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你正在下载:

宋诗.docx

[预览]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34.15KB ,
资源ID:2015592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015592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宋诗.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宋诗.docx

1、宋诗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夏 意 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籍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填空: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 和第三句中的 不仅扣住诗题,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 的气氛。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 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字左右) 答: 答案:第二句与第三句中“扣”住诗题“夏意”的应当是“石榴开遍”和“树阴满地”(一定要写进“开遍”和瞒地”,

2、因为这两个词才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气氛”,单写进“石榴”树阴”不能给全分)气氛:“石榴开遍”,明丽、清新;“树阴满地”,幽静,故填“清幽”最为妥帖。要把握准诗人的心境,必须体察作者笔下物境的特点,前文已作了分析,还要结合“注”了解诗作的背景:“削籍为民”“隐居不仕”。据此,作者的心境既可以理解为“排遣痛苦,宠辱偕志,忘怀得失”(或反衬出内心的痛苦),必须结合对原诗的手法和意境的分析作答。答案示例: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清幽之境,表现的是内心压抑着痛苦的闲适宁静。诗一开始便用“别院”“深深”“清”构成清幽凉爽的气氛,继之以“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流莺时一声”渲染,无不给人清凉宁谧之感。

3、削籍隐居的诗人内心当是痛苦的,但诗人没有牢骚,对得失荣辱显得很淡泊;但没有牢骚又不等于没有痛苦,“夏意”之意,清幽之境,恰恰反衬着诗人内心压抑着的刺痛。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词的上片主要描写了清泉寺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两句诗历来为人们称道,请谈谈它们的妙处。答: 答案:主要描写了清泉寺优美、洁净、幽静的特点。作者通过写清泉寺幽雅的、充满春的生机的环境,表达了他热爱自然、执著人生的愉

4、悦情怀。这两句诗用借喻的手法,以富有情韵的语言,寓议论于形象之中,回答了“谁道人生无再少”的诘问,充满了感奋人心的哲理。“门前流水尚能西”以“流水能西”为喻,说明“人生可再少”的哲理;“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而作者用休将”两字以旷达的语言表达了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的愿望,令人警醒。1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是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这是苏轼为惠崇春江晚景图所写的题画诗,惠崇为宋初僧人,诗画俱佳,尤其

5、擅长画水乡,人称“惠崇小景”。苏轼也是只见其画,未识其人。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你能从诗中想像出画面的大致布局吗?答: 此诗流传甚广,然清人毛希龄批道:“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你是否赞同毛希龄的观点,简要地说说理由。 答: 答案:画面的布局大致是,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江绿水,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一派早春欣欣向荣景象。不同意毛希龄的观点。这是题画诗,可能画上根本没有鹅。而且题画诗不仅要使人如见其画,又要跳出画面,从画外遐思。毛仅就所画之物而言,苏轼不仅再现了画境,又使得画境扩展深化,给读者以生意盎然的情趣和清新自然的风气。春天来临,“水暖

6、鸭先知”“河豚欲上时”,这生机和情趣,是画幅本身所蕴含而又由诗人的感悟而发掘出来的。2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小 园 陆游 村南村北鹁鸪声,水刺新秧漫漫平。 行遍天涯千万里,却从邻父学春耕。体会结句中的“却”字,说说它包含的深意。答: 这首描写田园生活的小诗,流露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说说你的理解。答: 答案:作者为了恢复中原,多年颠沛流离,纵横驰骋(“行遍天涯千万里”),如今却被迫蛰居乡间,跟随邻舍父老学习种田,这其中包含的愤愤不平之气而又无可奈何是不言而喻的。诗中描写诗人被迫蛰居乡间的生活,其中既有因回到平静生活的几分欣喜,又流露出不能参与国家大事的几分不平。31阅读下面这首词,

7、然后回答问题。山花子 刘辰翁此外情怀欲问天,相期相就复何年。行过章江三十里,泪依然。早宿半程芳草路,犹寒欲雨暮春天。小小桃花三两处,得人怜。 词的下阙“小小桃花三两处”使你想起_朝_的_中哪一句诗?在写景与抒情上有何不同?答: 答案:宋朝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一句。后一问是鉴赏,刘词写的晚春桃花的凋谢,花期已过,只剩残枝,桃花即其意中人之化身,寓意美人退暮。苏诗强调的是早春,桃花已开,但尚未怒放,表达的是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敏感与喜悦。3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观书有感 琴诗 朱熹 苏轼昨夜河边春水生, 若言琴上有琴声,艨艟巨舰一毛轻。 放在匣中何不鸣?向来枉费推移力,

8、若言声在指头上,此日中流自在行。 何不于君指上听? (1)这两首哲理诗揭示了什么道理? 答:_ (2)这两首诗表现理趣的方法各有不同,试作分析。 答:_ 答案:(1)朱熹诗借大战船自在航行的条件说明事物都有其自身规律,不按照规律行事,硬是用人的蛮力去“推移”是不行的;苏轼诗通过琴音与手指的关系说明,单有好的客观条件或单有好的主观条件都是不行的,只有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2)朱熹诗通过鲜明的形象体现理趣;苏轼诗通过两个浅显的假设表现理趣。3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问答问题。别滁欧阳修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注作者于庆历五年(1045)

9、八月贬为滁州知州,做了两年多地方官。庆历八年改任扬州知州,滁州父老亲故为作者饯行,本诗即写当时情景。有人说这首离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开朗的,你认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作具体赏析。答: 答案:认同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开朗的。诗一开头就写明媚的景物,渲染饯行时的热烈气氛,为全诗定下了乐观开朗的基调。后来又直接抒情,希望像平日一样开怀畅饮,不愿管弦演奏离别的曲调,表现了乐观豁达的情怀。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戏答元珍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注:元珍,是欧阳修

10、从洛阳留守刚被贬到夷州后在夷州的一位好友。山城,即夷州的夷陵城,位于今天湘西偏远的地区。(1)作者对本诗评价最高的一句是第一句,而其中的“疑”字更是深得作者的喜爱。这里的“疑”字有哪些好处?(4分) 答: (2)简析三四句中“橘”和“笋”的形象。 答: 答案:(1)(4分,每1小点1分)“疑”字对“春风不到天涯”略微做了些否定。暗含有被贬夷州后虽然失望但仍有期待,希望再得重用的复杂心情。奠定了全诗怨而不怒、自信向上的感情基调。在结构上起统领全诗的作用。(2)(4分)“橘”“笋”二物,表达了一种在遭受挫折打击后仍坚强向上精神形象。(2分)“残雪压枝”“冻雷惊笋”,说明生存环境恶劣, 喻人生中遭受

11、挫折打击后的困境。 “犹有橘”及“欲抽芽”显示了一种生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喻顽强不惧,坚定向上的品质。(2分)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江上董颖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注:南宋诗人,一生穷困潦倒,漂泊异乡。摩挲:用手抚摩。(1)前两句写景寄情,选取意象“一双鸥”的妙处何在?(4分)答: (2)有评论家认为后两句“不落众人窠臼,另翻新意”,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1)(4分)写天空飞翔的鸥鸟,为首句寂静的秋江点缀了生意,组成一幅动静相间的江上秋色图(要点:“生意”或“动静”,2分);成双的鸥鸟反衬了诗人的孤单,使诗人孤

12、寂的心情跃然纸上(要点:“孤单”或“孤寂”,2分)。(2)(4分)前人写柳,折柳赠别,咏柳赋别,总与“别”相关,本诗写柳表达“留”之意,与“不别”联系在一起;借柳系舟的意象,通过企盼将来安定、舒适生活,表达现在羁旅孤客之怨思离情。(要点:分析出羁旅孤客之怨思离情或漂泊之意,2分;分析出一种“新意”2分)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野步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这首诗以“野步”二字为题,“野步”是什么意思?全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答: (2)这首诗第一句中的“翠”“斜”二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个字的妙处何在?三、 四两句,作者为

13、什么要“浓墨重彩”地写蝴蝶?请简析之。 答: 答案:(1)“野步”,意即郊野散步。诗中描写的是诗人漫步郊野所见到的春日景色。(3分) (2)“翠”字点出麦色,也带出季节。“斜”字描摹动态,又照应“风来”,点出春风徐徐吹拂,麦陇泛起绿波的生动图景。三、四两句,诗人带着欣羡的主观感情色彩,他赋予笔下蝴蝶以人的感情,彩蝶翩跹,为和煦的春风所陶醉,为野草花的鲜妍芬芳所吸引,以至沉醉花丛,流连不去。“烂醉”二字,语新意丰,既传达出春天的芳馨氛围与醉人魅力,描绘出蝴蝶追逐春色的如醉情态,也将诗人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其实,岂止是蝴蝶“烂醉”,诗人也已陶然醉矣。(5分)(意思同即可)23 阅读下面这

14、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绝句石柔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摇。飞球:杨树籽 (1)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 (2)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选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 答案:(1)诗人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杨花,抒发了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4分。意思相近即可) (2)(4分)在借物(景)抒情、对比烘托、通感上任选一点赏析即可。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

15、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对此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通感: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给人“轻飘飘”的感觉。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的不能自主的无奈。(或答:此处的“黄”借代杨花。杨花随春风飘荡,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一个“轻”字便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感觉。)2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明发房溪二首(其一)杨万里青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

16、却是松梢霜水落,雨声那得此声清。 诗中哪一个字能概括全诗的意境特点?为什么?(3分) 答: 这首诗的叙写曲折有致,请作简要分析。(3分) 答: 答案:“清”。一个“清”字,不但晶莹澄澈,而且还带着泠泠清韵,呈现出清幽澄明的境界。(指出“清”字1分,说明境界2分) 晴天突然听到雨声,意外转折引起悬念。诗人却把晴日雨声的谜底在第三句直接挑明,然后又在这基础上,回过头去将“霜水”声与一般的“雨声”作比较,引出第四句来。这就使诗意多了一层曲折,诗境也显得更为深邃。 (大意正确即可酌情给分。)三、阅读王令送春,完成12题。送 春 (宋)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

17、回。1“子规”的别名是什么?它常在什么季节啼鸣? 2子规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常借以抒写悲情,在这首诗歌中所表现的是怎样一种情感? 答案:1.别名杜鹃鸟,它常在暮春季节啼鸣。2.图子规不停啼叫,不信唤不回已消逝的春光,作者借此抒发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四、阅读叶绍翁游园不值,完成12题。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1“柴扉”写出了“园”的什么特征? 2这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歌,你认为其哲理是什么? 答案:1.“柴扉”表现了“园”的简陋。2.告诉人们,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气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不可压抑的。

18、十三、阅读郑思肖画菊,完成12题。画 菊(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首诗是郑思肖在宋亡以后写的一首托物言志的绝句,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菊?诗人与菊的形象是如何结合的? 答案:诗人写菊运用了拟人手法。诗人以一枝叶简花疏、昂首怒放的孤菊自喻自比,表现了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十四、阅读范成大暮春,完成12题。暮 春(宋)范成大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这首诗既有浓郁的家村生活气息,又创造了一种特征鲜明的艺术境界。诗中用哪些景物点明时节?诗中又展现了怎样的艺术境界? 答案:一开始即以田野

19、菜花盛开,一片金黄,蝴蝶双双成对飞舞其间的优美景象,点明时令为暮春。一、二两句写了农家暮春时节寂静无喧,为后面两句作很巧妙的映衬。鸡飞犬吠,这是以动、以声来显静,鸡飞犬吠的原因是因为商人来到村中买新茶所引起的这就写出了暮春的农村风光及其恬静的氛围。十六、阅读陈师道十七观潮,完成12题。十 七 日 观 潮(宋)陈师道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1第一句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景象? 2为什么要写“晴天”、“晚日”? 答案:1.以“白虹”这一奇特的比喻,写出了钱塘江潮水狂涛滚滚,从远及天边的江面上奔涌而来的壮阔景象。2.以“晴天”、“晚日”来陪衬江潮,突出潮水

20、雄阔浩淼的景象和极其盛大的气势。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鄂州南楼书事四首(其一)黄庭坚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1)诗歌前两句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景象什么样的特点? 答: (2)结句的一个“凉”字,意味深长。请结合全诗,赏析“凉”字的妙处。 答: 答案:(1)前两句从视觉、嗅觉的角度写出了登临纵目所见到的山川相接一片澄明、风荷十里清香四溢的阔大壮丽的景象特点。(2)作者巧妙运用通感手法,视觉之“光”,嗅觉之“香”,甚至“风”、“月”,均给人一种“清凉”之感;作者将所写景物赋予清高脱俗的寓意,一个“凉”字,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超凡脱俗的心境。作者由景

21、及情,用一个“凉”字作结,概括了诗人流连陶醉于山水间的种种感受。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金陵怀古王硅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注】王琏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1)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答: (2)颈联锻字炼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任选其中的两处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答: 答案:(1)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与尾联中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2)用“萧萧”“惨惨

22、”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紧,寒云惨淡,也写出了作者的心绪;“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2、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初归石湖南宋范成大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注】日光初出为暾,青中透红为紺。(1)前四句是怎样写景的?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 (2)诗中哪几句是正面点出题中“初归”二字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这四句先写夏天早晨的景象,色彩

23、绚丽;接着点明石湖方位所在;然后写田野和水塘景象,对仗工整,富有表现力。这四句虽是客观写景,但从中可领略诗人开朗喜悦的心情。 (2)“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正面点出“初归”二字。路是旧时认识的,信步走去也不会走错;几次碰见老人,仔细辨认,吃惊地发现他们原来是我的邻居。这两句写初归感受十分真切。1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登拟岘台陆游层台缥渺压城堙,倚仗来观浩荡春。放尽樽前千里目,洗空衣上十年尘。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更喜机心无复在,沙边鸥鹭亦相亲。(1)此诗颔联中的“洗”十分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其妙处。答: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后两联进行

24、分析。答: 答案:(1)“洗”字将浩荡春意喻为无边绿水,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地写出了春意之深之广;而且“洗”字写出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情感变化:无边春意征服了诗人,使之尘虑一空,心灵进入了一个澄明之境,从而凸现了春色给诗人的心灵震撼,极为传神。(2)颈联写景,情景交融,物我合一;尾联表达诗人心醉美景,浑然忘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登监拟岘台的所见所感,生动地写出了诗人深深地陶醉于浩荡春意的心旷神怡之感与冲淡平和的心境。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三衢道中曾 畿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泛,乘船 (1)这首绝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诗人是怎样来表

25、现了这种心情的? 答: (2)有人评价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读来却耐人寻味”。试以“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为例谈谈你的理解。答: 答案:(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山行时的愉悦欢快的心情。诗人是通过景物描写和自己的活动来表现出这种心情的。先说写景,首先是“睛”宇,在黄梅雨季能有“日日晴”岂不喜出望外?其次是一路的“绿阴”。日日晴则必然骄阳当空,有了绿阴就凉爽得多,走起路来也轻松得多,此二可喜也。三是“黄鹂四五声”,“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更使诗人感到高兴。诗人的“泛尽却山行”这一活动不但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还表现出诗人欢快的心情。(2)“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两句,描写了旅途中的新

26、鲜感受:山路上,夹道绿阴,似乎和不久来时所见没有什么两样,但绿阴丛中。时而传来几声黄鹂的鸣啭,却是来时路上未曾听到过的。这“不减”与“添得”的对照,既暗示了往返期间季节的推移变化-一-已经从春天进入初夏。也细微地表达出旅人归途中的喜悦。本来。在山路上看到的绿阴繁翳。听见黄鹂鸣啭,可以说是极平常的事。如果单就这一点着笔,几乎没有什么动人的诗意美,但一旦在联想中织进了对“来时路”的回想和由此引起的对比映照,就为本来平常的景物平添了诗趣。10.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中秋月 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溢”字或“转”字

27、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答: (2)宋代诗人梅尧臣认为本诗最后两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两句诗所表达的“不尽之意”。 答: 答案:(1)“溢”,原为水满外流之意,诗中用来写月光像水一样泛滥到人间的情状,以动写静,强调了中秋月光的清凉皎洁。“转”,以动写静,形象地描绘出月亮大而且圆的形状。 (2)既有对过去生活的感叹,也有对今夜团聚的兴奋,更有对今后命运的关注。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上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晚云含雨却低徊”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 (2)这首诗歌也于寻常的景物描写中蕴

28、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拟人。“低徊”本来是指人的徘徊沉思,这里用来表现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移动的情形,静中有动,情趣横生。 (2)在孤云低垂、青山缭绕、无路可行之际,却忽然看见远处忽隐忽现的帆船驶来,这告诉人们:山重水复之际,往往也是柳暗花明之时;困难与黑暗中往往蕴含着希望和光明。 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注: 莳(sh)未匝:移植或栽种没有完毕(1)诗歌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 (2)前人

29、评价杨万里的诗,都认为他讲究“活法”,所谓“活法”就是努力用自己的眼和手,将“活泼泼”的自然风景和生活场景捕捉到笔底来加以表现。请任选一联,谈谈杨万里的这首诗是如何体现“活法”的?答: 答案:(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斗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铁甲,形象生动,化板滞为飞动,暗示了天气的恶劣、插秧(农事)的繁忙紧张,表现了农家吃苦耐劳的精神。(2)诗的首联,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虽直白通俗却极为传神,描画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诗的颔联,第三句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用语

30、新鲜活泼,暗示出农家儿女全副武装与天斗,与地斗,与雨斗。第四句“雨从头上湿到胛” 写雨势之猛,明白如话,勾勒出农人冒大雨抢农时插秧的场景。前四句诗人以朴素通俗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紧张插秧劳动的图画。诗的颈联,是诗人巧妙插入的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用早餐小憩片刻,可是农夫依然低头弯腰劳作。“只不答”,不是说农夫一声不吭,而是写他争分夺秒手脚不停。一“唤”一“答”,生动活泼,描画出农人田间劳作紧张辛苦的场景。诗的尾联,是农夫岔开农妇的答话,说秧苗刚种下,尚未挺拔,秧苗也没有种完,我怎么能歇得下?然后话题一转嘱咐妻子要管好小鹅小鸭,免得它们到田里糟蹋庄稼。诗人选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吃苦耐劳的农人形象,描画出农人田间劳作虽紧张辛苦却富有生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