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7 ,大小:141.39KB ,
资源ID:20195112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019511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语文高考总复习第五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五文言文阅读 精准翻译句子二 含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含答案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语文高考总复习第五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五文言文阅读 精准翻译句子二 含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含答案Word下载.docx

1、“鄙”的本义是“边邑”,可从“鄙”的构字法看出。“鄙”为形声字,左声右形,“”放右边,表示“邑”。B各义项间有怎样的联系?“鄙”的本义是“边邑”,那么,“边邑”之人大多是“粗俗、未开化”之人;既然是“未开化”,肯定是“见识短浅”之人,“见识短浅之人”一般要被人“轻视、看不起”。(2)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指出哪个义项是其本义,各义项间有什么联系。扶辇下除,触柱折辕(苏武传)台阶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拜官授职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修治、清理此情无计可消除(一剪梅)清除、废除、除掉、去掉爆竹声中一岁除(元日)过去、逝去“除”的本义是“台阶”,“除”是形声字,左形右声,“

2、”放左边,与“小土堆”有关。“除”的本义是“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拜官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修治、清理”“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过去、逝去”了。2因文定义,语境推敲一个实词虽有多个义项,且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但在具体、确定的语境中只有一种含义。因此,完全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都能成为确定其含义的钥匙。边练边悟1(1)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墨者有巨子腹,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令吏弗诛。腹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3、。(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A忍耐 B容忍C对狠心 D抑制答案C解析“忍所私以行大义”的意思是墨学大师腹忍痛杀掉自己的儿子来推行大义。这里的“忍”是“忍痛”“对狠心”的意思。祜(指传主羊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晋书羊祜传)()A侵占 B侵犯C侵害 D侵袭答案A解析“侵占”侧重入侵后占有对方财富、土地的结果。羊祜带兵至吴国境内,割下吴国的稻谷当作军粮,且事后“送绢偿之”,只能是临时的“占有”。(2)解释下列文段中“安”字的意思。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宋史曾公亮传)安心羊祜,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

4、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羊祜传)安抚、安慰,使安顿类义词(一义多词)表示“庄稼收成不好、荒年”的有:凶、俭、歉、饥、馑。表示“责备”的有:让、过、望、谴、非、尤、咎、责、诛、折。表示“赞许”的有:多、称、誉、许、道、与、嘉、褒。表示“私下、暗暗地”的有:阴、潜、间、私、窃、微、暗、密、偷。表示“掌管”的有:典、当、知、守、掌、职、执、序、司。表示“去、到、往”的有:之、适、如、造、诣、徂、至、趋。表示“轻视、看不起”的有:小、易、轻、少、鄙。表示“代理”的有:假、行、权、摄、署。表示“等到”的有:及、至、逮、迨、洎。二、古今异义实词1把握“异义”类型,记“异”不记“同”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

5、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六种。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只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古义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

6、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学习古今异义词,特别注意其“异”义,要记“异”不记“同”。试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词义,并说明差异类型。(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义:黄河今义:一切大的河流词义变化类型:词义扩大(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金属黄金词义缩小(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出使的人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词义转移(4)今闻购将

7、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重金收买购买词义弱化(5)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仇恨,怀恨埋怨,责备(6)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遗憾,不满词义强化(7)先帝不以臣卑鄙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中性词(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贬义词感情色彩变化2特别关注古今同形而异义的双音节词文言实词以单音节为主,现代汉语实词则是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节)居多数。学习古今异义词,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1)不要把文言的两个单音实词误以为是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实词。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实词,在现代汉语中变成了一个双音实词,如果用现今的词义去解释,就会出错。例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中的“妻子”

8、是两个单音实词,指“妻子和儿女”,而现代汉语中的“妻子”是一个双音实词,指“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请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是否是与现代汉语同形的双音实词。如果不是,请解释其义。(1)铁骑突出刀枪鸣。不是,指突然爆发出(2)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不是,走上前进献(3)汉亦留之以相当。不是,相抵押(4)谢汉使曰:“武等实在。”不是,指确实存在(5)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至于”不是,指“来到”;“颜色”不是,指“脸色,面容”;“憔悴”是双音实词;“形容”不是,指“形体,容貌”;“枯槁”是双音实词(2)不要盲目把文言的一个双音实词拆成两个单音实词来解释。文

9、言中的双音实词有两种情况:一是同义的双音实词(有的叫同义复词),如“崩殂”和上面说的“憔悴”“枯槁”等;二是偏义的双音实词,即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虽然它在古汉语中很少,但如果不了解、掌握它,就会成为阅读的障碍。如何掌握呢?一要弄清两个语素的构成方式意义上相近或相对,二要结合语境加以揣摩、判断。如“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中的“车骑”,结合下句则可知偏在“车”义。偏义复词具有临时、动态、借用的性质,一定要借助语境判断。(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义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10、常也B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解析偏义复词必须联系语境推断。A项出入:本义指出去和进来,在语境中偏取“入”的意义,指刘邦入关后严加防守,不让“他盗”进关。B项作息:本义指劳作与歇息,在语境中偏取“作”的意义。C项婚姻:在古代,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夫妇双方的父母互称作“婚姻”,统称为亲家。D项存亡:本来指生存与衰亡,在语境中与“危急”对应,偏取“亡”的意义,用以强调蜀汉所面临的艰难形势。A、B、D三项都属偏义复词,C项没有这种用法。(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义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B岂敢盘桓,有

11、所希冀C诏书切峻,责臣逋慢D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答案D解析“异同”是偏义复词,偏指“异”。反训词古汉语中,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表达出正反对立的两个意思,这种词叫反训词。这样的词语有:“沽”,买或卖;“置”,置办或放弃;“报”,报恩或报仇;“从”,跟随或率领;“纳”,收进或交出;“迁”,升官或降职;“市”,卖出或买入。三、活用实词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结合语义和语法结构,掌握其活用特点和规律。(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状语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直接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但在

12、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起修饰、限制作用。主要有:时间名词“日”“夜”“月”“岁”作状语,方位名词“南”“北”“内”“外”“上”“下”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1)东犬西吠:西(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3)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5)而相如廷叱之:廷(6)常以身翼蔽沛公:翼(7)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箕规律和特点: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它一定活用为状语,或者说,只要是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名词一定活用为状语。2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主

13、要有以下几种现象:名词后带宾语,名词前面有副词,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如“欲”“得”“能”等),名词后面跟介宾短语。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1)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第二个“君”“臣”二月草已芽:芽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第二个“师”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君子不齿:齿名词前有副词(“不”“已”“相”等),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在汉语中,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若修饰了,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左右欲刃相如:刃云青青兮欲雨: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十步能愿动词(指“能”“可”“欲”等动词)后面的名词

14、活用为动词。(3)沛公军霸上:军鹪鹩巢于林: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国人不敢言,道路以目:道路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质名词前面没有动词,后接介宾短语(后无动词),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4)驴不胜怒,蹄之:蹄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塞者凿之,陡者级之:级策之不以其道:策填然鼓之:鼓名词后面带“之”字,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5)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衣、怀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大楚兴,陈胜王:范增数目项王:目籍吏民,封府库:籍两个名词连用(或者一个名词和一个名词短语连用),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至于哪个名词活用,要视具体情况而定。(6)(荆轲)又前而为歌曰:前扣舷而歌之:歌客逾庖

15、而宴:宴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东“而”字前或后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因为“而”字不能连接名词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一般连接的是动词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二)动词活用为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就使它具有了名词的特点。试找出下列句中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畜(2)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进退(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5)而其见愈奇:见(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死一是两个动词连用,如构不成连动式,则后一个动词一般活用为

16、名词;二是动词前若有“其”“之”等代词修饰,则该动词活用为名词。(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翻译时应补出中心词(名词),以形容词作宾语。试找出下列句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长,年少年长之人(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贤,贤能(3)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4)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正,正道(5)宾主尽东南之美:美,才俊(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一个“圣”,圣人;前一个“愚”,愚人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该形容词活用

17、为名词,如(1)(6);当形容词用在“其”“之”后面充当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或者前面受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试找出下列句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1)则秦未可亲也:亲,亲近(2)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头(3)不知东方之既白:白,变白,显出白色(4)素善留侯张良:善,同交好(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变小;弱,变得弱小(6)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容当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它活用为动词,如(4)(6);当形容词放在了能愿动词后,它活用为动词,如(1)(2);当形

18、容词放在了副词(时间副词或否定副词)后,它活用为动词,如(3)(5)。(四)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比较容易混淆的两种词类活用现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以区分:(1)看动作的施动者。如果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发出的,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那就是使动用法;如果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总之,动作是主语意念上发出的,这就是意动用法。(2)看动作与事实的关系。当动作已成为事实或即将成为事实时,便构成使动用法;当其为内心感受、规划想法等主观认识,并没有形成客观事实时,便

19、为意动用法。如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是已成为事实的动作,所以它是使动用法;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中的“羞”是一种心理活动,所以它是意动用法。(1)试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毕礼而归之:归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却外连衡而斗诸侯:斗窜梁鸿于海曲:窜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当不及物动词后面带了宾语,该动词一般活用为使动用法。(2)试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形容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大王必欲急臣: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终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苦当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形容词具有“使宾语怎么

20、样”的意思时,该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3)试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名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第一个“封”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膏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肉当名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名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时,该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4)试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形容词、名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襟、带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齐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后当形容词、名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形容词、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时

21、,该形容词、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动用词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例如: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哀:为哀叹)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死:为而死)四、通假字通假,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对于通假字,除靠平时的积累外,还要依据通假条件,判断该字是否通假。这两个条件是: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已看不出相通了),b.字形相似;语境条件,在具体句子中,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以考虑通假。边练边悟2阅读下面的文段,试找出其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义。建元六年,安国(指传主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

22、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许和亲。_答案“倍”通“背”,违背。“罢”通“疲”,疲劳。“敝”通“弊”,害处。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

23、,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一、18个虚词考试说明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因为这18个虚词是考试的重点,所以必须逐个掌握。掌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依据位置处理好用法和意义的关系虚词学习的重点是意义,难点是用法。考生复习时不应忽视“用法”。所谓“用法”主要指词性,尤其是在句中所起的作用。“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则“意义”也不同。而决定“用法”和“意义”的往往是该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例如“焉”“与”两词,放在句首、句中、句尾,其用法和意义是不大同的。因此,位置是判断虚词词性和用法的最重要依据。2重点掌握6个高频

24、虚词所谓高频虚词,就是指在高考试卷中反复考到的虚词。根据近五年的统计,高频虚词主要指:以、而、之、其、于、为。(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以”的意义和用法。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因为”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以便”“用来”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荆轲刺秦王)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可译为“按照”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五人墓碑记)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可译为“用(凭)身份”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

25、为“把”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介词,表示“在时候”欲以客往赴秦军(魏公子列传)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至”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由于”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通“已”,副词,“已经”(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不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荆轲刺秦王)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连词,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可是”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为了”“为的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通“尔”,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赂秦而力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