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5 ,大小:52.67KB ,
资源ID:2027121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027121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往生论注白话对照1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往生论注白话对照1Word文件下载.docx

1、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卫国,于大众之中,说无量寿佛庄严功德。即以佛名号为经体。后圣者婆薮槃头菩萨,服膺如来大悲之教。傍经作愿生偈。复造长行重释。梵言优婆提舍,此间无正名相译。若举一隅,可名为论。所以无正名译者,以此间本无佛故。如此间书,就孔子而称经。余人制作,皆名为子。国史国纪之徒,各别体例。然佛所说十二部经中,有论议经,名优婆提舍。若复佛诸弟子解佛经教,与佛义相应者,佛亦许名优婆提舍。以入佛法相故。此间云论,直是论议而已。岂得正译彼名耶。又如女人,于子称母,于兄云妹。如是等事,皆随义各别。若但以女名,泛谈母妹。乃不失女之大体,岂含尊卑之义乎。此所云论,亦复如是,是以仍存梵音,曰优婆提舍。此

2、论始终凡有二重。一是总说分。二是解义分。总说分者,前五言偈尽是。解义分者,论曰以下长行尽是。所以为二重者,有二义。偈以颂经,为总摄故。论以释偈,为解义故。无量寿者,言无量寿如来,寿命长远不可思量也。经者,常也。言安乐国土,佛及菩萨清净庄严功德,国土清净庄严功德,能与众生作大饶益,可常行于世,故名曰经。优婆提舍,是佛论议经名。愿,是欲乐义。生者,天亲菩萨愿生彼安乐净土如来净华中生,故曰愿生。偈,是句数义,以五言句略颂佛经,故名为偈。译婆薮云天,译槃头言亲。此人字天亲,事在付法藏经。菩萨者,若具存梵音,应言菩提萨埵。菩提者,是佛道名。萨埵,或云众生,或云勇健。求佛道众生,有勇猛健志,故名菩提萨埵。

3、今但言菩萨,译者略耳。造,亦作也。庶因人重法,故云某造。是故言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婆薮槃头菩萨造。解论名目竟。无量寿佛,是安乐净土如来的别号。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卫国,在大众中,宣说无量寿佛的庄严功德的无量寿经,就是以佛的名号作为此经的本体的。后圣者世亲菩萨,信受奉行如来大悲大智的圣教,依据本经作愿生偈,并又撰写“长行”再作解释。梵文“优婆提舍”,汉语没有洽当名词来翻译。从某种角度而言,可译为论。之所以无洽当名词可翻译,是由于中国本来没有佛应世的缘故。比如,汉文的书,是孔子的,称为“经”;其他人写的都称为“子”。国史国纪的作品,各有各的体裁规矩。佛所说十二部经中,有一类叫论议经,称为优婆

4、提舍。如果有佛弟子解释佛的经教,与佛的意思相应的,佛也许可称为优婆提舍。因为与佛所说的法一致的缘故。中国说到“论”,就是议论而已,怎么能正确地译出古印度梵语名相呢?又比如女人一词,儿子称为母亲,兄长称为妹妹,这些都随其意义而有分别的。如果都称女人,而不分母妹,仍然不失女人的大体,但没有表达出尊卑长幼的意思。此处所说的论,也是如此。所以仍保留梵文的音,叫优婆提舍。本论自从始至终分为两部分,一是总说部分,二是解义部分。前面的“五言偈语”是总说部分,“论曰”以后的长行都属于解义部分。之所以分为两部分,有两层意思:偈语赞颂无量寿经,为总摄,论议解释偈语,是解义。“无量寿”指阿弥陀佛,寿命长远,不可思量

5、。“经”是长久不变的意思。讲述极乐世界,佛及菩萨清净庄严功德,国土清净庄严功德,能够给予众生最大的利益,可以长久流传于世间,所以名为经。“优婆提舍”是佛论议经的名称。“愿”是志愿乐意的意思。“生”是世亲菩萨愿意往生在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在佛的清净莲花中化生。“偈”是句数,以四句为一偈,此偈以五言为一句。略颂无量寿经,故称为偈。“婆薮”译为天,“磐头”译为亲,此人名字叫天亲(或世亲),他的事迹在付法藏经中有记载。“菩萨”,梵语音译全称应为菩提萨埵,菩提为佛道,萨埵为众生,或称为勇健,求佛道的众生,有勇猛雄健的志向,所以叫菩提萨埵。现只称为菩萨是译者的略称。“造”就是著作。让人们因尊敬而重法,因而

6、叫某人造。所以题目叫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天亲菩萨造。解释论的名称结束。偈中分为五念门。如下长行所释。第一行四句偈,含有三念门。上三句是礼拜赞叹门。下一句是作愿门。第二行论主自述,我依佛经造论,与佛教相应,所服有宗。何故云此。为成优婆提舍名故,亦是成上三门,起下二门,所以次之说。从第三行,尽二十三行,是观察门。末后一行,是回向门。分偈章门竟。此偈分为五念门,如后面长行所解释的,第一行的四句偈中含有三念门。上三句是礼拜门和赞叹门,下一句是作愿门。第二行是论主的自述。我依据佛经所造的论,与佛的教法是相应的,说明是宗于佛经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是为了解释为什么取优婆提舍之名,也是承前三门,启后二

7、门,所以依次而说。从第三行直到二十三行,是观察门,末后一行,是回向门。将偈语分别章节及法门结束。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世尊者,诸佛通号。论智,则义无不达。语断,则习气无余。智断具足,能利世间,为世尊重,故曰世尊。此言意归释迦如来。何以得知。下句言我依修多罗,天亲菩萨在释迦如来像法之中,顺释迦如来经教,所以愿生。愿生有宗,故知此言归于释迦。若谓此意遍告诸佛,亦复无嫌。夫菩萨归佛,如孝子之归父母,忠臣之归君后。动静非己,出没必由。知恩报德,理宜先启。又所愿不轻,若如来不加威神,将何以达。乞加神力,所以仰告。我一心者,天亲菩萨自督之词。言念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心心相续,无他想

8、间杂。问曰,佛法中无我,此中何以称我。答曰,言我有三根本。一是邪见语。二是自大语。三是流布语。今言我者,天亲菩萨自指之言,用流布语,非邪见自大也。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者。归命,即是礼拜门。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即是赞叹门。何以知归命是礼拜。龙树菩萨造阿弥陀如来赞中,或言稽首礼,或言我归命,或言归命礼。此论长行中,亦言修五念门。五念门中,礼拜是一。天亲菩萨既愿往生,岂容不礼。故知归命即是礼拜。然礼拜但是恭敬,不必归命。归命必是礼拜。若以此推,归命为重。偈申己心,宜言归命。论解偈义,泛谈礼拜。彼此相成,于义弥显。何以知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是赞叹门。下长行中言,云何赞叹门。谓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

9、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依舍卫国所说无量寿经,佛解阿弥陀如来名号。何故号阿弥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阿弥陀。又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释迦如来世尊 我以至诚一心 尽我形寿生命 皈依十方诸佛 愿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世尊”是诸佛都有的名号。从智慧上讲,一切义理没有不通达了知的,断见思惑,连习气的种子也没有了。智慧及见思惑业习气种子断尽,两者具足,故能利益世间,为世间所尊重,故称为世尊。称世尊就是归依释迦牟尼佛。怎么知道呢?下句“我依修多罗”,就是世亲菩萨在释迦如来像法时期,依教奉行释迦如业的圣教,所以发愿往生极乐。愿意往生是有依据的,所以说此言是

10、归依于释迦牟尼佛。如果说这句也是遍告诸佛,也是可以的。因为菩萨归依佛,有如孝子归顺父母,忠臣归顺帝王。一举一动不是自己自作主张,出入做事,必有缘由,知恩报德,理应先作禀报。此愿不是轻愿小愿,如果不是如来威神加佑,如何能够满愿?乞求佛的神力护持,所以仰告世尊。“我一心”是世亲菩萨自我督促之词。称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极乐,心心连续想念,没有其他念想间断夹杂。问:佛法中讲“无我”,这里为何称我呢?答:说到“我”有三种根本性的不同,一是邪见语,二是自大语,三是流布语。这里所说的“我”,是世亲菩萨对自己的指称,使用的是流布语,并不是邪见语或者自大语。“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中归命就是礼拜门。尽十方无碍光

11、如来,就是赞叹门。如何知道“归命”是礼拜呢?龙树菩萨造的阿弥陀如来赞中,有时说稽首礼,有时说我归命,有时说礼拜。此论的长行部分中,也说到五念门,五念门中,礼拜是第一门,世亲菩萨既愿往生,岂有不礼拜的吗?然而礼拜主要是皈敬,不必归命,归命必定要礼拜。如果以此推定,归命比礼拜更重。此偈语申述自己的心意,适宜用归命。论解释偈语的意义,就谈礼拜。彼此相成,使义理更明显。如何知道“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是赞叹门呢?下面长行中说:“云何赞叹门,谓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赞叹门,口称阿弥陀如来的名号,如阿弥陀如来的光明智相,如阿弥陀名号的真实义,欲求如实修行而获得相应的缘故。

12、“光明智相”也就是弥陀名号的真实义,名号表诠的就是光明无碍的功德相。佛光既遍照十方,无所障碍,那一定照在我心上,只要我一心称念,就能与佛相应。因此说“欲如实修行相应故”。依据佛陀在舍卫国所说的佛说阿弥陀经中,解释阿弥陀佛如来名号时说:“何故号阿弥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阿弥陀,又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祗劫,故名阿弥陀”。问曰,若言无碍光如来光明无量,照十方国土无所障碍者。此间众生,何以不蒙光照。光有所不照,岂非有碍耶。答曰,碍属众生,非光碍也。譬如日光周四天下,而盲者不见,非日光不周也。亦如密云洪霔,而顽石不润,非雨不洽也。若言一佛主领三千大千世界,是声闻论中说。若

13、言诸佛遍领十方无量无边世界,是大乘论中说。天亲菩萨今言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即是依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赞叹。故知此句是赞叹门。愿生安乐国者,此一句是作愿门。天亲菩萨归命之意也。其安乐义,具在下观察门中。如果说无碍光如来,光明无量照十方国土,无所障碍,此间娑婆世界众生,为什么受不到光照呢?既然光不照此间众生,那不是有障碍吗?有障碍属于众生,不是光有所障碍。比如日光照遍四天下,然而瞎子看不到,并不是日光不照他。又有如密云下的大雨,而顽石不受渗透,并不是雨不淋它。如果说一佛主领三千大千世界,是声闻理论中所说。如果说诸佛遍领十方无量无边世界,这是大乘理论中所说。世亲菩萨现在说“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就是

14、依据此如来的名号,对阿弥陀佛的光明智慧的赞叹,由此可知这句偈语是赞叹门。“愿生安乐国”,这句是作愿门。是世亲菩萨归命的本意。安乐的意义,都在下面观察门中详述。问曰,大乘经论中,处处说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云何天亲菩萨言愿生耶。答曰,说众生无生如虚空,有二种。一者如凡夫所谓实众生。如凡夫所见实生死。此所见事,毕竟无所有。如龟毛,如虚空。二者谓诸法因缘生故,即是不生,无所有如虚空。天亲菩萨所愿生者,是因缘义。因缘义故,假名生。非如凡夫谓有实众生实生死也。大乘经论中,处处都说,众生说到底毕竟无生,有如虚空。为什么世亲菩萨说“愿生”呢?说众生无生如虚空,有二种含义:一是凡夫认为有实在的众生,比如凡夫所见

15、到的有实在的生死。然而实际上并无此事,有如龟毛,有如虚空。二是诸法都是因缘所生,不是自己生,所以没有生,如虚空。世亲菩萨“愿生”是因缘所生。因为是因缘所生,故假名为生,并非凡夫所说的实有众生,实有生死。问曰,依何义说往生。答曰,于此间假名人中,修五念门。前念与后念作因。秽土假名人,净土假名人。不得决定一,不得决定异。前心后心,亦复如是。何以故。若一则无因果,若异则非相续,是义观一异门论中委曲释。根据什么说往生呢?在此间假名人中,修五念门,前念为后念的因。秽土假名人,净土假名人,不能肯定是一致的,也不能肯定不是一样的。前一心念与后一心念,也是这样的。为什么呢?如果是同一的,则无因果;如果是不一样

16、的,则不能相续,根据这种意思观一异门论有详细解释。第一行三念门竟。次成优婆提舍名。又成上起下偈。第一行的三念门讲完了。下面一行说明形成论的名称,又为承上启下的偈语。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此一行,云何成优婆提舍名,云何成上三门,起下二门。偈言,我依修多罗,与佛教相应。修多罗,是佛经名。我论佛经义,与经相应。以入佛法相故,得名优婆提舍。名成竟。成上三门,起下二门。何所依,何故依,云何依。何所依者,依修多罗。何故依者,以如来即真实功德相故。云何依者,修五念门相应故。成上起下竟。修多罗者,十二部经中直说者名修多罗,谓四阿含三藏等。三藏外大乘诸经,亦名修多罗。此中言依修多罗者,是三

17、藏外大乘修多罗,非阿含等经也。真实功德相者,有二种功德。一者从有漏心生,不顺法性。所谓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二者从菩萨智慧清净业起,庄严佛事,依法性入清净相,是法不颠倒,不虚伪,名为真实功德。云何不颠倒。依法性,顺二谛故。云何不虚伪。摄众生入毕竟净故。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者。持,名不散不失,总,名以少摄多。偈,言五言句数。愿,名欲乐往生。说,谓说诸偈论。总而言之,说所愿生偈,总持佛经,与佛教相应。相应者,譬如函盖相称也。【我今谨遵依照 佛陀金口经教 宇宙人生真相 无量功德智慧 我说往生大愿 偈语宣讲总持 密合佛陀教诫 句句字字相应】这一行,为什

18、么是成就论的名字呢?为什么说成就上面的三门,引起下面的二门呢?因为偈语说:“我以修多罗与佛教相应”。修多罗是佛经的名字,我论佛经义,与佛经相应,能深入解说佛法的真实功德的种种相状,所以也可称为优婆提舍,名字成就讲完了。成就上三门,引起下二门,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要依据它呢?依据哪些呢?依据是什么?佛经。为什么要依据佛经呢?因为要依据如来即佛经的各种真实功德相状。修五念门与佛教相应。成上启下就讲完了。“修多罗”是十二部经中的直说部分,名称为修多罗,主要指小乘四阿含三藏等。小乘三藏以外的大乘诸经,也名叫修多罗。此论中所说的修多罗,是小乘三藏外的大乘修多罗,不是阿含等佛经。“真实功德相”,有两种功德:

19、一是从有漏心生起,是不顺应法性的。凡夫人天的种种善业,得人天果报,无论是因还是果,都是颠倒的,都是虚伪的,所以叫不实功德。二是从菩萨智慧清净之业生起的庄严佛事,由于是依法性入清净相的缘故,这种法是不颠倒的,不虚伪的,所以称为真实功德。为什么说不颠倒呢?因为是依法性生起的。顺应真俗二谛的,为什么说不虚伪呢?因为可以摄受众生进入毕竟清净的缘故。“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持就是保持不散。总是以少摄多,偈,指五言句数。愿是志愿欣乐往生,说是造此偈论。总而言之,所说的愿生偈,是总持佛经,与佛的教诫相应的,相应有如盒子与其盖子是相吻合的。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此已下,是第四观察门。此门中分为二别。一者观

20、察器世间庄严成就。二者观察众生世间庄严成就。此句已下,至愿生彼阿弥陀佛国,是观器世间庄严成就。观器世间中,复分为十七别,至文当目。此二句,即是第一事,名为观察庄严清净功德成就。此清净是总相。佛本所以起此庄严清净功德者。见三界是虚伪相,是轮转相,是无穷相。如蚇蠖循环,如蚕茧自缚。哀哉众生,缔此三界,颠倒不净。欲置众生于不虚伪处,于不轮转处,于不无穷处,得毕竟安乐大清净处,是故起此清净庄严功德也。成就者,言此清净不可破坏,不可污染。非如三界,是污染相,是破坏相也。观者,观察也。彼者,彼安乐国也。世界相者,彼安乐世界清净相也。其相别在下。胜过三界道。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此果,酬如此因

21、。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为道。三界者。一是欲界,所谓六欲天,四天下人,畜生,饿鬼,地狱等是也。二是色界,所谓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等是也。三是无色界,所谓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天等是也。此三界,盖是生死凡夫流转之暗宅,虽复苦乐小殊,修短暂异。统而观之,莫非有漏。倚伏相乘,循环无际。杂生触受,四倒长拘。且因且果,虚伪相袭。安乐,是菩萨慈悲正观之由生,如来神力本愿之所建。胎卵湿生,缘兹高揖。业系长维,从此永断。续括之权,不待劝而弯弓。劳谦善让,齐普贤而同德。胜过三界,抑是近言。【观察极乐世界 清净庄严境相 远胜欲色无色 三界六道恶趣】至此以下,是第四观察门。此门中又分两类:一是观察

22、器世间庄严成就,二是观察众生世间庄严成就。此句以下,至愿生彼阿弥陀佛国,是观器世间庄严成就。观器世间中,又分为十七种,下文即可看到。这两句偈即说的第一件事,名为观察庄严清净功德成就,这里的清净是极乐净土总的相状。佛之所以成就这些庄严清净功德,是由于他看见三界是虚伪不实的,是六道轮转的,是生死无穷尽的。有如屈伸虫蚇蠖(音尺或)一伸一缩循环不止,又如蚕茧自缚。佛衷悯众生,束缚在三界中颠倒不清净,要救度众生到不虚伪处,无轮转处,不是生死无穷之处,得到毕竟安乐清净之处,所以才成就此清净庄严的功德。所谓成就,就是说极乐世间的清净是不可破坏的,不可污染的,并不像三界,是污染的,可以破坏的。“观”,就是观察

23、。“彼”就是指极乐国。“世界相”,就是极乐世界的清净相状。各种相状的分别,如下所述。 “胜过三界道”。道就是通道。从如此的因得到如此的果,以如此的果,回应如此的因。通过因,而达到果,通过果,可以知道是什么因,所以叫做道。“三界”一是欲界,色括六欲天,四天下人,畜生、饿鬼、地狱等。二是色界,包括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等。三是无色界,包括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及非想非非想处天等。这三界,都是生死凡夫,六道流转的黑暗居室。各界的苦乐,虽然有小的差别,生命长短,时间不同。总的说起来,都是有漏的。因因果果,相依相成,无头无尾,循环无尽,杂染八识,产生触受,十二因缘,生死流转,四种颠倒,长期束

24、缚,不得解脱,有漏因果,虚伪和合。极乐世界,是从菩萨慈悲正观而发启的,如来果地的神力,因地的本愿所建立的。胎卵湿化生的因缘,全部不存在。系缚众生长期在生死牢狱的绳索,从此永远断裂。搭着箭的弯弓,不等他人劝说,也会把它拉弯。精进勤劳、谦逊忍让,不自满地修一切功德,具有与普贤菩萨一样的德行。说胜过三界,还只是从浅近来说的啊。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此二句,名庄严量功德成就。佛本所以起此庄严量功德者。见三界狭小,堕陉陪陼。或宫观迫迮。或土田逼隘。或志求路促。或山河隔障。或国界分部。有如此等种种拘局事。是故菩萨兴此庄严量功德愿。愿我国土如虚空广大无际。如虚空者,言来生者虽众,犹若无也。广大无际者,成上如

25、虚空义。何故如虚空,以广大无际故。成就者,言十方众生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虽无量无边,毕竟常如虚空,广大无际,终无满时。是故言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问曰,如维摩方丈,苞容有余。何必国界无赀,乃称广大。答曰,所言广大,非必以畦畹为喻。但言如空,亦何累方丈。又方丈之所苞容,在狭而广。核论果报,岂若在广而广耶。【极乐究竟殊胜 有如虚空辽阔 弥陀无量功德 广大无边无际】这两句偈颂叫庄严量功德庄严成就。佛之所以发起这个庄严量功德愿,是他看见三界太狭小,城池败坏,山峦岖崎,崇山峻岭,河流满谷遍布,想求宽广大道,而只有弯曲小路,或者山河阻隔障碍,或各国分立国界等等,有如此多的阻碍局限的事,所以法

26、藏菩萨兴起这种量功德庄严大愿,“愿我国土,如虚空广大无际。”“如虚空”,也就是说来极乐世界往生的人虽然很多,好像没有人来一样。广大无边际就是说明虚空的意义。为什么如虚空呢?因为广大无边际呵。成就,是指十方众生中,往生的人,已经往生的,现在往生的,今后应当往生的,虽然无量地无边,由于极乐世界永远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永远没有充满的时候,所以说: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有如维摩诘居士的方丈,也可以包容一切而有空余,何必一定要国界无涯才算广大呢?所说的广大,不必以世间的亩顷来比喻,而只说如虚空,也不必与世间的方丈所包容的是在狭窄中变广大,以真实意义论果报,极乐世界是永恒的不思议广大的世界。正道大慈悲,出

27、世善根生此二句,名庄严性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以爱欲故,则有欲界。以攀厌禅定故,则有色无色界。此三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长寝大梦,莫知悕出。是故兴大悲心,愿我成佛,以无上正见道,起清净土,出于三界。性是本义。言此净土,随顺法性,不乖法本。事同华严经宝王如来性起义。又言积习成性,指法藏菩萨集诸波罗蜜积习所成。亦言性者,是圣种性。序法藏菩萨于世自在王佛所,悟无生法忍,尔时位名圣种性。于是性中,发四十八大愿,修起此土,即曰安乐净土。是彼因所得。果中说因,故名为性。又言性是必然义,不改义。如海性一味,众流入者必为一味,海味不随彼改也。又如人身性不净故,种种妙好色香美味,入身皆为不净。安乐

28、净土,诸往生者,无不净色,无不净心。毕竟皆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以安乐国土清净性成就故。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者,平等大道也。平等道所以名为正道者。平等是诸法体相。以诸法平等,故发心等。发心等,故道等。道等,故大慈悲等。大慈悲是佛道正因,故言正道大慈悲。慈悲有三缘。一者众生缘,是小悲。二者法缘,是中悲。三者无缘,是大悲。大悲即出世善也。安乐净土,从此大悲生故,故谓此大悲为净土之根。故曰出世善根生。【清净平等正道 无缘广大慈悲 出世永离三界 成就善根增长 】这两句偈颂,叫庄严性功德成就。佛为什么发启此庄严呢?看见有的佛国,有情爱贪欲,则有欲界。因厌世而修禅定,则有色无色界。这三界都是有漏的邪道所生

29、,众生长眠不起,大梦不醒,不知道发愿求出离。所以佛兴起大慈悲心,发愿,愿我成佛,以至高无上的正确的道路,成就清净国土,让一切众生出离三界。性是本来具足的。极乐净土,顺于法性,不违背本来具有的本具法性,这与华严经中“宝王如来,性起品”所说的一样。性是积习成性。法藏菩萨汇集诸波罗密,积习所成。性是圣种性。法藏菩萨在世自在王前,悟无生法忍,当时的地位叫圣种性。在此性中,发四十八大愿,修成极乐国土又叫安乐净土,是由这个因所得到的果,果中说因,即叫做性。再说性,是必然的,不改变的。有如海性是同一种咸味,众多流入海中的水也是同一海味,海味不随流入的水而改变。又如人身本性就是不净。各种各样的奇妙精致的色香美

30、味,进入人的身体,都成为不净的东西了。极乐国土往生的众生,没有一个不是净色净心的,最终都是清净平等无为法身。这是由极乐国土清净性成就的。“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就是平等大道。平等道之所以就是正道,因为平等是诸法的本体实相。因为诸法平等,所以发心的心体就平等;因为发心平等,所以道平等;道平等,所以大慈悲平等,大慈悲是成佛道的正因。所以说“正道大慈悲”。慈悲有三种缘:一是众生缘慈,是小慈悲,二是法缘慈,是中等慈悲,三是无缘慈,是大慈悲。大悲即是出世大善。极乐净土,从此大悲心所成就,大悲是净土的根,所以说“出世善根生”。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此二句,名庄严形相功德成就。佛本所以起此庄严功德者。见日行四域,光不周三方。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