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172.96KB ,
资源ID:19963202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996320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甲醇和水的分离精馏塔的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甲醇和水的分离精馏塔的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 加热方式分为直接蒸汽加热和间接蒸汽加热,直接蒸汽加热时蒸汽直接由塔底进入塔内加热。但在一定的回流比条件下塔底蒸汽对回流液由稀释作用,使理论塔板数增加。间接蒸汽加热时通过加热器使釜液部分汽化,维持原来的浓度,以减少理论板数,缺点是增加加热装置。本设计采用直接蒸汽加热。第二章 板式精馏塔的工艺计算物系:甲醇水;D=600t/d;要求:质量分数:2.1物料衡算通过全塔物料衡算:基础物性参数:原料液及塔顶、塔底产品的摩尔分率:原料液及塔顶、塔底产品的平均摩尔分率:全塔总物料衡算总物料:易挥发组分:2.2 操作线方程饱和液体进料q=1;q线斜率为此时,在平衡线上并与精馏、提馏段操作线相交:最小回流比此

2、时R=0.605*1.5=0.9075;精馏段操作线 提馏段操作线过精馏段操作线与q线交点(0.667,0.8234)和(0.0056,0.0056)则操作线方程为2.3 塔板数的确定及实际塔板数的求取2.3.1理论板数的计算由图解法求理论板层数,从图中可以读出总理论板层数为 精馏段;提馏段;第5层为加料板。2.3.2求塔的气液相负荷2.3.3温度组成图与液体平均粘度的计算温度组成(t-x-y)图组份的液相粘度T60708090100 甲醇0.01090.01120.01150.01180.0122水0.46880.40610.35650.31650.2838精馏段提馏段2.3.4 实际板数2

3、.3.5试差法求塔顶、塔底、进料板温度塔顶的操作压力:每层操作压力 进料板的压力 塔底的压力精馏段的平均压力提馏段的平均压力甲醇和水的安托因常数:ABCT/K甲醇塔顶7.205871582.271239.726288-357塔釜7.3132571669.678250.3901357-5137.074061657.46227.02284-441公式: t由内插法计算得塔顶压力塔顶温度(2)进料板进料板压力进料板温度(3)提馏段提馏段压力提馏段温度精馏段平均温度:提馏段平均温度:第三章 精馏塔的工艺条件及物性参数的计算3.1 平均分子量的确定精馏段的平均摩尔质量:提馏段的平均摩尔质量:3.2平均密

4、度的确定组份的液相密度温度/110983.2977.8971.8965.3958.4951纯组分在任何温度下的密度由下式:甲醇: 式中:t-温度,气相平均密度液相平均密度:液相密度进料板:进料板,由加料板液相组成3.3. 液体平均比表面积张力的计算组份的液相表面张力温度1917.516.315.114.513.766.264.362.660.758.856.9精馏段:第四章 精馏塔的工艺尺寸计算4.1气液相体积流率4.1.1 精馏段气液相体积流率:初选取安全系数为0.8(一般0.750.85)则空塔气速为按标准塔径圆整后:D=3.0m塔的截面积实际的空塔气速4.1.2提馏段的气液相体积流率:取

5、安全系数为则空塔气速为 按标准塔径圆整后:3.2精馏塔的有效高度:精馏段的有效高度:在进料板上方开一个孔高度为0.7m提馏段的有效高度:故精馏塔的有效高度为第五章 塔板主要工艺尺寸的计算5.1 溢流装置的计算D=3m, 可选用单溢流弓形降液管,采用凹形受液盘及平直形溢流堰,不设进口堰。5.1.1 堰长取5.1.2溢流堰高度:出口堰高选用平直堰,堰上液层高度.02 取板上清液层高度故5.1.3弓形降液管宽度由m 液体在降液管中停留时间为:故降液管设计合理5.1.4 降液管底隙高度5.1.5 塔板位置及浮阀数目与排列 取阀孔动能因子每层塔板上的浮阀数, 取边缘区宽度计算塔板上浮阀排列方式采用等腰三

6、角形叉排.取同一横排的孔心距,排间距为考虑到塔采用分块式板塔,而各分块板的支承与衔接也要占去一部分鼓泡区面积,因此排间距不宜采用81.2mm,而应小于此值故取按 以等腰三角形交叉排方式作图,排得阀数按N=862重新核算孔速及阀孔动能因数:阀孔动能因数变化不大,塔板开孔率=2.流体力学检验气相通过浮阀塔板的压强降干板阻力 板上充气液层阻力: 这里 液体表面张力所造成的阻力:与气体流经一层浮阀塔的压降所相当的液柱高度为单板压降淹塔 为了防止淹塔现象的发生,要求控制降液管中请液层高度,与气体通过塔板的压强降所相当的液柱高度:前已算出液体通过降液管的压头损失:因不设进口堰,板上液层高度:前已选定板上液

7、层高度取,又选定雾沫夹带 板上液体流径长度 板上液流面积 甲醇和水为正常系统,取物性系数,查的泛点负荷系数,得计算出的泛点率都在以下,故可知雾沫夹带量能够满足。3.塔板负荷性能图整理的可知雾沫夹带线为直线,则在操作范围内取两个值,得出相应的列于下表0.020.0040.0763115.398915.2483 9.8液泛线由上式确定液泛线。忽略式中的 因物系一定,塔板结构尺寸一定,则 即式中阀孔数N与孔径亦为定值,因此可将上式简化成与的如下关系式:在操作范围内取若干个值,依式算出相应的下表中0.010.030.0050.0070.007525.4325.0224.6024.1524.02液相负荷

8、上限线 液体的最大流量应保证在降液管中停留时间不低于. 液体在降液管内停留时间为以作为液体在降液管中停留时间的下限,则求出上限液体流量竖直线漏液线 对于F1型重阀,依。又知 以作为规定气体最小负荷的标准,则做出与液体流量无关的水平漏液线.液相负荷下限线 取堰上液层高度作为液相负荷下限条件,依的计算式计算出的下限值,依此做出液相负荷下限线,该线为 与气相流量无关的竖直线取,则1 雾沫夹带线 2 液泛线 3 液相负荷上限线 4 漏液线5 液相负荷下限线由塔板的负荷性能图可以看出:任务规定的气液负荷下的操作点P(设计点),处在适宜操作区内的适中位置。塔板的气相负荷上限由雾沫夹带控制,操作下限由漏液控

9、制。按照固定的液气比,由图可以查出塔板的气相负荷上限气相负荷下限,项目数值及说明备注塔径3板间距0.6塔板形式单溢流弓形降液管分块式塔板空塔气速1.582堰长2.1堰高0.04151板上液层高度0.06降液管底隙高度0.01434浮阀数862等腰三角形叉排阀孔气速10.867阀孔动能因数11.6637临界阀孔气速9.72孔心距0.075排间距0.08横排的孔心距单板压降P/Pa622.9488液体在降液管内停留时间50.68降液管内清液层高0.1208泛点率60.46气相负荷上限14.765雾沫夹带控制气相负荷下限4.797漏液控制操作弹性3.08第六章 板式塔得结构与附属设备6.1附件的计算

10、6.1.1接管进料管进料管的结构类型很多,有直管进料、弯管进料、T形进料。本设计采用弯管进料。,则体积流量取管内流速则管径取进料管规格 则管内径进料管实际流速回流管采用直管回流管,回流管的回流量L=,塔顶液相平均摩尔质量,平均密度取回流管规格 则管内径回流管实际流速塔顶蒸汽接管则整齐体积流量取管内蒸汽流速 管径釜液排出管塔底 ,平均密度平均摩尔质量塔顶产品出口管塔顶 ,平均密度6.1.2 冷凝器塔顶温度 由 查液体比汽化热共线图 又气体流量塔顶被冷凝量冷凝的热量6.1.3再沸器塔底温度塔底被汽化量汽化的热量第七章 参考书录一 夏清,化工原理上册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二 夏清,化工原理下

11、册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三 冯新, 化工热力学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四 潘国昌,化工设备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五 李国庭,化工设计概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六 董大勤,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第八章 设计心得体会本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历时两周,是继机械设计之后又一次独立的工业设计。可能因为上一次的经验,才使得我们在接触又一次的课程设计时不会一头雾水。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化工设计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我们初步掌握化工设计的基础知识、设计原则及方法;学会各种手册的使用方法及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查找方法和技巧;掌握各种结果的

12、校核,能画出工艺流程、塔板结构等图形;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过程,利用编程使计算效率提高。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理论上的可行性,还要考虑生产上的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在短短的两周里,从开始以为的轻松,到同学讨论,再进行整个流程的计算,再到对工业材料上的选取论证和后期的流程图的绘制等过程的培养,我真切感受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的种种困难,也体会到了利用所学的有限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各种问题的不易,从中也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在我们所查找到的很多参考书中,很多的知识是我们从来没有接触到的,我们对事物的了解还仅限于皮毛,所学的知识结构还很不完善,我们对设计对象的理解还仅限于书本上,对实际当中事物的方方面

13、面包括经济成本方面上考虑的还很不够。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我还发现由于没有及时将所得结果总结,以致在后面的计算中不停地来回翻查数据,这浪费了大量时间。由此,我们在计算结束后,列出了重要结果汇总表,方便自己计算也方便读者查找。在一些应用问题上,我直接套用了书上的公式或过程,并没有彻底了解各个公式的出处及用途,对于一些工业数据的选取,也只是根据范围自己选择的,并不一定符合现实应用。因此,一些计算数据有时并不是十分准确的,只是拥有一个正确的范围及趋势,而并没有更细地追究下去,因而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影响后面具体设备的选型。如果有更充分的时间,我想可以进一步再完善一下的。通过本次课程设计的训练,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加感性和理性的认识,这对我们的继续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指导方向,我们了解了工程设计的基本内容,掌握了化工设计的主要程序和方法,增 强 了分析 和 解 决 工 程 实 际 问 题 的 能 力。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高 度 负 责 的 工 作 作 风,加强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更尤为重要。我还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梁新老师对我们的教导与帮助,感谢同学们的相互支持。限于我们的认知水平,设计中难免有不足和谬误之处,恳请老师批评指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