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2)20480 620120 1044062001200 54202出示:动车的速度可达6千米/分钟。算一算它开2分钟会行多少千米呢?20分钟呢?200分钟呢?引导发现:随着时间越来越多,所行驶的路程也越来越长。那么在乘法算式中,积有怎样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二、探究新知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想说什么吗?1探索积随因数扩大而扩大的规律。(1)出示动画比较过程:212 20120 2001200引导学生从上往下看这一组算式,发现了什么?第()组题中,第2题同第1题比,因数是怎样变化的?积是怎样变化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第(1)组题中,第3题同第1
2、题比,因数是怎样变化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0,积也乘100。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2探索积随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2)出示动画比较过程:20 10 5观察第(2)组题,因数是怎样变化的?第(2)组题中,第2题同第1题比,因数是怎样变化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也除以2。第(2)组题中,第3题同第1题比,因数是怎样变化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4,积也除以4。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3全班交流,并用一句话概括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0除外)。4验证规律。刚才大家发现的规
3、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不般不匆忙下结论,要再举一些例子,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下面我们一起来验证规律。能举例说明你发现的规律吗? 同桌互相检查所举的例子,并交流因数和积的变化是否与所发现的规律相符。5整体概括规律。提出问题: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通过验证,发现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这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谁能把这个规律说一说。同桌先相互间说说什么是“积的变化规律”。师生小结:三、知识运用1第51页“做一做”第1题。先算了每组题中第1题的积,再写出下面两题的得数。2第51页“做一做”第2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我是这么想的:先求出原来长方形的
4、长,再用长乘扩大后的宽,就是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我的列式:200825(米) 2524600(平方米)你能利用今天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我是这样解决的:扩大后的宽是24米,24米是原来宽的3倍,长不变,宽乘3,面积也乘3。2483 2003600(平方米)四、布置作业第54页练习九第1、4题;第55页练习九第10题。五、课堂小结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运用这个规律解决哪些问题?师生交流后共同总结:板书设计:第3课时: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安排了积的变化规律的例题学习,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
5、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做准备。二、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这节课中,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计算,去比较,再通过我的适时引导,让孩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三、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积随因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放手探讨积的变化规律。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情感目标: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四、教学重难点积随因数的变化规律。
6、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五、教法我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来自主探索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六、学法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教学规律的一般经验。七、教学具及相关资料小黑板八、教学流程谈话导入猜想规律验证规律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应用规律拓展延伸课堂小结。九、教学设计过程1、谈话导入课的开始我与孩子进行谈话“学校为了奖励参加大扫除的学生,每人发一本笔记本,每本笔记本6元,买2本需要多少元钱?买20本,200本呢?孩子你们算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板书三个算式及其结果:2=12(元)20=120(元)200=1
7、200(元)设计理念:我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将纯粹的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孩子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猜想规律(1)我提出问题:观察这三个算式,你会发现什么规律呢?我引导孩子从上向下观察:因数到因数,积到积有什么规律。(2)小组交流,集体汇报。让孩子把自己发现的规律讲给同伴听,经过小组内交流,孩子不难提出猜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就乘以几。(3)我引导孩子再次从下向上观察,这次孩子很快提出新的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就除以几。孩子通过独立观察,小组交流,使学生真正体验自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同时,我活用教材,用一组算式揭示两条
8、规律,先后有序,主次分明。3、验证规律孩子都看出规律来了,那么这些规律是不是适合所有的算式呢?下面请孩子自己来验证一下。我出示小黑板,男生女生分为两组,一组应用规律直接写出结果,另一组用笔算或计算器验证。两组交换角色再次验证。通过学生分组协作,体验验证数学规律的过程。4、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我首先让学生说规律,趁势解释说明“乘以几=扩大几倍,除以几=缩小几倍”,学生在以往的基础之上,很容易接受这点。然后引导学生如何把两条规律归纳成一条,得出积的变化规律: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几倍。我板书规律,揭示本课主题。最后我让孩子们说说这规律是如何
9、得来的?孩子通过对探索过程反思,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维策略。5、应用规律孩子自己完成教材1-4题。指明孩子自己说说如何得出结果的。个别孩子可能会提出:我用笔算也挺简单的,那我今天学的有什么用呢。好问题出来了,进入下一环节。6、拓展延伸。(1)一个数乘以18积是270,如果这个数乘以54,积是( )。(2)3610=360(362)(362)=3)3)=通过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练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7、课堂总结,内化规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的高兴吗?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学习能力。十、教学效果分析本节课我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营造了宽
10、松、自主的学习氛围,孩子们通过看、想、说、做等数学活动,去经历主动观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提出猜想验证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积的变化规律是学生学习乘法以来遇到的第一个规律性的内容,从内容上来说,它更加抽象化。如何走好这一步,对学生下一阶段的数学学习,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整堂课的设计始终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体,注重展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教师帮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一、情景“生活化”,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
11、内容应当是现实的”,应当“学有用的数学”。教师不仅考虑到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更考虑到与本堂课的知识点要相结合,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的素材。本节课联系全社会非常关注的西藏发展和青藏铁路建设为线索,教师充分提供表象将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中,让他们在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并一次次地创设情景,探索积的变化规律,让学生运用规律作出分析、判断和计算,解决了西藏铁路运输和校园改造等生活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二、关注“个性化”,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创造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是新课标教材编排的意图,面对新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在主动观察、猜测、讨论、
12、交流和验证等数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通过看、想、说、动手做、练的过程,顺利的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并能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亲历性”,努力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在初步感知规律后,引导学生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具有这样相同的特点呢,再自己想办法加以验证,发现真正的数学规律。这样,学生在研究发现数学规律的同时,受到了一次科学研究方法的启蒙,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学习的有效途径。三、施教之法,贵在启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开课时,我引导学生从现象上感知:一个因数不变,另一
13、个因数变了,积也随着发生变化;通过提问:从上往下观察和从下往上观察,你发现了什么?52=10(元)54=20(元)512=60(元)524=120(元)与学生合作,对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分别总结出这组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时,积的变化特点;在验证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具有这样相同的特点的过程中,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研究方法,研究比较困难。我作为指导者参与其中,规范研究过程,增强验证过程的实效性。帮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
14、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因为在乘法口算练习中已经出现过此类习题,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独立观察、计算、分析,然后全班交流,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并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这个规律,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体验归纳规律的方法,从而获得一定的价值体验。但由于本课例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通过口算就能直接算出答案,无需通过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这应给部分思维发散性较差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假象,以至无法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这在后面拓展应用表现的尤为明显,部分学生还是用以前的老方法进行计算,而不是找到规律直接写得数。在学生总结时,学生的语言不是十分准确,因而,学生的总结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