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5 ,大小:302.23KB ,
资源ID:2001046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001046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初中地理第一册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初中地理第一册Word下载.docx

1、三、四大洋1.洋、海、海峡的概念2.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四、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1.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教法建议在教学中,应尽量使用图表,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1.观察比较:观察地球仪,并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洋连成一片,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2.思考回答:人们当初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把它叫做“地球”,而不叫做“水球”呢?(因为人类是生活在陆地上,限于当时的条件,人们并不知道除陆地外还有广大的海洋,而且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所以人们当初把它命名

2、为“地球”。3.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却是一块陆地。1.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列表说出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2.读“东、西半球图”,看看地球上共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牢记七大洲的名称。3.读“东西半球图”,回答:(1)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3、。(2)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4.板图教学:读“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和“东、西半球图”,边讲边画,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5.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4、。1.读“东、西半球图”,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哪几个彼此相通的大洋,并让学生牢记四大洋的名称。2.读图讲解:读“东、西半球图”,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3.读图比较:读“四大洋面积比较图”,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4.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列表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见下表)。七大洲面积的比较(单位:百万平方千米)5.课堂作业:在下图中,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出南、北美洲的轮廓,完成这幅海陆分布略图,并在图中注出大洲、大洋的名称。填绘时需注意的事项:(1)赤道及其他几条纬线在图中穿过南、北美洲的大致位置;(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对位置。6.指导学

5、生通过做填充图练习,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1.讲故事: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形成科学假说。证据:(1)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2)调查发现,各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相吻合;(3)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至今尚在极其缓慢地变化着。2.读图回答:引导学生读三幅不同地质时期的海陆分布图,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说明: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3.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

6、中;(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4.思考:用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解释下面现象。(1)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而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却在缩小。有人预言,几千万年以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地中海却将消失。(由于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都在不断地运动,使得亚洲和非洲之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欧洲和非洲的距离在不断地缩小。因此,红海在不断扩张,将会成为新的大洋;地中海在不断缩小,将会慢慢消失。(2)想一想:右图表示的是非洲和南美洲海牛和驼鸟的分布。海牛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驼鸟生活在陆地上,而且不会飞,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你能解释一下,它们为什么会分布在大西洋的两岸。

7、(答案:在地质时期,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第二节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五种基本地形: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前一节概述了地球的海陆面貌,本节则对地球的面貌作具体的描述。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影响自然环境及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地形这一节内容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本节有“多种多样的陆地地形”、“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七大洲地形的特点”和“海底地形”四个标题,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陆地和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形态特点;第二,各大洲地形分布的特点。其中,“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是本节

8、的重点,也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素描图,从海拔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学生都记住。考虑到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打破了七大洲的界线,分区地理中不讲各大洲的自然概况,因此,本节安排了七大洲地形特征的知识。这样也有利

9、于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对于海底地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而对其他内容,可不作要求。一、多种多样的陆地地形二、五种地形海拔高低、地面起伏的特点三、七大洲的地形特征四、海底地形本节运用地理素描图,首先从五种基本地形的概念讲起,然后指出世界各洲的地形特征及海底地形情况。本节涉及的概念多、地形名称多、地形空间分布知识多。因此,在教学中一要充分运用各种地形图,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巩固在图上;二要多采用比较法,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课文中出现的许多具体地形名称,

10、学习分区地理时还会碰到,这里不要求全部记住。关于五种地形的形态,尽量不要采用量的概念,但要求学生能在地形图上识别。具体教法建议如下:一、读图讲述多种多样的陆地地形。引导学生阅读世界地形图(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幻灯片),讲清三个要点:陆地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也称地貌;按形态可以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五种基本类型。二、观察回答:引导学生分析下面五幅地形素描图,分别说出五种地形的海拔高低和地表起伏各有什么特点?边回答边列出下表:三、判断巩固:下面描述的三种地形形态,它们各是哪一种地形。1.海拔较低,地面起伏不太大,坡度比较和缓的地形,称为丘陵。2.海拔较高,地面

11、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比较陡峻的广大地区,称为高原。3.周围高,中间低,四周有山岭环绕的地形,称为盆地。四、画板图讲清山脉、山系两个概念,而后读图掌握两大山系,并在“世界主要山脉的分布”图上找出组成两条山系的主要山脉,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出平原主要分布的地区。世界主要山脉的分布五、读图练习:1.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出以下山系、平原、高原和盆地的位置。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平原:亚马孙平原、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高原:青藏高原、阿拉伯高原;盆地:刚果盆地。2.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区别出山地、平原、高原和盆地这四种地形,说出区别这四种地形的依据。六、边回答边列出七大洲地形特征比较表

12、。做一做 答案:1.南北美洲和大洋洲的地形都大致可分为西部、中部、东部三大地形区,地势由东部和西部向中部倾斜。所不同的是:南北美洲的地形组合为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大洋洲澳大利亚大陆的地形为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2.亚洲的地形比较复杂,主要特点是中部高、四周低。中部为高山、高原,约占全洲面积的四分之三;平原都分布在大陆周围。全洲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七、海底地形1.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2.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的组成。3.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13、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第三节 地形的变化地形是不断变化的地球内部力量的表现褶皱、断层地震、火山地形变化的外部力量风、流水、冰川、海浪本节主要阐述了地形是变化的和地形为什么会变化这两个问题。着重阐明了有关地形演化的基本原理。它是前一节内容的深化。“地形为什么会变化”是教学难点。课文在讲述“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一内容时,首先从现象入手,以喜马拉雅山区和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入。这两个例子比较生动、鲜明,对初一学生来说又比较新奇,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形变化的感性认识,并可使学生由好奇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第一部分内容的着重点,在

14、于说明地形是经过漫长地质年代不断演变而成的,而且目前仍在不断变化着。第二部分从地球内部力量和地球外部力量两个方面讲述了地形变化的原因。这本来是相当复杂的问题,而初中教材只能选择其中最简易的知识,让学生对此有一初步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从知识要求上来说,教材讲了五个方面:促使地形变化的力的来源(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力的表现形式(来自地球内部的力有哪几种,来自地球外部的力有哪几种),各种表现形式的形成原因(只要按课文中所提出的解释,不作补充),力作用于地球表面的结果(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火山、地震还讲了分布规律和分布地区。最后总结了陆地表面形态

15、是两种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教学方法上来说:应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插图及图下解说,尽量利用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已有知识,适当结合本地区的地形状况。关于这部分内容,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考虑到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为了避免难点过分集中,在编排时,有意把有关地球外部力量对地形的影响的知识,分散到下面的世界分区地理中讲述,这里并未详述(流水地形安排在“东南亚”中讲述,风成地形安排在“西亚和北非”中讲述,冰川地形安排在“西欧”讲述)。第二,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课文中没有出现“褶皱山”、“断层山”等较难理解的名词概念。对此,教师不要再作补充和加深。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二、地球内部力

16、量的表现形式2.地震及其分布3.火山及其分布三、促使地形变化的外部力量四、地形是地球内、外部的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地形的变化”这部分,是在前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动态”的观点认识陆地地形。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中抽象而难于理解的知识较多,为全章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应注意加强直观性,突出重点,不再扩大讲授内容的范围和深度。一、从实例入手,启发学生自己得出海陆在不断变迁的结论。1.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是什么原因?在喜马拉雅山中,发现

17、了海生生物化石这些事实说明今天的地表形态,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二、观察书页受挤压变形的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自制褶皱演示模型和断层演示模型(见后面教具制作参考)。并利用下面四幅插图讲清褶皱、断层的成因,说明褶皱形成的山和断层形成的山。三、联系“板块运动”知识,回答:1.两个板块碰撞推挤时,岩层会发生什么变化?喜马拉雅山系是怎样形成的?(岩层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如果岩层受挤压过度,会形成断层。喜马拉雅山系是板块在运动中碰撞推挤,发生褶皱而形成的山。2.断层形成的山,边缘往往是陡崖,这是什么原因?(由于断层形成的山,是沿着断裂部位错动而隆起的,所以边缘往往

18、是陡崖。四、让学生联系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地震、火山知识,来讲述火山、地震的发生原因。五、读下面两幅图,让学生了解火山、地震发生时,能在短时间内使局部地形发生急剧的变化。六、读图掌握:读下图,说出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带?为什么?(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因为这些地方是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动。七、读图了解: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说出环太平洋沿岸的火山、地震带,是在哪些板块的接触地带?(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的接触地带。八、观察分析下面四幅插图,了解风、流水、冰川、海浪等来自地球外

19、部的力量,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由于河流强烈的下切作用,使河床不断加深,形成了狭而深的河谷地形。两坡陡峭,横剖面常呈“V”字形。河流的流量越大、流速越快,下切作用就越强。流水的下切作用以山区最为强烈(见图1)。河流在入海或入湖的河口地区,由于流速减低,便将挟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宽广平坦的三角洲(它的平面形状一般呈三角形,顶端指向上游,底边为其外缘,故称三角洲)。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是良好的农耕地区(见图2)。在干燥地区,因为近地面的风含沙粒较多,磨蚀力较强,使岩石形成顶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状外形(见图3)。巨大的冰川,会对地面产生很大的压力。冰川在流动时会对地面产生强烈的侵蚀作用。高

20、山上的冰川强烈地侵蚀地面,形成了直立尖顶的山峰角峰(见图4)。九、总结。列表讲解,说明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想一想:1.人类活动对地形有什么影响?请举例说明。(人类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如整田平地、修筑梯田、开挖河渠、修建水库、开采矿石等等。2.有人把地球的内部力量称为地表形态的塑造者,把地球的外部力量称为地表形态的雕刻师。这是为什么?(内力作用使有的地方隆起,有的地方凹陷,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从而形成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所以,有人把地球内部力量称为地形的塑造者。外力作用则通过侵蚀、搬运、堆积等,不断地改变地表形态,使得地形更

21、加多姿多彩,所以,地球的外部力量被称为地表形态的雕刻大师。做一做:在学校附近进行一次野外考察。老师应预先熟悉当地地形,设计好考察路线、考察地点。考察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地形状况,并结合课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当地一些地形的成因,认识地形是由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参考材料大洲的命名 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古代地中海周围的人,以航海和经商闻名。由于航海定方位的需要,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大陆称为“亚苏”(Asu),意为“东方”或“东方日出之地”,把地中海以西的大陆称为“欧罗巴”(Ereb),意为“西方日落之地”,后来分别演化成英文 Asia(亚细亚洲)、Europe(欧罗巴洲

22、)。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阿非利加”是希腊文,意思是“阳光灼热”,因为非洲四分之三的地区位于热带,受到太阳的光热较多,气候炎热;另一种说法是,阿非利加洲(英文Africa)来源于古代北非的迦太基语Afarik,意为“迦太基以南的地方”。美洲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据说来源于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公元1507年,亚美利哥根据他对美洲大陆的考察见闻,写了一本海上旅行故事集,向世界宣布了这个“新大陆”的存在,后来人们便以亚美利哥的名字为这个“新大陆”命名,并仿照其他大洲的名称词尾形式,称其为亚美利加洲。公元1914年,巴拿马运河开通以后,人们就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划分出自然地理上的北美洲和南美洲。大洋

23、洲直到19世纪初才被欧洲人初步探测清楚。在这以前,人们只模糊地认为南太平洋该有大片陆地,随意在地图上注明“澳大利亚”字样,它的拉丁语原意就是“南方的陆地”。1812年前后,丹麦地理学家马尔特布龙,正式命名澳大利亚大陆和周围太平洋上岛屿为大洋洲,意思是“大洋中的陆地”。在十九世纪初的地理教科书中,坚持说地球上只有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五大洲,而没有南极洲。18161821年,俄国探险船队首次进入南极圈,发现了新陆地,断定地球的南端并不是海洋。此后,探险成果渐多,南大陆的轮廓明朗化,人们就将这块位于地球南端的南极陆地取名为南极洲。南极洲因发现最晚,故又称第七大陆。大洋的命名 太平洋的名称由

24、来是:1520年,航海家麦哲伦在环球航行途中,进入南美洲南端的一个海峡(后命名为麦哲伦海峡),通过曲折的航道和惊涛骇浪,走出峡谷,时逢天气晴朗。此后在进入太平洋到达菲律宾群岛的航行中,一直风平浪静,于是,麦哲伦就把他渡过的这个水域叫做“太平洋”。这个名字起得吉利,竟被全世界承认了。其实太平洋并不太平。大西洋的“大西”一词,出自古希腊神话中大力士神阿特拉斯的名字。传说阿特拉斯住在大西洋中,能知任何一个海洋的深度,有擎天立地的神力。1845年,伦敦地理学会统一定名为“大西洋”。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绕道非洲好望角,向东寻找印度大陆,将所经过的洋面称为“印度洋”。1570年的世界地图集正式将

25、其命名为“印度洋”。北冰洋位于北极,终年冰封。1845年在伦敦地理学会上正式命名为“北冰洋”。大陆与岛的划分 大陆和岛屿是人为划分的,我们把澳大利亚大陆定为最小的大陆,这样,格陵兰被挤下来,坐了岛屿的第一把交椅。按照大陆是“地球上面积广大而完整的陆地”的定义,格陵兰是当之无愧的大陆。它面积217万平方千米,相当于西欧所有国家国土的总和,或相当于澳大利亚大陆的29。如果它人口众多,肯定会作为一个洲从北美洲独立出来。可惜它只有5万人口,终年被冰雪所覆盖,只好屈居“岛屿王”了。板块构造学说 1912年德国学者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1961年和1962年,美国的迪茨和赫茨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26、在此基础上,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顺等人首创“板块构造学说”,现已成为最流行的地球科学新理论。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的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外还有些小板块。大陆内部也可以划出一些次一级的板块。板块之间,分别以海峡或海沟、造山带为界。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其活动性主要表现为地震、火山、张裂、错动、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世界上的火山、地震活动,几乎都分布在板块的分界线附近。板块学说认为地壳是有生有灭的。由于海底扩张,大洋底部不断更新,大陆则只是随着海底的扩张而移动。板块在相对移

27、动的过程中,或向两边张裂,或彼此碰撞,从而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如3亿年前,欧、非两洲和南、北美洲相连,以后出现大西洋海岭,新的洋壳不断形成并以它为中轴向两边扩张,才使上述各洲分开。而在近7000万年以来,由于印度板块不断北移,与亚欧板块相撞,产生喜马拉雅山脉。东非大裂谷则正处于非洲大陆开始张裂,处于产生新洋壳的雏型期。红海亚丁湾则是两侧地壳张裂扩张的结果,处于大洋壳的幼年期。现在的地中海,则是代表大洋发展的终了期,它是广阔的古地中海经过长期演化后残留下来的海洋。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这是人类对地壳运动认识过程不断完善的三部曲。但板块构造学说也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以求得令人信服的

28、解释。珠穆朗玛峰的变迁 喜马拉雅山的地层和化石记载了它的海陆变迁史。1975年,我国科学家考察登山队在珠穆朗玛峰地区采集的岩石标本中,发现了三叶虫、笔石、菊石、鱼龙等1000多种生物化石。地质学家们经过对已发现的化石和地层构造的全面分析,认为:距今4000万年的时候,这里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地壳不断下降,沉积了厚达30000多米的海相地层,以及各地质时期的海洋生物化石。在距今约2000多万年前,地壳发生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喜马拉雅运动,使古海区抬升为陆地,从此,喜马拉雅地区结束了海洋史。到距今约300万年的时候,喜马拉雅地区已经抬升变成了海拔约1000米左右的热带草原。其后,地壳迅速抬升,直至全新世,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终于形成了。至今,喜马拉雅山脉仍在继续抬升。台湾海峡的变迁 地质工作者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