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7.28KB ,
资源ID:2032381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032381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周易》观的哲学内涵及美学意义共14页文档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周易》观的哲学内涵及美学意义共14页文档Word格式.docx

1、一是观“天地”。主要是指天象、天道、天文、地道和地理:“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上经?第二)。“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上经?噬嗑传?第三)。“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系辞上?第七)。天道运行,四时变化,周转不息;仰观天文,可以察时变,设教育,服天下。仰观俯察,可以洞知幽明,获得与天地一致的智慧。天道为神道,地道为地理,天道重象,地道重形,周易对天的崇拜远远超过地。另外,天地之观无疑摆在“观”德的首位。系辞下第一章说道:“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第八)“贞观”是中观、正观、大观,备受推崇,如唐太宗李世

2、民、西夏崇宗李乾顺、日本的清和天皇和阳成天皇都用“贞观”作为年号。二是观“生”。主要指人对上者、下者、自己、人性、礼仪、社会、国家的“观”,对所养、自养的“观”,即人文的“观”。周易第二十卦“观”卦集中说明“观生”:“观,盥而不荐,有孚?若,下观而化也。”(上经-泰传?第二)祭祀者虔诚洁净、庄严诚信,观礼的人从中得到教化,这是下观上。“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第二)统治者观察民情设置合适的教育机制,这是上观下。“观我生”、“进退”,“无咎”,这是了解自己本性,与时偕行,行藏随时,没有过错,“观其生,君子无咎”(上经?第二),观察他人本性,了解他人,学习他人,也可避免过错。“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3、第二)这是较早的关于国际关系的论述,国家与国家之间友好往来,学习他国的长处,发展本国,从而国强,树立地位。周易第二十七卦“颐”是“观”卦之外“观”字出现最多的卦,其谈养生之道曰:“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义大矣哉!第三)通过观生,从而养生,守正方吉,自食其力。圣人从天地养万物之道学习养贤德和万民之道,“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上经?民以食为天,颐养之道非常重要。总之,观人文可以教化天下:“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上经?三是见“情”。观感、观恒、观聚都可以归于此类。周易第三十一卦“咸”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

4、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下经?咸传?第四)感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天和地交感,万物化生;圣人感动人心,所以万民拥戴,天下和平。周易第三十二卦“恒”:“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第四)恒久,一直是人类追求的主题之一,而这需要得天独厚的条件,恒是变化中的不变,要时时求变,才能久成。所以圣人要学习日月之道,懂得守恒,才能化成天下。周易第四十五卦“萃”:萃,聚也;顺以说,刚中而应,故聚也。王假有庙,致孝享也。利见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顺天命也。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央传?第五)和顺而

5、且喜悦,“致孝”、“以正”、“大牲”、“顺天命”,都是聚的条件,观此可以领悟凝聚人心的道理。“咸”卦、“恒”卦和“萃”卦,都是通过观,发现天地万物的情理。四是观“会通”。即观天下万物之运动变化。系辞上?第七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这里“见”和“观”是有区别的,“见”是无意识、不经意地兆见,“观”是有思想有情感地观察。“见”是“观”的基础,“观”是“见”的深化。圣人见天下之静深奥神秘,然后模拟形容,表现物本来的样子,这就是“象”。圣人见天下运动变化,仔细观察,从中发现交媾、和谐、会通

6、之道,认识其中的普遍规律,模拟而行人文社会之典礼,并以“辞”说明,判断吉凶,这就是“爻”。“象”静“爻”动,掌握“爻”的会通变化,趋吉避凶,意义重大。“会通”可以建构和谐,是社会“礼”制的前提,也是“久”的前提。系辞下第二章写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会通之道非常重要,所以“观会通”是周易“观”的核心思想之一。五是观“卦”。包括观象、观变、观彖辞等。周易第二十三卦“剥”中有: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顺而止之,观象也。第三)周易?系辞上第二章:“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系辞上?第七)“观象”

7、是静观,“玩辞”;“观变”是动观,“玩占”。“玩”,是一种研玩,有很强的审美意味,其乐无穷。 “是一种探索未知,走向认知的玩,从这种识破天机的玩中获得快乐。只有真正研易的人才能体味到这种快乐。这是一种高境界的快乐,智者的快乐居玩是寂寞的审美,仁者的审美,动玩是豁然的审美,智者的审美,两者都是君子的审美活动。”观阴阳之变是卦的起源。说卦第一章:“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第九)在周易看来,卦之阴阳、爻之刚柔、道德理义以及性、命,都是紧密相关的。系辞下第九章:“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系辞下-第八)观彖辞,

8、是理解之观,思辨之观,判断之观,需要高度的智慧,明白了彖辞,对卦就懂了一半。以上对“观”的分析,或有重合和遗漏之处。正如春秋繁露?精华篇云:“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观”的哲学内涵本身也有其模糊性。周易“观”指远近大小、上下宏微的观察,强调合理性,方式多样,主要有:“中正以观”、“贞观”、“仰观”、“俯观”、“童观”、“窥观”等等,无论是综合观、直观、心观、意观还是最简单的眼观(上观、下观、远观、近观等),都要求既具体又有变化,俯仰往返,由此观彼,由表及里,都是为了对“六合”进行把握或认识,是一种动观,通向游,通向乐,通向审美。观的目的是求,取。杂卦:“临、观之义,或与或求。第九)

9、“观”是“求”,指在兆见观察中学习,求取对自己有益的内容。“观”直接创造了“象”,即“观物取象”。那么观有何得呢?其一,明察。“察时变”,“察地理”,“知幽明”,去蔽获智,掌握世界运动的普遍规律,这是人类一直的追求。其二,教化。“神道设教”,“观民设教”,“化成天下”,“天下服”,古人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其三,颐养,它包括道德修养和身体保健。“通神明之德”,反观自身,“自求口实”,修身养性。其四,建制。通过观,可以建立礼制,“行其礼”,这是法规化、制度化思想的萌芽。其五,通情。“类万物之情”,通过“观”,获得一种情感体验,而情感正是通向游戏、审美和艺术的重要环节。“观”通过个人体验,达到主客体统

10、一的境界。这种“观”是为了认识物性,尽心中之情,是一种自明本心的内向性思维,是在体验中把握“道”,这是中国古人的独特思维方式。这种“观”与西方的“观照”不同。西方美学史的“观照”这一范畴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柏拉图认为“美本身”是一种单一的“理念”,审美可以自观人间美的东西开始,继而高升到上界,体悟到美本身:“这时他凭临美的汪洋大海,凝神观照,心中起无限欣喜”,此“观”的对象指抽象的概念。中世纪新柏拉图学派的领袖普洛丁,把“观照”解释成“收心内视”,按他的见解,理念是最高的美,它不是视觉或听觉所能感受到的,而是按心灵去“观照”,“心灵由理性而美使物体能称为美的也是心灵。”英国1718世纪的新柏拉

11、图主义美学家夏夫兹博里和其弟子哈奇逊提出审美需要一种“内在的眼睛”,即“内在感官”说,认为人天生就具有一种审辨美丑善恶的能力,这种天生就具有的能力又可称为“内在的节拍感”,后人称之为“第六感官”。这种“内在的感官”是和人的理性相联系的。夏夫兹博里指出:“欣赏美,要通过一种较高尚的途径,这就是他的心和他的理性”。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里提出了他美学理论的核心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观照”可以让“美的对象”“变为自由和无限”。可见西方的“观照”虽也要“凝神观照”,“收心内敛”,“内视”和“感性”,虽然也“欣喜”,获得“美”,通向“自由和无限”,但是“理性”才是其内核和根本。而中国的“观”

12、更重感性,知天地之道,见万物和人的本性,乃至化成天下,其审美过程和结果都是主体性、体验性和情感性的。二、大美在象:周易“观”的中国美学意义 周易“观”的内容、形式和目的都具有丰富性、虚实性和人文性,其直接成果是卦象。八卦、六十四卦,是普适与个别、写实与象征、具象与抽象的统一,具有根源性、无限性和多样性,蕴含着耐人玩味的美学思想,正所谓:大美在象。“(易)者,象也”(系辞下?第八)。“象”,实际构成中国美学的逻辑起点。“象”这个元范畴,一开始就不是对眼前客观对象的形式摹仿,而是偏重以意象显示事理的象征方面。“以易传为代表的巫学解释学实际开启了中国文学解释学重象、重意、重味、重整体直觉感悟的独特传

13、统,引发中国美学与艺术对尽意之象的不懈追求。”周易“观物取象”是物我双向交流、交融的过程,是以整个身心去直觉、领略、想象、体察、感悟、表现天地自然的“大美”。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大美”无华,“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在素淡静远中展现生命之美;“大象”无形,注重的是非客观形式的形而上的美,“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象之大美,在于摄“象”以尽“意”,即立象尽意,这与“象征”的艺术功用互相吻合,显示着周易的基本美学表现特征。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象征无论就它的概念来说,还是就它在历史上出现的次第来说,都是艺术的开始”卦象是先人智慧的结

14、晶,具有相对固定的象征意义。周易卦象所折射的意蕴,便是民族传统情感符号的表现。卦象所具有的暗示性,其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只有具有特定民族文化熏陶的人,才能领会到这类意象的象征意蕴并品味其深远的诗意和优美的意境。八卦、六十四卦的“象”有表面的、原初的、延伸的、象征的、哲理的和奥秘的等多层含义,贮存着关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多方面的观念。这导致中国的审美具有随感式、体验式、印象式的特点,只求心领神会,不喜抽象界定。“观物取象”最初是以认识世界、教化世人为主要目的,后来对艺术创作也起到启迪作用,并进而成为美学理论中的一个专有名词。周易中的“象”储存着中国远古的审美信息,这些信息刚刚萌芽,原始、古

15、朴,却很纯真,具有开创意义,它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最初积淀,并为其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借鉴与契机。“象”之取舍,能够表现对事物、对现实的认知和情感态度。“观物取象”的认识过程,实际上启发了我们对艺术创作规律法则的探索。周易之“观”是中国历史上诸多“观”之见解的滥觞,对中国乐、诗、画等领域的文艺创作理念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一,“乐”可以观。礼记?乐记直接提出“乐观其深矣”:“故观其舞而知其德,闻其谥而知其行。”“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 可以观德矣”。“乐”,是“德”的表现。“君子”通过“乐”获得“道”

16、,“小人”通过“乐”满足“欲”,存道制欲,观乐即观德。“闻笑声,则鲜如也斯喜。闻歌谣,则蹈如也斯奋。听琴瑟之声,则如也斯叹。观赉、武,则齐如也斯作。观韶、夏,则勉如也斯俭”。“乐”是心、德的反映,观“乐”可以修养心性,提升道德,影响实践。“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周乐即古礼,此处“观”即观礼。观赏尽善尽美的乐舞,可以化感人心。在中国的古典戏曲中也同样提出了“观”的美学命题,“观听咸宜”强调了“观”在戏曲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词别繁简书:“笠翁手则握笔考其关目,试其声音,好则直书,否则搁笔;此其所以观听咸宜也。”“观”指阅读,文字欣赏;“听”指听戏,听觉效果,李渔从文学性

17、和演出性并重而提出戏曲创作标准,主张剧情曲意清楚可观。其二,“诗”可以观。孔子提出美学命题“兴、观、群、怨”,还提出“观物比德”。即:自然物象之所以美,在于审美主体可从审美客体中意味到某种人格美,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第六)。东汉王充提出“观文以知情”,意指观赏文章可获知作者的审美情感,其论衡?佚文篇还提出“足蹈于地,迹有好丑故夫占迹以睹足,观文以知情”。梁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上说到:“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在这里,刘勰强调“观”的全面性、客观性和灵活性对于文艺批评的重要性,同时也展示了审美的实践性思维的观点。宋代邵雍提出美学

18、命题“以物观物”。主张人应摈弃自我情感“观”外物,任物本性才能不带偏见,达到“观”的神明境界。“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释“诗可以观”:“谓学诗可以论事也世治乱不同,音亦随异,故学诗可以观风俗而知其盛衰。”认为从诗中可以观察社会政治之平稳和动乱以及民风之盛衰。其三,“画”可以观。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观画畅神”,即怡悦性情,“是以观画图者畅神而已”,“畅神”是人与自然山水的一种愉快的情感邂逅。这里,“观”是一种移情现象、愉悦效应和主客合一。宗炳还提出:“澄怀味象”,也即“澄怀观道”,“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这是一种独特的审美理论。借此,他把人之

19、观照自然山水,与人之创作与欣赏山水画,用“体道”沟通起来,这一观点触及了自然美和艺术美、审美主客体与“观”的关系,自然、艺术、欣赏活动都被赋予了深层的人本意义。北宋沈括从观画的角度提出美学命题“以大观小”,梦溪笔谈?书画上写道:“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宗白华解释说,中国陆地广大深远,中国人多用登高望远的风景审美方法,从高处把握全面,故形成中国山水画中“以大观小”的特点。“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大自然的内部节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的艺术画面”。近代梁启超也提出“美术的关键在观察自然”,由观察自

20、然之美而达观察自然之真,由艺术而进人科学,反映了真善美合一的审美理想。这也在另一层面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观”的审美方式对中国美学有很深的影响。第一,“观”引发了中国文艺的现实主义传统。观卦虽然是针对君子道德而言,但也影响和启发了文学艺术家们对文艺创作进行新的规范,并且形成了“观风”和“风化”的艺术原则:作品应当反映现实人生,沟通上下。观卦阐发观仰盛美善德可以化感人心的道理,表现于文学,如诗经?A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就是称颂其诗的德美,如化养万物的清风能使人受到感染。诗大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提倡君上化感下民,下民风刺君上,君上要从观风中省察自己的行为,有则改之,必无咎害

21、。“观生观民”启发了后代文学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通过创作去讽谏社会政治,从而形成了古典现实主义关怀社会民生的优良传统。到汉武帝设置乐府,采集歌谣,汉书?艺文志:“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谓“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就是鼓励文学家敢于面对惨淡人生,为民请命。发展到唐代杜甫、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知识分子则以反映揭露社会黑暗作为己任,“观生观民”的原始理论,通过“观风”、“风化”的途径,在文学领域获得了蓬勃的活力。第二,古代“神道设教”的产物成为我们现在审美的对象。因为认识到“观”可以教化天下,古代统治者通过祭祀等礼仪活动凝聚人心,威慑百姓,达到天下臣服的德育目的。随着时代的流

22、逝,庙宇、祠堂等都不再有以前的作用,“观”从道德意义已经向到审美意义转变。钱钟书先生早就发现了这一点:“彖: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而这些当时作为警示世人、教服天下的载体,传流到今天,已经失去了它的原初意义,而成为研究历史、欣赏文物的审美对象。”钱先生认为中国古代之“观”主要在“教化”,而这种“教化”更多是在利用宗教鬼神以“愚民”。西方亦如此。不过,“神道设教”的产物经过历史演变,现在已成为我们“研究历史、欣赏文物的审美对象”。确实,“观”的最初目的不是审美,而在于认知世界,而且更多时候上层政治机构“观物”“设教”,是为了更好地统治下层百姓。不过,现在,世界各地古老的宗教设施和器皿,已经成

23、为历史厚重的珍贵文物,成为我们的审美对象,使我们在理性反思的同时获得审美惊奇和享受。第三,“观物”理论是后世“物感”说滥觞的基元。“物感”的前提条件无疑是“观物”,是“流连万象之际”,并且“沉吟视听之区”。正是从周易“观”中受到启发,“物感”之说才得以滥觞和发展,中国艺术也因此形成与西方“摹仿”说迥异的“物感”传统。乐记叙述音乐的产生:“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自心生,心感而动,乃生其音。乐记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诗、乐、舞都离不开一个“感

24、”字,而“感”是“观”的结果。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曰:“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钟嵘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汉书?艺文志曰:“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陆机文赋有:“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绘画也源于“物象”:“画者画也,度物名胜而取其真”。“观”而“感”,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审美方式。第四,“观物取象”奠定了中国美学的重象特色,即:周易通过“观”阐明的道与器、象与形、虚与实以及意、象、言之间的关系,奠定了中国美学意象创造理论的哲学基础,庄子美学又从自然生命之道的高度对其加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

25、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国的“象”是形而上的美。发展到谈玄之风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代,“象”得到进一步阐释。王弼曰:“得意忘象”,刘勰言:“窥意象而运斤”,宗炳说:“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谢赫谓:“取之象外”,重象理论纷纷推出。再后来,盛唐诸人论“意境”,笪重光提出“虚实相生”的妙境观,都无不因“象”而生。这种放眼宏观,与道相通,仰俯天地,主客交融的“观物取象”方法终于成为中国艺术的意象创造的基本方法。“中国艺术的审美理想,从意象论、气韵论、品味论到境界论、妙悟论、性灵论,都以这种偏重象的时间性美学传统为指归。” 第五,“观”的审美方式形成中国艺术独特的“游”的审美境界。中国艺术家

26、不单用双目来观看空间万象,还用心灵之明眸来欣赏世界万物:“我们的诗和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是像那代表希腊空间感觉的有轮廓的立体雕像,不是像那表现埃及空间感的墓中的甬道,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欧洲精神的伦勃朗的油画中渺茫无际追寻无着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感。”“游”大异于西方文化,却颇契于审美和艺术鉴赏。“俯仰往还,远近取去,是中国哲人的观照法,也是诗人的观照法。而这观照法表现在我们的诗中画中,构成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质”。中国古代艺术家采用“游”的方式来观察自然界。这种“游”不单是眼的俯仰,还是心的游弋,是超越一切束缚的无羁的游,正如庄子的“逍遥游”,达到一种完全自由的境界。这又是一种以开放型视野,全方位观察的“游”,即所谓对景“步步移”、“面面看”,如同王羲之登兰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仰俯远近的游目,与周易“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系辞下?第八)有着特殊的渊源。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1、上帝说:你要什么便取什么,但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2、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3、当你无法从一楼蹦到三楼时,不要忘记走楼梯。要记住伟大的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学会分解你的目标,逐步实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