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8.85KB ,
资源ID:2016644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016644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下面讲贪欲的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下面讲贪欲的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现在人类的妄想力量越来越大,导致世界上瞬息万变,不断地更新换代,无论哪种事物,很快就会过时,被新的事物取代,所以任何一样东西都不是真实的依赖处,不可能靠它来实现真正的安乐。而且,目前自以为是快乐资本的那些东西,最终也会给你带来无尽的恐慌。因为物质更新得太快,原本很新潮的东西转眼之间就落伍了。这时候,你就会害怕自己跟不上时代,被人嘲笑,又要求取新的事物,才感觉能维持自己的幸福。而且,人们总是在一阵欲望满足后又落于空虚,因为这一切都建立在错误的观念里,也就是认为一旦取到了喜爱的名利声色,得到了事业上的成功,那时就会真正得到幸福。但这只是你的一种妄想,如果愿望没能实现,那当然是落得灰心忧苦,处在求不

2、得苦当中;即使愿望实现了,那也只是坏苦的自性,因为它只是因缘和合时假现的一个泡沫。如果你把幸福的价码全都押在这上面,那过不了多久,当它破灭时,你就会脚踩一空,这时又会落在茫然无所依靠的境地。这以后你会发现,过去认为能带来幸福的东西,现在看来根本没有什么幸福,但由于无法看破,所以还会发起下一轮的逐取。像这样,世人总是被暂时的假相所迷惑,追求一个个虚假的幻影,认为能够由它来实现幸福,但终究只会落于空虚。而且,到临终时,会发现生前的一切事物不但没有任何帮助,反而成了沉重的业债。尤其是欲望大的人,由于心思很多,业力就会非常混乱。这样到临终时,心就会被生前无数的烦恼、恶业搅得一塌糊涂。那时候,生前造过的

3、业会一幕一幕地现前,每一种业都非常狂乱。之后在这种狂乱、分裂的心态中,就直接堕入恶趣了。总之,寻求虚假的法,终归是落得一场空,如果还要继续加强这错乱的冲动,那只会越陷越深,最终必定堕落。“尊卑上下,贫富贵贱,勤苦匆务”,这是讲上上下下各阶层的人,无论是尊贵还是卑下,是贫穷还是富贵,全都忙于事务,处在身心劳苦当中。穷人有身体奔波的苦,富人有内心劳虑的苦,底层阶级有底层的苦,高层人士有高层的苦。一般人总是羡慕那些处于高位的人,岂不知“高处不胜寒”,爬得越高,跌得越重。他们时时处在竞争、求取、维持等的忧苦中,而且心里患得患失的苦远远超过常人。他们会感觉身边处处充满了敌人,自己稍有闪失,马上就会被推翻

4、。所以,地位越高,到时候跌下去摔得就越惨;名声越大,就越是害怕失去名誉;财富越多,就越怕在竞争中被挤掉。这就知道,各阶层的人,都一样为着自我在不断地追求声色、名誉、权力等等,由于心一直向外奔驰,就导致一生都在劳苦当中,得不到半点安乐。反过来,如果你能够知足少欲,不再去拼命求取,那安乐自然就在你心里。可以看到,那些忙碌于世间法的人,根本不会把心思用在修解脱道上,他的心已经被搞乱了,连一刻都歇息不下来,根本没有空闲去修道,更不可能尽这一生去成就净土的果位。也因此,只有真正闲下心来,不去念世间法,一心念佛,才是世上最难得、最有福气的人。他不再去念贪嗔痴的缘故,也就不会积集那些恶业。而且,一念至心念佛

5、,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样不断地净化心地,就能成就无量无边的善根福德。到他临终时,净业成熟,一刹那就能超出三界苦海,生到逍遥快乐的净土家乡,那里唯乐无苦,也就真正实现永久的大义了。这跟那些在轮回欲海里无休止轮转的人相比,绝对有天壤之别。像这样,大家明白了这两种道路和前途后,就应该在自己日常维生之外,尽可能地腾出心力,努力地成办往生净土的大事。不然的话,一生之中,只是去忙碌那些世间琐事,这样不知不觉之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短暂的生命很快就没有了。到临死时才发现,自己一生所造集的都是恶趣、生死的业因,那是多么可悲!我们今生已经有了去净土的机会,这是极其难得的因缘,所以,每个人都要把握住这一次机

6、遇。要想到,这就是最后身,以后再也不轮回了,这一生就要超脱苦海,生到净土,实现永久的利益。这样下定决心以后,这一生我们就拼一次,把剩余的几十年都尽量用在修净业上。这样到临终时,才可能实现无量劫以来最大的胜利。下面讲解嗔恚的恶业。各怀杀毒,恶气窈冥。为妄兴事,违逆天地,不从人心。这个世间充满了暴戾之气,人们都以竞争、夺取为手段,就会怀有一股杀气,处处都想损害他人,夺取他人的财物等等。这就导致恶的气氛弥漫在整个世界,以这种暴戾之气,常常出现很多伤害事件,这样就违逆了天地,不顺从人心。“各怀杀毒”,嗔恚是伤害生命的根本,它就像蛇毒一样剧烈,所以叫“杀毒”。人们心里怀有嗔恚的缘故,就会散发出一种暴恶的

7、气氛,这叫做“恶气窈冥”。别人一接触到他,都会感到有一种杀伤性。就像鸟儿碰杀气很重的人,就会感觉到危险,马上会飞走那样。“为妄兴事,违逆天地,不从人心”,天地以仁慈为性,天会普遍覆盖万物,地能普遍长养万物,所以说天地生养万物。也因此,如果我们去伤害有情的生命,随意地兴起事端,就违背了天地。而且,众生都喜好生,畏惧死,如果去伤害有情的性命,那也违背了人性,不顺从人心。自然非恶,先随与之,恣听所为,待其罪极,其寿未终尽,便顿夺之。下入恶道,累世勤苦,展转其中,数千亿劫,无有出期。痛不可言,甚可哀愍。“自然非恶,先随与之”,造恶之人由于宿世罪业的力量,自然会感召很多非法的恶缘,一直跟随在他的身边。凡

8、是造恶业的人,经常会出现很多跟他所造罪业同类的恶业因缘。比如喜欢打架斗殴的人,天天就生活在打打杀杀里。生活淫荡的人,他周围也都是这方面的因缘。相反,一个正直清净的修道人,他遇到的因缘也都是清净的。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心是怎样的,自然会有同分因缘感召在他的身边。这里是说,由于过去世的各种恶劣习性,这一世会有各种各样的恶友、邪法等的恶因缘聚集在他的周围。这样的话,他就更加放任自己造罪,蔑视因果,认为做这些事都无所谓。“恣听所为”,“恣听”指听任,意思是说,他作恶的时候为所欲为,没有任何畏惧。现在很多人根本不畏因果,也不畏天理,但这只是引火自焚而已。要知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待其罪

9、极”,等到他恶贯满盈之时,因果律会一次性跟他算总帐。意思是因缘成熟时必定出现果报。出现的果报,首先是,“其寿未终尽,便顿夺之”,他的寿数还没到,就顿然夺取他的寿算,让他遭遇横祸等,迅速死亡。之后,“下入恶道,累世勤苦,展转其中,数千亿劫,无有出期”,这样鬼差马上就来了,把他绑走,使得他一下子堕入恶道,长劫领受业报的惩罚,感受无穷无尽的苦。而且在恶趣里不断地辗转,百千亿劫都无法出离。“痛不可言,甚可哀愍”,痛苦的情形难以言表,非常可怜。这样就知道,因果律极其严厉。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法界是公平的,它没有任何偏私,凡是造恶业的人,就要给予惩罚;凡是行善法的人,也终究会赐予他福乐。像这些造恶

10、的人,由于一时的狂心,蔑视因果,认为可以逍遥法外,然后肆无忌惮地压迫、掠夺别人等等,造下各种各样的恶业。岂不知这已经违背了天理良心,之后必然在恶贯满盈时遭到极大的惩罚。不仅在现世中遭遇横死,来世还会深陷在恶趣深渊里,万劫千生难以解脱。以上讲了世间造恶的现状。以下是世尊为弥勒菩萨为主的大众辨明出离的要道,承接上文的“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我今语汝世间之事,人用是故,坐不得道。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遇佛在世,当勤精进。其有至愿生安乐国者,可得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倘有疑意,不解经者

11、,可具问佛,当为说之。世尊告诉弥勒菩萨和人天等:我现在给你们说明世间的真相,人是因为他的目光太短浅,看不到三世因果的真相,这样就只认现前一世的享乐为最重要,这使得人生多数时间都投注在追求现世享乐上。这样,人就没办法超升。不能按法道走,人就没办法升华,就没办法往上得善趣,得解脱和成佛。所以,人是以业果愚作为根源,以狂乱的行动作为习性,使自己严重偏离了法道,致使无量亿劫堕在恶趣中无法超升。因此,人的自救要从认识因果律开始。见到了心上的善恶因果,就能看到这上有一条正道。他知道未来的苦乐全是由业决定,如果为了现世享乐而造罪业,这就完全走到险道里了,会让自己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反过来,眼光放长远,着重考

12、虑后世,多做对后世有利益的事,那就能上升到善趣。以这个原因,佛教我们“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就是要我们对未来的前途深思熟虑。这样,我们就应该从现在起反复考虑,重新规划人生的路。以前是被业果愚蒙蔽了心,完全落在颠倒的非道里,做的都是损坏自他的行为。这个业果愚就是造罪的总根源,招来无数恶趣苦的总根源。只要还有业果愚这个最重的无明,就会使自己无穷尽地受报。所以,要拯救自己,就必须破除业果愚,之后开出业果的正见,按因果律来决定要走的路。然后要在心上发誓:以后我一定要走正道。怎么走呢?就按世尊的这句教诲来走,就是要“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人的升华要从遵循法道断恶行善开始,由

13、这个人天善行的基础来保住人天身,之后才能发起信愿行,上升到净土,解脱和成佛。所以,必须依止观经里的“三福”来生入净土。第一人天福,就是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说的就是要在自身上真实做到远离众恶,勤行诸善。本经佛说的这一句总的开示了人天道的修法,这也是佛道的基础,非常重要。“远离众恶”,是指我们已经明见了因果的道路,知道这里面黑白分明。凡是身口意造作恶业,都会让心堕在恶趣苦里,所以要在自身上远离一切身恶、口恶、意恶,这叫远离诸恶。要在自己心上抉择,我要怎么发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而且要“勤而行之”,要像商人积累财富那样乐此不疲,就是要看到,善行才是我们后世得安乐的资本,所以

14、凡是有行善的因缘,就要尽可能地以自己的心摄取这一份利益。我们断恶行善修得好,就立好了人天善行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信愿念佛,就可以往生净土。以上是第一层修心的教法。下面是第二层修心的教法。就是要更深地看到,世间善趣的乐也全部是苦性,对娑婆世界发彻底的厌离心,一心求生净土。“爱欲荣华,不可常保。”首先,“爱欲荣华”四个字表示世间一切情爱、享受、荣华富贵等的圆满。现在要问:这些是我们该求的吗?同样是不该求的,因为全部是苦,没有乐。这上一旦认清了,就会一心求生净土。因为恶趣当然不能去,而善趣的乐也只是暂时虚假的享受,过后就有忧苦降临。这种乐是和苦相连的,或者是产生后苦的因,所以不是真实的乐。这上看清楚

15、了,就应该一心求生净土,因为生到净土唯一受用无漏的乐,不会转成苦。而世间的爱欲荣华,全都会坏灭而转成忧苦,因此我们不取这种乐。就像有毒的美食,正吃的时候有一些乐受,但过后会引发病症,有智慧的人见到这个结果,就不会去受用。又好比小儿舔食刀刃上的蜜,在尝到一丝甜味后,就有割断舌头的大过患来临。要像这样见到善趣的乐是引发后苦的因。这要按佛的指示来观察。“不可常保,皆当别离”,就是要从结局上看,从无常坏灭上看,总的是这样抉择:爱欲荣华是因缘生的假相,因缘和合时,似乎很快乐;因缘一消散,就当即坏灭。坏灭时就引发很大的忧苦,所以不是真正的乐,因此说“无可乐者”。“乐是苦”下面按彭二林居士对这一段的注解,详

16、细地来讲明这个道理。“一切世人以欲为乐,不知是苦。智者观之,唯苦无乐。”他说,世间人都以得到五欲享乐为快乐,不知道这就是苦,智者却看到这上面只有苦,没有乐。愚人就只看当前的一点,智者关注最终的结局。如果结局是苦,就判定这事不是好的。智者的眼光,不是只看一件事情最初的情况,而是看它发展到最后的结局。如果结局是非常苦的,那这件事本身就是苦。或者说,唯一是由前面这个乐,才引出了后面这么大的苦,前面这个乐分明是制造苦的因。这么一看,世间的乐全都是苦相。别离的泪水是从团圆的欢笑来的,失败的忧苦是从成功的喜悦来的。看到了无常坏灭的一面,就看到了苦相。积聚最后是消散,崇高最后是堕落,会合最后是别离,有生最后

17、是死亡。像这样,世间的乐都是以苦来告终。往生净土的乐完全不同。生到净土,得到佛神力摄持,完全转成了返回法界的缘起,从乐入乐的缘起。这就不可思议,一直到细分上的任何一个心念,全都被佛力摄持,只往觉悟的方向走,没有一念会退堕。即使是凡夫,还没有断烦恼,但一生到极乐世界就不再起烦恼,本性日益开发,都是无漏的乐,没有坏灭的忧苦。这样对比才知道,世间上的求乐就是在求一堆苦因,就好像吃各种有毒的甜食一样,不断地往肚子里服毒,最终以这些毒素只会一个接一个发生剧苦。浅见者以为现在得到了这个乐那个乐等,他不知道这些全是造成以后坏灭忧苦的因,一个个爆发的时候都苦不堪言。所以,世间总是快乐过后忧苦不堪,失去时的苦总

18、比享受时的乐多。其实有多少个乐,就要受多少个放大的苦。人的算盘都打错了,享乐的代价太惨重!再一路看到天界,会觉得比人还可怜。像欲界天的坏苦,比人要大得多。由于五欲的引诱力非常大,当时的虚幻感受特别强,所以天人对五欲有很大的贪著。他一生亿万年里,心时时都耽著在欲乐上,刹那刹那是那么强的耽著、那么强的欲,坏苦积得那么深。因为在后边际上会出现极大的坏灭忧苦,所以天人到最后要死的时候,见到自己就要堕落,再也得不到天界欲乐,内心的忧苦比地狱的苦还重。所以,贪执的力量越强,心里的执著就越大,下堕势能就越大,或者说失去时的心理落差就越大,心上会猛利地发起忧苦。比如没有地位的人退休,就像换件衣服一样,没什么特

19、别的感觉。但是地位很高的人一旦退休,再握不到过去的权力时,心里就非常苦,他的失落感很强。这样才知道,原先的爱欲荣华每一个都是坏苦,是苦的因,每一个都和苦相连。当它显现时,人们误以为是乐,所以享受的时候贪著的心非常强,整个心都附著在上面。这样一旦破灭,心得不到满足时,心理落差就很大,这都是前面的乐变出来的苦。如果前面对它根本没有贪著,那它坏了也不会忧苦。这就看到,后来的忧苦全是由前面的乐著变出来的,这是心上必然的缘起律,可以一概地认定它。再来讲彭居士的解释:“所以者何?以有为乐,无即是苦。不知有者,无所因故(不知有是无的因由之故)。”一般人会想:有还不是乐?有就是乐嘛!无就是苦嘛!他不知道有是无

20、的因,今天以有为乐,就意味着明天有失去的苦。比如有个人站在冠军的领奖台上,挥舞着双手,非常陶醉幸福。但下次失败了,只得亚军,你再看他,满眼噙着泪水,但还要在观众面前强装笑容,听到观众的掌声都觉得是对自己的讽刺,内心这样的悲苦,不正是过去的乐变出来的吗?“不知有者无所因故”,世人不知道“有是出现无的因,所以有时的乐就是导致无时苦的因”。换句话说,后面坏灭时的苦,就是由前面拥有的乐制造出来的。像是高官下台时的苦,就是他过去当官的乐给制造出来的;成绩好的学生没拿到高分的苦,就是他曾经考出来的高分制造出来的。其他像明星失去名誉的苦、富豪破产的苦、失恋的苦等等,都是这样来的。别人先前没那种乐,也就没有失

21、去时的苦。总的来说,认为有就是乐的话,没有的时候就一定忧苦。像世人追求的爱情、名誉、地位、享受等,任何一种善趣乐都是如此。就像有功德天的同时必然伴随黑暗女那样,乐和苦是孪生姐妹,完全能认定乐是坏苦,因为它和苦相连,最后绝对逃不出苦。真正有智慧的人见到这个缘起的定律后,就不再求取三界的荣华享受,而唯一希求超出有漏苦乐的无为之乐。像这样,人一旦了解了这一点,看清了世上没什么可求,确实全是苦,没有可乐之处,之后就会一心求生净土。“以得为乐,失即是苦。不知得者,失所因故。”人们都以得到为乐,把失去看成苦,他不知道得是出现失的前因,所以得就是苦。有智慧的人识透了这里的圈套,有得就有失,没有得就没有失。享

22、受了获得的乐,就一定要感受失去的苦,要想不受这个苦,就两边都不要。但世人看不透这点,他只能看到一边,当然认为:苦,我是不要的;乐,当然多多益善。他不知道由乐就会召来苦,他说:我不要离别的苦。所以想各种办法跟家人团聚,他不知道团圆过后就带来离别的苦。他说:我不要贫乏的苦,一定要富足。之后拼命地求取,他不知道有拥有的乐,就造成了缺乏时的苦。这才知道,得、失都有苦。“以聚为乐,散即是苦。不知聚者,散所因故。”世人以聚会为乐、离散为苦,不知道今天的聚会正是明天离散的因,所以聚会的乐只会引出苦来。这么明显的事实很多人都不懂,刻意要营造团圆的乐。没来的时候,心里念念盼望,来了以后,一心沉浸在团聚的快乐中,

23、不知道这时的乐正是引出后来离别苦的根源。现前耽著乐的心越浓、越重,离别时的苦就会越大、越深,心里就越是忧苦失落,而且会倍感冷清。团聚之乐就只会这样造出后来的悲苦,有什么可乐之处呢?所以,智者通达了世间的事以后,对于世间的快乐心态淡然,他知道乐是苦因,就自然由浓转淡了,这是自然的道理。他很明白做人的修养很重要,享乐不能过度,一过度就会出很大的过患。所以,他就不取苦乐两边。他会非常注意,得的时候不生喜,有享乐时,心不陷在里面,因为这上陷得有多深,就决定坏苦有多大,将来失坏时有多难忍。像这样出现了初步的智慧,就会懂得要把乐观成苦,停止内心的贪著,这就是提前避免来日的苦。内在的贪就是造成大苦的根源,心

24、里的贪不能发展得过强。如果放任贪欲增长,心过度地沉湎在里面,那一旦失去就没办法适应,严重的会过不下去。“以生为乐,灭即是苦。不知生者,灭所因故。”世人以生为乐,以灭为苦,不知道生是灭的前因,因此没有发现生的快乐带来的是灭的忧苦,也就是没见到“乐是苦”的真相。智者见到乐是苦因故,所以乐是苦性,实际并没有可乐之处。比如人们每年都会给自己庆祝生日,只觉得生是很快乐的,不知道人死时的忧苦正是由对生的贪恋造成的。但人们的心很难体察到这些,总是在庆祝一个个生的快乐。每一种新事物、每一种成功、每一种喜乐出现时,都热切地欢迎,整个心都沉浸在里面。由于在生时对现世法有那么多的贪著,到死的时候一想到要永远分离,就

25、会发猛利的忧苦,心里实在不愿离开人间,心里就自然受难忍难分的苦,在这种忧苦中死就很惨了。这里的“生”要作广义理解,每一个法的出现都叫做生。到死的时候,生前拥有的一切就全都要收场,整个现世戏剧要彻底闭幕。一刹那间,人世间的境界顿时隐没,而显现出中阴的境相,这时就有很大的苦,无依无靠、没有着落、前程渺茫的苦。过去心贪著生,就一定会变出灭时的苦。对生的乐有多贪恋,死后的苦就有多深重。可叹的是,人都那么目光短浅,都不知道生时的乐会带来灭时的苦。其实,世间任何的庆祝、狂欢等,正是引出后来忧苦的根源。比如每一个家庭,最初都是由男女相恋组成的,世人总是把爱情吹捧得像鲜花一样美好,但到了最后,往往以各种悲苦而

26、告终。成家后所有的苦都是由最初的爱恋来的,因为没有前者就不会有后后一切事件的发生。后来多少心上不得满足的苦、失落的苦、求不得的苦、爱别离的苦、彼此冲突的苦、被迫分手的苦,都是由最初拥有的乐变现出来的。如果先前彼此没有浓情蜜意的乐,先前没有那种关系,在两个陌生人身上,哪会发生那些苦的反应呢?没有因的缘故,不可能无因产生。像这样在一切世间乐上去观察,这才发现,世人所乐著的正是苦因,既然是像有毒美食那样只会引发后苦,有什么可乐呢?所以佛说:“皆当别离,无可乐者。”这“别离”要作广义理解,一切世间的荣华富贵、快乐幸福,都是欺诳相,是诈现为安乐的相,实际保不住,因缘一散就破灭了,所以说“皆当别离”。它本

27、身只是造苦的因素,和苦相连,所以没有可乐之处。这样了解后,就要放下对娑婆的耽著,进而发起欣求极乐的心,求得往生净土,毕竟解脱和成佛的利益。思考题:1、阐述世人在杂染中生活,没有任何依靠处,非常辛苦的状况。2、结合身边的事例,讲述世人以嗔心造恶业的情况。3、佛教导我们应如何断恶行善?这么做有什么必要?4、“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为什么不该追求爱欲荣华?了解这一点有什么利益?根据彭二林居士对这一段的注解,回答:为什么说享受五欲,唯苦无乐?解释“有者无所因”、“ 得者失所因”、“聚者散所因”、“ 生者灭所因”。以上述任何一种为例,谈谈有漏乐是坏苦的道理。懂了坏苦后,我们应以怎样的心态面对世间乐?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