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鱼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第十六章 鱼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鱼类的环境是指围绕着鱼类周围的一切,它包括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的范围因所指鱼类主体的含义而不同,有的情况下是指某一种鱼类或某一个种群,而有的情况下是指某尾鱼(个体)。 既然环境是指围绕着鱼类周围的一切,那么和鱼类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因子,对鱼类有利或有害的因子,都是鱼类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物种,鱼类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矛盾的对立统一。某种鱼类繁衍至今,说明它已经适应于所生存的环境。生存环境条件一些规律性的以及在种的形成历史范围内的变动,对该种鱼类虽然会产生影响,但仍处于该种鱼可能生存的范围之中。当环境条件的变动超出种形
2、成和繁衍历史的范围,必将引起这种鱼类的灭亡。另一方面,鱼类本身也对生存的环境产生影响,在它的生命活动中也改变着自身所生活的环境。例如生活在湖泊中的草鱼,由于它的食草特性,对湖泊的水生高等植物有直接的影响,它的排泄物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繁殖。与此同时,还导致湖泊其它环境条件的变化。所有这些因素的变动,反过来又会影响草鱼的生活。 不论是非生物性的还是生物性的生态因子,它们对于鱼类的作用都不是孤立的,单独的,而是综合的起作用,并且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当然,综合地起作用并不是一切因子等同地作用于鱼类,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主导因子与次要因子之分。在环境中任何一种因子接近或超过某种鱼类生存或某项生命活动所需
3、要的极限时,这一因子对鱼类的生活就具有主导作用。在增养殖生产中应该注意全面地、辩证地来分析这些因子的相互关系。第一节 影响鱼类生活的非生物因子 自然界各种各样的非生物因子都和鱼类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不同种鱼类或同种鱼类处于不同生理状况下的个体,对于各种非生物因子变动的反应也存在着差异。 一、水温 鱼类是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随水环境温度的变动而变化。与恒温动物相比,鱼类的生热过程缓慢,生热量也较低,而且缺乏保持体温的结构。因此大多数鱼类的体温略高于周围的水温,通常不超过0.11。只有少数鱼类如金枪鱼类,由于红肌中具有“血管网丛”,能够减低身体热量的散失,体温可比周围水温高出10以上。 大多
4、数鱼类的体温与环境水温相近这一点,说明水温对于鱼类生活的影响极为重要,而鱼类对于水温变化的适应也是多方面的。 (一)根据对水温适应的情况对鱼类的划分 不同的鱼类适应于不同的水温范围,据此将鱼类划分为三类。 1热带和亚热带性鱼类 这些鱼适应热带和亚热带的水温条件,要求较高的水温环境,能够在较高水温的水域中生活。这类鱼的特点是对高水温的耐受力较强,而对低水温的适应性很差。例如罗非鱼在1714以下时不能正常生活,鲮和胡子鲶在10以下的水温中生活不正常。美洲的斑鳉(Cyprinodonmacularius)能够在52的温泉水中生活,这是极端耐高温的例子。大多数热带和亚热带性鱼类能够耐受的水温为3538
5、。 2温水性鱼类 这些鱼适应温带的水温条件,在0以上至3233的水温均能生存,鲤、鲫及草、青、鲢、鳙等均属此类。 3冷水性鱼类 这些鱼适应寒带和亚寒带的水温条件,它们在较低的水温下能够正常生活,超过20一22就不易生存。鲑鳟类、狗鱼、江鳕和一些裂腹鱼类属这一类型。 三种类型中,以温水性鱼类的适温幅度最广,称为广温性鱼类,它们对于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分布地区较广。热带和亚热带性鱼类以及冷水性鱼类适温幅度较窄,称为狭温性鱼类,它们的分布明显地受到各地水温的制约。对于狭温性鱼类的增养殖,当地水温的变幅以及这些鱼类适宜水温的持续时间,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水温对鱼类生命活动的影响 1不同温区对鱼
6、类生命活动的影响 在适当的水温范围内,鱼类的生理活动能正常进行。超出这个范围,鱼类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到达最高(上限)或最低(下限)极限时,鱼类就死亡。据此,大致可以划分为5个温区:致死低温区、亚致死低温区、适宜温度区、亚致死高温区、致死高温区。 在适宜温度区的范围内,鱼类的生命活动可以正常进行。在这一温区内还可以划出一个最适温度区,在最适温度区内,鱼类的生命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例如温水性鱼类通常的适宜温度区为1530,最适温度区为2428。大多数鱼类的最适温度区较接近于亚致死高温区,而与亚致死低温相距较远。 亚致死低温区或亚致死高温区是指适宜温度区与致死温度区之间的水温范围。所谓致死温度是
7、指在一组实验鱼类中,有50的个体死亡。50的个体存活的水温,即TL50,其实际的含义为半致死的温度。致死温度可以用图254估计求得。 用这种方法测定的致死温度只是特定暴露时间下的结果。但暴露时间短,存活率就高;暴露时间长,存活率就低。这就需要进行不同暴露时间的致死试验,才能找出鱼类耐受温度的极限。 2水温对鱼类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对大多数鱼类,水温的高低直接决定鱼的体温。因此在适宜温度区范围内,当水温上升时,鱼的体温随之而升高,体内的生理过程就加快。这通常符合范霍夫定律,即温度每升高10C,生理过程的速度加快23倍。因而水温影响到鱼类各项生理活动的强度。例如鱼类的摄食强度、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率
8、、生长率、胚胎发育以及到达性成熟的时间等都受水温的直接影响。水温对鱼类产卵期的到来具有决定性意义,例如草、青、鲢、鳙在春季水温18以上才开始产卵,大麻哈鱼的产卵水温则在12以下。这表明一定的水温对于鱼类产卵是一种刺激,春季产卵的鱼类要求升温,而秋冬产卵的鱼类则要求降温。 (三)鱼类对水温变动的适应 鱼类依靠皮肤感觉器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动。通过布尔的条件反射实验得知鳕、康吉鳗、鲽、缎虎鱼和云鲥等,因种类和季节不同,可感觉的温差为00301。水温的急剧变化,即使在适温范围以内,也可造成死亡。一般鱼类能够忍受的变化幅度为45。鱼苗的忍受能力要差得多,例如将健壮的鳡和鳤鱼苗的生活水温由20猛升至256,
9、45小时后全部死亡. 在自然界中,鱼类随着水温的下降,产生追求适温的迁移与洄游。在冬季,鱼类游至 具有适宜温度的越冬场过冬。淡水鱼类特别是北方淡水鱼类在冬季新陈代谢活动降低,很少吃食、活动,呼吸频率降低。在高温季节,一些生活在淡水小水体中的鱼类如非洲肺鱼和美洲肺鱼处于夏眠状态,将身体潜入泥穴中,仅在泥表留有小孔进行呼吸,很少活动。 二、盐度 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盐类,主要通过水的渗透压影响鱼类的生活,这关系到鱼类的分布、洄游、生长、发育和繁殖等很多方面。 (一)按照生活于不同盐度的水域对鱼类的划分 从纯淡水直到盐度为47。的海水,都有鱼类的分布。按生活水域的盐度,可将鱼类划分成四类。 1海水鱼类
10、它们适应于盐度较高的海水水域。通常海水的盐度为16。47。之间。在这种高渗性环境中,海水硬骨鱼类的体液属低渗性,海水软骨鱼类的体液依靠潴留尿素而属高渗性,两类的渗透压调节机制不同。 2咸淡水鱼类 它们适应于河口咸淡水水域,水的盐度在0.5。16。之间。有一些海水鱼类在一定的阶段进入河口区生活,有一些淡水鱼类也能生活于河口区的低盐区段。 3淡水鱼类 它们适应于淡水水域,水的盐度低而稳定,在002。05。之间。 4过河口鱼类 它们对盐度的适应有阶段性,属这一类型的鱼类又可分为两种情况: (1)溯河鱼类: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高盐度的海水中生活,在生殖时期由海水经过河口区进入淡水水域产卵,如大麻哈鱼、鲥
11、鱼等。 (2)降海鱼类: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淡水中生活,至生殖时期由江河下游至河口区,而后进入海中产卵,如鳗鲡。 (二)按照对盐度幅度的忍受能力对鱼类的划分 1,狭盐性鱼类 对于水的盐度要求较严格,只能耐受有限范围的盐度变化。海水鱼和淡水鱼都属狭盐性鱼类。但其中有些种类能够生活在半咸水中,例如鲤、鲫能够在10。的盐度中生活,草鱼甚至能生存在14。的水中,这和它们皮肤鳞片的低渗透性有关。 2广盐性鱼类 对于水中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强,能忍受的盐度幅度较广。咸淡水和过河口鱼类属广盐性鱼类。当盐度缓慢变化时,广盐性鱼类表现出很高的耐性。例如罗非鱼、鲻和鲮等通过逐步过渡,能从淡水进入海水生活,或者从海水进
12、入淡水生活。 (三)盐度对于鱼类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在不适宜的盐度中,鱼类即使能够生存,也不能正常生长。草、青、鲢、鳙等在盐度为3。6。以上的水中不能正常繁殖。而鲪在盐度3。6。以上的水中,性腺才能正常发育和有较高的成熟率。过河口鱼类追求适宜的盐度是决定其洄游路线的重要因素。布尔的实验证明云鲥能感觉相当于自然海水盐分浓度110的变化。 三、水中的溶解气体 (一)溶氧 水中的溶氧量关系到鱼类能否生存以及各项生命活动的强度。海洋中的溶氧一般呈饱和状态,缺氧现象通常不会发生。淡水水域中的情况则不然,不同水域和同一水域不同环境状况的溶氧量有很大的差异。高纬度区水温较低的水域和流水的环境,溶氧量较高;
13、池沼湖泊等静水环境,特别是高温季节的小水体中,溶氧量较低,而且由于其它因子的影响,会发生很大的变动,这包括季节的和昼夜的变化。 适应于上述不同环境条件的鱼类,对于水中溶氧量的要求以及水中溶氧量对它们的影响十分不同。海洋鱼类和流水生活的淡水鱼类属狭氧性鱼类,它们要求水中有较高的溶氧量。反过来,水中溶氧量不很大的降低,对它们的生活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例如,冷水性流水生活的鲑鳟鱼类要求很高的溶氧量,在夏季(水温20以下)要求的溶氧量是71lml,即使在冬季也要求5mlL以上。温水性流水生活的鱼,如鳡等,虽然比鲑鳟类要求低,但也不能忍受低氧环境。静水生活的一些鱼类对水的溶氧量要求不高,称为广氧性鱼类,
14、例如大多数鲤科鱼类,在夏季环境溶氧在3mL以上,冬季在12mLL左右就能正常生活。 水中溶氧量的变动,导致鱼血氧含量的变动,从而影响鱼类的各项生命活动。例如在2023水中溶氧量为3mlL时,鲤科鱼类血液的氧含量达到正常水平,因而在此值以上,它们能够正常地活动、摄食、生长和发育。低于此值时,各项生命活动将受到影响。当下降到浮头的溶氧量时(约为0.7一lmlL)呼吸困难,不能正常摄食生长。继续下降到窒息点时(0.20.3mlL左右),发生窒息死亡。水中的溶氧量还由于关系到其它非生物与生物因子的变动,而对鱼类产生间接的影响。 水中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时,由于强烈的光合作用,产生过多的氧气,或者由于强烈的
15、将水和空气混合,造成溶解气体的过饱和,而导致鱼患气泡病,这对鱼苗是一种致命的疾病。 (二)二氧化碳 水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会降低鱼血的氧合能力。用鲢、鳙鱼种(约长35mm左右)试验二氧化碳对鱼的影响,当二氧化碳含量为1421mlL时,鱼的生活正常;含量增至56ml儿时鱼感到不适,并开始浮头;上升至96mlL时,鱼体失去平衡;升到196ml几时,鱼丧失游泳能力,呼吸急促,不久就死去。天然水中出现高含量二氧化碳的情况不多。试验证明鱼能感觉到二氧化碳的变动并产生反应,例如鱼避开二氧化碳为16mgL以下的水。鱼虽可适应二氧化碳含量为60mg/L的环境,但在这种条件下不可能快速生长和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16、水中的其它气体,如硫化氢、氨、甲烷对鱼具有毒害作用。此外直接利用地下水养鱼,水中的氮气过多,会造成气泡病和突眼症状。 四、pH 一般鱼类适宜中性或弱碱性环境,pH值为78.5的范围。鱼类能够生活的pH值一般为5.0一9.5。但酸性水可使鱼血的pH值下降,并减低了血液的载氧能力,这样尽管水中的溶氧量并不很低,I而鱼仍然缺氧。所以鱼在酸性水中不爱活动,摄食和消化吸收都差,生长受到抑制。此外,酸性水中细菌、藻类和各种浮游动物的生长繁殖受到影响,有机质的分解速率降低,这对鱼类都有间接的影响。当pH值超出一般的极限范围(45以下,10以上)时,会破坏鱼的皮肤和鳃粘膜,直接造成危害。 鲑科鱼类对水的pH值
17、要求较严格,在pH为56.5范围内,生长率就明显下降。草、青、鲢、鳙等对pH值的变化有较大的适应能力,其适应范围为4.610.2。 五、光、声、电、水流及底质等因子对鱼类生活的影响 (一)光 光对鱼类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多方面影响。 1光与鱼类的视觉器官 栖息在不同生境的鱼类,由于光线强弱不同,眼的大小和构造发生适应性变化。生活在光线很弱的江湖混水底部的鱼眼一般较小,如泥鳅等。生活在只有微弱光线的洞穴中的鱼,眼往往退化,如盲锵,或极小,如黄鳝。生活在中上层的鱼类,通常眼十分发达。但在海洋弱光层(水下80一400m)生活的一些鱼类却具有比较发达的眼,以弥补光度的不足,如一些发光鲷。 2光与鱼类的体色
18、 不少鱼类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似色泽与光强度的体色,这在皮肤一章中已经讲到。 3光对鱼类摄食的影响 有一些鱼类依靠视觉在白昼摄食,而另外一些鱼类如鲶、鳗、黄鳝等则在夜间摄食,光度的强弱成为这些鱼摄食的信号。 4光对鱼类胚胎发育的影响 浮性卵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才能正常发育,在暗处卵的发育将延缓,例如将比目鱼卵放在黑暗环境中,它的胚胎发育会延迟12天。而鲑鳟鱼则需在无光照的条件下发育,光线会延缓鱼卵的发育,如将大麻哈鱼卵放在有光处发育,要比无光处慢45天,过度的光照甚至造成鱼卵死亡。 5光对鱼类繁殖的影响 按照鱼类产卵的季节,可将鱼类分为长日照与短日照发育两大类型,光周期能够促进或延迟性腺的成熟。例
19、如美洲红点鲑属短日照类型,如果在10-11月产卵后,翌年1月中旬至4月底用比自然光线长的人工光照射后,再遮断自然光,缩短光照时间,结果在7月份提前产卵。这种结果在鲑、大麻哈鱼和香鱼也都得到证实。春夏产卵的长日照类型的欧鳊、青锵等在早期用比自然状态延长日照时间,也获得了提早成熟产卵的结果。当然不是对所有鱼类进行光处理就都能提早成熟产卵,这是因为除了光照之外还有其它因素也对鱼的成熟产卵有作用。 6鱼类对光的反应 鱼类对光反应可区分为正反应和负反应。当正反应时,鱼被光源所吸引或者聚集在一定的照明区中,不少种类为正反应鱼类,如沙丁鱼、刺鱼、小赤梢鱼和鲢等。当负反应时鱼离开光源或者从相对高的照明区进入棱
20、低的照明区,这包括近底层生活和喜暗的鱼类,例如鲶、鳗鲡等。当然鱼对光的反应不可能如此简单,在鱼的不同生理阶段,光的不同强度和不同光谱下,鱼的反应不会相同。 (二)声 已经知道鱼类能感受机械振动、次声振动和声振动,此外还可能感受超声振动,而且许多鱼类还能发声。按所发声音的性质,有的是机械声,如游动、摄食、呼吸等动作时发出的声音。还有一些是生物声,具有一定的生态意义,如恐吓声、认识声(如集群声、雌雄识别声等)和信号声(如危险信号、摄食信号)等。因而水域环境中声振动对鱼类生活有重大影响。已有不少实验取得了一定的结果。 派克的实验是在水池一端抖动一束钉作为声源,结果圆鯙等力图离开声源,而一些凶猛鱼类如
21、鲂鮄则游向声源,虹锵、底锵等在声源作用时沉入水底,经过几分钟对声源产生适应后重新又上升到上层。这说明对同 一个声源,不同种鱼类的反应是不同的。普罗塔索夫在实验中模拟雄性黑口新缎虎鱼的召集信号,结果实验水区中接近性成熟状态的雌鱼开始向产卵巢的进口处集中,其中一部分进入巢中,另一些在发声器附近很不安地运动。而未接近性成熟的雌鱼则不被雄鱼的召唤信号所吸引。这说明同一种鱼,它们的生理状态也会对声源产生不同的反应。 一些生产性实验也得到了有意义的结果。如对鲤放出它的游泳捕食声时,它就会络绎不绝地集中到击声器的周围。由于鲤不喜欢过强的声音,所以它通常离击声器有几米距离。用一定频率的纯音对网箱中的真鲷进行训
22、练后,可以用这样的声音(400赫兹)将真鲷集中到饵料台周围。 阿斯拉诺娃的试验查明,突然的噪声会引起集群的鲲和一种鲱剧烈的下沉,噪声停止后12min,鱼重新上升,但与声源保持20一30m的距离。船舶机器的响声或桨碰击船舷常使产卵前替居河底的鲑跳出水面。噪声会使鲢从水中跃出。但是鱼对噪声产生适应后就会继续按原先的方式来安排自己,如果噪声变化很慢(超过10s),鱼群的反应很微弱。此外,当爆炸时,如果压差变化到1550兆巴,对鱼会造成致命的伤害。 (三)电流 鱼类对电流呈灵敏的反应,但反应的灵敏度因种而异。通常皮肤感受器发达的鱼对电流的反应更为灵敏。例如叉尾鲴对电流的反应比金鱼强烈。同种鱼类中个体较
23、大的对电流反应较快。在大海中洄游的鱼类,可能是以感受大地的微弱电流来确定方向。 鱼类能用自己的放电器官进行放电。放电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强电鱼,它们具有发达的电器官,能产生电压为100400V以上的电场,例如电鲶、电鳗、电鳐等约有几十种。另一类是弱电鱼,它们的电器官不太发达,能恒定地发生电脉冲,产生的电压小于1V,例如黑海瞻星鱼等超过300种。此外,大量的虽然是非电鱼,它们没有放电器官,但也能形成弱的生物电场,例如体长1517cm的泥鳅能发放5085ms的电脉冲,电位差值为15mY(距离为510cm)。泥鳅、鳗鲡、鲫发生的电流强度为10的负7次方安。强电鱼依靠放电来攻击和防卫,弱电鱼和非电鱼
24、的电流则具有信号作用。 实验证明,在直流电电场中,鱼开始表现为不安的状态,且力图逃出电场,这时鱼力求占有其体轴与电流方向平行的位置,此时出现呼吸节律的加速。随着电场电压的加大,引起鱼的头部转向阳极并向阳极游去,这称为趋阳反应。当电场电压超过鱼的耐受程度时,鱼被电麻痹并随之死亡。鱼类对交流电场的反应在最初阶段与直流电场大致相同,当电压继续加大时,鱼横于电力线的位置,进一步则产生电休克。此外,水流对鱼的体型,鳍的适应性构造和性腺发育等都有影响;底质对鱼的生殖、索饵和越冬等有关;水中悬浮物对鱼的呼吸,水的透明度以及天然饵料的繁殖等都有重要的影。第二节 鱼类与生物性因子的关系 鱼类环境中的生物因子,一
25、般是指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其它种鱼类和鱼类以外的水生动植物。有的情况下,特别在小型水体中分析环境的生物因子时,还包括同种的其它个体。 一、鱼类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种内关系 同种鱼类的个体之间存在多种型式的关系,而且这些关系可由于鱼类不同的生活阶段,生理状态以及外界环境因子的状况发生变动。 1同种个体的集群生活 不少鱼类营集群生活,有时鱼群可以达到很大的数量,例如冰岛附近海域中的鲱鱼群可重达50-200t。更多的鱼类只是在生命周期的一定阶段集群生活,例如许多鱼类在幼小时集群,长大后就分散活动,乌鳢就属于这种类型。更多的鱼类在产卵、索饵和越冬中形成临时性的群体,在这些生命活动完结后,集群现象消失。
26、这在淡水鱼类中十分普遍。有时集群还与光照情况有关,许多种类在白昼集群,至夜间或黑暗状况下鱼群即分散。 集群生活表现了同种个体之间的互助,这对鱼类的生存起着十分有利的作用,例如集群可以更好地防卫敌害的袭击。因为当敌害出现时,很快就为群中的所有个体所察觉,而离群的个体却很容易被凶猛者所捕获。海中的竹笑鱼在未能打散鲢鱼群时,无法捕捉到单个鲢鱼。集群还有助于鱼类逃离移动中的网具,因为鱼群中的个体都十分敏感,反应极快,当领头鱼遇到阻碍改变方向时,整个鱼群几乎同时产生转向的协调运动。集群还有利于发现饵料生物。此外,鱼在成群游动中可形成有利于游泳的动水力学条件,比单独行动时减低了阻力。当然集群生活也有不利的
27、方面,一是过于集中容易被敌害发现,另一方面饵料生物有时供应不足,很大的鱼群能迅速吃完饵料生物而不得不迁移到其它地区去索饵,这不利于迅速生长。 2鱼类的非集群生活 不少鱼类,尤其是底栖鱼类和筑巢产卵鱼类营分散生活。它们一生或大部分时间分散生活,或者只按家族聚居。底栖鱼类形成这种生活方式,显然有利于各个个体找到适宜的栖居地和摄取到足够的饵料。例如乌鳢在筑巢产卵、鱼卵孵化和苗种生长阶段往往一个家族聚居在一起。 3种内关系的矛盾方面 生活在同一水域特别是小水体中的同种鱼类,个体之间存在着种种矛盾。在个体密度较大的情况下,这些矛盾更为突出。许多凶猛鱼类当环境中营养条件恶化时,就会发生大鱼吞食小鱼的现象。
28、这种状况甚至在非凶猛鱼类中有时也能出现。许多种类在食物紧张的情况下吞食同种个体,具有保存本种的适应意义。例如胡瓜鱼在丰产年份大量吞食自己的幼鱼,从而起到数量调节作用。巴尔喀什湖的河鲈,幼鱼吃浮游动物,成鱼在水域中没有其它鱼可吃的情况下,以本种的幼鱼为食,以此来维持种的延存。 鱼类还存在种内寄生现象,如角鲼鲸亚目的一些深水种类雄鱼很小,其口部生长在雌鱼身上,以雌鱼的体液为食。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在深海环境中保证繁殖的特殊适应性。 同种个体在栖居地、饵料、产卵场地和其它非生物条件的竞争方面,特别在密度过高的情况下,存在种种矛盾,对此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分析。 (二)种间关系 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的各种鱼类
29、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如凶猛鱼类和被食者的关系,直接或间接争夺饵料的关系,寄生关系,此外鱼类种间还存在共生和共栖现象和争夺生活环境条件与产卵场所等矛盾。 1凶猛鱼类和被食者的关系 吃鱼的凶猛鱼类在所生活环境中捕食其他种鱼类,被捕食的鱼类中有一些本身也是凶猛鱼,它们以更小的鱼类为食,这种关系可能不止12个层次。这是鱼类种间最为紧张的关系。在同一个鱼类区系中,天然水域内凶猛鱼和被食者都已形成种的适应特性。凶猛鱼类在捕食能力、捕食器官的结构等方面能够有效地在本区系中捕捉到食物鱼。而被食者也同样形成了适应,如通过快速生长以摆脱凶猛鱼类的追捕;鳍上生长硬棘或硬刺,以抵御凶猛鱼的残害
30、。在同一个鱼类区系中,两者形成了相互适应,从而达到了种间的生态平衡。 通常起源于低纬度区系的鱼类大多为狭食性,它们能适应的食物种类较少。但低纬度区系的被食鱼比高纬度的防御能力强、繁殖力高、保护能力大;相对的凶猛鱼类的捕食能力也强。所以当不同鱼类区系的种类生活在同一个水域中时,凶猛鱼与被食者之间的关系远较同一区系的种间关系紧张。此时,低纬度区系的凶猛鱼一般能够比较顺利改食高纬度区系的被食种类,而高纬度区系的凶猛鱼要改食低纬度区系的种系则困难得多。在鱼类的驯化和增殖中应该考虑到这些关系的不同特点。 2鱼类之间直接或间接争夺饵料的关系 同一鱼类区系中,种与种之间通过食性的分化或食物组成的不同,关系得
31、到协调。如撼以鱼为食,草鱼吃高等植物,鲢滤食浮游植物等。直接争夺饵料的关系是摄食相同的食物成分,如鲸摄食小型鱼类,它们之间在饵料上存在直接尖锐的矛盾。间接争夺饵料的关系如鲢摄食浮游植物,与鳙的食物浮游动物的饵料相同,二者存在间接的矛盾。 3共栖和共生 鱼类也存在共栖现象,最典型的例子是鲨鱼和鲫鱼的相互关系。鲫鱼的第一背鳍变成吸盘,它可以依靠吸盘吸附在鲨的身体腹面,而被带到食物丰盛的地区或在随鲨鱼移动中检食鲨鱼的残饵。还有一种领航鱼常和鲨生活在一起,它的视觉敏锐,行动迅速,所以不会被鲨鱼捕到,而它常常追随缓行的船只,似乎是指示鲨捕取船上抛下来的食物,而自己则吃食鲨的残饵。 有一种裂唇鱼专吃笛鲷等口腔中和鳃部的寄生虫,起着“清洁工”的作用。这种鱼体色鲜艳,在病鱼前面游来游去,当它们进入病鱼口腔中时,病鱼并不伤害它。这种现象属于共生的范畴。 4寄生 鱼类种间寄生的现象比较少。一种是寄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