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2.98KB ,
资源ID:2010046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01004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汉语语法史.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汉语语法史.docx

1、汉语语法史汉语语法史第三部分 汉语语法史第一章 上古汉语语法的发展 第一节 从甲骨文看商代语法 汉语语法的基本特点是用词序和虚词表现语法范畴、造句规则和句型变化。这个基本特点早在商代就开始奠定了。甲骨文反映了这一基本特点,为研究商代语法提供了可靠的材料。以下从词类、句子成分、基本句型三个方面来认识商代语法。 一、词类 甲骨卜辞中的词,按照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类,各个词类发展不平衡。 1.名词 甲骨文中名词是最发达的一类,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占整个词汇的70%以上,有: 普通名词:天、土、山、木、禾、人、牛,等; 方位

2、名词:东、南、西、北、上、下,等; 时间名词:岁、年、今、明、旬,等; 专有名词,包括人名、族名、地名、干支等。 名词在句中主要作主语、宾语和定语,时间名词常作状语。如: 。(丙32.5) 王入方亦侵我西鄙田。(菁2.29.3) 壬戌卜,今日王省。(合32954) 2.动词 甲骨文里的动词几乎都是单音词,没有表示时体的附加成分。主要作谓语,有的带宾语,有的不带。如: 贞:我不其受年,(粹868) 王勿渔,其狩。(佚存656) 3.形容词 甲骨文里形容词有“吉、利、大、小、新、旧、赤、白、敏”等,在句中可作定语、状语或谓语。如: 王其田于昼,禽大豚。(甲3639) 王田于鸡,往来亡灾,王占曰:弘

3、吉。(佚347) 4.数词、量词 甲骨文里已有从“一”到“万”的数字,没有分数和约数,基数和序数形式上没有区别。如: 癸酉贞:帝五玉,其三小(羊)。(通486) 隻(获)兔七,隹卅。(续3.18.1) 甲骨文中有量词“朋(贝的单位)、丙(车的单位)、升”等。如: 易(赐)贝二朋。(南坊3.81) 车二丙。(佚存下915) 5.代词 甲骨文里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两类。第一人称代词有“我、余、朕”,第二人称代词有“乃、女”,指示代词有“之、兹”。 6.副词 情态副词:又、亦、乃,等。如: 七日壬申电,辛巳雨,壬午亦雨。(通422) 否定副词:不、弗、勿、毋,等。如: 之日大采雨,王不步。(粹100

4、4) 语气副词:其、佳(惟),等。如: 贞:今夕其雨,贞:今夕不雨。(甲3404) 7.介词 甲骨文中有介词“于、乎、在、以、自、从、及”等。如: 其告在后祖丁,王受又,(甲722) ) 东云,自南雨。(通3768.连词 甲骨文中的连词有“于、以、与、暨、又、自”等。如: 翌乙酉,烝于祖乙于后祖乙。(通41) 贞:羌十又五,卯五牢。(粹540) 至于甲骨文里有没有叹词和语气词,学界尚没有统一的意见。 二、句子成分 甲骨文中,主、谓、宾、定、状、补都已具备但不发达。 1.主语 甲骨文里的主语一般在动词前,如: 凤(风)止。(铁55.3) 乙丑卜,王贞:余伐猷。 也有少数主语放在动词后面。如: 己

5、丑卜,贞:今出羌,亡?。(粹1300) 2.谓语 甲骨文里,动词、形容词、数名词组都可以作谓语,如: 王禽狐卅又七。(合28414) 祖辛一牛,祖甲一牛,祖丁一牛。(通151) 3.宾语 宾语一般在动词后,如: 北方受禾,西方受禾,(戬26.4) 偶尔也放在动词前,有强调意味,如: 王其兕隻(获)。(粹935) 否定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如: 河杀我,不我杀,(乙54.6) 双宾语: 帝不降我年。(乙7793) 4.补语 表行为对象,以介词结构充当,如: 辛酉卜,贞:祈年于河。(合20085) 表行为发生的处所,通常也是介词结构充当,如: 辛酉,王田于鸡录。(合32848) 5.定语、状语

6、 我受黍年。(续二29.2) 五十犬,五十羊,五十豚。(前3.23.6) 今日不雨。(前3。17.5) 丁卯卜,王大隻(获)鱼。(通749) 三、句型 1.主+谓 凤(风)止。 帝若,帝弗若。 2.主+谓+宾 丁卯卜,王大隻(获)鱼。 壬申王其涉河。 主+(其、不)宾+谓 3.王其兕隻(获)。 王北羌伐。 动+双宾 4.主+帝受(授)我右(佑)。 5.连动式 王往兽。/ 翌甲午,王涉归。 6.兼语式 辛未,王令伐羌。 第二节 上古汉语实词的发展 一、上古汉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发展 1.名词的发展 周秦两汉时期,名词仍然是汉语最发达的词类。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作定语大多表示领属关系,少数

7、表示修饰关系。如: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楚辞?离骚) 名词也可以作谓语,如: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诗?大雅?思齐) 名词也可作状语,如: 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战国策?秦策一)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有时,名词有一个词头“有”,加在国名、族名前面,如“有夏”、“有周”、“有苗”等。 先秦开始出现词尾“子”,如: 若晋君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左传?僖公十五年) 播弃黎老,贼诛孩子。(墨子?明鬼下) 2.动词的发展 动词的基本功能仍然是作谓语,没有时体的区别,动作发生的时间是由副词、时间

8、词、语气词及上下文来表示。如: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左传?庄公十年) 上古动词也可作定语、状语,起修饰作用。如: 生拘石乞而问白公之死焉。(左传?哀公十六年) 汉有游女,不可求焉。(诗?周南?汉广) 3.形容词的发展 形容词的基本功能仍然是作状语、定语和谓语。如: 可使制梃而挞秦楚之坚甲利兵。(孟子?梁惠王上)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庄子?养生主) 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孟子?万章下) 了形容词词尾“然、焉、如、乎、若”等。如: 周代产生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诗?邶风?终风)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卫风?氓) 二、上古汉语数词的发展 1.多位数的表示 个位与十位

9、之间大多数要加“有”、“又”,到两汉则基本不用,如: 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尚书?尧典)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史记?太史公自序) 2.复数的表示 复数一般用“诸、众、群”等形容词来表示。如: 诸娣从之,祈祈如云。(诗?大雅?韩奕) 众心成城,众口铄金。(国语?周语下) 上古往往用“三、五、七、九、十二、百、千”等泛指多数。如: 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论语?公治长)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诗?周颂?噫嘻) 3.约数的表示 使用“数、余、所、许、左右”等词。如: 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墨子?节葬下) 地之相去也,千里有余。(孟子?离娄下) 4.不定

10、数的表示 两个数字连用表示不定数,如: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论语?八佾)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论语?先进) 5.分数的表示 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庄子?达生) 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史记?货殖列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老子五十章) 6.倍数的表示 此皆十倍其国之众而未能食其地也。(墨子?非攻下) 7.序数的表示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六十七章) 三、上古汉语量词的发展 1.度量衡量词 “寸、尺、丈、步、墨、寻、常、仞、里、舍”等。五尺为墨,八尺为寻,两寻为常,七尺或八尺为仞,三百步为里,三十里为舍。

11、 2.容器量词 借用某种物品的名称作为量词,表示某种物品的约数。如: 一箪食,一瓢饮。 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3(个体量词 先秦产生“本(用于草木)、乘、两(用于车)、介、个(用于竹)、匹、品、张”等,汉代产生了更多的量词如“把、发、口、块、枚、篇、片”等。 王悦之,益车四乘。 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技。(庄子?列御寇) 使在地之火,附一把炬。(论衡?感虚) 4.集体量词 先秦产生“秉、户、家、乘、束、双、驷、伍”等,如: 或取一秉秆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燕王闻之,泣数行下。(吕氏春秋?行论) 第三节 上古汉语代词的发展 一、人称代词 周代产生了“吾、卬、台、予”。“吾”和“我”

12、不同,“吾”只作主语和宾语,如: 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也。(论语?雍也) 第二人称代词,周代产生了“尔、而、若、戎”。如: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即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胜若,若果是也。(庄子?齐物论) 戎虽小子,而式弘大。(诗?大雅?民劳) 第三人称代词 厥、其、之、彼 文王受命厥中身,厥享国五十年。(书?无逸) 爱其母,施及庄公。(左传?隐公元年) 爱公叔段,欲立之。(左传?隐公元年)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二、指示代词 1.近指 兹可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也。(班固封燕然山铭) 大任在身,生此文王。(诗?大雅?大明)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

13、语?雍也) 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左传?昭公十二年) 2.远指 上古远指代词有“其、彼、匪、夫”。 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史记?滑稽列传)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庄子?齐物论) 匪风发兮,匪车偈之。(诗?桧风?匪风) (匪,用法同彼) 此夫老子所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史记?日者列传) 3.特指 特指代词有“尔、若、然”,有“如此”、“这样”、“那样”的意思。 夫子何善尔也。(礼记?檀弓上) 以若所言,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吕氏春秋?用众) 4.虚指 虚指代词有“某、或”,表示不能、不愿或不必说出的人或事。如

14、: 从某至某,广从六里。(战国策?秦策二) 于是使勇士某者往杀之。(公羊传?宣公六年)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励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礼记?中庸) 5.无指 表示“没有人”或“没有东西”的代词,有“莫”、“无”。如: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离娄上) 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史记?高祖本纪) 三、疑问代词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老子五十八章)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非之则胡为不去也,(谷梁传?宣公十七年) “许子冠乎,”曰:“冠。”

15、曰:“奚冠,”曰:“冠素。”(孟子?滕文公上)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而志,”(盍、阖,“何不”的合音) 第四节 上古汉语副词、介词的发展 一、上古副词的发展 从商代到周秦两汉,产生了大量新的副词,其语法意义和句法功能都有很大发展。 1.程度副词 甚、殊、孔、极、最、颇、太、少、已、尤、弥、益,等。 甚嚣,且尘上也。(左传?成公十六年)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诗?豳风?东山)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史记?刺客列传) 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史记?伍子胥列传)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积货滋多,蓄怨滋厚,不亡何待,(国语?楚语下) 2.范围副词 周秦时期范围副词产生

16、了20多个,其中表全体范围的有:毕、并、皆、俱、具、举、悉、咸,等。如: 是月也,耕者少舍,乃修阖扇,寝庙毕备。(礼记?月令) 朕卜并吉。(书?大诰)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书?汤誓) 表示限定范围的有:但、独、仅、特、徒、唯、直、止,等。如: 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史记?刘敬孙叔通列传) 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庄子?天运) 3.情态副词 屡、亟、数 表示行为多次重复。如: 屡顾尔仆,不输尔载。(诗?小雅?正月)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 浸、稍 表示行为的渐进。如: 小利贞,浸而长也。(易) 固 表示确凿无疑,可译为“本来”、“当然”。如: 王视晏子曰:“齐

17、人固善盗乎,”(晏子春秋?内篇) 表示必然,可译为“必定”、“一定”。如: 必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时间副词 初、昔、向、乡 表示追溯过去。如: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左传?隐公元年)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论语?颜渊) 将、且、其 表示行为将要发生。如: 大王且何以报魏,(战国策?魏策三) 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表示行为正在发生。 方、正尝、曾、既、已、业、业已 表示行为已经发生。 卒、终、竟 表示行为终于发生。 俄、旋 表示短暂的时间。 5.否定副词 不、弗 表示一般的否定。 毋、勿 表示禁止。 非

18、、匪、微 用于名词谓语的否定。如: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柏舟) 未 主要否定过去,常与“尝”连用。如: 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孟子?离娄下) 莫 表示禁止,相当于“不要”;又用于一般否定,相当于“不”。如: 斩有罪者以殉,曰:“莫如此不用王命”(国语?吴语) 诸将皆莫信,佯应曰:“诺。”(史记?淮阴侯列传) 6.语气副词 其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易?乾?文言)(“其”表揣测语气,可译为“大概”、“也许”。) 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左传?僖公五年)(“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

19、传?隐公三年)(“其”表祈使语气,可 译为“要”、“应当”。) 岂、渠、钜、独、宁 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怎么”。 无乃、毋乃 表示估量语气。如: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论语?雍也) 得微、得无、得亡 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莫非”、“该不会”。 7.谦敬副词 用在谓语前面,自己表示谦卑,对对方表示恭敬。 敬、谨、请、幸 对人表示恭敬。如: 徒属皆曰:“敬受命。”(史记?陈涉世家)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敢、窃 表示谦恭的语气。如: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战国策?赵策) 二、上古汉语介词的发展 周秦两汉时期,汉

20、语介词有很大的发展,介词大都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比如史记中有介词50个以上。 1.引介时间 于、以、乎、在、当、为、方、会、从、由、自、及、至、到、作,等。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会暮,大风起,汉兵纵左右翼围单于。(史记?匈奴列传) 及周之衰也,分而为两(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2.引介处所 于、於、在、即、自、从、道、以、自、乡,等。 第五节 上古汉语句法的发展 句法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句子成分即主、谓、宾、定、状、补的发展。 一、主语的发展 甲骨文句子主语大多是单词,周秦时期大量的短语充当主语,比如: 子路、曾析、冉有、公西华侍坐。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

21、异,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二、谓语的发展 谓语由并列、连动、兼语、主谓短语充当。比如: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子入而问其贤良之士而师事之。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三、宾语的发展 从语义上看,出现了多种宾语: 如: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受事宾语主体宾语 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存在宾语 如: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 结果宾语 如:玉不琢,不成器。 数量宾语 如: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句子形式的宾语 如: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 四、补语的发展 结果补语 如:若火之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22、趋向补语 如:楼缓闻之,逃去。 程度补语 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处所补语 如:齐攻宋,宋使臧子索救于荆。 时间补语 如:郑君死孝文时。 数量补语 如:太子击前,诵恭王之言,诵三遍而请习之。 受事补语 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比较补语 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工具补语 如: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 五、定语的发展 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形容词作定语名词作定语 如: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 数量词作状语 如: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 动词作定语 如: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 如:臣请遂道王者诸侯强弱存亡之效。 词组作定语六、状语的发展 副词作状语 如: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形容词作状语数词作状语 如:禹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 如:天下之士云合雾集。 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 如: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词组作状语 如: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