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3 ,大小:56.38KB ,
资源ID:2014330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014330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发展和研究综述.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发展和研究综述.docx

1、中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发展和研究综述中学劳动技术教育发展和研究综述新课程给我国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带来了重要而深刻的转变,“技术教育”和“学生技术素养”成为当前我国劳动技术教育改革的新的核心概念。如何在课堂教学、学生实践活动乃至学校办学模式方面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使我国的中学劳动与技术教育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千百万具有较高技术素养的青少年劳动者和接班人,已成为我国中学教育紧迫而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为此,笔者拟从国内外中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发展和演变、现状和趋势,及有关的研究和实践的基本内容略作分析综述,为有关的学习、探索和研究提供信息支持。一、劳动技术教育发展和研究的背景、意义、历程和趋势

2、(一)劳动技术教育发展和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当代劳动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背景当代人类社会技术进步的重大变化是劳动技术教育发展的最重要的深层背景。技术进步的当代主要特征包括两大方面:(1)技术进步的新趋势20世纪下半叶开始,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正持续地以爆炸性的速度增长。几乎每十年就有一次新的重大技术突破,从核能技术、电脑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激光技术、纳米技术、通信技术到网络技术等等,都可说是人类技术进步的奇迹。不仅仅技术的总量在飞速发展,技术的形态、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新兴技术的产生兴起,多种技术一体化、综合化趋势的形成,使人们技术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的转变。(2)技术进步对人

3、类社会生活和国家发展的重大影响20世纪下半叶之后,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刻,它的发展已不仅仅局限于生产领域,而直接引发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文化等层面的重大的变革。在今天,现代技术的成果和影响充斥着人类生活的所有时间和空间。每一次技术进步带来的重大变革,都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即如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以至现在常说的信息时代、新技术革命时代或高科技时代,通常都以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为标志,这正表明了人们对技术发展重要社会意义的深刻认识。而一个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也同其技术发展的水平密切相关。代表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的四大发明,也都属重大的技术发展。可见一个国

4、家的技术水平具有怎样重要的意义。上述技术进步的两大特征,加剧了国际社会在技术人才方面的竞争。各国政府纷纷推出重大举措,加强技术教育,着眼于大力提高国民技术素养,培养大量技术人才,把这些举措作为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例如,英国从1990年开始,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开设“设计与技术”必修课;法国从1985年开始在中小学开设“科学与技术”必修课;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从小学起至中学开设“工艺”必修课,1999年开始,在教学计划中又增加了“劳动培训”和“制图课”。我国香港地区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也已把“技术”纳入中小学的主要学习范畴。尤其是20世纪末美国推出的美国全民的技术教育(Technolog

5、y for All Americans,TfAA)和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Standards for Technological Literacy:Content for the Study of Technology,以下简称美国技术标准),标志着世界技术教育发展和国际技术人才竞争进入的一个新阶段。面向世界,基础教育中加强基本技术教育已成为世界性潮流的趋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反思。正是基于上述技术进步和技术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推出了以发展学生技术素养为核心理念的劳动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使我国的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劳动技术教

6、育发展和研究的重要意义1-3关于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可将近年有关论述归纳如下。我们既应站在时代和历史发展的高度,从提升和完善公民素质结构、加速小康社会建设出发,认识加强劳动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也应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层面,准确把握劳动技术教育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一,加强劳动技术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呼唤。在历次人类文明的革命和转变中,技术都是其中的基础和决定因素。人类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发展,都同各时代技术的突破密切相关。可以说,技术定义了一个社会或一个时代,是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促进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历史的发动机”。

7、在当今高新技术林立并迅猛发展的时代,高新技术更是使国家和民族从富裕走向强大的基础。此外,当代技术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知识形式及人类一种独特的成就,其地位和作用日趋彰显。因此,大力培养高新技术人才,提高全民技术素养,成为各国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战略。而大力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二,加强劳动技术教育是国家发展的要求。我国国家发展的关键词,一是小康社会,二是世界强国。就小康社会建设而言,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转变以及加速已有的知识经济、知识文明发展,都需要进行产业技术的升级换代。都离不开高新技术的发明和注入,本质上都是技术的转换和发展。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国际竞争愈

8、趋激烈的形势下,要赶超发达国家,跻身世界强国之林,更离不开技术的支持,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投入和有效使用。因此,加速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技术型人才和劳动者,就必须加强技术教育,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这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需要,也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其三,加强劳动技术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的呼唤。21世纪的公民应该是人格更加健全、能力更加全面、文化科学素养更高层次、发展更为全面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基础教育领域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技术素养,是基础教育性质决定的,是完善公民素质构成、提升公民素质的必然要求,是国家发展在公民培

9、养规格上的战略问题。其四,劳动技术教育从我国基础教育“五育”目标的组成部分,到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手段和独特载体,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它是以操作性、实践性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劳动意识、技术素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劳动技术教育通过手脑结合,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需要的基础教育,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为此,在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中,技术被列为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其五,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视角看,劳动技术教育对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科学探究过程的完整实现,提高学生综合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又是学生学习科学方法、掌握科学过程、发展科学态度的载体。它同基础科学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不可分割的。(二)国内外劳动技术教育发展和研究的历程和特征1国外技术教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主要特征(1)国外技术教育发展的大致阶段4-5“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的基础教育的特定用词,可认为它与欧美等国的“技术教育”基本同义。欧美等国的技术教育的发展轨迹大体可划分为以下具有不同特点的时期。早期(19世纪前)的技术教育,是一种非独立的萌芽状态的教育活动。广义地说,技术教育是与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同步产生的。在早期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技术教育是以师徒授艺的萌芽状

11、态存在于生产劳动或职业活动中的。其方式即长辈示范、“师傅带徒弟”,主要内容是传授谋生或职业所需的手工艺。而在此后普通教育中手工教育(Manual training)课程的内容则主要得到美国哲学家杜威所创的实验主义教育理论的支持。19世纪末至20世纪2030年代,基本为手工艺(Manual Arts)教育时期。它兴起于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时代初期。蒸汽机、纺织机械、火车、轮船等的相继出现,形成了机器大工业生产时代的社会需求,要求大批的劳动者具有大工业所需要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单纯的经验式的师徒授艺已无法满足当时的急剧膨胀的社会需求,这是现代意义的技术教育产生的社会基础。当时英、法等欧洲国家称培养

12、技术工人的教育为技术教育,可认为是职业教育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一方面培养大批技能型劳动者,同时在当时针对工业革命之后大量生产制造的成品过于粗糙,从而兴起的欧洲工艺艺术与技艺思潮的影响下,强调创造性的设计与审美能力的培养。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基本为工艺(Industrial Arts)教育时期。工艺教育的焦点由手工艺转向工艺之后,工艺教育的目的和教材都对学校课程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而在20世纪60和70年代,工艺课程发展者越来越感到技术社会的逐渐复杂并认为有必要提升学生的职业信息,以便了解和正确诊释工业在当今世界中的角色,因而有许多改进工艺教学的计划被提出。“工艺教育”或“工业

13、技术教育”便逐渐蓬勃发展、百花齐放,但此时在有关理论方面,各国教育只有一些分立的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这只是技术教育理论的雏形,并未上升到教育研究高度。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基本为工艺教育转型、当代技术教育(Technology education)萌芽时期。70年代后期,杰克森坊工艺课程理论(Jackson s Mill Industrial Arts Curriculum Theory),工业与技术课程设计者、实施者与教师的指引(Industry and Technology: A Guide for Curriculum Designers, Implementers, and Tea

14、chers)等文件为了初步整合技术教育分歧的名称、取向与内容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以来至今,属于当代技术教育时期。其基本特点为教育内容主要是基于科学的技术教育。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技术和职业教育术语”,明确技术教育是培养技术员和中级管理人才,也即技术型人才,这个注释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承认。自1988年英国在国家课程方案中为中小学设立了“设计与技术”课程以后,国际上关于在普通中小学进行技术教育的研究成为世纪之交国际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1990年,由美国二十五位技术教育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提出技术教育概念纲领(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echnol

15、ogy Education)的报告,它在一组先进教育理念的支持下,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技术教育基本理论及课程模式,初步构想出了涵盖内容较为广泛的技术教育课程。而2000年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推出了以“公民技术素养提高”为核心理念的,包括中小学在内的全新的大技术教育体系,对世界技术教育的探索和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2)若干国家技术教育概况6-13本文主要介绍较有代表性的美、英、俄三国技术教育概况A)美国技术教育概况美国是目前全世界技术实力最强盛和技术教育发展最先进的国家。近百年来,在世界各国中,美国近年的持续发展速度和规模举世瞩目,俨然成为世界技术教育潮流的领导者。工艺教育转型为技

16、术教育的过程,亦由美国学者率先提出。家庭手工与师徒制度是美国工艺教育的最早形式,工艺教育进入学校成为正式的教学科目,则应追溯至瑞典手工、英国的手工训练以及俄国教育系统等三者的影响。1890年以后,工艺教育受到欧洲工艺艺术与技艺运动的影响,在部分人士对手工艺教育旨在强调创造性的设计与审美能力的培养的提倡之下,美国“手工艺阶段”工艺教育逐渐成长茁壮。上世纪50-60年代,前苏联发射第一枚人造卫星之后,对于全美工艺教育界产生莫大冲击,一连串的课程改革计划随之产生,推进工艺教育迅速发展。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三项课程发展成果,应是美国工业计划(America:Industry Project)、马利兰计划(

17、The Maryland plan)和工艺课程计划(Industrial Arts Curriculum Project,简称IACP)。这个时期又可称为强调“工业社会”的工艺教育阶段。1981年,由二十多位工艺教育学者共同提出的Jackson Mill Industrial Arts Curriculum theory则为美国工艺技术教育奠定了强而有力的基础。1990年的“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echnology education”导入了以动态性的“问题解决”之技术活动概念,借以建立技术教育的理论基础与课程内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技术教育的名称、取向与内容的

18、全面整合。到上世纪末,由于技术进展的冲击,美国国际技术教育学会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 Association, ITEA)先后提出了美国全民的技术教育(Technology for All Americans, TfAA)及技术素养的标准(Standards for Technological Literacy)并执行发展“美国全民技术教育项目” (Technology for All Americans Project,简称TfAAP或TAA)。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强调基于全民技术教育的学生技术素养发展的目标导向。在上述所有阶段中,美国的工艺

19、技术教育潮流都始终强调技术教育是属于普通教育的一环,是属于全民均应学习的重要课程领域,同时,美国技术教育的发展始终根据社会的脉动不断地更新与演进,这成为美国技术教育长期发展的鲜明特征。而发展到今天,美国的技术教育总体上又表现出如下特点:其一,强调以基本能力与情感意识为主;其二,将技术要素和系统范围扩展至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切技术活动,融入各个领域之中,从家庭、学校、社区、国家到世界,从过去、现在到未来等等;其三,知识结构与掌握相对较弱,学科之间的范围相当模糊,学科分际不很明显。20世纪末,美国推出的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值得我们重点关注。这一文件可称为美国乃至世界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

20、里程碑。此文件是1994年TfAAP计划的成果之一,是美国国际技术教育协会(ITEA)在1996年出版的面向所有美国人的技术:技术学习的原理和结构的基础上组织制定,六易其稿后于1999年末正式出版发行。美国技术标准明确提出了提高全民技术素养的目标,并基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对K12年级的技术教育内容进行了详细描述,建立了十分明晰的技术教育内容基准。全文共5大块,20项内容标准。五大块为:技术的本质、技术与社会、理解设计、应付技术世界的能力和设计的世界等。标准的内涵与架构的编纂非常详尽完整,以20个方面,101项指标一一详细叙述,其目标范围非常广博,涵盖的层面全面完善,可以说完全兼顾到技术教育课

21、程的本体。且其教育标准20个方面101项的成就指标中,绝大部分强调的是对于技术的觉悟意识和技术评价以及决策。标准彰显了提升学生技术素养的意义和必要性,为学生具备技术素养应知应会的内容提供了一个框架;标准强调学生掌握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应付技术世界的能力,其五大类20项具体标准涵盖了技术学习领域的基本的核心的知识,渗透了应付技术世界所要培养的能力;标准还注重学生对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招养技术应用决策的科学意识;标准充分考虑了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将每一个标准分解到各个年级学生的具体学习内容中,构成前后衔接并同其他学习领域相互联系的全面的技术教育内容领域;标准还明确提出鼓励积极的体验

22、式的学习。标准的制定反映了国际课程改革重视技术教育的趋势,凸显了技术教育在美国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还促进了美国课程改革和研究的更为综合的发展。B)英国技术教育概况英国于1601年实施强迫学徒训练制度,是英国工艺技术教育课程的开端。十八世纪后期,在卢梭、斐斯塔洛齐、福禄贝尔等人的倡导下,英国的工艺学校与某些教会学校将手工列为学校的课程。工业革命之后,设立了重视儿童手工课程工业技术学校与农业技艺学校。英国的手工课程,对于英国的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层面的影响十分深远,奠定英国成为工业大国的基础。1889年,国会通过技术教育法案,各地必须设技术教育委员会,利用科学艺术部的拨款补助各地学校办理技术与

23、劳工教育,此为英国地方政府承担技术职业教育的开始。1944年的教育法案,设立了除现代中学及文法中学外的技术中学,加强技术教育的推行。1970年以后,手工课程的范围加宽,并改名为手工、设计与技术,后来,又逐渐蜕变为设计与技术(Design & Technology,D&T)课程。1988年,英国政府颁布教育改革法,制订全国中小学国定课程(National Curriculum),将技术教育课程列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纳入国定必修的基本课程之一,是普通教育的技术教育史上的一件重大举措,给国际教育界以很大影响。其课程除了目前的设计与技术之外,尚有信息、传播与技术,可知英国对于技术教育在国定课程中

24、的重视程度,堪称世界之冠。最近几年英国“设计与技术”和“信息与交流技术”已发展为两门独立的学科。1999年,英国又公布了新的全国统一课程的要点,并决定从2000年秋季开始实施。新课程结构中将技术、信息列为11门必修课程中的2门,还设置了就业指导课程,包括志愿者服务在内的劳动体验也被纳人学校课程体系。信息课程的名称由“信息技术”改为“信息与通讯技术”。英国的国定课程所采取的是典型的分科教学,设有独立的技术课程来实施技术教育。技术课程内容偏重于设计与制作过程(材料、结构)以及设计与制作过程所需的系统。其84项成就指标中,有53项是涉及到设计、制作、操作等能力,占主导地位,可见其目标偏重于教导学生运

25、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强调倾向实际操作的过程技能能力,十分注重设计能力的培养,而设计与技术作为学科名称也传递了其课程这一目标倾向。C)俄国(包括前苏联)技术教育概况前苏联20世纪前半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普通学校进行了综合技术教育,在世界上有不小影响。前苏联在普通学校中进行技术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综合技术教育(polytechnic training)理论。马克思的所谓“综合技术教育”就是让青少年在没有进入工作岗位前,在学校里接受基础性的、具有普适性的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1918年10月前苏联正式宣布建立九年制统一劳动学校。不再分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劳动”原则表现为学校是进行综合技术

26、教育的。在普通中学里,综合技术教育以“劳动课”的形式开设,导致了中学物理、化学、数学、国语、地理等基础理论水平的下降。1937年前苏联教育部发布训令,在小学、准中学、中学全部废除综合技术教育。1952年,前苏联决定推行10年制义务教育,要求重新加强综合技术教育。于是,从1954年起,在8-10年级设立了农业、机械、电气方面的实习课程。从1956年起,在8-10年级,中学普遍开设了名称统一为“生产基础综合技术教育”课程。从1959年开始,中等综合技术教育改称为“劳动教育”,内容包括一般技术科目、生产教育、生产劳动等,课程比重得到明显加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综合技术教育方面,开始强调科学技术进

27、步的要求。前苏联解体后,1992年,俄罗斯联邦教育部颁布俄罗斯联邦教育法。1993年公布普通教育学校基础教学计划,对此前的劳动与综合技术教育大纲进行了修订,加强了信息技术教育,将制图、手工、劳动、职业和技术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媒体等课程合称为“工艺学”,并作为必修课。1997年,俄罗斯再次对“工艺学”教育大纲的内容进行了适度调整。工艺学课时比重仍然超出了物理、化学。其中初级中学内容包括:设备材料与机器零部件加工、家政艺术、缝纫、食品、手工艺、维护修理、情报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完成个人方案设计;高级中学内容包括:家庭经济学、企业管理基储生产和环境保护、社会劳动和职业自我选择、情报信息技术、材料的

28、艺术加工、技术制作、艺术设计人门(选修)、完成个人方案设计等。2我国劳动技术教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主要特征14-22(1)我国劳动技术教育发展的大致阶段和特征我国古代至今的技术教育经历了曲折发展的道路。在原始社会,人类通过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掌握和积累了一些如狩猎、种植、农具制造、纺织等基本生活和生产技术,最初通过长幼师徒传授。随着专门的学校教育机构(如校、序、库、学等)开始出现,学校技术教育也随之产生。夏、商、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中的射、御、数中含有丰富的技术教育因素。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孔子主张“君子”不必参与“小人”的物质生产劳动,不需学习生产劳动技术。而墨子则

29、主张培养“兼士”,提出进行技术教育,学习农业、手工业生产知识,军事器械的制造、使用知识与技能以及自然科学知识。此后近两千年“独尊儒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的思想也在中国历史占主导地位。但数学、农业和天文等方面的技术仍受统治者重视,统治者需要大批掌握这些技术的人才。宋代以后,农业、工商业的发展刺激了技术的发展:火药、指南针的发明,冶金、建筑技术的普遍提高,造船及航海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教育也因此而较受重视。明清时,技术教育开始走向衰落,仅少数实学教育代表人物主张传授包括诸多门类的自然科技知识、各种军事知识和技能在内的“真学”、“实学”。近代,中国的技术教育开始由单纯的生产经验、生活技能的传授转向

30、工艺原理的教学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并重。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西方的军事武器、舰船、机械制造技术等方面的教育成为我国近代新技术教育的发端。随后,西方近代教育的科学和技术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逐步被引进,取代儒家经书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流。学校教育中的技术教育开始由技能、经验的传授转向工艺原理(即自然科学知识)的讲授。我国现代的技术教育在反封建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教育思想,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发展道路。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教育部于1919年通令在中学课程中增加职业教育科目,技术教育开始转向注重实用性。1923年刊布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把初级中学的手工与图画、音乐一起纳入艺术科。在高级中学阶

31、段增加职业科。1929年,在蔡元培、黄炎培等推动下的中国的学制改革中,中学的“工用艺术”、“手工”科统统被改称为“劳作”。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教育工作的中心方针,1952年教育部颁发试行的中学暂行规定(草案)指出:“自然科学的教学尤应力求与现代生产技术相结合,采用实验、实习、参观等实物教学法,使学生理解一般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与最简单最基本的生产工具的使用方法”。于是,当时的中小学开始设置以生活与生产技能训练为主的劳作课以及以“与工农业建设有关的各种图样的绘制”为主要内容的制图课。1954年中央教育部党组关于解决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学习和从事生产劳动问题的请示报告,

32、中央宣传部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宣传提纲等文件,标志着新中国劳动技术教育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1955年的全国文化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有步骤地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高中、初中应进行工农业生产常识的教学)。1956年教育部发出了关于普通学校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提示(草案),明确规定初中要开设工一农业基础知识课,初高中都要开设实习作业课或实习课。同年教育部又发出了一份关于1956-1957学年度中小学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通知,对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作了进一步规范。1958年初,团中央、教育部提出在学生中倡导勤工俭学,要求学生一面劳动一面读书。并提出了参加劳动的具体领域:农业、副业、手工业、工业和校内外服务性劳动。同年,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及教育部在关于19581959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的通知中都规定,中小学必须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由此,劳动技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历史上确立了正式的课程地位。1963年颁发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在初中设有生产知识、劳动等课程,高中也设置了劳动课程。建国初17年劳动技术教育大致处于“重劳轻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