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读书笔记学习笔记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理解教育 肖川在书中从中外、古今对教育一词的含义解释与名家论述出发,阐述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教育,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与独特性的彰显;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说,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和灵魂的感召。 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良好的教育一定能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迷的双眼带来证明,给孱弱的身躯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
2、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而一个拥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 可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呢?良好的教育,不正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艰辛实践、孜孜求索的吗?肖川在什么是良好的教育一书中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问题;如果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我想,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是提
3、高人的素质;学会过美好的生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人,这是完美教育的鹄的。 学会阅读 肖川在文中的一席话:在校本培训中,引导教师系统阅读是极及重要的。只有为教师建构一个认知平台,形成对于教育问题的基本的认知框架,他才会有基本的判断力、鉴赏力和批判性的思考力。通过系统地阅读优秀的教育文献,在教师们的心中确立起关于教育的基本问题、基本的概念与范畴、基本的原理与命题。本 促进教师成长,最重要的要帮助教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系统地阅读,批判性阅读。文字作为表达人类思想与情感的载体,其广阔与纤细、其玄妙与确当,恐怕是其他形式,比如图象与音韵所比拟不了的。文字背后有广阔的空间,给思想留下
4、了纵横驰骋的广袤场域。张大千先生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读书对于画家当是如此重要,对于教师也就不言而喻了。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自察。伴随着感悟与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也渐渐平静,让自己始终保持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地契入现实,介入生活,创造生活。教育首先是教师的示范对学生的影响。如果我们教师不能以平静、闲适的心绪感受阅读的快乐又如何让学生体会学习的益人心智、怡人情性、变化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而至多只会让学生希冀学习给他们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实惠。那么“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高雅之士从何而
5、来?有助于生命舒展、生命涌动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的本体性育人,又如何体现? 认识(教)科研 对于教科研,教师的认识是多种多样的,可如果我们静心阅读几本书,专心听几堂讲座,用文字记录我们实际教学中的交流与感悟,总会有一些收获。 肖川的文中写道,科研之所以兴校就在于: 首先,教育科研有助于明确办学思想和教育追求。办学思想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个方向问题。方向对了,路再远,也会有抵达的那一天。 其次,教育科研有助于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凝聚人心,鼓舞士气,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他说:“对于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 再次,教育科研给予教师发展的空间和机会,有助于丰富教师工作的动机与明
6、确努力的方向,从而使教师获得更快、更好地成长。 最后,在学校,探索本身就具有教育的价值。因为探索带给人的是开放的心态、学习的需要、超越的意向和成长的渴望。完善教学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经和形式,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作为师生共在共生的精神生活过程,是认知、交往和审美交互作用,相互生成的过程。 肖川文中对完美教学的诠释是“深刻”与“真诚”。所谓“深刻”意味着能够给予学生匠心独运、别有洞天之感,能够唤起学生的惊异感和想象力,能够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当然,所谓“深刻”,总是相对的。这首先需要教师对教学对象有充分的了解,使教学的目标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引领学生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是处于学
7、生的“最近发展区”的。 而所谓“真诚”,意味着师生之间坦诚率真,彼此都尽情地表露瞬间的感情和态度:意味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出自内心真实的感受,所表达的一切都是从心灵深处流溢出来的切肤之感,没有矫揉造作、故作姿态,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奈与空洞,有着自然、真切与和谐之美。实践证明,一个教师若能以真诚的自我对待学生,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情感,真诚地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学生就会敞开心扉,向教师说出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感受,真正做到心心相印。完美教学或许只是我们期望到达的一种境界,人们对教学活动的认识,也经历着从丰富、具体的教学实践到抽象、简约的教学模式的生成,再到对十
8、分个性化的教学艺术的呼唤与青睐这样的过程,对我们每一个教师个体,通过自己的阅读与思考,实践与反思,在自身成长的进程中不断完善我们的教学,让学生在我们的教学中感受到人性之美、人伦之美、人道之美;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学之美;感受到人类心灵的博大与深邃;感受到人类创造的文化的灿烂与辉煌;能够唤起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唤起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热烈憧憬和乐观、光明、正直的期待;能够以新的眼光审视生活、洞察人性物理。找一些碎时,看一篇美文,犹如劳作流汗后的凉茶,沁人心脾;留一份静心,体会一部经典,总能生成新的智慧和提升对生活的热爱。阅读不仅伴我成长也成为我生活中的幸福时刻肖川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教学艺术是教师
9、教学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最好确证,没有对教学模式的创造性运用,教师的上课就容易成为“教教案”、“教教材”,而不是“教学生”,教学就难以避免封闭性、机械性、刻板与程式化,就难以避免教师唱独角戏,就不可能顾及到学生独特的生命表现和学生提出的非常个性化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丰富的精神生活、自主交往和个性展示都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完美的教学一定能使学生感受到人性之美、人伦之美、人道之美,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学之美、智慧之美,感受到人类心灵的博大与深邃,感受到人类所创造文化的灿烂与辉煌,能够唤起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唤起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热烈憧憬和乐观、光明、正直的期待,能够使学生以新的眼光审视生活、洞察人生
10、。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提问:什么样的情境我们可称之为“教育情境”?更明确地说,我们根据什么将“教育”与“摧残”“愚弄”“欺骗”“蒙蔽”“操纵”“控制”“宰制”“禁锢”“束缚”“奴役”“洗脑”“灌输”“宣传”“戕害”“蛊惑”和“教唆”等等区分开来?而这些都可以“教育”的名义和“教育”的形式出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高校招生制度,相对来说是最为公平的。可是,我们为了公平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那就是牺牲了整整一代人的自由和谐发展。为了在高考中尽可能地得高分,我们不得不压抑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花成倍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学科。结果是“全面的丰收,导致全面的平庸。” 学习笔记:如何才能打造出
11、高效的课堂?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打造出高效的课堂呢?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 我们知道,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用好这四十五分钟的每一秒,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预设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于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新标准)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读标准,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对照执行。根据因材
12、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 此外还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不在面面俱到,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合理地讲练,每节课都要有比较深入的信息反馈与调整,确保每节课中目标的达成度。 二、师生角色的分配要科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
13、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的教学方法要有根本的改变。我们要让学生先学,让学生按照老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在导学提纲的指导下进行看书、自学。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下一步的“教”。在这个“教”的过程中,教者
14、要做的事情就是“授之以渔”。让学生在自学中自己发现问题,并且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者要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让老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全融入到一起。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 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提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学艺术性强给人的感染力就深,反之就苍白无力。教学艺术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包括老师基本功,诸如普通话、粉笔字等,就语言表达来说,普通话干练流畅,节奏感强,抑扬顿挫,生动形象,感染力就深,印象就好。还有导入、过渡、提问、板书设计、教具使用等。总之教学艺术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教师素质的综合效应。一节好
15、课会使人感到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它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乐学好学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四、适当的激励机制 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培优补差工作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有事实表明,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的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尤其值得我们重视。补差,首先是“治懒”,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懒”,包括思维上的懒和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练习中懒的表现为练习速度慢,作业完成不及时,家庭作业拖拉等。针对以上情况,分别要施之有效的措施,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的密度
16、,把一些略简单的问题请差生回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二是给他们板演的机会,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三是课堂作业堂堂清,教师要严格监督,不给他们抄袭的机会;四是不能让他们有拖拉家庭作业的机会,一经发现及时进行批评,并严格处理。 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成绩的进步,更要鼓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能积极地发言、认真地练习,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地鼓励。我们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作准备。 总之,理想的课堂教学是充满生命力的,是“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致力于“追求高效,减少低效,杜绝无效”的境界。全情的投入,注重研究,于细节处下功夫就一
17、定能打造出高效的课堂!学习“魅力课堂”之体会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的教学方法要有根本的改变。我们要让学生先学,让学生按照老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在导学提纲的指导下进行看书、自
18、学。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下一步的“教”。在这个“教”的过程中,教者要做的事情就是“授之以渔”。让学生在自学中自己发现问题,并且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者要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让老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全融入到一起。 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成绩的进步,更要鼓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能积极地发言、认真地练习,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地鼓励。我们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作准备。“自主建构 彰显效性”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学习笔记全国教改先进工作者、特级教师、水城名师陶艳珍老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二
19、五自主建构、彰显效性式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即:“一个中心”: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两大特点”:自主建构,彰显效性;“五大模块”:确立学习定向点,自主探究,展示提升,效果评价,课外拓展)。我作为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有幸成为陶老师的徒弟,通过“自主建构 彰显效性”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有关理论的学习,深感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受益匪浅。我认为传统的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过分地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及规范统一的教学要求和权威评价,注重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及思维创造性的培养。创新能力、实践探索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生总是按照教师的设计进行思考,按教师的要求来完成学习任务。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
20、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这样的教育教学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学会学习中,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勇于展示自我,勇于标新立异,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挖掘创造潜力,展示创造才能。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
21、一个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三维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另一个因素是学生的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在“理解内容”方面,教师容易低估或高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探寻降低课堂经营成本、提高常态教学质效的策略。课堂效果好而资源投入高昂,是不切实际的教育行为,不值得提倡,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成本低却效果好的课堂。 关于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认为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 关注课堂,关注实效,是每一个关心教育的人最根本的出发点。降低课堂成本,走进真实课堂更是每一位教师最朴素的愿望。在这纷繁的
22、课改大潮中,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瞻前顾后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郸学步也不好。拥有可贵的灵魂思想,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髓,才能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减少在左右摇摆中的机械追随与模仿,潜心提炼,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语文新课标的三个回归(理论学习笔记) 一、.回归到培养语文素养上 应当承认,当前的语文教学受高考和评价体制的限制,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中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宇,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
23、差,住往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
24、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做法如下: 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在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即“传神之笔”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
25、,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从课外来说,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班委选举;课前1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让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二、.回归到学生阅读背诵上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讲过,他二十年代在北大读书时,教他们莎士比亚戏剧的一位外国教授,一上课就让他们读,如果不懂,还要读
26、。就这样,一堂课读来读去,终于领会了莎翁戏词的妙处了。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是很重要的。 叶圣陶先生多次重申“要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在他的精读指导举隅一文中,力推“吟诵”。正如诗圣杜甫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古圣先贤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而我们当代的有些语文教师却束之高阁,去搞新花样。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口而诵,心而惟”,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幼童牙牙学语,启蒙老师没有什么句法分析与教学模式,不也成功了吗?今天的教师“为讲而讲”,学生“为学而学”,“方法
27、”多样,而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或复习时却知之甚少,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新课标“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 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 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
28、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经过多次实验得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 巴金在回忆学生生涯与创作的关系时也说过,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子里面,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懂得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笔者在南师大听语文课时,该校的语文特级教师王栋生曾幽默地说“南师大的语文课没听头,就是读读背背”。 三、回归到学生自悟探究上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
29、主”的情况基本未变。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的卖弄,也不是教师讲述教师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文章乃天成妙手偶得之。”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
30、、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我国学者庞维国这样概括“自主学习”: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有创新的火花。笔者在初一新教材的语文教学中,尝试运用“小组互动探究五步法”,也就是:1.读读喜爱的语段;2.说说探究的内容;3.问问不懂的问题;4.帮帮助解决疑难;5.选
31、选探究优胜者。课堂以多元的对话为模式,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使整个课堂弥漫着一股亲切、活泼的气氛。课堂上或争先发言、或正反抗辩、或据案慷慨、或点评、或小组讨论。教师在课堂上架设起一座文本与学生对话的桥梁。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愿我们的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理论学习笔记:教育新理念简介: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的革命;学科教育的新视野;素质教育跨世纪教育思想;对理想教育的追求;教育研究重心的转移。 1、对教师角色的重新认识。见总序 教师是一种专门化的职业,它存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性。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是思想的启迪者,是心灵世界的开拍者,是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师;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师职业的专门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的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 中国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变革,正在从发展数量句提高质量转变,提高质量将成为新世纪教师队伍建设的主旋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