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2 ,大小:52.37KB ,
资源ID:1998154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98154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部编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病句辨析及修改》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部编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病句辨析及修改》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4、能从语言习惯、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方面判定句子表达是否得当。考试形式:1、辨析病句(选择题型); 2、修改病句(动笔修改)。(出示目标和考试的要求、形式,可以让学生整体上明确考什么,怎么考?做到心中有数。)(二)归纳病句类型:归纳中考常见病句类型(多媒体展示)(让同学们对病句有一个整体上的感知,都有哪些造成病句的因素,才能更好的做到对症下药。然后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病因,更直观、更直接、更有针对性,找出修改的最佳方法。1、成分残缺; 2、搭配不当; 3、语序不当; 4、用词不当;5、前后矛盾; 6、并列不当; 7、重复多余; 8、结构混乱。结合实例理解常见病句的八种类型:(一)成分残缺1、从上

2、述有目共睹的事实中,证明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无可指责的.2、他出生在农民家庭里,从小就养成爱劳动。(二) 搭配不当1、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地改善。2、一部分同学端正了学习目的。3、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三)语序不当1、我国粮食的生产,现在已经自给有余。2、记者到学校采访到了许多张老师的事迹。(四) 用词不当;1、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2、尽管严寒酷暑,我们都坚持清晨的锻炼。 (五) 前后矛盾;1、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2、班里的同学基本上都交了作业。(六) 并列不当1、这个商店出售饮料、汽水和啤酒。2、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

3、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七)重复多余1、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当务之急。(八)结构混乱1、一个人变好变坏,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2、止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远志、秸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四、梳理归纳(通过上面具体实例感知,进一步水到渠成地归纳出病句修改的方法和修改步骤。1、修改病句要遵守的原则:“两不”:不改变原意; 不产生歧义。2、辨别修改病句的方法、步骤:即,一读、二提、三改、四查一读:借助语感找出病句,往往别扭的地方就是有语病的。二提:提取主干,从而辨析句子是否有错误(抓主要动词)。三改:增(即增加缺少的成分)、删(删去多余的部分)、调(调整字词顺序)

4、、换(更换字词)。四查:进行复查(是否通顺、有无新语病)。3、修改方法总结: 增、删、调、换(1)增 即在句中添加上残缺的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等,使句子充分、完整。例如: 中国人民正努力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种自由散漫、随地吐痰是不文明的。(2)删 即删去多余的部分,使句子简洁、明了。我们的革命先辈,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些革命战士流了多少鲜血,献出了多少宝贵生命啊!这句话的后面,包含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啊。(3)调 即把颠倒错乱的语序加以调整,使之合乎现代语法规范。故宫博物院展出了二干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这次会议对节约原材料问题也交换了广泛的意

5、见。(4)换 即对误用、搭配不当、指代不明的一些词语,进行改换。春风一阵阵地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起发出声音。我们大家感到十分荣誉。4、特别注意(巧点津)(授予学生修改方法时,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进一步教给学生更加节时、高效、准确的方法,达到提分的目的。(1)重复多余容易重复的词语: “目的是为了” “约左右” “更加变本加厉” “让它任其自然” “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从心里发自肺腑” “显得相形见绌” “一气呵成地写成” “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一个刻骨铭心的难忘的教训” (2)前后呼应注意:“有无”“是否”“能否”“优劣”“好坏”“成败”等词含有两面,不能前后呼应就会出错。

6、内容正确与否是衡量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分析:两面对一面,前后不一致造成语病,可在作品后面加上“优劣”一词,也可以去掉“与否”。(3)否定多用“防止”“禁止”“止”“忌”“忘”“避免”等词语后是否有否定副词,要考虑是否把意思说反了。例如 1)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运行的。2)学生写作文切忌不要胡编乱造。“谁也不会否认” 这一双重否定句已表示肯定意思,后面再套进“不是”这一否定词,最终表示否定的意思。(三重否定表示否定。)应去掉“不”;例句中 “切忌”已有“不要”的意思,应去掉“不要”。(4)缺少主语“通过”“在”“当”等词和“使”同时出现在句中,要考虑是否缺乏主语。1)通过

7、这次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赌博的危害。2)当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使我想起许多往事。没有主语,去掉“使”。(5)数量增减概数前不能加上“最多”“ 最高”“最低”“至少”“超过”等一类词;表示数目的降低、减少、缩小、下降时不能用倍数,应该用分数来表示。1)东风织布厂棉布产量增加了两倍,时间却缩。 2)这次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据有关部门保守估计,直接损失至少在三千万元以上。1) 数量词用错。缩短应该用分数,应改为“缩短了二分之一”。 2) “至少”一词后面搭配的应该是确数,而“三千万以上”是一个概数,此句是病句。(6) 多项定语 多项定语与中心语有次序,另外“的”字定语应放在不带“的”的定语前。一位优秀

8、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佛山一中的语文教师。(注意多项定语次序排列规律:a.表领属性或时间处所;b.指称或数量短语;c.动词或动词短语;d.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e.名词或名词短语。应改为:佛山一中的一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语文教师。五、课堂练习 (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中练,练中巩固)见活页练习六、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完成板书 ;然后课件呈现归纳的技巧:一靠语感-多读多写 二靠积累-多查多记 三靠语法-化繁为简四靠生活-化难为易五靠训练-熟能生巧七、布置作业 见活页作业部分八、板书:(板书清晰明了,重点突出) 病 句 修改 不改原意辨 原则 不生歧义 析 (两不) 及 修改 增、删 修 方

9、法 调、换 改 (四字)二、现代文阅读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医院需要病人(美)阿巴彻沃尔德 以前,医院的住院部常常人满为患。可是近来,医院的效率越来越高了。病人住院根本无须久等。因为医院的床位过剩,为了经营下去,医院就得尽力避免病床空闲。这既是好事,似乎也不是好事。 前些天,我到医院探望一位住院的朋友,我先到了问讯处,那里兼办入院手续。没等我开口问及我朋友的病房号,值班小姐便拿出一份表格,记下了我的姓名、年龄、职业,按了电铃。我还没来得及说明来意,早有两个护理员推着一辆轮椅来到我眼前。他们把我按到轮椅上,二话不说,顺着走廊推起就往病房走。 “我没病!”我嚷了起来,“我是来看望朋友的。” “你朋

10、友一来,我们就带他去你的房间。”一个护理员说。 “他早就来了。 “那好,等我们把你安置到病床上,他就可以来看你了。 我发现自己被带到了一个写着“私人病房,未经护士许可不得入内”字样的小房间。护理员扒光了我身上的衣服,然后替我穿上一件古怪的、背后系带的短睡衣,还给了我一个水罐,然后打开了悬吊在天花板上的电视机,对我说:“需要什么就按一下电铃。 “我要我的衣服! “噢,您放心好了。”护理员说,“哪怕发生最不幸的事情,我们也会把您的东西都给你那可能成为寡妇的妻子的。”正当我设想着怎样从这鬼地方逃出去的时候,威德大夫带领他的几个学生进来了。 “谢天谢地,你们可来了!”我说。 “你疼得很厉害吗?”他问。

11、 “我身体健康,我一点儿也不疼! 威德大夫显得十分忧虑:“如果你不觉得疼,那意味着情况比我们预料的还要严重。起初是哪里疼? “不,我没病,我哪儿也不疼!”威德大夫同情地点了点头,转身对他的学生们说:“这是最难对付的一种病人,因为他拒不承认自己有病,拒绝向医生叙述他的感受。在他打消自己根本没病的错觉之前,他是不会痊愈的。既然他不肯告诉我们什么部位有病,我们就只好做个外科检查手术来找出毛病。 “我可不想动手术。 威德大夫摇了摇头:“没人愿意动手术,但治病还是宜早不宜迟啊! “我是来看望朋友的,我没病可治!我一切都正常! “如果你一切正常,”威德大夫填写着病历卡说,“就不会到这儿来了。 次日早晨,他

12、们剃光了我的胸毛,并且拒绝给我开早饭。 过了一会儿,来了两个护理员把我挪到一辆担架式推车上,护士长在车旁随行,一个牧师垫后。 我环顾四周,想寻求救援,但是我完全绝望了。 最后,我终于被推进了手术室。 “等一等,”我开了口,“我有话告诉你们。我是病得很重,但是我还没有加入医疗保险!交不起麻醉费。 麻醉师关掉了麻醉仪器。 “当然,手术费我就更付不起了。”于是,大夫们纷纷放下了他们手中的手术刀具。 接着,我转向护士说:“我甚至连交住院费的钱也没有。 接着,我糊里糊涂地换上了自己的衣服,被最初把我送进病房的那两个护理员赶到了清冷的大街上。 但我要看望我的朋友,所以我又去问讯处打听我朋友的病房号,这回值

13、班人员盯着我,冷冷地说:“我们再也不愿在本院看见你。你这不正常的人!(选自外国经典短篇小说选读)(1)阅读这篇小说,请简要概括小说的两个主要情节。(2)文章多次出现“正常”这个词语,请联系上下文,说说划线词“正常”隐含的意义。“我没病可治!我一切正常!“你这不正常的人!(3)结合语境说说第段详细描写医院工作人员送我去手术室的作用。(4)文章主体部分安排了“病人”与威德大夫的对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案】 (1)我去医院探望住院的朋友,却被误以为去医院看病。在被推进手术室后,“我”想尽办法,最终得以逃脱。(2)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告诉医生“我”不需要治疗,希望医生能放“我”出院。身

14、体有病,有医疗保险,能交得起住院费,能给医生带来收入的人。在这位医院值班人员看来,全世界的人都病了才是正常的,而把正常的看作不正常的,强化了小说的讽刺意味。(3)这句话运用夸张手法和动作描写,表达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对于一个完整健康的人派了两个护理员、一个护士长、一个牧师护送,还用了一辆担架式的推车,显得十分夸张。一个“挪”字显示了护理员的小心翼翼,动作夸张,非常滑稽;而“一个牧师垫后”更是将讽刺推向了极致他们已经随时准备为一位完全健康的“病人”送终了!(4)表明所谓的“病人”并没有病,他以一个被莫名其妙视为病人的健康人身份和思维方式讲话,所说的话合乎情理和事实。在人物对话中凸显人物形象性格。揭

15、示威德大夫缺少应有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起码的医生职业道德。以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叙事更加集中,主旨更加含蓄。更能突出对话发生的原因和前提极不合理。双方的对话显得格格不入,极其滑稽,增加小说的幽默感。【解析】【分析】 (1)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划分出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这篇小说的第段交代小说的背景,第段是小说的开端,主要写我去医院探望住院的朋友,却被误以为去医院看病。从第段段是小说的发展,主要写我在医院的过程;第 到是小说的高潮和结局,主要写我在被推进手术室后,“我”想尽办法,最终得以逃脱。最后一段是小说的尾声,我被拒绝到这个医院看望病人。 (2) 结合语境分析“正常”的含

16、义,我到医院探望一位住院的朋友,却被误以为去医院看病并被医生强迫住进医院,这一句是我反复向医生强调的一句话,我是告诉医生:我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当然“我”不需要治疗,希望医生能放“我”出院。 结合语境分析,我在被推进手术室后,急中生智说自己没有医疗保险也没有钱付医疗费,结果马上被医生赶了出来,由此我被医生认为是不正常的人,结合当时的背景分析, 医院的效率越来越高了,医院的床位过剩,医院想尽力避免病床空闲,医生希望病人越多越好,全世界的人都病了才符合他们的愿望,因此这里的“正常”的含义是:身体有病,有医疗保险,能交得起住院费,能给医生带来收入的人;在这位医院值班人员看来,全世界的人都病了才是正常

17、的,而把正常的看作不正常的,强化了小说的讽刺意味。 (3)结合语境分析这部分内容对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我反复向医生强调我没有病,但医生却要给我做手术,还把一个健康的我挪到 一辆担架式推车上,护士长在车旁随行,一个牧师垫后。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医生再渴望有病人也不能随便给病人做手术,这显然是用了夸张的手法,“挪”是对护理人员的动作描写,显示了护理员的小心翼翼,动作夸张,非常滑稽;作者运用夸张和描写的手法就是为了讽刺当时的社会。 (4)结合全文内容分析,首先我是一个健康的人,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方面,因此我是以一个正常的人在与威德大夫对话,而威德大夫却主观臆断地认为我得了严重的病并要给我

18、做手术,结合下文内容分析,当我在被推去做手术时我强调我没有医保和钱付医药费时,就被这些医护人员赶了出来并且不允许我探望自己的朋友,由此看出威德大夫缺少应有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起码的医生职业道德,他们眼里只有钱,这样写使叙事更加集中,主旨更加含蓄。更能突出对话发生的原因和前提极不合理,增加小说的幽默感。故答案为: 我去医院探望住院的朋友,却被误以为去医院看病。 身体健康,没有疾病。 这句话运用夸张手法和动作描写,表达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对于一个完整健康的人派了两个护理员、一个护士长、一个牧师护送,还用了一辆担架式的推车,显得十分夸张。 表明所谓的“病人”并没有病,他以一个被莫名其妙视为病人的健康人身

19、份和思维方式讲话,所说的话合乎情理和事实。【点评】本题考查梳理、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要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最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内涵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必须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再结合上下文理解,不仅要理解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分析其深层内涵,文章中关键语句的深层内涵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文章的表现手法有:象征、侧面描写、联想想象、先抑后扬、借物喻人、寄情于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等。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

20、章主旨,然后再仔细分析文章内容与表现文章主旨的关系即可知道文章使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把握小说情节、人物形象、主旨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这一情节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这一情节与小说其它情节有什么关系;这一情节对表现主旨有什么作用。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换糖刘国芳 孩子跟着母亲去外婆家,路有点儿远,坐了一上午的车。才到不久,孩子就听到外面丁丁当当的声音。孩子走出来,看见一个人挑着一副担子,那丁丁当当的声音,就是这个挑担子的人敲出来的。孩子不知道这个人在做什么,就跟在后面。 见孩子跟着,挑担子的人就说:“拿东西来换糖。 挑担子的人又说:“废铜

21、烂铁、旧书旧报、牙膏皮都可以换糖。 孩子知道了,这是个换糖的人。孩子住在大城市里,没人换糖或者说没见过换糖的,现在听说牙膏皮也可以换糖,孩子就来劲儿了,孩子掉头就跑了回去。 孩子出来时,手里拿着一个牙膏皮。 随后,孩子得到很小的一块糖。 把糖放进嘴里,孩子觉得津甜津甜。 孩子吃着糖回家时,母亲很惊讶,说:“你吃的什么? 孩子说:“糖。 母亲说:“哪来的?“牙膏皮换的。 母亲听了,更惊讶,说:“那么脏的东西,能吃? 孩子的外婆也在边上,说:“那是麦芽糖,怎么不能吃? 第二天,孩子又听到丁丁当当的声音,孩子知道换糖的来了,又跟在后面。 换糖的人见孩子跟着他,就说: 换糖的人又说: 孩子又跑回家,这

22、回,孩子找了一块烂铁来。 孩子又得到一小块糖,放进嘴里,孩子觉得很甜很甜。 孩子后来听到丁丁当当的声音,就会从家里找东西出来。好多次好多次以后,孩子就觉得家里再找不出什么东西来。没有东西换糖,孩子只能跟在后面。换糖的人见孩子跟着,就说:“没东西了。 孩子说着,仍跟在后面。 孩子的母亲,这天看见孩子跟着换糖的,便把孩子拉了回来,说:“回去,不怕换糖的把你换了糖呀? 孩子嘟嘟嘴。 天天都有换糖的人到村里来,孩子也天天听得到丁丁当当的声音。这天,换糖人又来了,孩子仍像以前一样,又跟着。 换糖的人出村了,孩子仍跟着。 换糖人见孩子还跟着,就说:“你还跟着我做什么? 孩子笑笑。 换糖人说:“你再跟就不认

23、识回家的路了。 孩子仍笑。 换糖人见孩子不肯走,就放下担子,敲了一小块糖给孩子。 孩子吃着糖,不跟了。 换糖人走了,不见了。 孩子这时转身想回家,但忽然,又听到丁丁当当的声音从另一边传来。孩子一听到这声音就来劲儿了,寻着声音过去,跟在后面。 换糖人看孩子跟着,也说: 说罢,孩子仍跟着。 天不早了。 孩子这时离村远了,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但跟在换糖人后面,孩子一点儿也不害怕。天黑后,换糖人发现孩子还跟在后面,换糖人大吃一惊,说:“你怎么还跟在后面呀?“现在天黑了,你住哪儿呀?“我外婆家住邓坊村。“十多里,你怎么回去呀? 孩子没回答,仍笑。 这天,是换糖人把孩子送回村的。一到村里,孩子就认识路了,孩

24、子跑回家去。但到家后,孩子没看到一个人,外婆还有母亲,一个人都不见。孩子就害怕了,哇一声哭了起来。 在孩子哭着时,孩子的外婆和母亲回来了。见了孩子,她们一把搂着,带着哭腔说:“你回来了呀,我们以为换糖的把你换了糖哩。(选自湛江文艺2018年第11期)(1)阅读小说要注意把握情节。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小金:小说以“换糖”为题,文中的孩子分别用什么东西来换糖呢?小语:我知道,孩子先用“_”来换糖,再找了“_”来换糖。小文:是的,小说中明确写了孩子两次“换糖”的事情,后来,孩子没有东西换了,但换糖人还是_。(2)联系上下文,揣摩相关句子,完成下列问题。小东要在课堂上朗读下面这段话,请你指导他如

25、何有感情地朗读,并简要说明理由。换糖人大吃一惊,说:孩子笑笑。文中6次出现了“仍”字,请结合文意,分析这个字在文中的表达效果。(3)结合小说的故事情节,说一说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4)读了这篇小说,小金、小东、小语因小说主旨产生了分歧。你赞成谁的看法呢?请作出选择,并结合小说内容,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阐述理由。我觉得这篇小说在歌颂真善美。小东:我觉得这篇小说反映的其实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觉得这篇小说折射出了中国社会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_。【答案】 (1)牙膏皮;烂铁;敲了一块糖给孩子(2)“大吃一惊”“怎么还”重读,语调上扬,读出惊讶的语气。“孩子笑笑”这句

26、语调平缓,平静。把孩子对换糖人的信任表现出来。文中四次写到孩子“仍”跟着换糖人,表现出孩子对糖的喜爱,两次写到“仍笑”,这六个“仍”字,表现出他信任换糖人,对换糖人毫无戒备,反映出孩子的纯真。(3)这个母亲爱干净,看到孩子吃糖,就认为是脏的。其实也是对农村的厌恶。她不理解孩子的天性,孩子很好奇,爱吃糖,但母亲不理解,只是一味的阻止和恐吓。她对陌生人有戒备心,总以为换糖人是坏人,换糖只是幌子,其实是为了带走孩子。(4)我赞成小东的观点。文中对母亲的刻画虽然并不多,但从仅有的三处描写中看出,母亲虽出生农村,但对农村并不喜欢,她是个生于农村却忘本的人。她不相信人性美好,对换糖人心存戒备,孩子要换糖吃,总是吓唬孩子,要被换糖人换了去。母亲是孩子是第一任老师,长此以往,孩子身上的纯真美好的品德也会消失殆尽。所以,我以为这篇小说对母亲的刻画,反映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要让孩子意识到“陌生人”的危险,并不是只靠说教和恐吓,需要采用正确的方法。【解析】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