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29年,王阳明逝世,享年57岁,在6年前,53岁的唐伯虎离开人世。两人皆出身书香门第,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唐伯虎更被誉为“神童”。但两位江南才子,却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人生道路,两个同龄人,就像两条平行线,各自岁月,向后延展,彼此却没有任何交叉。正史上没有说王阳明与唐伯虎二人是否见过面,如果两人见过面的话,应该是在1499年。这是决定了他们人生分野的一个关键节点。1499年,28岁的王阳明在两次失利之后,第三次到京城参加会试,发挥出色,榜上有名,赐二甲进士第七人,从此走上仕途。同一年参加会试的唐伯虎,却牵入了“泄题案”,身陷科场大狱。才华横溢、声名远播的江南书生,瞬间沦为阶下囚,遭受锦衣卫的野
2、蛮审讯,可见唐伯虎所受刺激有多大。这场泄题案,有两个版本:一是与唐伯虎同行的江阴考生徐经,大考之前曾花重金向主考官程敏政“鬻题”,得知题目后,又请不知情的唐伯虎完成命题作文,结果东窗事发,把唐伯虎坑了;另一个版本是,徐经进京后、大考前,确实向程敏政送过见面礼,唐伯虎也跟着送过一枚金币,但并没有事先买到会试题目。考生进京赶考,通过各种关系结识主考官,是当年的潜规则,但关键是徐经、唐伯虎二人被举报了。为什么被举报?此二人过于张扬,俨然此次大考非我莫属的派头,关键时刻,有才华有名气却不懂低调,瓜田李下,终被抓住把柄。这正是唐伯虎此后一生郁郁不得志的关键原因:交友不慎,为人轻狂。当王阳明开始自己的官员
3、生涯的同时,这场科场大案的处理结果也下来了:徐经、唐伯虎两人均遭削除仕籍,发充县衙小吏使用。程敏政罢官还家。二一个人不经挫折,难成大器。但很多人在成大器之前,已经被挫折挫没了雄心壮志。看一看王阳明与唐伯虎在挫折面前的表现,就会明白他们此后的人生为何如此不同。两人均少有大志、饱读诗书,家里条件都不错,能够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王阳明的父亲还高中过状元。当然,他们也遭遇过人生的最初的打击,王阳明十三岁时,母亲去世;唐伯虎更不幸,二十岁后,连续遭遇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的噩运。在他们的年代,人生都被设计好了:科举,致仕。唐伯虎对自己也是颇有信心的,他天资聪颖,少年读书颇有成就,十六岁考中府试秀才第
4、一名,轰动苏州城;二十九岁到南京参加乡试,再获第一名,从此人称“唐解元”遗憾的是,他在会试时遭遇了人生拐点,从此断悬式下坠。做不成官,他也耻不就吏,归家后夫妻反目,自己消极颓废,筑室“桃花坞”以自娱。但相比于唐伯虎,科场春风得意的王阳明,却随即遭遇了更可怕的挫折。他得罪了当时权倾一时的大太监刘瑾。刘瑾擅政,大肆逮捕反对自己的大臣。时任正六品的刑部主事王守仁看不下去,上疏论救,要求释放这些正直的官员。但这举报信落到被举报者手上,刘瑾大怒,假传圣旨,结果王阳明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龙场驿栈驿丞这是一个遥远的地方,未开化;一个卑微的职位,从九品。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结局。王明阳拖着被打得血肉模糊的
5、身体,在前往贵州的路上,又遇到了刘谨派来的杀手可见这个太监有多恨王阳明。王阳明最终假装跳水自尽,躲过一劫。我们能够想象,当从水里冒出头来的王阳明,看着杀手们四散而去时,内心有多痛苦与挣扎。这一年,他34岁。三同样遭遇了人生大起大落,但王阳明的表现,跟唐伯虎完全不一样。唐伯虎有一颗骄傲的心,你羞辱我,我就跟你对着干,绝不合作所以他坚决不去浙江干那个什么县衙小吏,从此开始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他如此痛恨被耻辱,虽然在接下来的人生中,他屡屡被命运羞辱。王阳明有一颗强劲的心,他一点都不骄傲,在晚年告诫门人说:“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既然被贬去贵州,那就去吧。他逃过刺客追杀,后来又在舟山遇到台风,差点命
6、丧海上,但仍然上任了。当时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闭塞落后。而且王阳明带去的三个仆人,到了贵州,水土不服,都病倒了。他不气馁,反主为仆,为三位仆人做饭、洗衣、熬药,直到他们的身体痊愈。他同时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从今天的视角来看,王阳明很懂群众路线,就这样扎下根来。让后人感慨的是,王阳明性格的超级执着与他解决问题的超凡能力,那么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在他成为一代大儒之前,读书人读的是宋儒朱熹的著作,朱熹强调“格物致知”,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王阳明少年时,对此身体力行,有一次决定穷竹之理,他守在竹林中,“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自己反倒大
7、病一场。从此,王阳明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在王阳明身处穷乡僻壤的日子里,中国哲学史正在静静等待,一个激动人心的“龙场悟道”。同一时刻,江南温柔乡里,唐伯虎过着狂放不羁的生活,酗酒、狎妓,卖画为生。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很形象地表明了他此时的闲云野鹤的心境。王阳明在前往贵州的路上,也写过一首诗:“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大意是:我根本就不在乎是顺境还是逆境,所有这一切都跟天空中的浮云一样,风一来,就被吹走了。月夜,我在静静的大海上泛舟三万里,那
8、种痛快的感觉和我驾着锡杖、乘着天风,从高山之巅疾驰而下的感觉一样。两人境界,高下立判。某一个晚上,贵州龙场,习惯夜夜静坐深思的王阳明,突然大悟“格物致知”之道,高兴得跳了起来,把睡着的仆人们都惊醒了,史称“龙场悟道”。何必事事格物?不如关注内心。王阳明“心学”理论中核心是“知行合一,以致良知”,他曾对弟子说过:“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强大的内心,能够帮助一个人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直到成为圣贤。在当时崇尚空谈的团团迷雾之下,王阳明的学说,如同黑暗中熊熊燃烧的火炬,散发着穿透力极强的光芒,用明末黄宗羲的话来说,“震霆启寐,烈耀破迷”。人生之大磨难,别人强加的羞辱,却完成了王
9、阳明成为圣贤的最后一道淬火。四在周星驰巩俐版的唐伯虎点秋香中,唐伯虎那双擅长绘画的手,还使得一手好枪,电影结尾,他化身武林高手,经一番恶战,干掉了老牌动作明星刘家辉饰演的“夺命书生”。当然,这只是演义。没有任何史料显示,唐伯虎会武功。但是,王阳明会,他从小就学习骑射,精通兵法。后人给他的评价,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对,他还是军事家。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文武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首推王阳明。他不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他的“心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他同样主动作为、将学问在事业上充分表现出来。这样的人,王阳明之后400年,才出第二个,曾国藩。王阳明在军事上最
10、令人称颂的,是他用35天时间,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策划了三十年的叛乱。当时王阳明任南赣巡抚,宁王叛乱,声势惊人,呈席卷之势,而王阳明手中无兵,却临危不乱,他一方面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县士兵,征调军粮、制造兵械船只,另一方面假装传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迷惑宸濠。为争取时间集结军队,他写蜡书让朱宸濠的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劝宁王发兵攻打南京,却又故意泄露给宁王。此时,李、刘二人果然劝朱宸濠进兵南京,但宸濠大疑,按兵不动。过了十多天,勤王兵未至,宸濠发觉被骗,带兵攻下九江、南康,随即攻打安庆受挫,此时王阳明大军已集结完毕。宸濠精锐都前往安庆,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虚,王阳明率兵攻打南昌,宸濠
11、回兵救南昌。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这一役,足见王阳明的用兵之道,神出鬼没。王阳明带兵打过很多仗,无一不取得辉煌战绩,甚至为祸数十年的叛军,也被他一举荡平。历史上评论:王阳明用兵“诡异”、独断,素有“狡诈专兵”之名。当然,这源于他强大的自信心。平定宁王之乱后,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发生了:王阳明立下大功后,皇帝身边的佞臣许泰、江彬、张忠心怀妒恨,认为倘若平定宸濠之乱的功劳不能算到皇帝的账上,就无法保持自己的地位,想出一条“妙计”在鄱阳湖上放走朱宸濠,然后由皇帝亲自率兵督战,他们跟随,生擒朱宸濠,凯旋返京。在他们的忽悠下,皇帝果然御驾亲征,浩浩荡荡南下了虽然此时王阳明正押
12、着俘虏北上。放掉俘虏,让皇帝来抓这是非常愚蠢的想法,王阳明坚决不同意,他不是争功,而是为了天下苍生着想。但皇帝身边的佞臣不这么想,他们为一己之私利,从来不顾大局,这就是小人的鲜明特征。王阳明坚决不释放俘虏,佞臣们怒了,开始造谣“王阳明与宁王勾结”,压力越来越大,形势越来越严峻,但王阳明还是不同意,他一直到远离宁王的势力范围,才把俘虏交了出去。皇帝和佞臣为了面子,即使已经没有敌人,大军威风凛凛,翌年才“凯旋”返京。其实,此刻王阳明和唐伯虎的命运差一点就发生交织,他押送的叛军俘虏中,很可能有唐伯虎宁王起事前,到处招募贤才,用重金将唐伯虎征聘过去,不过唐伯虎虽然纵情酒色,但还算一个聪明人,发觉宁王叛
13、乱阴谋后,他佯装疯癫,而且装得很像,甚至在街上裸奔,宁王一看,这人废了,放掉算了,唐伯虎因此躲过王阳明的雷霆之击,捡回一条命来。这一年,唐伯虎45岁,可以看出,他的心仍然很热,放浪形骸,不过是没有寻到机会之前的表现。五唐伯虎的晚年穷困潦倒,临终时写下这样的绝笔诗:“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6年后,王阳明病逝,他的遗言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就是不同的人生。到今天,关心王阳明的人很少了,但唐伯虎却以另一种形象,广泛流传:唐伯虎画的春宫画、唐伯虎有几个老婆、唐伯虎给妓女写的艳诗对了,还有一个叫唐伯虎的女歌手。这并不是真正的唐伯虎,不是那个郁郁不得志、
14、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唐伯虎,一个悲剧的读书人。但没人关注真正的唐伯虎,只要能够娱乐化、情色化、庸俗化这个形象,适合大众口味,能够赚到眼球,足矣!但王阳明并不是无人关注,笔者近日读到日本学者冈田武彦费尽一生心血写就的王阳明大传,不由感慨万千。王阳明对日本人影响甚大,日本名将东乡平八郎就给自己做了一个腰牌,上书“一生低首拜阳明”。冈田武彦认为,在今天,王阳明心学仍有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比如“关注内心”,无论身处何种时代、何种体制,没有人能替你看顾你的内心。在当下,人的欲望日渐膨胀,许多人竭尽全力攫取财富,却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何以越来越迷惘纠结,日甚一日地充满挫折与焦虑,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何不学学王阳明
15、,把灼灼目光收回来,关注放逐已久的心灵?近期,市面上也有一些王阳明的中文书籍出现,不少是励志读物,心灵鸡汤的味道很浓,教人如何商战不败,教人如何“岁月静好”与王阳明大传相比,差了不止一个档次。对自己的先贤的研究程度却不如日本人,这无疑是一件很遗憾的事,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是否“用心”,总想着实用,总想着畅销,总想着赚眼球,又怎么可能领悟先人之精髓?从唐伯虎与王阳明在今天的传播来看,这是一种失败的传承。在日益焦虑、寻找解药的年代,我们是不是舍本求末?我们是不是不再会静下心进行深奥的思考?我们是不是失去了真正领悟前人的能力?我们是不是真的要通过类似“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的方式来认识李白?真是个细思恐极的问题。转载请注明: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