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检测试题专题十二 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背景1孟子反对君主绝对专制权力2汉代思想演变儒家伦理影响深远3汉初“无为而治”的作用4魏晋玄学与儒家思想5程朱理学范仲淹注重儒学修为6程朱理学的影响7宋明理学与宗族宗规8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经世致用思想9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需要相互尊重10古代科技传统科技观念对西学东渐的影响11古代文学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影响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广东梅州一模)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
2、“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墨子亲士中云:“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A.百家争鸣的局面加剧诸侯争霸B.墨家的主张未对政局产生影响C.儒家思想更符合当时时代需求D.知识阶层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解析:D根据材料可知,子贡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以一己之力改变天下格局。墨家则主张治国应优待贤士,由此可以看出这两段材料共同体现了知识阶层因其重要作用而使得社会地位日益提高,故D项正确。A项颠倒了因果关系,诸侯争霸导致百家争鸣;B项说法过于绝对;C项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被各国统治者重视,法家在当时受重视,故错误。
3、【新知生成】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春秋中后期,士作为一个社会等级逐步解体。由于礼崩乐坏、宗法制松弛以至于瓦解,士失去了生活保障,除了“六艺”知识,已经一无所有;另一方面,士摆脱了宗法制的束缚,不再受卿大夫的役使,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而大国出于争霸的政治需要,使得各诸侯国争相“尚贤”“使能”,从而刺激了社会对智能、知识的需求急剧增长;以传播文化与政治知识为主的私学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不仅培养出大批文化人,而且形成“不争轻重尊卑贵贱,而争于道”的文化理念。2.(2018安徽蚌埠一模)孟子说过:“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统治者如果违背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据此
4、可知,他们()A.反对君主绝对专制权力 B.政治主张根本对立C.实质是在反对君主制度 D.具有民主化的倾向解析:A材料中孟子所说的意思是:君主犯了大的过错,臣子就要劝诫,但是君主如果多次不听劝阻,臣子就可以让其他更贤明的人当君主。由此可知,孟子认为君主要实行仁政,听从臣子的建议,否则会被推翻;卢梭认为统治阶级不要违背民意,人民有权推翻违背民意的统治者。可见二者都反对君主绝对专制权力,故A项正确。由材料可知二者主张基本相同,不是对立,故B项错误。卢梭和孟子都反对君主绝对专制权力,而不是反对君主制度,故C项错误。孟子不具有民主化倾向,故D项错误。3.(2018福建福州二模)东汉献帝时,就重臣伏完与
5、其女(系汉献帝的皇后)相见的礼仪展开激论,最后采纳郑玄意见:伏完公事时从臣礼,皇后在私下场合从子礼。郑玄之议为后世所沿用,并在1123年高丽类似争议中被引为案例,成功逼迫仁宗外祖、权臣李资谦让步遵从。这表明()A.礼乐制度得以重建 B.儒家伦理影响深远C.君臣矛盾得以化解 D.中华文化圈的形成解析:B据材料“伏完公事时从臣礼,皇后在私下场合从子礼”可知儒家思想强调君臣、父子等伦理纲常,在1123年的高丽被引为案例,说明儒家伦理影响深远,B项正确。材料表明儒家强调等级名分,未涉及礼乐制度的重建和君臣矛盾,A、C两项错误;材料“高丽类似争议中被引为案例”强调儒家思想对中华文化圈的影响而不是强调中华
6、文化圈形成,D项错误。4.(2018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记述出处(汉初)“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汉初)“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史记萧相国世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史记吕太后本纪“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史记平准书上表为史记有关西汉前期“无为而治”的历史叙述。据此判断,“无为而治”()A.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B.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C.顺应了小国寡民的社会心理D.保证了地方自主发展的权力解析:A“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指汉初经济残破社会不稳,流亡
7、者甚多;“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是指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思想;“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家给人足”是指通过“无为而治”西汉社会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A项正确。“无为而治”主要是恢复发展经济而不是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故B项错误;汉为统一国家,统治区域广阔,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地方自主发展,故D项错误。5.(2018辽宁抚顺一模)魏晋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由此可见,魏晋玄学()A.
8、注重调和儒道促使儒道兼容B.融合儒佛道三教体现三位一体C.坚持儒家名教强调儒家正统D.鼓吹“天理”宣传存天理灭人欲解析:A魏晋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思潮主张维护纲常名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的统治秩序,具有儒家思想的特征;同时主张“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故魏晋玄学体现了儒道融合的趋势,所以A正确。6.(2018安徽安庆二模)北宋理学家张载年少时,“学无所不窥,特别好讲究军事,华十八,当西夏用兵时,上书谒范仲淹。仲淹一见,认为大器,却戒责他道:儒者自有名教的乐地,何用谈兵。并劝他读中庸”。这说明()A.宋统治集团重文轻武 B.
9、范仲淹想打压张载C.范仲淹讲究儒学修为 D.宋儒学家消极遁世解析:C根据材料可知,范仲淹强调张载要加强对儒学精髓尤其是孔孟道统的学习,反映了范仲淹讲究儒学修为,并不看重兵家之事,故C项正确。重文轻武可能会影响范仲淹的人才观,但其一人并不能代表整个统治集团,故排除A项;材料范仲淹是对张载进行引导而非打压,故排除B项;D项错误,宋代儒学家大多具有积极入世的天下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并非消极遁世。7.(2018湖北华中师大质检)有学者指出,程朱理学的理性主义特征使人们从宗教感情中解脱出来,从鬼神迷信中清醒,从汉唐经传注疏的胡同中走出,这说明程朱理学()A.有利于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B.确立了理学官方哲学的
10、地位C.破除了宗教的精神束缚D.改变了传统的治学方式解析:A据材料“程朱理学的理性主义特征使人们从宗教感情中解脱出来,从鬼神迷信中清醒,从汉唐经传注疏的胡同中走出”,可以得出程朱理学使人们在信念、治学方式等方面发生转变,有利于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故A项正确;确立了理学官方哲学的地位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宗教思想一直存在,故C项错误;改变了传统的治学方式仅体现材料部分信息,不全面,故D项错误。8.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的郑氏家族,极其重视祭祖,族人参加祭祀时,要诵读族谱,击鼓讲唱:“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毋徇私以妨大义,毋
11、怠惰以荒厥事,毋纵奢以干天刑”这表明郑氏家规()A.强调尊卑等级关系 B.弱化族人社会责任C.巩固宗法血缘制度 D.立足伦理注重规范解析:D材料“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毋纵奢以干天刑”强调的是遵循儒家的纲常伦理、安分守己、遵规守纪,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出“尊卑等级关系”,排除A项;郑氏家规注重族人的社会责任,B项错误;材料强调家庭成员的和睦相处及社会责任,并未体现宗法血缘制度,C项错误。9.在反思清朝何以取代明朝的时候,顾炎武对清代以前的传统思想观念给国民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一条可以为全社会所遵循的“行己有耻”的道德底线和基本原则,体现一名思想家的历史
12、的“自觉”。这种“自觉”表现在()A.忠君恤民,保家卫国的天下情怀B.反对苛政,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C.仁孝当先,舍生取义的儒者风范D.兼济天下,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解析:D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依据题干,顾炎武“提出一条可以为全社会所遵循的行己有耻的道德底线和基本原则”,是反对宋明理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体现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主张,据此可判断答案为D。A、B、C三项与题干以及顾炎武的思想均有偏离,排除。10.(2018广东茂名一模)16世纪以来,传教士利玛窦寻找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点,开创的“合儒超儒”的传教策略,赢得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好感。其去世后,部分传教士开始采取激进式的传教方式,坚决排斥儒家
13、思想,酿成“南京教案”,传教士们在中国内地几乎无立足之地。这反映出()A.中国缺乏传播西方宗教文化的条件B.中国儒家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相对立C.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需要相互尊重D.中国文化专制政策根深蒂固解析:C材料比较了利玛窦和部分传教士两种不同的传教策略及结果,当西方立足中国文化、尊重中国文化时,在华传教就得到认可;当采用激进的方法、排斥中国文化时,在华传教就会受到阻碍,这说明文化交流需要相互尊重,故C项正确。11.泰西水法是介绍西方水利科学的著作,由意大利在华传教士与明末士大夫徐光启合译。四库全书总目介绍此书并指出:“西洋之学,以测量步算为第一,而奇器次之;奇器之中,水法尤切于民用,视他器
14、之徒矜工巧,为耳目之玩者又殊。固讲水利者所必资也。”这说明()A.传统科技观念影响了西学东渐B.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C.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广泛传播D.明末政府已突破闭关政策的局限解析:A根据材料“水法尤切于民用,视他器之徒矜工巧,为耳目之玩者又殊。故讲水利者所必资也”可知,四库全书总目是从有利于民用传统科技观念的角度来肯定西方的农业水利,对西学东渐的事物进行了选择性介绍,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肯定西洋水利,没有说明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故B项错误;近代西方科技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故D项错误。12.(2018山东潍坊
15、一模)宋室南渡之后,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加强了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使他们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这一文学特色()A.反映宋代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统治B.推动理学确立官方哲学地位C.表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影响D.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解析:C所谓的“庙堂”情怀是指关注国家大事,所谓的“义理”倾向是指在文学作品中阐释儒家思想,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说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影响,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0分,14题17分,共 37分)13.(2018辽宁沈阳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代,北京是印刷中心。中央政府印
16、书事属内务府,所刊本均称“内务本”。康熙、乾隆时代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到封建时代的顶峰,两帝均致力于文化事业,康熙十九年(1680年)于武英殿设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所刊书为“武英殿本”,简称“殿本”。殿本书甚多。如今流传的重要古籍,如十三经二十四史水经注等大部头著作都有殿本,殿本校刊、写刻、纸墨均精,为木版书中上品。清代北京城内除了内府官刻外,还有许多书坊刻书,所刻除一般经史和八股文试卷外,还刻小说、民歌、俗曲、鼓词、字典、法律、医书及初级满文课本等。苏州因地方经济发达,自明代以来即为出版印刷业的中心之一后起的有广州,当地从事海外贸易的富商注重文化事业,开设书坊刻书。佛山镇印书业是清末才兴起
17、的,开始用木版印制,后多用石印和铅字机印刷。佛山版多为通俗小说,这是近代市民社会的需要。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材料二印刷术的出现有时被看作是现代世界的首次民主革命。这种观点突出了印刷术本身具有的对权威的挑战;任何压抑民众的政权都清楚,文字非同小可到16世纪末期,肯定有很多欧洲王室成员和主教们希望印刷术不应那么普及,因为作为印刷术奉献给世界的第一个奇迹的社会运动就是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宗教权威的成功挑战,其影响至今还在改变这个世界。确实,对许多社会学家而言,特别是对马克斯韦伯来说,宗教改革如同其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所说的那样,产生了现代社会的主要精神气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玛丽
18、伊万丝社会简史现代世界的诞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印刷业的特点,分析清代印刷业兴盛的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印刷术的历史作用。(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材料一中北京、苏州、广州和佛山等地印刷业的发展反映出分布广泛;材料一“清代北京城内除了内府官刻外,还有许多书坊刻书”反映出北京的印刷业由政府主导也有私营书坊;材料一“除一般经史和八股文试卷外,还刻小说、民歌、俗曲、鼓词、字典、法律、医书及初级满文课本等”反映出印刷内容覆盖面广;材料一“大部头著作都有殿本,殿本校刊、写刻、纸墨均精。为木版书中上品”和“开始用木版印制,后多用石印和铅字机
19、印刷”反映出印刷技术高超。第二小问,材料一“两帝均致力于文化事业”反映出康乾两帝注重文化事业发展,说明政府重视;材料一“苏州因地方经济发达,自明代以来即为出版印刷业的中心之一”和“后起的有广州,当地从事海外贸易的富商注重文化事业,开设书坊刻书”反映出苏州和广州地区印刷业的发展与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发展有关;材料一“佛山版多为通俗小说,这是近代市民社会的需要”反映出市民阶级的文化需求刺激了小说印刷业的发展;另外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是印刷业兴盛的重要原因。第(2)问,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印刷术的发展,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要。材料二中“因为作为印刷术奉献给世界的第
20、一个奇迹的社会运动就是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宗教权威的成功挑战”反映出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利于解放思想,满足了世俗社会的需求;材料二中“产生了现代社会的主要精神气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反映出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答案:(1)特点:印刷业分布广泛;形式上官办(殿本)、私办(书坊)均有;印刷内容覆盖面广;印刷水平(印刷技术)高超。(4分)原因:政府(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商品经济)推动印刷业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与市民文化的发展需求;印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6分)(2)作用:普及文化教育;促进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发展(或答推动社会变革);有利于解放思
21、想(或答向权威挑战);满足市民阶层需要(或答满足人们文化生活需要);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每点3分,任答4点即可给10分)14.(2018重庆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具有丰富的环保思想。朱熹说:“禹之行水,则因其自然之势而导之,未尝以私智穿凿而有所事,是以水得其润下之性而不为害也。”据吕氏春秋记载:“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吕氏春秋义赏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在环保的措施上,商鞅变法规定“弃灰于道者被刑”;秦代田律中有“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
22、水”的禁令;明朝时虞衡(主管环保的官员)的职责有“春夏之交,毒药不施原野”。严火其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材料二19世纪中后期,英国环境污染日益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议会在大规模环境调查,掌握了大量材料与数据的基础上,于1847年通过了河道法令,规定授权卫生管理机构对没有实施供水防污措施的机构切断供水。1848年又颁布了第一部改善工业城镇环境的公共卫生法。不久又颁布了工人阶级住房法,改造贫民窟,改善人们居住环境。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的环保思想,并简析古代环保思想形成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23、说明古代中国与近代英国环境保护措施的异同。(11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则因其自然之势而导之”得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根据材料一“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得出尊重生命,爱惜万物;根据材料一“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得出合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第二小问,从思想、经济等角度分析,结合儒家和道家基本思想主张得出儒家强调“天人合一”、道家崇尚“道法自然”的思想;结合中国古代经济状况得出自然经济形成与发展的需求,维护统治的需要。第(2)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一“商鞅变法规定弃灰于道者被刑”和材料二“河道法令”等信息可以看出中英双方都制定相关法律,依法治理;根据材料一“明朝时虞衡
24、(主管环保的官员)”和材料二“规定授权卫生管理机构对没有实施供水防污措施的机构切断供水”可以看出中英双方都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根据材料一“弃灰于道者被刑”和材料二“对没有实施供水防污措施的机构切断供水”可以看出中英双方都严惩破坏环境的行为。不同点,结合中英不同的时代背景从经济、主导方、思想等方面考虑。答案:(1)思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尊重生命,爱惜万物;合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每点1分,共3分)原因:儒家“天人合一”、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自然经济形成与发展的需求;维护统治的需要。(3分)(2)相同:制定相关法律,依法治理;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严惩破坏环境的行为。(每点1分,共3分)不同:古代中国以服务农业发展为目的,带有“农本”色彩;近代英国以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为目的,具有“工业化”特征。古代中国主要由政府实施;近代英国除由政府主导外,还听取社会人员的建议。古代中国受儒、道等传统的思想影响;英国受近代民主法制思想的影响。(任答两点即可,每个比较点中英各2分,共8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