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始重视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一)价值中立原则;研究者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和臆测。要客观地描述关于问题的全面资料和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后所得出的结论,而无论这些资料和结论是否与研究主体、他人或者社会的价值观念相冲突、相对立。(二)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不仅要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三)伦理原则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往要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境或被试者,因而要特别注意欺瞒、恫吓等不良身心刺激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
2、观察法: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仪器搜集资料的方法;分为:1,自然观察2,参与观察。(二)调查法:亦称询问法,研究者拟出一系列问题请被调查者回答,然后分析、整理搜集到的资料,以达到描述、解释和说明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目的。调查有口头调查和纸笔调查,口头调查即访谈,纸笔调查即问卷。1访谈法: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口头交谈来搜集资料的方法。2问卷法:研究者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搜集资料的研究方法。(1)特点:一是标准化程度较高,二是收效快。(2)问卷的构成:题目、前言、指导语、问题及备选答案、人口学数据的记录、结束语、计算机编码。(3)问卷设计的原则:目的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非歧义性原则;非暗示性原
3、则;适度规模原则。(三)档案法: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的资料,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三、如何看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我们学习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其局限和适用范围。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既要努力地增强研究结果的解释力,使研究结论一般化,也要注意不要任意地夸大研究结论的适用范围。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一、社会学系论社会学习论吸收了行为主义的主要理论假设,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一)简史社会学习理论起源于行为主义。巴甫洛夫和华生是行为主义早期代表。班杜拉河沃尔特斯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二)学习的机制在社会学习理论看到,学习过程大致有三种机制,即联想、强
4、化和模仿。(三)观察学习1.指的是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与结果的观察,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模式,或对已有行为模式加以修正。2.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四)社会学习论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行为决定于过去的学习经验,比较忽视当时的情境细节;二是倾向于将行为归因于外在的情境,而忽视个体当时的情绪状态和主观感受对行为的影响;三是主要关注外在行为的解释,而忽视内在心理过程的分析。二、社会交换论1.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它重点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社会交换论是综合了操作行为主义的强化
5、理论、经济学边际效用递减理论以及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一些理论而发展起来的。2.社会交换论的基本观点体现在霍曼斯提出的5个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侵犯赞同命题。三、符号互动论1.符号互动论主张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特别重视与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作为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概念的“符号”包括语言、文字、记号等,甚至个体的动作和姿势也是一种符号。通过符号的互动,人们形成和改变自我的概念,建立和发展相互的关系,处理和应对外在的变化。2.符号互动论起源于美国学者詹姆士和米德,始于20世纪30年代。3.最早使用“符号互
6、动”术语的是布鲁默。(一)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1.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2.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存在于事物自身。3.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二)主要观点1.心智、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2.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3.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的过程,个体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4.行为并不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而是在行动的过程中自己“设计”的。5.个体行为受其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和制
7、约。6.在个体与他人面对面的互动中,协商的中心问题是双方的身份和身份的意义。7.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主我是主动行动者,客我是通过角色获得形成的在他人心目中的我,即社会我。四、精神分析论精神分析论或心理分析论始于19世纪末,是奥地利著名医生弗洛伊德在治疗神经症及精神病的临床实践中创立的一种学说,后来发展为一种强调潜意识(无意识)过程对人的行为有决定作用的理论,也称深层心理学。(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1意识与无意识2“力必多” 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 4生本能与死本能 5人格结构:自我、本我、超我(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三)新精神分析论1霍尼的“文化因素论” 2沙利文
8、的人际关系学说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第一单元 社会化一、概述1.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2.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个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育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3.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4.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二)教
9、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三)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四)培养社会角色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二)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四、个体社会化的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五、几种重要的社会化类型(一)语言社会化(二)性别角色社会化:1.性 2.性别 3.性别角色(三)道德社会化: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四)政治社会化:国家形象阶段、抽象国家观念阶段、国家组织系统阶段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一、社会角色的概念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
10、基础。二、社会角色的分类(一)按角色获得方式: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二)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 (三)按角色功能: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四)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三、角色扮演(一)角色期待:即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二)角色领悟:是个体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三)角色实践:在角色期待与角色领悟的基础上,个体实际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其社会角色的过程。四、角色失调是指人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效。有四种形式: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一)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有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角色间冲突是指同一
11、主体内,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冲突。角色内冲突是指由于人们对同一角色的不同的期待所引起的冲突。(二)角色不清(三)角色中断:由于各种原因使个体的角色扮演发生中途间断的现象。(四)角色失败:这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与自尊一、自我(一)自我的概念1.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2.主我与客我,前者是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自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后者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与信念。3.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4.罗杰斯认为,自我概
12、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二)自我的结构自我主要有五个层面,即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三)自我概念的功能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是个体怎样认识自己。2.解释经验:某种经验对个体的意义是由其自我概念决定的。3.决定期待:在不同的情境中,个体对事物的期待、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与自我期待均主要取决于个体的自我概念。(四)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五)自我概念的测量二、身份(一)身份的定义1.身份是由个体的
13、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2.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它是相对稳定的,是身份的主体;处境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处境身份,它是易变的。(二)身份的特点:1客观性 2主观性 3多重性 4稳定性 5契约性三、自尊自尊涉及个体是否对自己有积极态度,是否感到自己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是否感到自己是成功的和有价值的。(一)自尊的概念1.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扮演的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2.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二)影响自尊的因素1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2行为表现的反馈 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4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
14、地进行社会比较 (三)自尊的测量:罗森伯格编制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概念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此外,对行为原因的知觉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畴。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一)认知者的经验1.个体过去的经验不同,对同一的对象的认知也会有不同的结果。现代社会心理学用“图式”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2.所谓图式,是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3.图式的作用:(1)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2)影响记忆(3)影响自我知觉(4)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三)认知者的情绪第三单元 印象形成
15、与印象管理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二、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几种效应(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1.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2.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3.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二)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三)刻板印象人们通过对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一)加法模式 (二)平均模式 (三)加权平均模式 (四)中心品质模式(一般说来,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四、印象管
16、理(一)印象管理的概念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是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二)印象管理的作用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三)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期待)4,投其所好(采取自我暴露、附和、献媚、施惠等手段)。第三单元 归 因一、归因的概念归因,是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二、行为原因的分类(一)内因与外因1.行为内因是
17、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称为内归因。2.行为外因是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和任务难度等,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称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3.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这样单一方面的因素引起,而兼有两者的影响。这种归因叫做综合归因。(二)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三)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三、控制点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于20世纪50、60年代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理论。四、归因原则(一)不变性原则:海德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在归因时,通常使用不变性原则。(二)折扣
18、原则:是归因理论的另一个主要的研究者凯利提出的。(三)协变原则凯利的归因理论被称作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同时考虑三种信息:特异性信息;共同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五、影响归因的因素(一)社会视觉:(二)自我价值保护倾向;(三)观察位置;(四)时间因素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概述一、社会动机的概念1.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2.由人的自然属性、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3.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二、动机过程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然后又产生新的
19、需要,这一循环过程称为动机过程。三、社会动机的功能(一)激活功能 (二)指向功能 (三)维持与调节功能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一般来说,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动机强度过低或过高,均会导致活动效率下降。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一、亲合动机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里倾向。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一)亲合的起源:亲合起源于依恋。(二)亲合的作用:1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2获得信息;3减轻心理压力;4避免窘境(三)影响亲合的因素:1情境因素;2情绪因素;3出生顺序二、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个
20、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即个体在各种情境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一)成就动机的重要性1个体的发展有赖于一定水平的成就动机。2经济的快速成长,社会的高度发展,人口、资源、技术等要素不可或缺,但全社会成员有较高水平的成就动机也非常关键。(二)抱负水平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和期望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三)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1目标的吸引力2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很有把握的事与无获胜机会的事均不会激发较高水平的成就动机。3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四)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成就动机是习得的社会动机,要培养
21、儿童高水平的成就动机应注意两个方面:1.家庭教养方式;2.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三、权力动机1.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2. 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大致由两个:一个是社会控制的需求;另一个是对无能的恐惧。3.温特认为存在两种权力动机:积极的动力动机和消极的权力动机。四、侵犯动机侵犯行为简称侵犯,也称攻击行为和暴力行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一)侵犯行为的构成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个方面因素构成的。伤害行为包括身体伤害和言语伤害;侵犯动机即伤害的主观意图,是侵犯行为的直接原因;社会评价是指,违反与破坏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的伤害行
22、为具有反社会性质,而维持社会规范与社会准则的伤害行为具有亲社会的性质。(二)侵犯行为的原因1本能论的解释:弗洛伊德、罗伦兹2挫折侵犯学说最初由多拉德等人提出,他们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3社会学习论的观点认为侵犯行为是习得的。学习是侵犯的重要决定因素,个体通过学习学会侵犯,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消除侵犯。(三)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1情绪唤起水平2道德发展水平3自我控制能力4社会角色与群体5大众传媒的影响五、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不期待回报的行为。(一)利他行为的性质1利他行为是一种亲社会的行为;2利他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
23、会行为;3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人为目标。(二)利他行为的原因1社会生物学的观点:利他是动物以个体的“自我牺牲”换取物种存在和延续的一种本能。2社会规范论的观点:利他是一种社会交换,其收益是自我价值的提高和焦虑的减少。(三)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1外部因素:(1)自然环境(2)社会情境(3)时间压力(4)利他对象的特点,具有以下特点的人容易被帮助和救援:与利他者相似的人、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以及有吸引力的人。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心境(愉快)、内疚、人格。3利他技能:救助技能与救助手段的掌握,会增加人们利他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一、社交情绪的概念社交情绪是人际
24、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二、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一)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二)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嫉妒情绪的特点: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三)羞耻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四)内疚内疚: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第五节 态度形
25、成与态度转变第一单元 态度形成一、态度的概念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一)态度的特点: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二)态度的成分:一般认为,态度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性三种成分。上述这三种成分的英文单词首字母分别为C、A、B,因而有人把态度的三种成分说称为态度的ABC模型。(三)态度与行为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比较复杂。态度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但个体具体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还受情境、认识因素,甚至过去的经验与行为的影响。(四)态度与价值观价值观是个体核心的信念体系,是个体评价事物与抉择的标准,是关于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个体对对象赋予价
26、值来实现的。态度对象的客观价值对态度有重要的影响,但态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个体赋予对象的主观价值。二、态度的功能社会心理学家卡茨提出,态度有四个方面的功能:(一)工具性功能(二)自我防御功能(三)价值表现功能(四)认知功能三、态度的维度: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外显度四、态度的形成美国学者凯尔曼认为态度形成包括:(一)依从:是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总是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的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此时,行为受外因控制。依从是表面的、暂时的权宜之计,是一种印象管理策略。(二)认同:个体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在认同阶段,个体受到态度对象的吸引,但已超越属于外部控制的奖惩,而主动趋同于对象。在这一阶段,情感因素起明显作用,认同依赖于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三)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并将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态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内化是个体原有的态度与所认同的态度协调的结果,是以理智,即认知成分为基础的。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个体形成一定的态度后,由于接受新的信息或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