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它随着年龄的增长, 父母的作用在减弱, 同伴的影响逐渐增长8; 群体社会化理论, 美 国心理学家哈瑞斯认为对儿童个性留下明显长远的影响的环境是他们与同伴的共享环境, 同伴群体对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9。 (二) 同伴关系的作用 儿童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儿童间特别是同龄人间的人际关系。 同伴关系在儿童生活中, 尤其是在儿童个性和社会化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作用。 它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许多学者对同伴关系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概括起来同伴关系对儿童的成长发展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有益于幼儿个体社会化 社会化是儿童在与
2、他人交往的过程中, 学习并掌握社会规范, 逐步形成符合社会需求而又有自己特色的价值观、 行为模式及人格特征, 成为社会积极成员的过程。 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 同伴交往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化力量。 教育与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证明: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在为后继阶段打基础。 婴幼儿时期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 会有助于幼儿学会如何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会有助于幼儿以后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2 同伴关系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幼儿同伴交往时影响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幼儿同伴交往可以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 从别的同伴那里获得丰富的信息, 使自己的思维精细化。 国内研究也证明
3、 5-11. 5 岁儿童通过相互交往可以促进认知水平的提高, 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相互作用时, 由于动作和观点不同, 引起争论, 造成认知冲突, 从而导致认知结构的改变10。 近年来, 西方流行一种群体社会化理论 , 充分肯定同伴关系对促进幼儿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意义。 3 同伴关系可以促进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 现有的研究都认为, 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在儿童的安慰、 帮助、 同情诸能力的形成过程中, 同龄人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调查表明, 约有 60%的亲社会行为来自同龄人, 40%来自成人11。 同伴关系可以使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 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这种
4、换位思考可以促进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 4 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著名自我心理学家乔治米德高度重视社会交往对自我发展的价值, 他认为个体主要是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形成自我概念的。 儿童正是在与他人的交往的过程中, 逐渐确立了自我, 从 而有了自我概念。 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可以逐渐学习适应他人而不断地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行为,学习和掌握良好的行为准则, 学习与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 幼儿的积极交往行为会不断增加,关心他人, 与他人通力合作等良好品行会不断形成, 重视幼儿同伴交往对促进幼儿良好的人格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二、 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致
5、力于培养幼儿与同伴的和谐关系是每个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责任和心愿。 然而在我国, 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如下: 当前在幼儿同伴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总是把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放在首位, 不顾及他人的想法。 他们固执己见, 很少关心他人, 与他人不能和睦相处。 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现阶段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在家庭中享有特殊的地位, 与同伴交往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就变为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 在于他人冲突时, 他们往往表现的情绪变化过快或过于激烈。 其次, 有的孩子在同伴交往过程中表现的较孤僻和任性, 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 不愿意
6、参加集体活动, 常常闷闷不乐, 甚至过分敏感。 他们喜欢一个人呆在一边, 不愿让别人接近, 更不会主动地与同伴合作游戏。 这些幼儿有时还伴有小心眼、 爱钻牛角尖的现象, 这些不合群的心理特征严重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除了以上所说的以自我为中心和孤僻、 不合群等不良行为的存在外, 还存在着侵犯他人的行为。 三、 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为什么有些幼儿受到同伴的普遍欢迎并拥有很多朋友;而有些幼儿却被同伴拒绝, 甚至没有朋友呢? 同伴关系障碍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其中有哪些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呢? 我们知道, 家庭、 学校对幼儿而言, 是两大社会系统, 幼儿的主要抚养人(主
7、要是父母亲) 和教师是幼儿的重要他人。 应该说, 这两大支持系统对幼儿的同伴关系必然有着巨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 幼儿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 在同伴关系中, 直接的作用者和互动者是幼儿自己, 因此幼儿个体本身的气质、 行为特征、 社交技能与策略和社会情绪都是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主要因素。 下面我们具体讨论一下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 (一) 幼儿自身因素 在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中, 家庭和教师因素主要是一种外部影响因素, 而最大的内部影响因素应该是幼儿自身。 目前许多心理学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探讨影响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综合已有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幼儿自身因素
8、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身体吸引力、 性别和名字 在婴儿时期, 幼儿就表现出对身体外部特征的偏好。 童年时期偏好面部有吸引力的个体。 实验研究表明, 学前儿童期望有吸引力的同伴成为自己的朋友。 儿童对身体吸引力的偏好可能与性别有一定的关系。 例如, 有吸引力的男孩不一定会得到同伴的肯定和接纳, 而有吸引力的女孩则比较容易得到同伴的肯定。 然而, 并非所有儿童都对有身体吸引力的儿童感兴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 幼儿在同伴关系的选择上更多的不是以个体的外貌, 而是以个体的修养和个性品质等因素来评价同伴。 但是, 不可否认, 身体有吸引力是被同伴接纳的有利因素, 幼儿总是对那些看起来身体、 相貌较好的
9、儿童赋予积极地内在品质。 在幼儿的同伴关系中, 幼儿的性别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以往的研究认为, 男孩比女孩更具攻击性, 从而对幼儿的同伴关系造成影响。 但这种看法已遭到质疑, 有证据表明女孩和男孩表达攻击的方式有所不同。 例如, 女孩的攻击可能采取非面对面的形式表达 (如造谣或诽谤) , 而不是采取直接的攻击行为方式。 无论直接攻击还是非面对面形式攻击, 如果攻击意识过强都预示了幼儿将来社会适应的不良。 幼儿的名字与同伴群体关系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心理学家曾让幼儿对一大串姓名是否有吸引力进行评定。 最后, 让被试写出三个最受欢迎和三个最不受欢迎的名字。 研究者发现, 好听的名字比
10、不好听的名字更受欢迎。 谢弗认为, 好听的名字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幼儿对好听名字潜意识的做出积极评价。 但是, 名字对同伴关系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 而且随着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该因素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越来越小。 2. 幼儿行为特点 李(lee, 1973) 曾研究幼儿不同行为特点对同伴交往的影响12, 研究发现受欢迎的幼儿是通过看着或接近其他幼儿来发动社交的, 当其他幼儿发出社交信号时, 他会做出积极地反应。 而不受欢迎的幼儿则在行为上表现出很专断, 他通过抓住别人或别人的玩具来发动交往,当其他幼儿发出社交信号时, 他对这些信号不加以理睬或以不恰当的方式做出反应。 庞丽娟在其研究中也发现了幼
11、儿行为特点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13。 她将幼儿行为分为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两大类, 积极行为包括友好、 帮助、 分享、 合作、 同情、 谦让; 消极行为包括打人、 说难听话、 抢占玩具、 招惹别人、 淘闹、 引起冲突等。 研究发现受欢迎幼儿表现出较多的积极、 友好行为和很少的消极行为。 被拒绝幼儿则表现出较多的消极、 不友好行 为, 积极友好行为则很少。 被忽视幼儿表现出的积极友好行为和消极不友好行为均较少, 一般幼儿在各项研究中均居于中间水平。 3 幼儿情绪表达的特点 过去的有关同伴关系的研究对儿童的情绪特点关注不够。 其实, 许多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往往是自我孤立的、 胆小的、 不成熟的。 在
12、儿童的情绪特点上, 我们一般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考察: 1 情绪表现, 即个体体验到的情感强度; 2 情绪规则, 如调节内部情感状态和作用;3 行为规则, 即对情绪驱使行为的表达上的调节。 艾森伯格(eisenberg) 认为, 在管理情绪和情绪驱使行为上有困难的儿童倾向于把问题外化, 而且这种倾向夸大了他们所经历的情绪强度。 从上面的三个维度来分析, 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可能体验到的情感强度过于强烈或者对情感体验不深; 他们对自己的情绪状态, 尤其是过于激烈的情绪状态不懂如何去调节; 在行为对情绪的表达上往往比较笨拙, 要不用攻击行为表现, 要不就是显示出对同伴的毫不在意。 因此, 儿童管理情绪
13、的能力对儿童同伴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4 幼儿的社交技能与策略 幼儿的社交技能与策略对幼儿同伴关系也有重要的影响。 在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 当幼儿掌握运用一定的有效的社交技能与策略时, 他的行为才能很多地被其同伴认可和接纳, 才能与同伴相处融洽。 这一点在庞丽娟的研究中得到证实。 其研究发现受欢迎儿童掌握使用的策略的有效性、 主动性、 独立性、 友好性均较强; 被拒绝儿童掌握和使用的策略多、 独立、主动, 但策略有效性差; 被忽视幼儿掌握和使用策略较少, 主动性、 独立性、 有效性均较差,较多地使用退缩性、 依赖性策略; 一般幼儿在交往技能及策略上均处于中间水平。 5. 幼儿性格特点 性格是个性
14、的重要方面, 它是个性中鲜明的心理特征, 也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 研究发现幼儿的性格特点也会对幼儿同伴关系产生影响14。 受欢迎幼儿性格一般教开朗外向,不易冲动和发脾气, 活泼、 爱说话、 胆子较大; 被拒绝幼儿性格外向、 性子急、 脾气大、 易冲动、 非常活泼好动、 爱说话、 胆子大; 被忽视幼儿则性格内向、 好静、 慢性、 脾气小、 不易兴奋与冲动、 不爱说话、 胆子较小; 一般幼儿在各方面基本处于中稍偏下状态。 幼儿时期是幼儿性格形成稳定时期, 了解幼儿性格特点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 采用适当的方法对幼儿的性格加以塑造, 使幼儿从小拥有良好的性格特征, 将会使幼儿受益无穷。 (二)
15、 家庭因素 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最早影响者, 它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应该说,家庭和伙伴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两个主要的场所, 但家庭和同伴关系并不是两个完全 独立的系统, 两者是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的。 亲子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预告和决定着幼儿日后的同伴关系, 而同伴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又反映了亲子的关系的某些特点。 家庭关系对同伴关系的影响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方面(ladd, 1992) 。 直接影响主要涉及父母在幼儿与同伴的交往中作为管理者如何对幼儿进行明确的指导,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同伴关系的质量。 例如, 那些父母主动促进幼儿与同伴交往的幼儿比那些父母不这样做的幼儿更倾
16、向于结交更多的朋友, 这类幼儿在幼儿园时就表现出更容易地被他们的同伴所接纳的倾向。 然而, 父母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更多地是潜移默化中间接发生的。 家庭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亲子关系 家庭关系对幼儿同伴关系的间接影响很大, 其中, 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是对幼儿同伴关系是对幼儿同伴关系发生间接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 幼儿和母亲建立的依恋类型就是一个重要的例子。 母婴关系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预言了幼儿以后的同伴关系。 而且, 在这种质量可能是由幼儿早期的敏感程度所决定的, 因此母亲的行为或个性特征与幼儿日后形成的同伴关系性质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约翰鲍尔比认为幼儿与母亲之间建立的依恋关系成为
17、幼儿与其他个体建立关系的内部模式(john bowlby, 1998) 。 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方式受幼儿这种内部工作模型的调节, 即将这种在母婴交往中建立起来的内部工作模型概化到他们的同伴关系中。 如, 热情、 敏感和权威型的家长培养的幼儿易形成稳定的依恋, 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而支配型、 权威型的家长培养出的幼儿经常对同伴表现出焦虑、 严厉和喜怒无常。 陈欣银(1995) 的研究也证实亲子关系与同伴接受性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 有一点已被证明: 具有安全依恋的幼儿长大以后会将这种安全感带到他们的社会关系中, 而具有不安全依恋的幼儿长大后也会将这种安全感带到他们的社会关系中。 由此我们可以说,
18、家长与幼儿之间建立起来的早期的亲子关系类型和性质对幼儿以后的同伴关系有着十分巨大的奠基作用。 2 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也与幼儿处理同伴关系的能力有一定的联系。 父母教养方式包括父母性格、父母对幼儿使用的管教方式、 父母对幼儿行为指导的次数、 父母对幼儿游戏活动的支持等。 许多研究发现, 父母的教养方式会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行为。 如果父母平时教养子女时, 积极地教养方式使用的比较多, 其子女表现出亲社会性的成分就可能多一些;相反, 父母在教育子女时, 消极的教养方式使用的较多, 其子女消极的社会行为可能就相应的多一些。 相关研究表明, 具有父母温暖、 父母参与和父母民主的特征
19、的家庭有助于培养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能力。 然而, 亲子关系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 父母影响子女, 子女也会反作用于父母。 互动的结果是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同幼儿的反社会行为和一般健康得分呈正相 关, 而父母过分干涉、 过分保护的教养方式可能会使子女畏惧退缩(万明刚、 王亚鹏、 王舟,2019) 。 由此可见, 父母对幼儿的教养方式和父母创造出来的家庭氛围, 以及父母和幼儿在教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互作用的方式, 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发展; 特别是儿童对待外部世界的方式, 其突出表现就是幼儿的同伴关系。 3 父母自身人格特征 父母的人格特征也会间接影响到幼儿的同伴关系。 考尔文和其同事(kolv
20、intal, 1997)研究发现, 母亲的社会关系与幼儿在同伴中的社交地位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 母亲的不同人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言谈举止。 比较不喜欢与人交往的母亲抚养的幼儿也容易形成不善于与人交际的行为特征, 从而形成幼儿较低的同伴地位; 而乐于与人交往的母亲抚养的幼儿一般也喜欢与人交往, 因此往往同伴也比较多, 在同伴中可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但是, 也有人认为, 父母的人格特征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可能是由父母不同的抚养技巧引起的。 相关学者认为, 父母的人格特征对幼儿的影响, 一方面可能是通过父母与儿童的交互作用(即教养方式) 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父母与其他人的交往
21、中形成的整个人际氛围对儿童的潜在影响15。 (三) 教师因素 教师也是影响幼儿同伴关系的重要因素。 一个幼儿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如何, 会间接地影响同伴关系对这个幼儿的评价。 米勒等(millergentry, 1980) 回顾了几项相关研究后发现, 教师对某个幼儿特征和价值的认可程度会通过一种复杂的方式影响到其他学生对这个儿童的接纳性。 这种复杂的方式包括: 1 教师对儿童本身的影响 教师对儿童本身的社会性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从幼儿离开家庭的单纯作用进入学校之后,教师对幼儿而言就是权威的成人社会的成长。 教师采取的班级管理的方式和风格、 教师和幼儿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师对幼儿的期待等都会对幼儿的自
22、我概念、 对学校和外界社会的看法以及幼儿的同伴关系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班级中, 一些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幼儿, 教师往往对其有积极的评价, 给予充分的重视。 这些幼儿往往有积极地自我概念, 而且善于与人交往,与同学关系也比较好。 因此, 教师对幼儿本身的评价和期待会影响幼儿的自我概念, 并进而对幼儿的同伴关系产生影响。 2 教师对幼儿同伴地位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 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 教师是影响幼儿最强有教师力的人物。 由于在婴幼儿时期还不够成熟, 幼儿对外界的很多评价都受到教师对其评价的影响, 因此同伴对幼儿的评价也会受到教师评价的影响。 教师一般比较注重聪明的幼儿, 这类
23、幼儿在同伴中的地位一般也比较高。 这是通过教师对同伴的影响形成的, 并进而影响了同伴对个体的看法。 (四) 环境因素 首先, 家庭居住环境影响儿童的同伴交往。 城市居民住宅大多是单元结构, 独门独户,不像以前大杂院时代邻里之间关系密切。 儿童大多没有兄弟姐妹, 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时间少。 这一切都使幼儿在社会化和游戏方面的时间大为减少, 同伴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少。 其次,活动材料, 特别是玩具, 是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重要的影响因素16。 由于游戏是幼儿同伴互动的主要互动方式, 在幼儿期, 幼儿之间的交往大多是围绕玩具发生的。 在没有玩具, 或只有少量小玩具的条件下, 幼儿之间经常发生挣抢、 攻击
24、等消极行为。 而在有大型玩具, 如滑梯、 攀登架的条件下, 幼儿之间倾向于发生轮流、 分享、 合作等积极友好的交往行为。 所以,父母和教师应该多为幼儿创造交往的环境与条件, 为幼儿提供一定数量的玩具等活动材料,鼓励幼儿之间建立合作、 平等积极的交往关系。 最后, 幼儿园为幼儿提供的游戏环境也起着一定作用。 四、 教育建议 幼儿同伴交往对其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道德品质的发展以及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都会起独特的作用17。 同伴交往不良不仅会影响幼儿当时的发展, 而且会影响其以后的社会适应,还可能导致退缩、 攻击、 逃学等各种社会行为问题。 所以, 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极其重要。 从幼儿同伴
25、关系的影响因素入手,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为幼儿提供创设同伴交往的机会 交往能力是在不断的交往实践活动中发展与提高的。 教师在指导幼儿日常生活、 教育活动和游戏活动时, 要多为幼儿创设同伴交往的条件, 提供同伴交往的机会, 让幼儿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现在大多数幼儿是独生子女, 他们拥有较丰富的玩具、 图书等, 但是缺少同龄玩伴。 因此, 家长要积极地带孩子到同伴家里做客, 也可以邀请小朋友到自己家里做客。 这样既可以让幼儿学会做客、 待客之道, 又可以帮助幼儿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二) 促进幼儿良好社会行为的发展 良好的社会行为是指能够被社会所接受、 赞同的行为。 幼儿的良好行
26、为具体表现为合作行为、 分享行为、 助人行为、 同情行为等。 成人在训练儿童良好行为时, 可以从同情心的培 养入手, 让幼儿学会理解他人, 关心他人, 同情他人。 成人要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 幼儿会从成人的言行中学会尊重他人, 与人友好相处, 从而促进幼儿良好同伴关系的形成。 (三) 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发展 幼儿的性格特征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尤其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影响下, 在个人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幼儿的性格特征是对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所受教育影响的反映。 学前期是幼儿的性格开始稳定的时期, 父母和教师应该重视对幼儿性格的塑造和培养。 要结合生活活动、 学习活动、 游戏活动以及
27、运动等, 有意思地培养幼儿性格热情开朗、 勇敢自信的性格品质, 为同伴交往奠定良好的性格基础。 (四) 促进幼儿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交技能的发展 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交技能对幼儿的同伴交往具有重要的影响。 我们要帮助幼儿熟练的掌握社交技能, 包括加入某同伴群体的活动、 对同伴表示赞扬和支持、 恰当地解决冲突等等。 应当通过幼儿园地游戏活动进行干预训练, 提高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交技能。 总之, 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化有重大的作用, 教师和家长应该充分了解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促进幼儿良好同伴关系的发展。 特别是关注那些在同伴中不太受欢迎的幼儿,及时指导这类幼儿, 以促进所有幼儿的健康发展。
28、五、 结论 同伴关系在儿童生活中, 尤其是在儿童个性和社会化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作用。 同伴关系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同伴关系具有行为强化、 榜样学习和社会比较的作用, 同伴关系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重要来源。 家庭因素、 教师因素、 环境因素和幼儿的自身因素是影响幼儿同伴关系的四大重要因素。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的成长, 而不良的同伴关系会使儿童的成长受阻, 并且可能会出现学校适应困难, 甚至成人以后的社会适应困难。 因此, 在幼儿同伴交往的过程中, 我们要意识到其重要性并结合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为幼儿的同伴交往创设良好的环境。 本文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未充分结合具体的案例展开探讨, 有待改进。 参考文献 1纪红艳. 刘春蕾. 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8. (02) ; p9-10. 2杨霞. 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05) ; p13-14. 35张文新. 儿童社会性发展.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