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与史无考。 3.人物小事迹 邹忌,齐国的谋臣,曾历事桓公(威王父田午,春秋时的齐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便借谈论弹琴,阐述了他的治国安民之道,说:“琴弹得音调和谐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齐威王,战国时齐国国君,政治开明,拜邹忌为相,孙膑为军师,田忌为大将,使国力渐强。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
2、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四、题目解说 邹忌,战国时齐国人,曾任相国。 讽,用委婉的语言劝告。 纳,采纳、接受。 谏(jian),臣对君、下级对上级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 题目点明两方面内容:一、邹忌讽齐王 二、齐王纳谏五、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一)初读课文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 (二)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丽朝(zho)服衣冠(gun)窥(ku)镜 期(j)年朝(cho)于齐间(jin)进 (三)找学生分段读课文六、翻译课文(逐字逐句翻译) 1第一自然段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邹忌身高有八尺多,并且容貌光彩亮
3、丽。句解:先从客观上肯定邹忌的美,作为自我欣赏的客观基础。修:长。这里指身高。八尺:战国时一尺大约等于现在的23.1厘米,八尺约为现在的1.85米。昳(y)丽:光彩美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端详着镜子(里自己的形象),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服”“窥”的动作活画出人物自我欣赏的心态。朝(zho):早晨。服:名词作动词,穿戴。孰与:表示比较,意思是“与比谁更”。孰,谁,哪一个。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妻子的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明确:妻子用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
4、、不容怀疑的语气,流露出妻子对丈夫的衷心爱慕之情。及:赶得上,比得上。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用判断句式插叙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为邹忌怕比不上他提供现实依据。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译为“是”。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说明邹忌清醒、客观,并没有被妻子的一句话而冲昏头脑。弄了弄清真相,他再问妾。不自信:倒装句,即“不信自”,不相信自己。妾:就是男子在妻子之外取的女子。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啊!妾的回答,同样是为了逢迎邹忌的欢心而已。她赞美的程度比妻子差多了。旦
5、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邹忌一方面希望妻、妾的回答是可信的,一方面仍在怀疑。旦日:第二天。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人说:“徐公比不上您美。客的回答仍然是肯定的,但比妾的反问语气更轻了。不若:不如,比不上。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以为不如(徐公美);(又)对着镜子审视自己(的形象),更(觉得)远不如(徐公美)。这句话表现了邹忌的什么性格?说明邹忌头脑清醒,不为奉承所迷惑。明日:孰:通“熟”,仔细。而:连词,承接前后两个动词,不译。弗如远
6、甚:远远地不如。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晚上睡觉时思考这件事,说:“我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想要有求于我。邹忌反思妻、妾、客对自己的赞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从共同的赞美中找出不同的原因,推断入情入理,同时也表现出邹忌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特点。暮:日落的时候,引申为晚上。寝:躺着休息,睡觉。美我:以我为美。美,意动用法,以为美。私:偏爱。畏:惧怕。欲:想要。段解:主要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2第二自然段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
7、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于是上朝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邹忌是怎样向齐王进谏的?运用排比句,将自己得到的启示告诉齐王,作为进谏齐王的有力论据。o):朝廷。臣:官员对君主的自称。诚:的确,实在。之:助词结构“的”。以:以为,认为。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王后嫔妃和亲信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满朝的大臣,没有不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邹忌用家事、国事进行类比
8、,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贴切自然,入情入理。这一组排比句,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而且造成了一种步步逼近的语气,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方:(土地)方圆。宫妇:宫里的妃子。左右:侍从。莫:没有谁。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太严重了。代词,代指这一件事,这种情况。蔽:受蒙蔽。甚:严重。邹忌入朝进谏。 3第三、四自然段王曰:“善。齐威王说:“好。表明邹忌进谏的效果极佳,也表明齐王勇于纳谏的态度。善:好。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于是发布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和
9、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得上等奖励;上书劝诫寡人的,得中等奖励;等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寡人,让寡人听到的,得下等奖励。齐王受邹忌说辞的启发,感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立即用悬赏的办法广泛征求臣民的意见。面刺:当面指责。寡人:古代君主的谦称,意思是“寡德之人”。谤讥:指责,讽刺。谤,指责。讥,讽刺。市朝(ch指公共场合。闻:这里是“使听到”的 意思。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命令刚刚下达时,大臣们都来进谏,宫廷里像集市一样;既写齐王“三赏”之令的效果,有从侧面点明齐王受蒙蔽确实严重,齐国弊端众多。门庭:指宫廷。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几个月后,有的时候或有人进言;一
10、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要进言,也没什么可进谏的了。这三种情况说明了什么?进谏人数日益减少,说明政治日益修明。间:偶尔。期(j)年:满一年。虽:即使。写齐王虚心纳谏的过程。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燕国、赵国、韩国和魏国听说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听说。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所谓:所说的,所讲的。于:在。写齐王虚心纳谏取得的成果,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有治国之才。第2课时一、复习旧课(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
11、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 背地里议论、嘀咕)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二)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三)一词多义1、修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2、朝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c.于是入
12、朝见威王朝廷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o)3、孰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4、诚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b.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 假设,如果、果真(四)古今异义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近臣)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五)句式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4、我孰与
13、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6、王之蔽甚矣(被动句)二、归纳探究(一)主题归纳 本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细致地刻画了邹忌这样一个精明能干、善于辞令的谋臣形象,并给人们以深刻的思想启示。(二)结构图解 受蔽比徐公美 进谏起缘 个人经验 反思私我、畏我、求我 根据私王、畏王、求网 兼听则明邹忌讽齐王纳谏 进谏内容 类比推想 结论王之蔽甚 偏听则暗 除蔽进谏有赏 齐王纳谏 治国经验 效果内政修明(三)写作特色 1.情节曲折,结构完整 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文章由邹忌与徐公比美写
14、起,邹忌从妻、妾、客的“皆以美于徐公”的具体的生活小事中悟出了道理,这是进谏的缘起。接着写邹忌入朝见齐王进谏,这是进谏的内容。再接着写齐王纳谏除蔽,齐国大治,燕、赵、韩、魏皆朝于齐,这是纳谏的过程和结果。故事环节环环相扣,结构完整。 2.人物形象刻画生动 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描写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个动作,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再如第一段里的三问三答,答得内容都是说邹忌比徐公美,语言只有几个字的增减变化,但却反映了对话人物之间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妻是热情赞扬邹忌“美甚”。美到了极点,反映了妻对夫
15、的偏爱。妾在家中地位卑微,因为害怕不得不敷衍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他的赞美程度比妻差多了。客的回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的是陈述句,比妾的反问语气更轻了。 3.叙事简洁,详略得当 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写;后来的纳谏结果,也是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到齐王纳谏后巨大的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的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四)问题探究 邹忌“三问”的语气有何不同?“三答”的语气又有何不同?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邹忌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自称“我
16、”,用比较随便的口语化自称。感情色彩是亲昵。问其妾,“吾孰与城北徐公美”,用较庄重的书面语化的自称,端着点架子。感情色彩是严肃。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还是端着架子,但句式通俗多了。感情色彩是平淡。 从文化的语气和方式的不同上,可以看出邹忌在日常生活中的严谨、细致和敏感,处事很有分寸。这是他后来由家事感悟到国事的思想基础,因为那是生活习惯粗枝大叶的人所不可能做到的。 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身份与心理的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感情上有明显的差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热情。”感情色彩是拘谨、勉强。“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感情色彩是阿谀奉承。三、结语 这两节课,我们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的生活事件中悟出治国安邦的大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得齐国大治的故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说话都非常的重要。说话是一个传递信息的过程,要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增添自己的言谈魅力,并不完全在于说话者本人能否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在于所表达的思想、信息能否为听者所接受并产生共鸣。也就是说,要将话说好,关键还在于如何拨动听者的心弦,让他们能够愉快地接受说者的建议。 希望大家能从文章的学习中有所收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