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32.13KB ,
资源ID:2028570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028570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基因技术发展带来的问题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基因技术发展带来的问题解读Word文档格式.docx

1、以制约或消除基因技术的消极影响,使之造福于人类和生态环境。关键词:基因技术 伦理学 环境伦理 风险防范The Problems put forward by Modern Gene Technology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gene technology means great to human society. In the future years, human life may change great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ene technology. Gene technology contains humans lo

2、nging for science benefit, also humans deepest worry many problems will be triggered, among which ethical problems related cause attentions, because this technology is directly applied in human body. A majority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agree with the guidance and supervision of ethical principles to

3、gene technology; they think ethical principles and gene technology should supplement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a trans-subject comprehensive stud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natural scienc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The author thinks when gene technology is developing rapidly now, from the point of e

4、thics, it is an urgent and realistic to rationally comprehend ethical disputes caused by gene technology and the ethical source of these disputes, and to build corresponding ethical principles to guide practices. Therefore, this thesis is written to help solve these disputes, reduce and protect risk

5、s from gene technology, realize the guidance and supervision of ethical principles to gene technology and make the technology serve the huma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On the basis of brief background introduction to gene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the thesis generally analyzes the social

6、 meaning of gene technology and ethical disputes followed, and discusses its advantageous and disadvantageous impact on huma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make clear gene technology and its impact. Also, from the point of ethics,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ethical sources of saf

7、e application of gene technology and its impacts on traditional ethical concept. When discussing the ethical sources, environmental ethical concept is introduced, and the nature is involved as a subject of adjustment to solve the problem which only human is looked as the main part in the previous et

8、hical system corresponded with gene technology. On the basis above, corresponding ethical principles are put forward to standardize the development of gene technology. In this part, after stating the meaning of ethically standardizing the development of gene technology, this thesis proposes the ethi

9、cal principles to maintain the safety of gene technology,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risk society from sociology, and suggests principle of risk protection, principle of approval after knowing the facts, and sharing the benefits, and principle of respect and harmlessness. Finally, when carrying out p

10、rinciples above, this thesis suggest combining the efforts of the public, science societies and the government to take the ethical practice to restrict or eliminat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gene technology, and make it beneficial to human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Key words: gene technology ethic

11、s environment ethics risk protection第一章 基因技术引发的伦理论争1、基因的内涵“基因”这一名词是丹麦植物学家和遗传学家约翰逊于1909年首次提出来的,用于表达孟德尔的遗传因子的概念,它的发现是20世纪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基因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生命、发育、遗传、疾病、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如果掌握了基因的奥秘,人类也就拥有了探索和控制生命的钥匙,这对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将会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另外,从科学的发展来看,基因理论是现代生物医学的核心理论,对于农业来说,也是一种基本理论,也可以说,基因研究是推动多种学科发展的原动力。从1958年到1998年,与基

12、因理论有关的成果获诺贝尔医学奖的就达17次之多,约占诺贝尔医学奖的一半.20世纪以来,共有38位科学家因研究DNA而获得诺贝尔奖。这说明,基因理论举足轻重。基因是决定一个生物物种所有生命现象的最基本因子。它是一段脱氧核糖核酸(DNA)片段,实质上也就是指染色体所运载DNA双螺旋链上的一段核苷酸序列,该序列由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四种碱基通过不同排列组合而成。这段DNA片段能按“中心法则”(DNA分子通过“转录”以自己的核苷酸排列次序决定RNA中核苷酸的排列次序,最后通过“翻译”以自己的核苷酸排列次序决定合成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的排列次序)合成蛋白质。其他的DNA序

13、列则不能。也就是说,只有那些能合成蛋白质的DNA序列,才能称之为基因。基因组单倍性细胞(精子、卵子)中所含的全部遗传信息,它是维持细胞生存所需要的最低限量的遗传信息。人类基因组计划(the Human Genome Project,简称HGP)测序,测的是从1号到22号常染色体和X、Y两条性染色体上的碱基序列,然后在这基础上再找出在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置。2、基因工程的特征基因技术也叫做遗传工程、遗传操作和遗传修饰等,是将单个基因复制并植入另一生物的技术,通过植入或删除特定性状来改变其遗传构成。其实质是在生物体之间转移遗传信息。它是整个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核心部分。当然,基因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分子

14、生物学的发展紧密相关的。近几十年来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基因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和进展,这些学科的综合成就为基因技术的诞生作了理论上的准备:20世纪40年代确定了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即基因的分子载体是脱氧核糖核酸(DNA)而不是蛋白质,从而明确了基因的遗传基础就是DNA;20世纪50年代揭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解决了基因的自我复制和传递的问题;50年代末到60年代期间相继提出了“中心法则”和操纵子学说,并成功地破译了遗传密码,从而阐述了遗传信息的流向和表达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使人类有可能主动地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使创造具有优良性状的生物新类

15、型的美好愿望,由理论变为现实。在实践上,美国科学家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展了DNA重组工作,并相继取得了重大成果:1972年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伯格第一次成功的完成了DNA体外重组实验;1973年美国科学家科恩第一次成功地完成了基因体外重组实验,揭开了基因工程的序幕,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基因技术改变生物遗传特征,并获得新的生物类型的时代己经到来。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是和曼哈顿原子弹计划(Manhattan Project)和阿波罗登月计划(Apollo Project)一样是经过美国总统批准、具有同等战略意义的20世纪三大工程计划之一,被称为生命科学的“登月计划”。启动这一

16、计划的直接动因是要解决包括肿瘤在内的人类疾病的分子遗传学问题。由美、英、法、日、德、中科学家共同完成,在2000年6月26日宣告成功。其主要任务是弄清构成人体610万个基因约30亿对碱基的具体位置。绘制人类基因图谱,被喻为“编写一部反映人类全部遗传信息的大百科全书”。在该计划进行过程中产生了基因芯片这一新技术手段。值得一提的是,在基因工程的操作中,作为关键性技术的克隆技术发挥着重大作用。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简单地说,克隆就是无性繁殖。克隆的类型也可按照所说的有机体和该项技术用于的目的来加以区分,例如,人的克隆可按目的细分

17、为生殖性克隆、基础性研究和治疗性克隆。与传统的生物工程相比,基因工程的特征在于:可以打破物种之间的界限。从理论上讲,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可以把任何不同种类生物的基因结合在一起。打破了生物在亿万年中形成的交配障碍。可以根据人们的意愿,定向的改变生物的遗传特性,创造出人类所需要的新生物物种;由于人类能够直接操纵生物的遗传物质,改变生物特性的速度必将加快。基因工程的发展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一是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一个基因在一般物种的DNA大分子中占有很小一段,用什么方法才能从DNA大分子上把所需基因(目的基因)准确无误的切割下来是基因工程的关键。科学家找到了限制性内切酶这把“基因剪刀”,终于破

18、解了这一难题。这种酶可以识别不同来源的DNA,在特定的位点上将DNA大分子双链切断,并形成可以粘接的单链末端。二是基因载体的发现。基因载体把目的基因完整的导入宿主细胞,表达人们期待的遗传特性,最早发现的载体是这两种:噬菌体(可在细菌体内繁殖的病毒)和质粒(一类游离于细胞染色体以外的独立遗传物质)。在解决了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的两个关键性问题后,基因工程一般要经历五个工作程序:1、目的基因的获得,即从能够提供目的基因的生物体内提取目的基因;2、目的基因与载体在体外重组;3、将重组的基因引入受体细胞;4、筛选出有重组基因的细胞;5、让目的基因在新的宿主细胞中正确高效表达所需要的遗传性状。现在,随着生物

19、技术的广泛深入研究和发展,许多工作简化后,仍然可以达到重组基因的目的。如用“基因枪”所进行的基因转移就可以免去通常基因工程五大步骤的许多操作。“基因枪”直接用物理学方法,将目的基因与“子弹”钨金颗粒共同包裹起来,利用机械发生的动力将“子弹”直接射入生物体,以实现目的基因的转移和重组。在30多年的时间里,基因工程技术已经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从最初的原核细胞生物的基因重组,到转基因动植物的培育成功;从基因药物的生产到基因治疗、基因检测的实际应用;从转基因动植物的品种改良,到转基因动植物的产业化。基因技术突飞猛进的进步,使人们有理由相信,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3.基因工程带来的问题与其他技术

20、相比,基因技术引发了更多的伦理论争。由于它更直接、紧密的与人类生命联系在一起,其研究的复杂性使其比以往任何技术革命更深切地影响着人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特别如基因技术在遗传和优生上的应用,首次使人类有机会改变自身的自然本性,甚至使控制人类进化的过程成为可能,这些都对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规律提出了挑战,使人们对以往被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提出了质疑。基因技术对人的生活面貌、价值观念、伦理观念的改变引发了意想不到的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的一系列难题。基因技术将产生的社会影响使人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人类自身的人文基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人类与生命世界以至于在整个自然界、生态环境中的位

21、置与关系等问题。基因技术这柄“善”、“恶”相间的双刃剑,在为人类带来福利的同时,也会带来许多令人担忧的现实问题。基因技术的伦理论争有代表性的体现在诸如转基因作物、人类基因组及基因芯片、治疗性克隆等方面引发的伦理困境。对转基因作物的生态风险及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颇有争议,问题始于1998年秋英国苏格兰Rowet研究所的科学家Arpad Pusztaie在电视上宣布了他的一项实验结果:用转雪花莲凝集素(GNA)基因的马铃薯喂大鼠110天后,大鼠器官生长异常,体重和器官重量减轻且免役系统遭受破坏。此言一出,举世哗然,虽然后来经英国皇家学会组织专家评审,认为其结论缺乏科学性,但自此以后,一场始于欧洲继而

22、波及世界各地的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争论就此展开。许多公众由于对转基因食品的不了解,对它的各种功能带有偏见甚至恐惧,以至出现在欧洲各国都可见到公众反对转基因食品的游行示威。担心转基因食品有毒;会引起过敏反应;引起人体对抗生素的抗性;会破坏营养成分;素食主义者担心在植物性食品中转入了动物基因;穆斯林担心在其它动植物种转入了猪的基因;还有的人在口味或心理上不接受转基因食品,引出了对特殊人群的尊重问题。转基因作物的生态风险在1999年的斑蝶事件和2000年的史密斯报告后,科学家和公众日益担忧其会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等造成不可逆的影响。担心抗虫害转基因作物会毒杀其他非目标生物;抗除草剂作物有可能与近

23、缘杂草自然杂交而产生“超级杂草”;转基因作物可能抑制、消除群落中的野生种或发生“基因漂散”、“基因污染”等问题。这对生态系统、其他物种是否公平?换言之,生态系统、各物种是否具有道德主体地位?在进行人类干细胞研究时若进行人类生殖克隆,即克隆人,那么如何将他定位,是主体还是客体?生命的尊严如何保障?在利用基因芯片进行基因检测时,个人对自己的缺陷基因是否有隐私权?在基因检测可能导致基因歧视时,个人的权利如何获得保障?国际合作中发展中国家如何保护自身的知情同意权及基因资源不被掠夺?如何保护基因专利?等。基因技术于人类到底是福是祸,基因技术引发了诸多的伦理问题。基因技术对伦理的影响是深远的。技术上的可行

24、与伦理上应该之间的矛盾在日益激化。基因技术在日益扩大人类活动的空间时传统伦理原则却无法对之进行规范,伦理困境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第二章 产生基因技术风险的伦理根源以上以转基因作物与食品、基因检测、治疗性克隆为例概括出了基因技术伦理问题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基因技术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国际合作中如何保护本国的遗传资源、受试者的知情同意和其他正当权益等公正问题;在基因也成为一种重要资源时的基因专利问题;利用基因芯片进行基因检测时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处置、以及由“基因决定论”导致的基因歧视、生命的本质、人的尊严等。在理论方面的主要表现则是难以确立自然生态系统、各物种的道德主

25、体地位、道德主体的伦理责任及难以在伦理原则之间进行取舍等。这章从生态价值观入手详细分析实践中基因技术伦理问题产生的具体伦理根源。“风险社会”的概念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1986年在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用来描述后工业社会,这一概念和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对现代性的反思,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社会,高科技不恰当的研究和运用是导致风险的重要原因。“现阶段对于风险社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技术的应用、生态现代化、可持续发展这些议题上”。面对基因技术带来的风险和难题,人们不禁陷入沉思。究其原因,我们发现正是由于在发展和应用现代技术时以工具理性替代价值理性,导致工具

26、理性的极度张扬,“这使得人类无限制地发展技术、无限制地开发资源,人的力量扩张和统治自然能力的扩张达到了极限,自然界的万物,几乎处处打上了人的烙印。在推动历史前进的同时,其弊端也越发显露出来。”追溯技术理性的肇端,我们发现在培根关于运用知识统治自然的主张和笛卡尔关于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所有者”的观念付诸于实践时,自然界已从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转变为被征服、被控制的外在实体。技术为人类所提供的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高质量的生活条件,技术对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使人类对技术的依赖感日益加强,技术理性取代宗教的“神”而成为人类新的崇拜对象。人们坚信,凭借科学技术,人不仅可以无

27、限制地控制自然,并且人类自身也会得到自由和解放,最终实现人的发展和完满。在事实上笛卡尔刚刚提出技术理性逻辑时,和他同时代的帕斯卡尔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了理性主义所隐含的危机。随后更是产生了各种针对技术理性的批判理论:韦伯对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区分,席美尔对现代技术的物化和异化的批判,卢卡奇对工具理性对人的主体性的消解的揭示,法兰克富学派对技术理性的猛烈而又深刻的抨击等,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技术合理性提出了质疑和批判,并表现出对技术的关怀。以罗蒂、霍伊等为代表的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者分析了更为深层的原因:在技术理性指导下迅速崛起的技术为什么无法解决由它自身所产生的问题。“后现代主义通过对工业文明和人类

28、文化哲学的历史考察认为,技术理性从功能、效率、手段和程序上来说是充分合理的,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的确提高了人的认识和生存能力。但是,技术理性毕竟只是一种以支配自然为前提的有限的理性,它在寻找知识的根据、劳动的效率、程序的合理时,并不问人生意义的根据,丢失了对终极价值的依赖,失去了对生命意义的反思,在向外部世界的攫取和扩张过程中迷失了自我,丧失了内在意义”。1所以,虽然技术理性本身是合理的,有意义的,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却不可能由它来规定和解决。因此,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技术所造成的人类生存环境恶化及其与自然界关系紧张的诸多问题的真正原因,在于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人文精神)的分离和对立。而这种分离和对立

29、的根源则在于传统哲学上的二元论的、生态伦理中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二元论和人类中心主义是导致技术理性主义的根本原因。它导致了人与自然、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价值与事实的分离和对立。二元论将整个世界分为一系列二极对立的存在,往往用一极去解释、支配另一极。正如罗蒂所说:“从柏拉图到卢梭,从笛卡尔到胡塞尔,整个西方哲学都设定先有善尔后有恶,先有肯定尔后有否定,先有本质尔后有非本质,先有单一尔后有繁复,先有必然尔后有偶然,先有原本尔后有模仿。这并非是形而上学态度的一面,而是其基本要求,是其最永恒、最深刻、最内在的程序”2。由此出发,它把人理解为主体,把自然理解为客体,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为征

30、服与被征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是与二元论密切相联的,它主张一切以人类的利益和价值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尺度来安排和评价整个世界。后现代主义认为,要解决技术时代的问题就必须抛弃这种旧的世界观,用后现代的整体有机论取而代之。整体有机论强调世界的“有机性”、“整体性”与“内在联系”,它认为,所有原初的生物都具有平等的价值,它们作为自然界的主体都有自己的利益。霍伊说,人类应该克服自身的“自鸣得意”,解除自身的“统治权”。人类不可能游离在自然之外,也不应该凌驾于自然之上,那种以自我为中心,把自然当成支配和掠夺的对象的做法只能给自己带来灾难。海德格尔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人类栖居的家。自然与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生存不是自足性的,自然也不是从属于人类的、被人类谋划和算计的对象,自然意味着存在者之存在,存在作为原始活力而持续。这是把万物集合于自身同时又让万物是其所是的力量。只有让统一体中的各部分是其所是,才能实现彼此的生存。霍伊也说,人类应该克服自身的“自鸣得意”,解除自身的“统治权”。人类不可能游离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