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其次,爱在神态中。如“母亲乐得合不拢嘴”“父母乐了”,这里的“乐”反映出父母对孩子的慈爱。还有“我”的心理活动也非常细腻,如“我用眼角余光瞄着母亲一口口吃完,如在咀嚼岁月的甘苦和幸福,我不禁泪满眼眶”,通过写“我”的感受体会,表达出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根据意思写文中词语。(6分)暗暗地偷着快乐。( )美好的饭菜。年纪接近七十岁了。2.画线句子是母亲的( )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3分)A.语言 B.动作 C.神态 D.心理活动 3.“我用眼角余光瞄着母亲一口口吃完,如在咀嚼岁月的甘苦和幸福,我不禁泪满眼眶”中“我泪眼满眶”的原因是什么?4.“娘不爱吃,你吃”在文中出现多次,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请写出两点。(4分)5.读最后一段话,写写你的体会。沙场点兵车塘捉鱼江南水乡,可以说家家有渔网。我们这些小孩子都会( )鱼、( )虾、( )蚌,还会在塘边( )螺蛳。最有趣的捕鱼活动要算车塘捉鱼那一次了。冬至一过,北风呼呼,全村性的车塘捉鱼,就开始了。每家出一个劳力,先把塘和大河连接处用土垫死,塘埂上装上一部八人踏的大水车,而那部水车伸到塘里的架子,定要有两个人跳到塘里去架的。村里定的规矩,谁架好了,谁就可以额外得到塘里最大的两条鲫鱼,算是对下塘“英雄”的奖赏。空气像凝结住似的,塘里结着薄冰。塘埂上站着密密匝匝的人。我们这些孩子都冷得直打寒噤。忽然村头的阿大、阿土两兄弟脱得精光,还对着瓶口豪
3、爽地喝上满满一口烧酒,摆摆姿势,准备往水里跳,塘埂上顿时雀嗓起来,阿土、阿大的脸也像将军一样威严。他们不就是我心目中的关公、浪里白条这些英雄好汉么?我崇敬起他们来了。“英雄”终于跳入塘中,塘埂上一片吆喝:“阿土、阿大当心冷!”“真作孽!”作什么孽?对英雄说这种话简直我狠狠地向说话人瞪了一眼。“英雄”们终于装好了车架子,皮肉紫涨地上了岸。水车,像得到作战令箭似地立即动了起来。塘底终于朝天了,塘底世界也尽收眼底。鱼儿在“劈里啪啦”地跳着:乌鳢头伏在塘泥里不做声;乌龟、甲鱼却在塘底不安地来回爬动着这时,大家拎着篮子、铅桶、木盆跳到塘底捉鱼了。鱼被倒在指定的晒场上进行分配。当然最大的四条鲫鱼会放在一边
4、,等待“英雄”们来领赏。而我们这些孩子,等大人捉完鱼,也就学着“英雄”跳水的姿态下了塘,去扫荡一些残存的小鱼、小虾、河蚌。我们站在水里溅了满脸满身的泥,却不觉得冷,不觉得脏。1.填入文中括号里的动词正确的一组是(/)(3分A.抓 捉 捕 掏 摸 B.钓 捕 摸 抓 打C.捞 打 捉 杀 抓 D.打 掏 摸 捉 捞2.“对英雄说这种话简直,”这个句子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 )(3分)A.列举省略 B.引文省略 C.语意未完 D.说话断断续续3.文章中的“英雄”指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用“”画出文中描写天气寒冷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授之以渔二:理解词句内涵及表达效果阅读技
5、巧一点(一)考点概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的要求。理解词句含义,就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透过表象去揣摩领悟,准确地把握词句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二)答题原则1.通读全篇,把握大意,领悟主题。2.关注关键,专注重点,一一突破。(三)解题技巧1.理解词句(1)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3)抓结构修辞,理解句子。(4)根据句子位置,理解句子2.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1)从意义精当的角度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体会词语运用的精当,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入手:体会词语表达的准确;体会词语
6、表达的简洁;体会词语表达的生动(2)从色彩鲜明的角度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体会词语的色彩鲜明,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入手: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词语的语体色彩。语体色彩,从词汇角度来分,一般分为书面语色彩和口语色彩两种3.体会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1)体会整齐句的表达效果:整齐句可以使语言显得词语匀称、声音和谐、气势通畅。(2)体会被动句的表达效果:被动句有助于突出动作行为的承受者,有助于前后分句叙述的角度一致,语气连贯。(3)体会变式句的表达效果:变式句可以强调主要人物或者突出某种情感。(四)常见错误1.脱离语境理解词句。做题时的常见错误主要表现在,脱离文本单纯地解释词语的词典意义,不注意联
7、系上下文,不注重寻找文中的提示语。2.表达效果顾此失彼。常见的失误是看到句子中某一方面的表达效果就不再寻找其他,造成顾此失彼。1.读完全文后填空。故事发生的时间是: ,人物有: ,“善意的谎言”是: 。2.第段中的“有一个年轻人闯了进来”,“闯”字在这里运用得十分恰当。请简析“闯”的作用。(2分)3.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个年轻人并没有完全丧失羞耻感?年轻人的爱心和责任感又体现在哪一件事上?4.分析文题“善意的谎言”中“谎言”的感情色彩。5.“也许一块面包的温暖远比一声阿斥更有震撼力”这句话的内涵很深刻,请你依据短文的主题写一写自己的理解。思路分析:分析词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需要联系具体的语
8、言环境和词语本身的意思。在这句话中,“闯”字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短文内容。联系上下文可知,“闯”在这句话中是“猛冲,勇猛向前”的意思。由“闯”字的意思可推断出年轻人是鼓足勇气才进来的,可见他确实是饿了基础练习勇闯关一、母亲到城里建议用时1015分钟 本题满分19分母亲没念过书,大半辈子住在农村,没见过什么世面。到城里来,也是拗不过我好说歹说,到城里为我带娃儿!母亲不喜欢域里的生活,不喜欢墙上贴的画,不喜欢花花绿绿的地她说,城里人住的房子像火柴匣子。有一天,母亲问:“对面那家姓啥,怎么不见来往过?”我说我也不认识,母亲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失望和惊讶。我知道母亲是孤独的,那种孤独来自一种生疏。我的写
9、字台上,那部精巧的乳白色电话机不时地鸣响,当然都是我和妻子的电话。电话那头的人,没有人认识我母亲。母亲偶尔接一次电话,也往往是应上一句后,话筒便传到我或妻子的手上。我与人通话时,母亲便呆呆地立在一旁,好奇地看,眼里是一片旷远的失落。有一次,我突然像明白了什么,当对方挂上话筒之后,我把声音提得高高地说:“我母亲身体还好呢,谢谢你对我母亲的问候”这时候,我发现母亲的眸子亮亮的,脸上的皱纹一下子舒展开来。由此,我懂得母亲在希冀什么就像我能懂得一只在精致的鸟笼里禁闭了许久的鸟,会渴求什么一样我向一个女同事讲起我母亲,告诉她我母亲喜欢嗑南瓜子,喜欢梳那种老年人往后拢的头发,喜欢听旦角儿唱的黄梅戏,还喜欢
10、说一句口头禅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没想到,女同事接过我的电话号码时,眼眶里居然盈满了晶莹的泪水!这天黄昏,我家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我接过一听,便急切地叫唤:“妈,您的电话,您的电话!”生活就是生活、简简单单,但也乐在其中。比如“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就道出了母亲在城里生活得不自在!比如母亲的孤独来自生疏,从接电话就可以看出都是“我”与妻子的电话,母亲只是传一下话筒。还有母亲听到有关自己的电话时,脸上的皱纹会一下子舒展开来,这也说明了母亲很孤独。短文的结尾很棒,不仅流露出母亲的欣喜,也表达出“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失落:希冀:2.“我”接电话时,为什么母亲呆呆地立在
11、一旁呢?3.为什么女同事接过“我”的电话号码时,眼眶里盈满了泪水呢?4.读完短文,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用两个四字词语形容。5.“这时候,我发现母亲的眸子亮亮的,脸上的皱纹一下子舒展开来。”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母亲的眸子亮亮的,是因为眼睛中饱含泪水。B.母亲的眸子亮亮的,是因为母亲吃了好东西,感到很欣慰。C.母亲的眸子亮亮的,是因为她很激动,也有人关心她。授之以渔三:抓画龙点睛之句深入品读阅读技巧一点通在做阅读理解题时,同学们会碰到这一类题目:根据画线的句子去寻找前文或是后文与之相照应的句子。若是再提高一点难度,会让我们根据一定要求、提示,直接找出文中前后呼应的句
12、子。能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或最能表现文章意思的句子,叫作“中心句”。文章的中心句”是文章写作内容的集中体现。1.按阅读一段文章的一般方法步骤认真阅读全段。2.仔细分析段内句子间的关系,明确全段中心意思,判断是否有中心句。3.了解相关句子在段内位置的规律。.1.找中心句的方法。(1)记叙性段落、描写性段落的中心句应是概括性的话,常位于段首。(2)说明性段落的中心句要点出说明的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征,常位于段首或段末。(3)议论性段落的中心句往往是一句明确判断的话,位置是不固定的。(4)综合性段落的中心句可根据表达方式的变化确定。叙述和议论结合的段落的中心句多是议论句描写和抒情结合的段落的中心句
13、多是抒情句;没有议论的段落,中心句是起概括作用的叙述句。2.找照应句的方法。(1)题文照应。这是指文章全篇或部分与标题相照应。(2)首尾照应。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互相呼应。或开头交代起因,结尾告知结果;或开头提出问题,结尾回答;或开头抒发情怀,结尾深化主题。(3)前后照应。指行文中上下文之间的互相呼唤和照应。有了前后照应,前后内容的联系就会变得紧密,行文就会自然,文章就会结构严谨、脉络畅通。中心句判断错误。中心句判断错误往往是因为误把段落的中心句当成了整篇文章的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分为两种:能够概括一段文字主要内容的句子是一个段落的中心句,能够代表全文主要内容的句子是全文的中心句。在我们遇到能够代
14、表某一段甚至几段内容的句子时先不要轻易判断,要在对全文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准确判断中心句。二、南瓜情王克臣建议用时1015分钟 本题满分18分南瓜,在蔬菜里是最普通的。我猜想五星级饭店的菜单中寻不到它。然而,南瓜在北方庄稼人的眼中,是一种宝,虽不至于被称作掌上明珠,却也是另眼相看的。南瓜的生命力很强,农民栽种南瓜从来不用好地。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在坡冈或地角刨个坑,随意点上三五颗南瓜子,用脚壅上土,踩严实,几乎没有人再理会它浇水、除草、施肥一类,很难轮到它们,就等着收获了。萌芽了,爬蔓了,高兴爬到哪里,就爬到哪里;开花了,蝴蝶愿意落在花冠上就落,蜜蜂愿意钻进花心里就钻;结果了,结大结小,结多结少,
15、也没人去理会。只有到了深秋,才把南瓜请下来。有经验的老农并不立即将瓜秧子连根儿拔,过了寒露,甚至到了霜降见冰碴时,它依然在缓慢地生长,从藤蔓上采摘到鸭蛋般的小瓜。有趣的是,爬在玉米秸垛的南瓜秧,农家到立冬用玉米秸烧炕取暖时,竟能意外地遇到南瓜。此刻,无论收获大小多少,都要惊喜地叫起来:“哈,南瓜,玉米秸垛里拾到的!南瓜可做成菜,也可蒸熟当饭。我的妻子常常将南瓜切成条,放在盘子里蒸。端上桌时,一双年幼儿女并不怎么下筷。待到大人们把蒸南瓜吃净,在盘中剩下黄澄澄的南瓜汁时,便伸过两双小手抢盘子。此刻,总要经过大人的调停与说和,才勉强答应一人一口地轮流喝。一面喝,一面叫嚷:“甜,真甜!南瓜子被掏出洗净
16、,晾晒在窗台上,除了留一些作为种子,其余可炒成熟瓜子,雪白雪白的,淡淡的清香又稍带些许丝丝苦味,令人回味无穷。南瓜的叶子可以喂牛喂羊,藤蔓晾干可烧炕,将甘美与温暖奉献给了人间!哦,南瓜默默地生,默默地长,用绿色点染黄土地,奉献瓜果与蔓叶。然而,一生一世登不上大雅之堂!南瓜的香,南瓜的苦,南瓜的气息,南瓜的温暖,统统在农民的心窝窝里!作者写了有关南瓜的好多知识,表面看上去很散,实际上都是集中于对南瓜的情。作者首先介绍了南瓜的生命力强,接着介绍南瓜可做菜当饭吃,然后介绍南瓜子给“我”带来的清香,令人回味无穷。最后赞扬了南瓜默默奉献的精神不仅用绿色点染黄土地,而且奉献瓜果与蔓叶。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
17、语。另眼相看:回味无穷:2.用一句话归纳第2段的意思。3.“南瓜的叶子可以喂牛喂羊,藤蔓晾干可烧炕,将甘美与温暖奉献给了人间”中“甘美”与“温暖”分别指什么?(4分4.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A.“惊喜”流露出农家人激动与兴奋之情。B.语言中的“!”流露的是农家人的赞叹之情。C.“哈,南瓜,玉米秸垛里拾到的!”这个句子反映出农家人的憨厚朴实与激动。5.“南瓜的香,南瓜的苦,南瓜的气息,南瓜的温暖统统在农民的心窝窝里!”这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意思相符,起到照应题目、点明中心的作用。一、回忆童年走亲戚孙光溪童年的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节穿上新衣裳跟着父母走亲戚。尤其喜欢去姥姥
18、家,这是因为舅舅是荣军,家里生活条件相对较好,除了能够享受到浓浓的亲情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吃到猪肉炖白菜、炸鸡炖鱼、白白的馒头等好食物,满足平时得不到油水的十足贪婪的肚子。所以过了年初一,我就急切地盼望跟着父母走亲戚。走亲戚,一般从正月初二开始。那年月,春节前后雨雪不断,凛冽的西北风不停地刮着,满坡耀眼的雪。每每走进亲戚家,贴在门窗上的大红春联十分显眼,五颜六色的过门钱在风中唰啦啦地响着,好似在向人“招手致意”。亲戚相聚之后,先是相互寒暄一些“过年好、老人壮实、孩子旺相”等吉祥真诚的问候和热情的祝福。然后,从院子里的柴垛上抽来几把柴草在锅台旁点燃起来,一家人围坐在红红的火苗旁温暖着冻透的手、冰凉
19、的脚。此时,一股暖流涌进每个人的心田,舒畅的亲情弥漫在欢乐的农家小屋之中。临近中午时分,亲戚家的女人们开始张罗着午饭,大人们在堂屋正中高矮不等的木质方桌上,泡上一壶当年五毛钱左右一斤的“大把抓”茶叶,喝茶聊天。而我们这些口袋里有了几块糖果和花生的孩子,手里拿着几个拆分的炮仗,与亲戚家常年很少见面的表兄表弟、表姐表妹们,或在院子里、胡同里,或在厚厚的积雪里,说说笑笑,跑跑去,燃放鞭炮小嘴里那块珍稀的糖果一直甜到心底,欢畅与快乐似春风荡漾在每个人的脸上。我每年跟着父母亲去比较富裕的姥姥家,还会得到舅舅送给的三角至五角,甚至一元压岁钱,兴奋地装进衣袋里后,顿感一下子“富裕”起来。走亲戚,是童年美好的
20、回忆!美好在何处呢?首先,亲戚相聚之后,先是相互寒暄一些“过年好、老人壮实、孩子旺相”等许多吉祥真诚的问候和热情的祝福。其次,张罗着午饭,一家人吃得开开心心,有茶喝,有糖果吃,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可以放鞭炮最有趣的是得到压岁钱,会一下子“富裕”起来。童年的美好都流露到语言文字中了。招手致意:寒暄: 2.从文中找找“我”喜欢到姥姥家去走亲戚的原因,写下来。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走亲戚,一般从正月初一开始。(2)“过年好、老人壮实、孩子旺相”等都表示吉祥真诚的问候和热情的祝福。()(3)“小嘴里那块珍稀的糖果一直甜到心底,欢畅与快乐似春风荡漾在每个人的脸上一个比喻句。
21、()4.短文第3段中的“”作用是()(3分)A.省略了大人们在堂屋的活动。B.省略了孩子们的活动。C.省略了女人们的活动。5.题目能否改为“走亲戚”呢?为什么?能力提升步步高成全善良建议用时1015分钟 本题满分1分那是三月里的一天,我去医院看望一个生病的朋友。为是双休日,等公交车的人很多。在我旁边站着一个老人和他的女儿,听他们的对话,是陪老人去医院看病的,正好跟我同路。那个女儿为了不让人群碰撞到父亲,一手在前面挡着人群,一手搀着父亲的胳膊上了车。车上早就人满为患,这时一个姑娘站了起来,微笑着对那位老人说:“大爷,您来这里坐吧!”可那位老人却说:“谢谢了,姑娘,我站站没关系,你坐吧!”那女儿也
22、说父亲身体硬朗着,站站就到了。那个姑娘似乎没想到会这样,有些尴尬,再次说:“您坐吧,大爷!”那个女儿似乎还想说什么,只见老人拉了拉她的手,说:“好,好,那就太谢谢你了!”说完,慢慢走到座位前微笑着坐下,那位姑娘流露出笑意。但我发现那个女儿明显不高兴,好像责怪父亲似的,让我看得很疑惑。公交车开始加速,突然一下子急刹车,我注意到,那位老人紧皱着眉头,好像在强忍着身体某处的不适。我不禁替他暗自庆幸:亏他坐下了,如果一直站着,不知要遭多少罪。医院很快就到了。那位老人下车时,不忘向那位姑娘表示感谢。我也下了车,拿出手机准备给朋友打电话,问清他在哪个病室。也正因为这样停了一停,我才听到了下面这段对话“爸,
23、伤口痛了吧?“一点点吧!“你也真是的,明明知道自己臀部有伤口,不能坐,还要坐!“人家小姑娘一片好意!我要是拒绝她,也许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她就会有顾虑了”我终于明白了,老人和他女儿的拒绝,原来并非客套。我不禁又想起老人在车上紧皱眉头的表情,在那颠簸的公交车上,老人硬是强忍着原本可以避免的痛楚,成全那个姑娘的善良。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本文是一篇以事寓理的记叙文。记叙了公交车上的所见所闻所所感:臀部有伤的老人忍了一路的痛楚,竟只为成全一个姑娘善良的让座。短文告诉我们: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1.填空。(1)“一片好意”,还可以说是一()好意。(2)“一个生病的朋友”
24、,还可以说是一()生病的朋友(3)“一直站着”,还可以说是()站着2.“车上早就人满为患”的意思是()。A.车上的人刚好坐满。B.车上的人特别多。C.因为上来这些人而使车上人特别多。3.“成全别人的善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善良!”这句话就这个故事而言,前一个善良指的是()的善良,后一个善良指的是()的善良。A.让座女孩B.老人C.女儿D.作者4.文中哪句话可以表现出老人坐在座位上的痛苦,用横线画出来。5.前文说“让我看得很疑惑”,后文的哪句话解答了这个疑惑,把这句话写在下面。6.先理解题目的含义,然后仿写。例:善良是生命的黄金善良是。授之以渔五:分段并准确归纳段意学会如何针对不同的文章正确地分段
25、,理清作者的思路,概括段落大意,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所在1.分段的一般原则(1)按事情发展顺序;(2)按时间顺序;(3)按地点顺序;(4)围绕一个中心从几个不同的侧面进行分段。2.归纳段意的原则。一是准确,即要恰如其分地概括出全段的重点内容,不能用部分代替整体或用次要的代替主要的;二是简练,言简意明,不能啰唆;三是通顺明白,不能含糊其词。1.划分段落的方法(1)整体分割法。读一篇写事的文章,要搞清它写的是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依此可将文章分段,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则要把事情一件一件分割开;说明事物的文章,同样要把所说明的几个方面分割开。(2)部分归并法。第一,先给每段编上
26、序号并归纳出段落大意;第二,把说明同一内容的邻近段归并成一个大段。(3)提取中心法。先抓住文章中占较多篇幅的主要内容,把这部分内容归纳为一大段,也就是提取中心段。(4)标志分段法。有些文章有明显的分段标志,如有标明时间的语句,有标明地点、方位的语句,还有空行标志。2.归纳段意的方法。(1)摘句法。把能概括全段内容的句子摘下来,作为段落大意。这种方法适用于有中心句的段落。(2)归并法。先找出每段的大意,再将几段的大意归并到一起,归纳出全段大意。(3)取舍法。一段里有几层意思,往往有主有次,抓住主要的,舍去次要的,就可以得出段意。(4)借助法。就是借助段的结构特点进行归纳。如,总分段,可借助总述部
27、分;因果段,可借助结果部分;递进段,可借助后一层的意思。但要注意在同一篇文章里归纳段意的方法要统一,不能几种方法同时使用。误划过渡段。过渡段,顾名思义就是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这样的段落一般没有特别明显的倾向性,有时分到哪一段都没问题,但是有些倾向性隐蔽的段落就极易划错段。那么如何划分过渡段呢?过渡段承上启下,主要是为了启下,因而分段时一般从下不从上。如伟大的友谊中的过渡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就应划归下一段,如果过渡段主要是总结上文的,也可以归上段。授之以渔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现代文的诸多能力中,概括是基本的能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因此,“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成为语文阅读测试中的基本考点。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首先要读得认真,其次要想得仔细,再就是要善于分辨主次。一般来说,凡作者着力表现的内容,与中心思想关系最密切的内容,都是主要内容。如文中含中心句的部分和详写的部分等。1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