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铺垫式 B、直线式 C、螺旋式 D、问答式16、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有( )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D、无歧视原则17、班会的特点主要有( )A、协商性 B、集体性 C、自主性 D、针对性18、班级管理总结一般分为( )几类A、全面总结 B、教师总结 C、学生总结 D、专题总结19、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 )A、疏导原则 B、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C、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20、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主要有( )A、生成性 B、综合性 C、自主性 D、开放性21、课程设计主要涉及( )几个层面A、培养目标 B、课程计划
2、C、学科课程标准 D、教材22、学校文化的功能主要有( )A、导向功能 B、评价功能 C、凝聚功能 D、规范功能。23、人力资本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 )提出的。A、赞可夫 B、舒尔茨 C、布鲁纳 D、昆体良24、教师劳动的特点有(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系统性25、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属于( )教学原则A、循序渐进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直观性原则26、德育的特点主要有( )A、观念性 B、社会性 C、历史性 D、相对独立性。27、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是(
3、)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洛克 D、杜威28、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这是( )A、实质教育论 B、素质教育论 C、形式教育论 D、应试教育论29、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 )A、素质教育学习理论 B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C、探究教学 D、多元智能理论30、德育过程是由( )几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二、填空题(15分)1、20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郎提出了_的理论。2、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_教和佛教手中。3、泰勒在
4、1949年出版的_,被公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之作。4、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_。5、_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成为现代教育和古代教育的分水岭。6、教师职业经历了非专业化兼职教师、_到专业化专职教师三个阶段。7、在西方,对独生子女的看法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消极悲观的观点,二是积极乐观的观点,_处于主导地位。8、说服教育法包括语言说服和_两种。9、班会一般有三类:常规班会、生活班会和_。10、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_和学校教育。11、教师的新角色中,_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12、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属于_教学原则。13、一般说来
5、,教育科学研究过程包括研究的构思与设计、_、成果的分析与总结三个大的环节。14、美国学者博比特确定了现代课程领域的范围和研究取向,提出了研究课程的_。15、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复杂性和_、示范性、系统性三、判断对错并做简要说明(25分)1、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2、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3、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 4、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 四、简答题(20分) 1、学校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2、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3、一个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特征? 4、如何衡量一个
6、问题能否成为研究课题? 5、简述教师的作用。 五、论述题(30分) 1、结合实践试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2、试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参考答案1、ABCD 2、ACD 3、ABCD 4、BCD 5、ABD 6、ABCD 7、CD 8、ABD9、ABCD10、ABCD 11、C 12、D 13、ABCD 14、A 15、BC 16、ABCD 17、BCD18、AD 19、ABCD 20、ABCD 21、BCD 22、ACD 23、B 24、ABCD 25、A26、BCD 27、A 28、C 29、BD 30、ABCD1、终身教育2、婆罗门3、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4、埃拉斯莫斯
7、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6、非专业化专职教师7、前者8、事实说服9、主题班会10、环境1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12、启发式13、研究的组织与实施14、活动分析法15、创造性1、这是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因为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人,因而是具有自主发展意识的人;素质教育强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因为学生具有与教师平等的独立人格。这种观点忽略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决定了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
8、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2、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本身没有错,要说错的话,哪就是在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寸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3、正确。具体看来:(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2)新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编写的多样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4)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4、正确。(1)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3)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
9、种因素。5、正确。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人才规格是对人才的素质结构的要求。生产力的发展尤其决定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规格。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四、简答题(20分)1、(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2)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3)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4)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2、(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标志之一。(2)是促进学生全面发
10、展的教育(3)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3、(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4、问题必须具有研究意义。主要考虑两方面:一是课题的应用价值,即对教育改革的实践是否具有指导作用;二是学术价值,即对教育学科理论建设是否有贡献。问题必须有科学性;问题必须明确具体;问题要新颖;问题要有可行性。只有主观条件、客观条件、研究时机都具备时,才宜选定。5、(1)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2)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11、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五、论述题(30分)1、(1)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身心发展不仅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而且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这个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循序渐进并不是消极地迁就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是要向学生不断提出高于现有水平又能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发展。(2)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
12、所谓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个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各年龄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的,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3)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根据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的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
13、期,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4)互补性: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这个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激
14、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5)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个别差异首先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如有的少年得志,有的大器晚成;其次,表现在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再次,还表现在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另外,还表现为群体间的差异。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2、(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
15、关系问题,争论:其中最典型的是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之争。形式教育论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裴 4斯泰洛齐,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实质教育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英国的斯宾塞,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进入20世纪以来,两种争论趋于缓和,两种观点逐渐走向融合。实际上,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统一于一般教学活动中。(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三)掌握
16、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最早明确阐述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他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观点,认为世界上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主要表现在:1、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表现在:第一、教师主导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第二、教师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第三、教师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2、学生具有主动作用。具体表现在
17、:第一、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具有能动性、自觉性。第二、受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能力水平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具有独立性、创造性狭义的教育主要指 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 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 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18、,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_家庭教育_社会教育_ 和 _学校教育_。孟子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这里的庠、序、学、校是 学校名称。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产生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和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产生于 1902 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和 1904 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 壬寅学制 。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 癸卯学制 。 中国古代学校的“六艺”教育包括 “礼”“乐”“射”“御”“书”“数”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 四书 。先秦时期,以 墨翟 为代表的墨家
19、与儒家并称显学。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著作 政治学 中。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 亚里士多德 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教育学是一门以 教育现象 为研究对象,探索 教育规律 的科学。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大教学论 。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 夸美纽斯 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大教学论 。 法国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卢梭 ,其代表作是爱弥尔。法国启蒙主义
20、教育的代表人物是卢梭,其代表作是爱弥尔。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洛克 。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洛克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5赫尔巴特 ,其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我们称为儿童中心主义 。 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了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凯洛夫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的布鲁纳提出的课程结构理论,和前苏联的 赞可夫 的教学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
21、了深刻的影响。义务教育是国家用 法律形式 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免费学校教育。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科学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 过程中实现的。
22、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外铄论的一个典型的代表。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曾经说过,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 本质的特征。 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于形成的时期。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 上的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由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就是成熟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外部条件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 。马克思主义
23、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 、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 的教育。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 的人。(5.1)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 之间的矛盾运动。没有活动,没有个体与 环境 的相互作用,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与环境对个体自发的、零碎的、偶然的影响相比,学校教育对学生的
24、成长起着的主导作用。 身心健康权包括保护未成年学生的生命健康 、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内容。人格尊严权是指学生享有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 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我国一系列法律都对此进行了规定。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 ,教师是专业人员。我国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 要求,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学习同样学科的要求。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
25、素养,还要有 教育专业 素养。 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 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教师的研究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是对未知事物探索性的、发现性的心智、情感主动投入的过程。教师的 人格特征 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师生关系 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26、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 授受关系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 民主平等 的关系。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 的关系。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 相互促进 的关系。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同样重要。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6.1) 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和教科书。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 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是依据 课程任务 来划分的。所谓国家课程,是由 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编制和审定的课
27、程。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 特色课 的形式出现。课程是随 社会的发展 而演变的。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 对学科的研究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具有强制性 、普遍性和基础性三个基本特征。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置,基本以 科学的分类 为依据。教学计划中的课时分配包括学科的总时数,每门学科各学年的授课时数和周课时等。教学大纲又称 学科课程标准 ,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一般是由说明和 本文 两部分构成的。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 编制的,系统反映学
28、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 教学大纲 的具体化。课程实施是指把 课程计划 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学单元 通常是指某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部分。课是教学单元的组成部分,所要解决的是课堂教学活动如何安排 的问题。 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项任务或环节。 课程评价 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目标评价模式 是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提出了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 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 7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7.1)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所传授的基础知识,是指形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所谓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体力主要指身体的正常发育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学生的创造才能主要指他们能运用已有知识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