下生长。光照强度与很多动物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动物适应于在白天的强光下活动,如灵长类、有蹄类和蝴蝶等,称为昼行性动物;另一些动物则

4、适应于在夜晚或早晨黄昏的弱光下活动,如蝙蝠、家鼠和蛾类等,称为夜行性动物或晨昏性动物;还有一些动物既能适应于弱光也能适应于强光,白天黑夜都能活动,如田鼠等。昼行性动物(夜行性动物)只有当光照强度上升到一定水平(下降到一定水平)时,才开始一天的活动,因此这些动物将随着每天日出日落时间的季节性变化而改变其开始活动的时间。另外蛙卵、鲑鱼卵在有光情况下孵化快,发育也快;而贻贝和生活在海洋深处的浮游生物则在黑暗情况下长得较快。有人对蚜虫试验表明,在连续有光的条件下,产生的多为无翅个体;在连续无光的条件下,产生的也为无翅个体;但在光暗交替条件下,则产生较多的有翅个体。光质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光的性质:波长15

5、04000nm,分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三类,波长在400760nm之间的光为可见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效范围是380700nm之间。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不能利用光谱中所有波长的光,只是可见光区(400-760nm),这部分辐射通常称为生理有效辐射,约占总辐射的40-50%。可见光中红、橙光是被叶绿素吸收最多的成分,其次是蓝、紫光,绿光很少被吸收,因此又称绿光为生理无效光。此外,长波光(红光)有促进延长生长的作用,短波光(蓝紫光、紫外线)有利于花青素的形成,并抑制茎的伸长。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形态建成不同,如红、橙光被叶绿素吸收最多,具有最大的光合活性,红光有利于糖类的形成,蓝

6、光有利于蛋白质合成,如苹果、梨在强光下能增加果实的含糖量和耐贮性,形成的花色素也多、果实着色也好。蓝紫光与青光能抑制植物的伸长生长而使植物形成矮粗的形态,也是支配细胞的分化最重要的光线,还影响植物的向光性。生活在高山上的植物的茎叶富含花青素,这是因为短波光较多的缘故,也是避免紫外线伤害的一种保护性适应。生长在高山的植物茎干粗短、叶面缩小、毛绒发达也是短波光较多所致。有文献报道,日本等国已经利用彩色薄膜对蔬菜等作物进行试验,发现紫色薄膜对茄子有增产作用;蓝色薄膜对草毒产量有提高,可是对洋葱生长不利;红光下栽培甜瓜可以加速植株发育,果实成熟提前20天,果肉的糖分和维生素含量也有增加。近年来,我国也

7、有一些学者在进行不同波长的光对组织培养,以及塑料大棚对栽培作物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将一种蛱蝶分别养在光照和黑暗的环境下,生长在光照环境中的蛱蝶体色变淡;而生长在黑暗环境中的,身体呈暗色。其幼虫和蛹在光照与黑暗的环境中,体色也有与成虫类似的变化。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大多数脊椎动物的可见光波范围与人接近,但昆虫则偏于短波光,大致在250-700nm之间,它们看不见红外光,却看得见紫外光。而且许多昆虫对紫外光有趋光性,如昆虫对紫外光有趋光反应,而草履虫则表现为避光反应。这种趋光现象已被用来诱杀农业害虫,紫外光还与动物维生

8、素D产生关系密切,过强有致死作用。另外,波长360nm的光就开始有杀菌作用,在340nm-240nm的辐射条件下,可使细菌、真菌、线虫的卵和病毒等停止活动。200-300nm的辐射下,杀菌力强,能杀灭空气中、水面和各种物体边面的微生物,这对于抑制自然界的传染病病原体是极为重要的。4.光周期现象光周期现象是生物对光的生态反应与适应。定义:生物对昼夜光暗循环格局的反应所表现出的现象称之为光周期现象,如一昼夜中光照和黑暗。生物和许多周期现象是受日照长短控制的,光周期是生命活动的定时器和启动器。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和中间型植物。长日照植物是指在日照时间

9、长于一定数值(一般14小时以上)才能开花的植物,如冬小麦、大麦、油菜和甜菜等,而且光照时间越长,开花越早。短日照植物则是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一般14小时以上的黑暗)才能开花的植物,如水稻、棉花、大豆和烟草等。中日照植物的开花要求昼夜长短比例接近相等(12小时左右),如甘蔗等。中间型植物是在任何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的植物,如番茄、黄瓜和辣椒等。光周期对植物的地理分布有较大影响。短日照植物大多数原产地是日照时间短的热带、亚热带;长日照植物大多数原产于温带和寒带,在生长发育旺盛的夏季,一昼夜中光照时间长。如果把长日照植物栽培在热带,由于光照不足,就不会开花。同样,短日照植物栽培在温带和寒带也会因光照

10、时间过长而不开花。这对植物的引种、育种工作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许多动物的行为对日照长短也表现出周期性。鸟、兽、鱼、昆虫等的繁殖,以及鸟、鱼的迁移活动,都受光照长短的影响。在脊椎动物中,鸟类的光周期现象最为明显,很多鸟类的迁移都是由日照长度的变化所引起。由于日照长度的变化是地球上最严格和最稳定的周期变化,所以是生物节律最可靠的信号系统。鸟类在不同年份迁离某地和到达某地的时间都不会相差几日,如此严格的迁飞节律是任何其他因素(如温度的变化,食物的缺乏等)都不能解释的。同样,各种鸟类每年开始生殖的时间也是由日照长度的变化决定的。鸟类生殖腺的年周期发育是与日照长度的周期变化完全吻合的。在鸟类生殖期间人为改

11、变光周期可以控制鸟类的产卵量,人类通过采取在夜晚给予人工光照来提高母鸡产蛋量,这样的历史已有200多年了。另外,雪貂、野兔和刺猬等都是随着春天日照长度增加而开始生殖(称为长日照兽类);绵羊、山羊和鹿等总随着秋天短日照的到来而进入生殖期(称短日照兽类)。二、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任何生物都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活动,温度是对生物影响最为明显的环境因素之一。太阳辐射使地表受热,产生气温、水温和土温的变化,温度因子就和光因子一样存在周期性变化,我们称为节律性变温。而且不仅节律性变温对生物有影响,而且极端温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温度对生物的作用1)温度对生物生长的影响 温度是

12、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温度对生物的作用可分为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即生物的三基点温度,因为参与生命活动的各种酶都有其最低、最适和最高温度;而不同生物的三基点温度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生物不同的发育阶段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也有很大差异。所以当环境温度在最低和最适温度之间时,生物体内的生理生化反应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代谢活动加强,从而加快生长发育速度;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后,参与生理生化反应的酶系统受到影响,代谢活动受阻,势必影响到生物正常的生长发育。当环境温度低于最低温度或高于最高温度,生物将受到严重危害,甚至死亡。不同生物的“三基点”是不一样的。例如,水稻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是2535,

13、最低温度是 812,45终止活动,46.5就要死亡;雪球藻和雪衣藻(只能在冰点温度范围内生长发育;而生长在温泉中的生物可以耐受100的高温。一般地说,生长在低纬度的生物高温阈值偏高,而生长在高纬度的生物低温阈值偏低。2)温度对生物发育的影响-有效积温法则 温度与生物发育的关系一方面体现在某些植物需要经过一个低温“春化”阶段,才能开花结果,完成生命周期;另一方面反映在有效积温法则上。有效积温法则的主要含义是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用公式表示:K=N(T-T0)其中,K为有效积温(常数) N为发育周期,即

14、生长发育所需时间 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 T0为生物发育起点温度(生物零度)。有效积温法则的意义 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 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界限; 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历程; 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 应用积温预报农时。2.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温度低于一定数值,生物便会受害,这个数值称为临界温度。在临界温度以下,温度越低生物受害越重。而低温对生物的伤害可分为寒害和冻害两种。寒害是指温度在0以上对喜温生物造成的伤害。植物寒害的主要原因有蛋白质合成受阻、碳水化合物减少和代谢紊乱等。冻害是指0以下的低温使生物体内形成冰晶而造成的损害。植物在温度降至冰点以下时,会在细胞间隙形成冰晶,原生质因此而

15、失水破损。极端低温对动物的致死作用主要是体液的冰冻和结晶,使原生质受到机械损伤、蛋白质脱水变性。另外一些昆虫等少数动物的体液能忍受0以下的低温仍不结冰,这种现象称为过冷却。过冷却是动物避免低温的一种适应方式。极端温度的另一个方面是高温,当温度超过生物适宜温区的上限后就会对生物产生有害影响,温度越高对生物的伤害作用越大。高温可减弱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使植物的这两个重要过程失调;破坏植物的水分平衡,促使蛋白质凝固、脂类溶解,导致有害代谢产物在体内的积累。高温对动物的有害影响主要是破坏酶的活性,使蛋白质凝固变性,造成缺氧、排泄功能失调和神经系统麻痹等。3.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生物对温度的适应是多

16、方面的,包括分布地区、物候的形成、休眠及形态行为等。而极端温度是限制生物分布的最重要条件。1)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例如,植物对低温的形态适应表现在芽及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芽具有鳞片,器官的表面有蜡粉和密毛,树皮有较发达的木栓组织,植株矮小,常呈匍匐、垫状或莲座状,这种形态有利于保持较高的温度,减轻严寒的影响;动物对温度的形态适应表现在同类动物生长在较寒冷地区的比生长在温热地区的个体要大,个体大有利于保温,个体小有利于散热。 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图)例如北极狐的外耳明显短于温带的赤狐,赤狐的外耳又明显短于热带

17、的大耳狐。(图)恒温动物的另一形态适应是在寒冷地区和寒冷季节增加毛的羽毛的数量和质量或增加皮下脂肪的厚度,从而提高身体的隔热性能。在繁殖方式上,一年生草本多以种子越冬,而多年生草本则以块茎、鲜茎、根块茎越冬,木本植物则以落叶相适应。在生理方面,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植物常通过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能力。在冬季叶片变红,能吸收更多的红外线。(图)例如鹿蹄草(pirola)就是通过在叶细胞中大量贮存五碳糖、勤液等物质来降低冰点的,这可使其结冰温度下降到一31。动物则靠增加体内产热量来增强御寒能力和保持恒定的体温,但寒带动物由于有隔热性能良好的毛皮

18、,往往能使其在少增加甚至不增加代谢产热的情况下就能保持恒定的体温。2)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也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就植物来说,有些植物生有密绒毛和鳞片,能过滤一部分阳光;有些植物体呈白色、银白色,叶片革质发亮,能反射一大部分阳光,使植物体免受热伤害;有些植物叶片垂直排列使叶缘向光或在高温条件下叶片折叠,减少光的吸收面积;还有些植物的树干和根茎生有很厚的木栓层,具有绝热和保护作用。植物对高温的生理适应主要是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这有利于减缓代谢速率和增加原生质的抗凝结力。其次是靠旺盛的蒸腾作用避免使植物体因过热受害。还有一些植物具有反射红外线的能力,夏季

19、反射的红外线比冬季多,这也是避免使植物体受到高温伤害的一种适应。 动物对高温环境的一个重要适应就是适当放松恒温性,使体温有较大的变幅,这样在高温炎热的时刻身体就能暂时吸收和贮存大量的热并使体温升高,尔后在环境条件改善时或躲到阴凉处时再把体内的热量释放出去,体温也会随之下降。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对高温环境常常采取行为上的适应对策,即夏眠、穴居和白天躲入洞内夜晚出来活动。(图)有些黄鼠(citellus)不仅在冬季进行冬眠,还要在炎热干旱的夏季进行夏眠。昼伏夜出是躲避高温的有效行为适应,因为夜晚温度低,可大大减少蒸发散热失水,特别是在地下巢穴中,这就是所谓夜出加穴居的适应对策。三、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

20、物的适应(一)水的生态作用1.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水是任何生物体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各种生物的含水量有很大的不同。生物体的含水量一般为6080,有些水生生物可达90%以上,而在干旱环境中生长的地衣、卷柏和有些苔藓植物仅含6%左右。水是很好的溶剂,许多化学元素都是在水溶液的状态下为生物吸收和运转。水是生物新陈代谢的直接参与者,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水比热大,可以调节和缓和环境中温度的剧烈变化,维持恒温。水能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使生物保持一定的状态,维持正常的生活。水是生命现象的基础,没有水也就没有原生质的生命活动。所以,水是生物最需要的一种物质,水的存在与多寡,影响生物的生存与分布。2.

21、水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就植物而言,水分对植物的生长也有一个最高、最适和最低的“三基点”。低于最低点,植物萎蔫、生长停止;高于最高点,根系缺氧、窒息、烂根;只有处于最适范围内,才能维持植物的水分平衡,以保证植物有最优的水分生长条件。种子萌发时,需要更多的水分,因为水能软化种皮,增强透性,使呼吸加强,同时水能使种子内凝胶状态的原生质转变为溶胶状态,使生理活性增强,促使种子萌发。水分还影响植物各种生理活动,如呼吸和同化作用等。水分对植物产品质量的影响:如土壤含水量少时,淀粉含量减少,而木质素和中纤维素增加,纤维素不变,果胶质减少。水对植物繁殖也产生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水生植物的传粉上,(图)如金

22、鱼藻、眼子菜等植物的花粉是靠水搬运和授粉的。水流和洋流能携带植物的花粉或抱子、果实(椰子、萍蓬草、苍耳)、幼株(红树和藻类部分的营养体及浮萍科、槐叶萍科完整的植株)到很远的地方。在水分不足时,可以引起动物的滞育或休眠。水分不足可能是直接由于空气湿度的降低,也可能由于食物中水分减少。许多在地衣和苦药上栖居的动物,如线虫、蜗牛等,在旱季中多次进入麻痹状态。但水生昆虫等雨季一过,就进入滞育期。许多动物的周期性繁殖与降水季节相一致,(图)如澳洲鹦鹉遇到于旱年份就停止繁殖。羚羊幼兽的出生时间,正好是降水和植被茂盛的时期。由此可见,降水对植被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而动物的食物来源和隐蔽场所都与植被有着密切的

23、关系。(二)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1.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根据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量和依赖程度,可把植物划分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植物对于水的适应,由于对水的依赖程度的不同而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对于陆生植物而言,面对着如何解决失水的问题。而对于水生植物,则是如何呼吸和生存的问题。(1)陆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陆生植物不需要利用水来排泄盐分和含氮废物,但在正常的气体交换过程中所损失的水却很多。如何保持根系吸收水和叶蒸腾水之间的平衡是保证植物正常生活所必需的。要维持水分平衡就必须增加根的吸收和减少叶的蒸腾,植物在这方面具有一系列的适应性。例如,气孔能够自动开关,当水分充足时气孔便张开以保证气体交换,但当缺水干

24、旱时气孔便关闭以减少水分的散失。当植物吸收阳光时,植物体就会升温,但植物体表面浓密的细毛和棘刺则可增加散热面积,防上植物表面受到阳光的直射和避免植物体过热。植物体表生有一层厚厚的蜡纸表皮可减少水分的蒸发,因为这层表皮是不透水的。有些植物的气孔深陷在植物叶内,有利于减少失水。此外,有许多植物靠光合作用的生化途径适应于快速的摄取 CO2并以改变的化学形式储存起来,以便在晚上进行气体交换,温度很低,蒸发失水的压力较小。一般地,在低温地区和低温季节,植物的吸水量和蒸腾量小,生长缓慢,反之,在高温地区和高温季节,植物的吸水量和蒸腾量大,生产量大,但对水分的需求也是相当大的。当然了,植物的需水量还和其他生

25、态因子有直接关系,如光照强度、温度、风速和土壤含水量等。植物的不同发育阶段吸水量也不同。(2)水生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有很大的差异,水体的主要特点在于:弱光、缺氧、密度大、黏性高、湿度变化平缓,以及能溶解各种无机盐类。因此,水生植物具有与陆生植物本质的区别:首先,水生植物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减轻体重、增大体积,(图)例如荷花,从叶片气孔进入的空气,通过叶柄、茎进入地下茎和根部的气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通气组织,以保证植物体各部分对氧气的需要。其次,机械组织不发达或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于水体流动。同时,水生植物在水下的叶片多分裂成带状、

26、线状,而且很薄,以增加吸收阳光、无机盐和CO2的面积。最典型的是(图)伊乐藻属植物,叶片只有一层细胞。又如有的水生植物,出现有异型叶,毛茛在同一植株上有两种不同形状的叶片,在水面上呈片状,而在水下则丝裂成带状。(3)植物的分类水生植物 根据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可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三类。沉水植物 整株植物沉没在水下,为典型的水生植物。根退化或消失,表皮细胞可直接吸收水中气体、营养物和水分,叶绿体大而多,适应水中的弱光环境,无性繁殖比有性繁殖发达。如狸藻、金鱼藻和黑藻等。浮水植物 叶片漂浮水面,气孔多分布在叶的表面,无性繁殖速度快,生产力高。如凤眼莲、浮萍、睡莲等。挺水植物 植

27、物体大部分挺出水面,如芦苇、香蒲等。陆生植物 指生长在陆地上的植物。包括湿生、中生和旱生三种类型。湿生植物 指在潮湿环境中生长,不能忍受较长时间的水分不足,即为抗旱能力最弱的陆生植物。根据其环境特点,还可以再分为阴性湿生植物和阳性湿生植物两个亚类。中生植物 指生长在水湿条件适中的生境中的植物。该类植物具有一套完整的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和功能。其根系和输导组织均比湿生植物发达。旱生植物 生长在于旱环境中,能耐受较长时间的干旱环境,且能维护水分平衡和正常的生长发育,多分布在干热草原和荒漠区。一般在形态结构上,旱生植物有发达的根系,例如沙漠地区的骆驼刺地面部分只有几厘米,而地下部分可以深达回5 m,扩

28、展的范围达623m,可以更多地吸收水分;叶面积很小,例如仙人掌科许多植物,叶特化成刺状;许多单子叶植物,具有扇状的运动细胞,在缺水的情况下,它可以收缩,使叶面卷曲,共同的一点是尽量减少水分的散失。另一类早生植物,它们具有发达的贮水组织,例如,美洲沙漠中的仙人掌树,高达1520 m,可贮水2 t左右;南美的瓶子树、西非的猴狲面包村,可贮水4 t以上,这类植物能储备大量水分,同样适应干旱条件下的生活;此外,还有的从生理上适应,它们的原生质的渗透压特别高,能够使植物根系从干旱的土壤中吸收水分,同时不至于反渗透现象发生,使植物失水。2.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动物按栖息地划分同样可以分水生和陆生两大类。水生

29、动物的媒质是水,而陆生动物的媒质是大气,它们的主要矛盾也就不同。1)水生动物的渗透压调节不同类群的水生动物,有着各自不同的适应能力和调节机制。水生动物的分布、种群形成和数量变动都与水体中含盐量的情况和特点密切相关。渗透压调节可以限制外表对盐类和水的通透性,改变所排出的尿和粪便的浓度与体积,逆浓度梯度地主动吸收或主动排出盐类和水等的方法来实现。如淡水动物体液的浓度对环境是高渗性的,体内的部分盐类既能通过体表组织弥散,又能随粪便、尿排出体外,因此体内的盐类有降低的危险。那么它们是如何保持水盐代谢平衡?一是使排出体外的盐分降低到最低限度;二是通过食物和鳃从水中主动吸收盐类;三是不断将过剩水排出体外,而丢失溶质的补充通过从食物中获得或动物的鳃或上皮组织主动地从环境中吸收溶质,如钠等。海洋生活的大多数生物体内的盐量和海水是等渗的(如无脊椎动物和百鳗),有些具有低渗性,如七鳃鳗和真骨鱼类,容易脱水。在摄水的同时又将盐吸入,它们对吸入多余的盐类排出的办法是将其尿液量减少到最低限度,有时甚至达到以固体的形式排泄,同时鱼的鳃上的泌盐细胞可以逆浓度梯度向外分泌盐类。例如,一些鱼类进入海水时,肾脏的排泄功能就自动减弱,有的鱼类如赤鳟、美洲鳗鲡的鳃细胞能改变功能,在咸水中能排泄盐类,而在淡水中能吸收水分。(2)陆生动物对环境湿度的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