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58.36KB ,
资源ID:200824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00824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社会心理学+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社会心理学+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docx

1、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摘要】依恋是个体与另一个个体于长期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结。早期依恋的特征深刻地影响着成年之后的人际关系和精神健康。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到依恋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使儿童在安全依恋的模式下健康成长。本文对依恋的形成和类型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建立安全依恋模式的应对策略,对于培养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关键词】依恋,依恋类型,影响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重要的社会关系, 它对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有重要影响。选择给儿童正确的依恋模式,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意义。 一、依恋(一)依恋的定义最初对依恋进行研究的是鲍尔比,他以该术语描述我们对

2、于生活中某一特定个体的强烈情感联系。他认为,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在与陪伴者交往中往往感到愉悦,当他们感到压力或不确定时,陪伴者的出现是一种安慰。依恋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结。它对于激发父母和照顾者更精心地照料后代,对形成儿童最初信赖或不信赖的个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二)依恋的形成尽管很多父母在孩子一出生就对其产生了感情,但对婴儿来说,对另一个人形成真正的情感依恋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依恋是在婴儿与成人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依恋最早产生于母婴之间,因为母亲是婴儿接触最多、最广泛的抚养者。在与母亲最亲密、最密切的感情接触与交流中,婴儿与母亲之间建立一种特殊的社会情感联结,即对母亲产生依恋

3、。虽然婴儿最初的依恋对象是母亲,如果父亲与婴儿交往的事件增多,婴儿也会形成对父亲的依恋。依恋的形成是相互的,父母对婴儿的精心护理、关爱,婴儿对父母产生依恋,但婴儿的微笑、声音、长相可爱及满足父母希望等也吸引父母对婴儿的依恋。多年前,施卡福和埃莫森对一组刚出生的苏格兰婴儿进行了18个月的追踪研究。婴儿的母亲每个月都要接受一次访谈,访谈的目的是为了确定:(1)在7种情景中婴儿同亲密的陪伴者分离时的反应;(2)婴儿的分离反应是指向哪个个体。若一个儿童同某个人分离时总是表现出反抗行为,则认为他同这个人形成了依恋。他们发现,婴儿在同照料者形成亲密关系时主要经过以下几个连续阶段。1、非社会性阶段(0-6周

4、)这时的婴儿处于非社会性阶段,很多社会或非社会信息都可能会引发偏好反应,很少表现出抗拒行为。在这个阶段末,婴儿表现出对社会刺激的偏好。2、未分化的依恋阶段(6周-6、7个月)这个阶段的儿童对人更为偏好,但是还未能进一步分化-他们更多地对人而不是对其他类似人的物体微笑,任何人把他们从怀里放下都会让他们相当不安。他们对任何人的关注都感到快乐。3、分化的依恋阶段(大约7-9个月)这个时期的婴儿与某个特定个体分离时开始表现出抗拒行为。这时婴儿已经能爬了,他们常常试图追随着妈妈,缠着她,在妈妈回来时热情地欢迎她。他们也变得对陌生人有些警觉。施卡福和埃莫森认为,这些婴儿已经建立起最初的真正的依恋。4、多重

5、依恋的阶段(大约9-18个月)研究中的婴儿有一半在形成最初的依恋几周内和其他人,如父亲、兄弟姐妹、祖父母甚至某个固定的看护人也建立起了依恋关系。到18个月时,很少有婴儿只对一个人产生依恋,有的婴儿会有5个甚至更多的依恋对象。二、依恋类型对1-2岁婴儿与其父母和其他照料者依恋安全性的测量,现在通用的技术是安斯沃斯提出的陌生情景测验(Anisworth等,1978)。陌生情景测验包括了8个连续的情景,模拟了(1)自然情景中,有玩具时照料者/婴儿的互动(观察婴儿时都将照料者当作探索的安全基地);(2)暂时和照料者分离,陌生人的进入(这往往让婴儿感到不安);(3)重聚(关注不安的婴儿时都会从照料者哪里

6、获得安慰,重新开始玩耍)。对儿童在这些场景中的反应-探索行为,对陌生人和分离的反应,尤其是同亲密陪伴者重聚时的反应-的观察和分析,可将依恋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安全型依恋有母亲在时,这类婴儿会独自探索,母亲的离开会引起明显的不安。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有温暖的回应,如果他们感到很压抑,常常会寻求身体接触来缓解压力。有母亲在场时这类婴儿对陌生人很随和大方。(二)回避型依恋当他们他能够母亲分离时很少表现出抑郁,甚至当母亲想主动引起他们的注意时,他们仍然表现得很冷漠。这是一种消极依恋。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不融洽的,他们经常采用回避或保持距离的策略,但又害怕分离。(三)抗拒型依恋这类婴儿紧紧地靠在妈

7、妈身边,很少有探索行为。当母亲离开时他们会相当压抑,但当母亲返回时,他们的表现很矛盾,他们会接近母亲,但看上去对母亲的离去还在生气,甚至抗拒母亲主动的身体接触。 这类儿童不易对他人和周围环境产生信任感,经常与照料者保持一定距离。他们在探索环境时经常感到缺少安全感,会表现出抗拒新鲜刺激和社会情境,粘着成人甚至出现害怕和焦虑等行为。(四)混乱型不安全依恋这类依恋是一种最不安全的依恋类型。在陌生情境下,其行为表现为杂乱无章,缺乏目的性、组织性、前后不连贯。在这种依恋类型中,前三种类型的依恋行为以非同寻常的方式复杂地结合起来。这些儿童对依恋对象很冷漠,甚至产生各种行为问题,导致心理障碍。三、依恋对儿童

8、心理发展的影响鲍比尔和布莱斯顿认为,婴儿同主要养护人的不断交往中形成了一种内部工作模式,即对自我和他人的一种认知表征,用以解释事件并形成对人际关系的期望。敏感、反应及时的照顾会使儿童认为人们是可以依靠的,而不敏感、忽视或者虐待的看护方式将导致不安全感和缺乏信任。他们还提出,婴儿还会发展出一种针对自我的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他们在需要的时候吸引他人关注和寻求他人安慰的能力。所以,如果照料者能及时恰当地回应婴儿寻求关注的努力,婴儿就会相信“我是可爱的”,而如果照料者常常忽视或误解婴儿发出的信号,他们就会认为“我一无是处,大家不喜欢我”。可以推测,这两种模式相结合,将影响儿童的基本依

9、恋的质量和对未来人际关系的期望。他会形成什么样的期望呢?图一描述了内部工作模式理论的最新观点。建构起积极的自我和照料者工作模式的婴儿:(1)形成了安全型的基本依恋;(2)对将要面对的挑战充满自信;(3)更可能和朋友或未来的伴侣建立起安全和相互信赖的关系。积极的自我工作模式和消极的他人工作模式的结合(这可能是由于婴儿能成功地引起照料者的注意,但是照料者过于武断和不敏感)可能使婴儿形成回避型依恋,对重要的感情关系感到漠然。消极的自我模式和积极的他人模式相结合(这可能是由于当有需求时,婴儿有时能但不是总是能唤起他人的关心)可能形成抗拒型依恋,并建立安全情感联系过于执著。最后,同样消极的自我和他人模型

10、被认为是组织混乱/方向混乱依恋的根源,这类个体往往会害怕自己在亲密关系中受到伤害。而这种稳定的行为模式对儿童将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影响儿童的探索欲和能力的发展父母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儿童会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积极而放心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提高智力水平。安全依恋的建立,意味着儿童从父母哪里获得温暖和爱,其生理的、情感的需要得到满足,儿童就会有安全感和快乐的情绪。这为儿童在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的活动中提供最优的智力加工背景,导致儿童最有效的认知活动,一旦儿童在认知活动中得到一定的成果,问题得到解决,智力活动的成功又进一步诱导他的快乐情绪和探索事物的兴趣,这种良性虚幻的结果,使儿童认知能

11、力不断得到提高。(二)影响儿童情绪的发展婴儿期能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的儿童具有稳定而快乐的情绪。处于安全状态中的婴儿,是快乐的,富有爱心和善于表达情感的缺乏依恋安全感的婴儿,经常担心母亲离开而处于焦虑、恐惧不安状态中,或由于需要延迟满足而遭受挫折感,产生失望、愤怒等负面情绪,长期下去,儿童会成为情绪多变甚至感情冷漠的人。(三)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和发展1、安全依恋的建立使儿童产生安全感,从而形成对他人和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2岁前是培养儿童信任感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一时期儿童得到父母适当、稳定与不间断的关怀等,他们得到生理和心理的满足,从而感到安全。这样的儿童会对父母产

12、生信任感并由此推及对周围的信任。反之,儿童会对周围产生不信任感,形成多疑、孤僻的性格。2、安全感的建立,会促进儿童自我认同感的形成,帮助其建立自信心。如果儿童缺乏安全感,他往往很少与大人进行情感交流,这样难以得到大人的理解和支持,导致他缺少自我认同感,甚至产生焦虑和恐惧的心理,产生自卑的性格。3、安全依恋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自主性。只有当儿童感受到父母的爱护和感情从而形成安全感,相信父母能在他们需要时出现在身边,提供帮助,这样他们才能放心大胆地独立探索陌生的世界。反之,儿童会出现焦虑不安等状况,无法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四)影响儿童的人际交往及社会化发展早期儿童的依恋对以后的人际关系发

13、展产生影响,主要是儿童在与周围人和物不断复杂化的交往中形成的反应方式与决定这种方式的认知方式逐渐沉淀定型,形成儿童与外界人际关系的稳定的模式。有安全依恋的儿童往往具有健全的人格特征,这就为其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了基础。反之,儿童如果没有健全的人格特征则会导致同伴拒绝。四、如何建立合适的依恋模式(一) 采用合理的育儿方式,提高抚养质量成人尤其是母亲的喂养方式及其与婴儿相互作用的性质构成了影响儿童依恋的关键因素,母亲对婴儿所表现的行为特性直接影响着儿童对自身认知模式,尤其内部工作模式的建构,制约儿童个性发展方向,合理的育儿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依恋的安全性,提高抚养质量。要使儿童获得安全型依恋,抚养

14、者应该尽力做到:1、及时满足孩子各种合理的需要。包括及时满足孩子进食的需要,并且采取合理的喂养方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食而不是强迫孩子进食;多与孩子身体接触,如拥抱、抚摸、亲吻;经常与儿童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如微笑,以温柔愉快的声音与孩子交谈;给儿童提供丰富的触觉、视觉、听觉等方面的刺激。2、 当儿童发现各种社会信号时,能正确理解,给予敏感的反应。成人应该经常关心孩子在做什么,了解他们的愿望和需求。如当孩子哭时,抚养者能迅速的根据哭声作出判断,孩子是饿了?尿布湿了?还是想要与人交流?从而采取恰当的行动及时地给予反应。3、 保持抚养者和婴儿稳定、一致的抚养关系。不要经常更换抚养者,特别

15、是主要抚养者,尤其是不要突然更换,必须更换时一定要给儿童一个适应过程,且抚养方式不要发生太大的改变,以免引起儿童过分的焦虑,同时抚养者对待儿童的方式要保持一致,不要经常变化,否则儿童无法有效地组织自己的行为,从而导致不安全或无组织无定向的依恋。(二)创造健康、宽松、稳定的家庭环境健康、宽松、稳定的家庭环境首先是指家庭结构的完整性,家庭结构遭到破坏,尤其是母亲缺失,会严重地影响儿童安全型依恋的形成,虽然“替代母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母亲缺失带来的焦虑和烦恼,但由于依恋关系的中断、依恋对象的变化,依恋关系模式的改变会改变儿童心理的安全感,即使以后能形成新的依恋,也会表现出与现实生活无关的焦虑或

16、失望。其次,是抚养者特别是父母亲要有正确的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态度会影响儿童的气质类型和个性倾向,从而影响其依恋类型。研究发现,双亲是支配型的儿童表现得顺从、腼腆、被动、缺乏自信心,母亲支配性越强,儿童就越容易倾向消极、被动、依赖、顺从。这类父母多用支配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儿童,他们把儿童的行为归因为儿童的天性,特别是当儿童表现出不良行为时,他们常表现出生气、失望,内疚、无助的情绪;相反,鼓励型的父母认为儿童的能力大多是通过自我调整学习得来的,他们很少使用支配式的教育方式,如果孩子表现不良行为,他们认为这只是暂时的内部状态,因此他们对矫正儿童的行为表现得更积极、更关心、更有信心,从而影响对儿童的态度。五、结束语各种依恋类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各不一样,而研究表明安全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