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7 ,大小:828.95KB ,
资源ID:2025963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025963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3初中地理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3初中地理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好,由此可见同学们平日里观察生活还是非常的仔细的。那么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我们的地球可以分几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有关内容。讲授新课:(多媒体显示课题)设问:由于我们平时都吃过鸡蛋,所以同学们都能记得鸡蛋的分层。但是,我们的地球呢?有没有哪位同学曾经到地球每个圈层去旅游过?还是我们哪天也把地球剥开来看过到底有几层?都没有。既然都没有,那我们是怎样知道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的呢?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要求明确以下地理概念:地震波、横波、纵波、不连续面。板书:一、内部圈层:地震波传播速度传播介质纵波横波自学完课本后,让学生思考: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

2、?学生回答同时填表。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有关。地球上的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假如地球物质完全是均一的,那么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将以直线和不变的速度前进。但实际分析的结果表明,地震波在向下传播时总是沿着弯曲的路径传播并且不同深度的波速不一致,这表明地球内部的物质是不均一的。读投影片“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分析:讲述: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的研究,人们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结构。分析P、S波的波速变化情况,由波速的突然变化引入不连续面的存在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两条波速变化曲线,区别出P、S波(依据:同一物质中P波速较S波快)总结P、S波速变化情况,归纳波速发生突然变化

3、的层次及大致深度。定义不连续界面:霍面(平均地下33Km),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Km)(板图边讲边绘边讲述)通过分析图表总结(利用表解对比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备注:此部分可以用投影或电脑投到黑板上)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Km)特征地壳(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平均171000290050006370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地幔上地幔固态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可能为固态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地核外核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内核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注意:总结知识点时特别要落实岩石圈、软流层范围。 1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圈的位置关系。 2软流层物质的

4、物理性状。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由于这一层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温度高,岩石就像烧红的玻璃,处于塑性状态,局部地区呈熔融状态,犹如倾倒的浆糊。3地幔的物质成分?主要是硅酸盐类,铁镁是硅酸盐类物质中含量较多的化学元素。组成物质与化学成分的区别。4内核为何是固体?纵波在地下5 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图上未表现出,横波在5 000千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比较微弱,进一步证明内核为固态。难点讲析:(1)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误区:软流层给人“液体”印象,但为什么能通过横波?解析: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

5、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2)内核为何是固体?外核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从课本图中也没有见到横波通过,为何是固体?过渡:要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地球整体面貌,除了需要对地壳结构的了解外,还需要对地球外部结构的层次。那么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有哪些层次?它们各自范围和作用是什么呢?二、地球外部圈层结构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地球的外部圈层的主要层次及各自范围和作用分别是什么?归纳讲解: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如图所示)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

6、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教师小结: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外部结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这些结构和圈层所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板书设计:教学反馈;1.地壳最薄的地方一般在.海洋.盆地.平原.大陆断层 2.目前用人工爆炸探测地下石油

7、资源的方法A. 使石油资源汇集 B. 用人工爆炸产生的地震波,间接了解地表以下的物质性质C. 地震波通过古登堡面时速度加快D. 仪器先测到横波 3.关于软流层的错误叙述是A.位于地幔的上部 B.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C.由于呈熔融状态,所以不能传播横波D.软流层以上为岩石圈一、 课标要求: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习本条标准时,不必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应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并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

8、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二、 教材分析:教材内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 教材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2、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2)从不同温度带的代表性气候变化,去发现问题,并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探究解决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与对策(3)利用网络表达、交流在“全球气候变化”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成果。3、

9、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不同纬度(热带、温带、极地)气候变化的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四、教学设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建立一个“全球气候变化”的学习网页,内容包括:资料区;问题讨论区;成果展示区和信息交流区。资料区:(1)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2)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关资料说明:学生分小组将收集资料并及时整理后放在网页上问题讨论区:(1)如何看待全球气候变化(2)如何预防和适应近现代气候变暖的形势学生分小组将收集气候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理后放在网页上的讨论区成果展示区:(1)分小组将收集的资料放在资

10、料区(2)可将收集到的资料(资料区及讨论区的内容)通过讨论后制作成图表、小论文、谩画、演示文稿、动画等。学生分小组选择制作其中一种作品信息交流区:将收集到的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其他内容在本区交流。学生分小组将收集气候资料过程中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其他资料如气象日等放在本区作交流,作为知识的扩展。上面制作网页是在课前完成,并作为本章开放性考查内容,作品可在课后作修改。五、课时安排:六、教学过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

11、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教学难点】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

12、研究中的运用。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多媒体。【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类飞上太空已经成为现实,人类对进入地心也在不懈努力,从封神榜里的土行孙,到1864年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旅行,都反映了人类想进入地心一探究竟的愿望。伴随着2003年美国的科幻片The cord的情节,我们一起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播放影片】 【思考】1、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是否如影片所描述的那样(地核和地幔的主要物质是水晶)?2、人类真的可以乘坐地下飞船到达

13、地心吗?【总结】人类目前还不能到达地心,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类认识的不断提高,不久的将来,人类是可以实现这一设想的。【分组探究】主题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1、人类能进入地球内部较深的地方进行直接研究吗?2、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主要手段是什么?3、人类是否还有其他的渠道和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如果有,有哪些?请简要的说明。1、不能。人类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钻探深度是14千米。2、地震波地球的X射线。3、有。(1)改进钻探技术,结合相关方面的科学设想。(2)根据火山喷发的物质,获取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相关信息。(3)地表的温泉、热泉可知地球内部有丰富的地热资源。(4)遥感

14、技术(5)其他的手段主题二:地震波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读图1.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1、地震波有哪两种类型,它们在传播速度上有何差异?2、假设某次地震发生后,横波和纵波都传播到地面,人的感觉会不会有差异?请说明原因。3、地震产生的破坏主要是由地震波对地面的冲击造成的,你认为横波的破坏大还是纵波?4、根据物理学的知识,波在均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稳定的,如果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性质均一,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又是怎样?5、两种类型的地震波对传播介质的要求是否相同,存在什么差异?人类利用横波和纵波的这一性质可以勘探海底的油气资源,你能简单的说说原理吗?1、指导学生读图,从图中

15、看出两种类型地震波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分析两种不同类型地震波的波动方向和传播方向的关系。图见教材P23图1.26。2、先上下颠簸或左右摇晃,与二者的传播速度有关。3、横波破坏大。与地震波的波动方向有关。4、较为稳定。5、如表格分 类传播的媒介共同点较 快固体、液体、气体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较 慢固 体【讲述】虽然地震波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给人们带来深刻的灾难,但它却是照亮地球内部的一盏明灯,是通往地球外部的信史。主题三:地球的内部圈层名称及其划分界面读图1.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思考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什么位置出现突然急剧的变化?这两个位置叫什么名称,它们因

16、何得名?2、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 说明了什么问题,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3、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它们的名称是什么,是否可以进一步划分?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上台,对照幻灯片上的图1.26进行讲解,并适时分析。深度物质状态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33 km2900 km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固态液态、横波不能通过主题四:地球的内部圈层的物质组成和特征读图1.27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思考1、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物质是什么?地球从外向内,三个圈层组成物质的密度、厚度、压力和温度上发生了什么变化?2、地壳的厚度是不是均一的?陆壳

17、和洋壳的厚度有何差异?3、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是否一致?在图中找到软流层的位置,结合提供的材料掌握软裂层的相关知识。材料:软流层由于人类尚未直接接触此层,故对其性质都是推测的,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性质。在岩石坚硬处传播快,反之慢。此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减缓,因此被认定较软,并可能有一定流动性,故名。科学家们推测,此层变软的原因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聚集衰变产热。我们都知道豆子在热时变软,岩石也一样。 软流层经最新的测量,被认为仍是固体。但在热量集中的地方,可能有局部熔融,被认为是岩浆的源地。有人曾根据岩石的导热性推测软流层的温度,结果发现在100km深度上温度可达1300左右,这个温度与从火山口流

18、出的熔岩的温度十分接近,这似乎证明:火山熔岩就来自于软流层,换句话说软流层似乎就是岩浆的发源地。组成物质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2、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坚硬的岩石(硅酸盐类)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硅酸盐类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铁、镍等【作业】人类的地心之旅和太空之旅相比,有哪些困难需要克服?【过渡】在地球的外部还存在着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圈层,他们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出示表格】让学生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基本情况。外部圈层概念组成其他主题五:地球的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读图1.28地球外部圈层示意,思考1、地球

19、外部圈层之间有没有明显的界限?2、地球外部圈层在地理环境中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3、地球外部圈层之间以及它们和岩石圈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能举例说明吗?4、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中,包括人在内的生物圈层是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一层?谈谈你个人的看法。如果大气圈、水圈或者岩石圈发生变化或遭到破坏,对生物圈可能造成什么影响?【课堂小结】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特别是生物圈,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同样,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

20、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1、P29活动。2、P26-P28问题研究 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三个组负责三段资料分析,剩下一组参加讨论,发表意见,并适时评点。3、练习册。【板书设计】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1、地震波的类型2、传播速度上的差异3、传播介质4、共同特点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内部圈层结构的名称 地壳 地幔 地核2、不连续面(界面)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三、地球外部圈层结构1、名称和物质组成

21、(1) 大气圈(2) 水圈(3) 生物圈2、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反思】1、问题的设计要更加简洁明了。2、注意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给予形成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注意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4、加强自身处理课堂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5、在板书的设计上要更加精练。6、在课堂的高潮部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罗牧青;2.3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一课标要求及课标分析1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2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课标分析:1“简易天气图”是指人们经常接触到的多是电视节目中播放的简易天气图,而且只关注海平面

22、的天气图,对高空天气图不作要求;2所要求辨认天气系统主要是常见的锋面(包括冷锋和暖锋)、低压(包括低压槽)、高压(包括高压脊),但对气旋、反气旋的概念不作要求;3各种天气系统的特点,可以从气温、气压、湿度(包括降水)、风等几方面分析,从而综合出各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两个案例台风、寒潮,是本节所学的天气系统带来的两个天气实例,它们属于自然灾害中的气象灾害,它们的发生机制和规律于本节所学的天气系统息息相关。4注意问题:本节有很强的实践性,应从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出发,切忌增加知识难度;应对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予以重视,并能联系相关的天气实例作适当拓展分析;应重视对影响本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的了

23、解。5学习自然灾害目的是为了有效地防灾、减灾。因而除了解这两类气象灾害的危害外,更主要的是认识它们的发生机制和规律。二教材内容分析1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指导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是本课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也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识读简易天气图的技能,听懂天气形势预报中的一些常用术语,首先要了解一些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其与天气有关的基础知识。因此提前布置看电视天气预报,注意天气变化。2要使学生明白每天天气形势预报内容的含义,几乎涉及到天气预报的全部知识。限于学生知识和课时,本课只是给学生一些“入门”的基础知识,重点介绍影响我国的几

24、种主要天气系统,即锋面系统、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3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是本课教学难点,要攻克这一难点,教学中要抓住两个关键所在:一是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二是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差异明显,所以当锋面过境时,常伴有大风、雨雪等天气,学生明白了这两点就不难理解锋面所形成的天气。为了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难点,将冷锋和暖锋的气流运行方向、锋面形成过程、锋面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等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对比讲解,便于学生观察理解;用列表比较法的区分冷、暖锋的异同,不仅有助于理解与记忆地理知识,更有助于提高地理思维能力。4

25、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部分是造成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天气系统。在教学中应强调指出,低压和高压、气旋与反气旋是描述天气系统的不同方面,一个就气压状况描述,另一个就气流状况描述。先分析北半球低压(气旋)的形成、气流特征及天气特点,再用对比方法让学生分析高压(反气旋)的形成、气流特征及天气特点。用同样的方法绘制南半球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形成及其天气示意图。为了解决学习上的障碍,运用动画进行讲解(低压部分由教师示范讲解,高压部分由学生模仿讲解),这样既使复杂知识简单化,又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5气象灾害是全球种类灾害中最为严重的灾害,在众多的气象灾害当中,本课重点主要讲述影

26、响我国的台风和寒潮。在讲授台风时,建议让学生明白电视台和杂志上、报刊上的台风和飓风的区别在于形成地区的不同。关于台风的结构,引导学生分析台风结构示意图,强调台风的最大风速和最强暴雨是出现在台风眼附近的环状区,而不是台风中心的台风眼。同时向学生介绍关于灾害的学习方法。6课本中的“活动”是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又是指导学生识读简易天气图的主要手段,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活动留出时间,以保证切实进行。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简易天气图的阅读,分析判断天气形势的变化,做出天气预报。三、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从图片和简易图中,知道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锋的概念与分类;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的概念。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几方面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气流特点,并综合出各种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知道低压槽和高压脊概念及在图上的表示方法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用案例说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天气形成和变化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